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

  《安顺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2024年3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安顺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

  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文旅产业发〔2021〕108号),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获得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申报资格。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558”发展思路,巩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确保进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名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提振信心、扩大消费、提升品质”为主线,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抓手,发挥文化和旅游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力争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着力打造“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城市品牌形象,突出康养避暑、屯堡文化等文旅比较优势资源。到2025年,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突出,全力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力争实现2024—2025年旅游人数、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15%以上,到2025年,力争实现人均文化和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超3%,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动安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旅游城市。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产业政策引领促消费

  1.强化产业政策支持。编制完成《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规划纲要》,出台支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相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各级文旅发展资金,重点对特色文旅项目、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旅产业数字化建设等给予支持;落实土地支持政策,鼓励利用工业旧址和老旧厂房开设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推动安顺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跨交通运输方式实现全域覆盖;加强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居民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培育壮大旅行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分析体系,做好各类文化旅游主体的统计监测工作。办好“瀑乡安顺·扶商惠民”系列活动,抓好大型商场商圈、特色商业步行街、专业市场提质改造,提升城区“吃住行游购娱”供给水平。(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投资促进局、市税务局、市总工会,安顺旅游集团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以下均包含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不再列出)

  2.创新消费惠民措施。制定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政策,丰富文旅消费内容,扩大消费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政府(管委会)、涉旅企业、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等市场主体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引导金融机构发行文化和旅游消费联名银行卡、信用卡,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持续举办好屯堡人家过大年、百万老广游贵州、贵州人游安顺、龙年游龙宫、网络大V游安顺等消费季及其它主题消费活动,实施精准促销。到2025年底,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优惠活动,谋划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5场以上、民族节庆活动60场以上。(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宗委、市商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顺监管分局、市总工会,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二)聚焦打造营销品牌促消费

  1.强化打造品牌营销。奋力建设安顺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加快推进黄果树景区“流量引城”,不断完善以西秀区、安顺经开区为核心的高品质城市配套设施,健全国际化服务体系,优化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提升文旅品牌世界影响力,实施“温泉之城·温暖之旅”品牌建设工程,大力宣传推介“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城市IP品牌,实施“创意营销”活动,推行景区门票使用期延长至10天。加快打造集山水田园、绿色生态、宜居宜游、开放创新、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一流旅游城市。(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2.强化客源市场营销。每季度举办推介活动1场以上,推出省内游精品线路5条。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贵等四大重点客源市场,每年举办旅游推介会不少于1场;加速恢复旅游航线和班列,大力发展包机、旅游专列、支线串飞业务。(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3.强化线上平台营销。引导在黄果树、龙宫等景区、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培养文旅直播达人,发挥携程产品供给、同程高铁订票、马蜂窝高端定制、驴妈妈攻略推送、美团特色餐饮、TikTok(抖音海外版)等优势,持续提升“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品牌价值。到2025年,培养10名以上文旅直播达人,推出涵盖旅游攻略、线路、产品等精品图文100条以上和精品视频100条以上,推出不少于10个主题营销促销活动,在各OTA平台重点推广。(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委网信办,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三)聚焦产业融合发展促消费

  1.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序提升安顺市博物馆、王若飞故居、贵州蜡染博物馆、安顺儒学文化博物馆等展陈水平;积极开展“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活动、非遗宣传等活动;推动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区提质增效,配合做好《大明长风》电视剧、《家国屯堡》纪录片拍摄工作,举办“家国六百年——屯堡文化主题展”,开展屯堡文化学术年会、屯堡文化节等活动。到2025年,培育创建2家以上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培训10名屯堡文化旅游讲解员。(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2.推进康旅融合发展。围绕黄果树、龙宫“特意性”资源推动中医药与旅行社、温泉、民宿等企业合作,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服务资源相互导入,打造温泉之城,促进“温泉+”多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培育1个中医药康养旅游集聚区,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推出3条康旅融合精品线路产品。力争评定银汤级温泉旅游度假地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卫生健康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3.推进交旅融合发展。提升坝陵河大桥博物馆等桥旅融合示范项目,完善提升G60沪昆高速龙宫服务区交旅融合示范项目,推出坝陵河大桥桥梁科技馆交通研学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4.强化体旅融合发展。在黔山秀水旅游景区等体旅融合景区因地制宜植入攀岩、登山、徒步、骑行、垂钓、低空飞行等业态,利用高桥峡谷和洞穴资源开发高端体育旅游产品,持续举办安顺特色、品牌体育赛事。开展中国电子竞技大赛、坝陵河国际低空跳伞、贵州镇宁·黄果树半程马拉松赛、中国格凸丛林穿越挑战赛、“五峰杯”足球赛等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5.强化科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文旅业态的赋能作用,支持开发“文旅元宇宙”新型沉浸式体验型产品,运用数字化、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融合数字技术、光影演绎、文化创意的文旅体验项目。引导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5A级景区推出VR体验馆,云峰屯堡景区、天龙屯堡景区等A级景区开放VR游览功能,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科技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6.推进文旅与重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强化酒旅融合,在重点景区开展酱酒市场化合作销售;强化农旅融合,在“9+2+2”特意性资源周边支持民族特色村寨实施特色民宿、民族医药康养、传统手工艺、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项目。到2025年,力争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打造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融合发展示范点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0个。(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宗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卫生健康局)

