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凭借自身的匿名虚拟、广泛参与的特性,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充当了公共话语表达较为畅达的平台,成为普通民众维护权利的重要渠道。社会在前进,网民在发展,网络自身也在进步,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正在逐步显现,互联网将告别单纯的发泄和娱乐场所而演变成社会生产工具,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网络民意表达的新特征
Web2.0的真实性:实名伴随责任。真实性作为Web2.0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Web2.0的核心价值所在。Web2.0通过提供各种网络体验,从博客、即时通信,到视频分享、P2P下载、社区网站,这些体验吸引用户留下真实姓名。Web2.0作为自媒体就是要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我的媒体我做主,我负责”,用户选择了实名,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这种责任感是信任建立的基础。另外,Web2.0的用户是通过六度空间理论,即通过结识“朋友的朋友”来拓展自身的关系网络。朋友之间传递的除了信息还有信任,Web2.0正是借助六度空间理论的信任传递而建立起一张可以信赖的网络,这张具备信任的网络将发挥不菲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Web2.0的聚合性:激活长尾的民意价值。互联网上究竟匍匐着多少人这很难统计,这些分散在各个角落的个人智慧,由于缺乏整合往往为社会忽视。而驾驭集体智慧,聚合长尾,这正是Web2.0的核心模式之一,Web2.0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参与的架构,它通过有效的触发网络效应和回馈来创建一个让人们能够更好使用的系统,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架构起来的。
为群体观点的聚合提供便利
借助RSS(一种新闻聚合模式),不会错过与某个话题相关的任何信息。RSS使得信息传播从以前的由传播者向受众推(push)的方式演变成受众按其兴趣自己主动将信息拉入(pull)的方式。用户只需设定感兴趣的标签(tag),相关的信息就会自动呈现眼前而无需费力搜索。
社会书签的“集体鉴识”更容易众志成城。社会书签模式强调大众的集体智慧,用户通过集体的保存、发现和分享能够有效挖掘和整合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形成社会声势。一两个博客作者的单打独斗力量过于分散,也不容易造成什么声势,更谈不上对意见对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力;然而,如果是许多博客作者在同一网站上共同发表意见,彼此互相链接、对话,将极易发挥“众志成城”的威力。
维基模式提供更加直接和集中的聚合。相较于RSS和社会书签,维基模式提供的聚合更加直接、更加集中,能够针对某一特定主题集中和全面呈现不同的观点,在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和协同下,最终达成站得住脚的共识,维基百科更加直接呈现出了用户关于某一主题的整体智能。
客观呈现社会合意的形成过程
社会书签模式的标签云提供了客观地呈现社会合意形成过程的可能,标签云中标签字体的颜色和大小体现了个体意见和整体意见的不同重叠范围和程度。标签云类似于“沉默的螺旋”假设中所指的人所具有的“准感官统计”能力。“准感官统计”是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指的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判断“意见气候”的能力。借助社会书签网站提供的标签云,用户可以从关键词的分布上感知什么是优势意见,从而对总体的意见气候有所了解。维基模式对于特定议题社会合意形成过程的呈现更加具体和完整,其保留的记录能够详细提供某一特定议题下每一条不同意见是如何呈现、如何修改、如何删除的。Web2.0提供的这样一种能够客观中立达成社会合意的可能机制,使得哈贝马斯所设想的作为公共领域的公共媒介距离现实的存在又得以迈进了一大步。
普通大众与政府力量关系的新图式
目前网络民意表达对许多群体仍然存在障碍,例如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民工等,从利益身份来看网络民意是有局限的——但我们常说网络声音代表着一种民意,主要不是从利益身份,而是从言论表达的透明和开放来说的。相对于其他通道,它更开放、自由、快捷、原汁原味和草根,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无限拉近了执政者与民间的距离。当前的条件下,网络民意价值不局限于具体的表达主体及表达结果,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意见能够通过一个渠道畅通地表达出来了。在许多群体权利伸张能力非常“贫困”的语境下,表达渠道的民意价值远远大于利益身份。
互联网提供的话语空间,是一种被社会权力再结构的产物,它绝非一个均质化的公共场所,而是反映了社会中多元异质的社会群体。我们认为,通过Web2.0提供的全面交流和沟通,将形成一个市民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以此改变近代以来“个体”直接面对“公共”的虚弱,它的互动性、直接性和快捷流动,自然将成为政府与普通大众在某些领域力量关系的新图式。
法治框架下的网络民意,具有博弈和对抗的特征,因而能够在目前的限制条件下取得最大的言论自由度,最大限度地接近底线。互联网提供的民意表达平台建立了一个新的大众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从而重新设定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因此大大增强了民意表达在政治决策方面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