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东汉末年政论家王充所著《论衡》中的这句话因多次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引用而广为人知。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接受公众提问对话,拉开了网络问政蔚然兴起的序幕。胡锦涛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他同时强调,“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党中央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对话,直接倾听网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必要条件,引领着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方向,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窗口。

  一、网络问政兴起的背景

  1.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

  自1994年4月20日开始,中国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以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惊人。web2.0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单向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信息传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论坛、博客等载体,提高了网民参与和共享信息的几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着交友、交流等活动,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问政成为政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沟通转变的必然选择。

  2.互联网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重要平台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报纸、广播和电视,与这种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具有强制性的、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体制,公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常规的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达渠道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出现梗阻,因此公众的意见和呼声很难向上传播,直接导致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不畅。

  网络的发展,革新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人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和接受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民众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看法,网络日益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二、“直通中南海”专栏的特点分析和意义揭示

  1.以人民网为依托,搭建上通下达的交流平台

  “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以“中南海新华门”和“为人民服务”影壁动画页面为封面,网友点击进入留言板首页就可以给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留言板右侧是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的照片,照片下有领导人的最新动态新闻和“点击留言”按钮。网友留言可以个人的“网友”身份,也可以“党组织”或单位名义。此外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书记处书记的名字一侧也有留言按钮,网友点击即可进入留言页面。在同一个页面,网友还可以给各中央机构留言,包括中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等机构在内,网友均可以点击进入。

  虽然以往国家领导人会去基层调研,但由于提前安排或出于安全考虑等因素,领导人并未深入人民群众中,也就无法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人民网搭建的“直通中南海”这一留言板没有繁琐的流程和花哨的设置,操作简易,无疑为民情上达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平台,也为群众的大胆谏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

  2.鼓励手机平台交流,增设互动栏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总数达到2.77亿人。为顺应手机用户激增的新形势,留言板增加了“互动手机”留言板快,并有手机使用手册的说明,鼓励网友通过人民网手机平台参与互动交流,留下意见和建议。

  除了留言功能外,“直通中南海”留言板首页还设置了更多可读性很强的互动栏目,如“高层动态”、“领导活动”、“基层党建”、“党史频道”等,将中央领导人与网友交流的有关新闻、中央机构推动党务公开的最新信息加以展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