  (四)聚焦消费便捷提高促消费

  推行文旅消费电子支付,加快5G基站建设和场景应用,引导A级景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电影院、书店、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票务预订、二维码验票、停车收费、导游导览等智能化服务;营造优质消费环境,改造升级传统演出场所和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完善老少妇幼残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等;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文化消费网点;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在黄果树、龙宫、格凸河等入境旅游者重点接待景区(景点)设立营业网点,投放刷卡设备,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性。(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大数据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顺监管分局、市商务局)

  (五)聚焦产品供给提升促消费

  1.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发挥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功能,力争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个以上。到2025年,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7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2.建设一批人文地标景观。打造旅游城市名片和形象,谋划一批城市标志性文化景观、特色建筑群、旅游吸引物,植入安顺文化内涵和多元文化元素;围绕主城区东西两翼“虹山湖+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庙+武庙”“娄湖+杨湖+多彩万象旅游城+一个人的安顺乡愁文化园”城市核心地标,赋予文化标志和旅游符号,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和知名度。(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

  3.加速一批A级景区升级。实施“黄龙屯格”旅游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工程;争创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集精品观光、休闲度假、极限运动、文化体验、旅游康养等为一体的重点景区;加快旧州古镇、小河湾、黔山秀水、高荡、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多彩万象旅游城等景区提质升级,实施高荡景区餐饮配套服务提升、龙海村A级旅游景区打造、天落湾提质改造工程等项目,丰富演艺类、亲子类、研学类、康养类产品内涵,提升吸引力。到2025年,力争创建大明屯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4A级旅游景区15个、3A级旅游景区33个。(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4.加强一批旅游商品开发。研发体现安顺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创建安顺特色蜡染、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特色优质农产品等方面引领消费的品牌;着力打造“文化产品体验馆”和“旅游商品展示区”,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机场、高铁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立旅游商品、农特食品等展示点,鼓励企业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引导研发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赛事活动。组织开展安顺旅游商品、特色农产品、特色美食等“四季”促消费主题系列活动,培育做强“安顺心意”旅游商品品牌,加快建设一批“安顺礼屋”特色商品旅游购物店。到2025年,全市培育不少于50款富有地域特色的安顺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商品基地6个以上,建成2个以上安顺旅游商品店(专柜)。(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5.建设一批精品住宿集群。以《安顺市民宿产业示范区专项规划》为指引,全力推进“全省民宿产业示范区”建设。依托石头寨、高荡千年古寨、计王寨、格凸河及周边苗寨村寨打造布依族苗族民宿产业示范区;加快黄果树龙宫区域共生发展的高品质酒店群建设,实施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酒店民宿集群、花间堂度假酒店(镜湖综合体)、安顺经开区李家苑(你家院)生态特色民宿二期等项目;鼓励发展体现屯堡文化主题住宿为吸引物的屯堡民宿集群;开展等级民宿评定,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到2025年,提质建设国际连锁酒店1家以上、其他连锁型酒店2家以上,五星级酒店达到2家以上、四星级酒店达到8家以上、温泉康养度假酒店达到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6.加快建设智慧景区平台。搭建“西虹市·天下游”大数据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为一体的智慧旅游系统,实现一站式产品预订服务、一部手机游安顺;依托“一码游贵州”,推动A级景区智慧化管理升级,搭建自驾游服务及营销平台;鼓励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数字文化场馆等建设,提高涉旅产品服务及涉旅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实施重点旅游景区和重点旅游场所5G网络覆盖建设工程、“安旅通”平台功能提升工程、黄果树数智化文旅服务项目、天龙屯堡景区智慧监控中心、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提质改造、紫云格凸河景区票务管理及监控系统升级工程等项目。(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大数据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六)聚焦夜间和假日经济促消费

