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会议要求,“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和重点。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实际,对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初步思考,形成了以下一些认识。

  “十二五”是国际金融危机从后期向复苏期的转变时期,这一大的形势决定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能像过去一样,过于依赖国际市场。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扩大内需。前几年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扩内需措施,比如扩大投资、给农民多种的消费补贴等。但是,最终从大的趋势上看,还是要通过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才能够持续有效地扩大我国的内需市场。这是由城市与经济、工业的发展关系决定的。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历史上中国“城”和“市”两个字是分开的,“城”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贵族们为了自己生活和安全的需要,如应对战争等,把自己的居住地用墙围起来成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货物交换的场所,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现象,即我们今天的市场。

  随着社会发展,“城”和“市”最终合二为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的城市主要是消费型的。到了工业社会后,大量非农业生产和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使得城市越来越具有生产的功能。今天,城市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成为发展的共生体。

  在我国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仍将起支柱性作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报告预测,2011~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47%左右提升到58%,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一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才会相对慢下来,这是由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决定的。按照这样的推算,我国未来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1300万以上,未来10年,还要转移1亿多人口到城市。巨大的新增城镇人口规模,将对就业、消费、居住等产生巨大的需求。

  从吸收就业人口角度看,第三产业才是最大的。但是,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时,第三产业将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重新思考再工业化的原因。从国内市场看,巨大的城镇人口将为工业带来大规模的新增市场需求,以补充出口市场放缓的需求不足。从居住条件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城镇化会使得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得到高速的发展。可以判断今后10年我国第二产业成长环境结构不会有很大改变,并且工业和建筑业会保持一个同步增长的局面。

  因此,到2020年,我国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将保持在目前水平或略有降低,大致会是45%左右。其中工业占GDP比重约为40%左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不会改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