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往往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哲学命题的答案。

  哲学不能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是辨证统一的还是根本对立的?千百年来多少哲学家都在纠结这个问题。然而到了今天,似乎答案已经很明显。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质也拥有了“意识”,它可以跟人类“沟通”,甚至物与物之间也可以“沟通”。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性变得很明显。

  当然这并不是说物质与意识是没有分别的,物质的“意识”其实是一种自动生成的信息,是人类对物质世界改造的成果,并不是物质真的具备了自己的意识。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仍然是“辨证”的统一。

  也许再高的科技也无法抹平人类与物体的区别,科技本质上不是为了发展出一种替代人类的结果,而是为了寻求一种解放人类的方式。

  智慧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另一种境界。在这个时代里,人与自然不再是简单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协商”的关系,人与自然因为科技而变得和谐。

  智慧时代是美好的,作为智慧时代的关键性技术,物联网是否能够承载智慧时代?

  定义之争

  2009年,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要重视新兴产业的成长,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网专访的时候,更是明确表示物联网这项“感知中国”的技术将决定国家的未来。来自国家领导人的认可和倡导,让物联网迅速成为国内经济界的热门话题。

  然而物联网到底是什么?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所说:“物联网是一个新概念,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大家公认的定义。”他认为,总体来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项新技术。

  这个定义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对物联网的描述并不精确。ITU(国际电信联盟)这样描述物联网:“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ITU还进一步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物联网是智慧时代的基石,没有物联网,智慧时代无从谈起。

  物联网被称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其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有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通过对物体的数据采集,到数据传输,最后到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处理,最后输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成果。物联网建立了一个“泛在的网络”,将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统一在一起,从而塑造了一个新的时代——智慧时代。

  从最初的三层架构划分到现在IBM提出更为精确的八层架构划分,从最初的虚无缥缈的概念到现在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联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