  1.加快推进“流光溢彩夜贵州”品牌建设。创建夜宴、夜宿、夜购、夜游等夜间消费品牌,促进“文旅商体娱”融合发展;打造省级“流光溢彩夜贵州”项目,重点培育1-2个示范项目,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创建苗岭屯堡古镇、紫云自治县鑫都旅游休闲街区等特色鲜明的夜间文旅消费特色集聚区,依托全市旅游休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夜间开放景区(点)等载体,打造文旅消费型、生活型、餐饮型、便利服务型夜游集聚区,实施虹山湖水幕投影和游船观光等业态夜游、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儒林路美食小吃一条街、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滨河路三元桥至东门桥左岸酒吧演艺一条街、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夜游升级改造、陡坡塘景区“西游主题”IP夜游、黄果树美食街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扩容夜间消费市场,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提质西秀区山里江南景区、多彩万象旅游城、黄果树旅游区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到2025年,指导各县(区)申报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不少于5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不少于4个,力争申报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各1个以上,推出各类夜间文旅消费特色品牌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2.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顺西站交通场站旅游咨询、公共交通、租车引导和异地还车等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提升高速服务区自驾服务点功能,实施高铁站、客运站、火车站、黄果树机场“三站一场”形象风貌及环境设施整治工程,加快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管网、旅游厕所、四大门、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黄果树游客服务中心、黄果树旅游区停车场智能化充电桩等项目建设;假日及旅游高峰期在机场、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换乘站等重点地区加开临时交通,有效提升运力,加快纾解疏导;完善支持重点商圈、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力争建设一批24小时影院、书店等,优化夜间公交线路安排,全面提升夜游经济配套服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

  3.创新发展假日旅游。督促各单位健全完善带薪休假政策,鼓励职工带薪休假,用人单位要加强休假配套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岗位AB角制度;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开发近郊游、自驾游、亲子游、研学游、营地游、周末游等产品。(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七)聚焦服务质量提升促消费

  1.改善入境旅游环境。提升消费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完善重点景区(景点)、文化场所、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场所、车站机场等场所标识标牌指引,增设多语种提示设施;加强文旅消费场所接待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多语种服务水平,规范发展“小车小团”“司兼导”等新模式;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发布四季旅游攻略;与美团、同程文旅等OTA平台合作,搭建文旅旗舰馆,推出安顺美食手绘地图线上导览系统;制定《安顺市境外旅游营销推广企划书》,提升安顺文化旅游对在华外国人群体的吸引力。(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安顺旅游集团公司)

  2.强化市场联合整治。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专项整治,以实现“安全游、放心游、满意游”为目标,突出“三个抓好”竭力护航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商务、文旅等部门联合检查,加大对景区运营车辆、消防设施、旅游品售卖点、重点单位的检查力度,防范各类公共安全领域事故发生,坚决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发挥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避免负面舆情的发生,推进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委网信办、市税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安顺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月调度、季总结、半年通报、全年考核、日常调度、定期督查”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创建工作的统筹、调度和评估,做好信息报送、效果反馈,协调推进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市、县(区)旅游产业化专项组办公室会同同级督查督办部门对示范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开展日常检查和重点督促。

  (二)完善政策保障

  探索出台系列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或措施,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采取“向上争取一部分、各级财政统筹一部分、引进社会资本投入一部分”的方式,广开渠道、多元筹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申报争取资金和政策,保障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经费的投入,聚焦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特色产品。商务、市场监管、税务、自然资源、财政、金融机构等部门按行业有关规定争取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三)加强宣传引导

  市、县统一发力,利用各种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做好宣传造势工作,充分营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广文化和旅游消费精品项目,展示发展成果,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宣传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附件

  安顺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为抓细抓实各项工作,成立安顺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尹恒斌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程华恩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汪文学 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胡礼智 市政府副秘书长

  全仕勇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洪勇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 桂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

  葛永罡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韦 锋 市科技局局长

  宋春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陈庆红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梁正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孙 涛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董立军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廖正海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宋正钧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景波涛 市商务局局长

  范成荣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李 硕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张建平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龚 涛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万 江 市林业局局长

  陈 燕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

  刘 新 市总工会副主席

  王民均 市税务局局长

  孙文平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顺监管分局局长

  黄永之 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燎原 市大数据局副局长

  徐 杰 西秀区委副书记、区长

  王金源 平坝区委副书记、区长

  陈德国 普定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文觉 镇宁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 埝 关岭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杨 坚 紫云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于一丁 安顺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曾 琨 黄果树旅游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吴宏建 安顺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范成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黄永之、孙云霞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人员从市相关单位、县(区)抽调组成,负责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组织指导、统筹协调、调度检查、迎接验收及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