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公布的首份《全国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普查报告》中,多处提及广东省在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方面的改革。参与了普查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孟庆国告诉南都,首个“政务大厅”出现在广东江门。

  从方便外商投资到面向市民企业

  孟庆国介绍,普查情况显示,“政务大厅”最早出现在1997年的广东省江门市,当时大厅的名字叫“江门市行政事务服务总汇”。

  其后,在2001年,更名为“江门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总汇”,2008年更名为“江门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背后,是“政务大厅”政务服务的对象、可办理的事项在不断地扩展。

  据了解,早年广东、浙江设立政务大厅,是为了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通过相关审批部门的集中办公,为外商投资办理相关项目审批提供“一条龙服务”。其后,政务大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逐步扩展至普通的企业、又逐步扩展至面向市民的行政审批、行政服务事项。

  孟庆国也向南都介绍,在此过程中,部门到政务大厅的“集中办公”,也逐渐由此前的“物力集中”,逐步发展为“事项集中”、“服务集中”;服务资源也在不断整合,现在包括便民服务事项、政务热线等资源也都被逐步纳入到政务大厅。

  禅城区“一门式”服务改革获推广

  报告中还专门提到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一门式”服务改革。

  据介绍,为杜绝政府行政审批中此前存在的“无故不受理”、“两头受理”、“超时办理”等问题,一些政务大厅采取了“一门式”服务模式,通过设置一个综合窗口,统一标准、统一受理、统一分办、统一反馈,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2014年,广东佛山禅城区便推行了这一改革。

  改革让政务大厅的窗口数量减少了30%,而办理事项却同时增加了3倍多,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还减少了一半以上,平均办理时间缩短7.5个工作日。

  报告介绍,目前,“一门式”改革已在广东全省范围内推广,此外,黑龙江、江苏、江西、四川、陕西等省份一些地方,也在不同程度学习借鉴这一模式。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