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吉林省通化市在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采取“3345”措施,统筹推进各类公开,形成了协调运转、相互促进的公开体系,提高了党内事务透明度,保障了党员权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建立三项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纪委协调监督、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基层党组织相应健全机构,做到领导、机构、人员“三到位”,全市形成了四级联动的党务公开工作网络。二是建立推进机制。召开了全市党务公开工作会议和推进会议,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工作方案》,对党务公开的范围、内容、时限、程序、原则等作了明确规定。建立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12项制度,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建立了党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互衔接的监督体系。从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中聘请1451名监督员,设置了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监督。截至目前,根据群众意见建议调整公开内容、方式600多次,使党务公开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满足了群众的意愿和需求。
二、严把三道关口,务求公开实效。一是严把内容关。围绕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全局和中心工作、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编制了通化市委党务公开目录,目录分3级,涉及中心工作、组织建设等81项内容,对公开范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凡党员群众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全部予以公开。各基层党组织也结合实际编制了公开目录,并按照目录实施公开,公开覆盖面达到100%。二是严把时限关。明确了公开时限要求,即常规性工作长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扩大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严把程序关。绘制了《党务公开流程图》,制定目录、提出方案、审核内容、实施公开、收集反馈和归档管理实行“一条龙”规范运作,做到环环相扣,规范有序。
三、实施四级联动,创新公开载体。在利用会议、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开载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网、两屏、一栏”为主,远程教育、手机信息、视频点播等多种载体为辅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公开平台。一是开通通化党务公开网,设置了要闻聚焦等30多个栏目,设计了图片新闻和视频点播窗口,开通了党务直通车、民情社区等多个特色栏目,形成了信息整合、社会监督、互动交流“三位一体”的党务公开模式。同时,把市直各部门及县(市、区)党务公开网站和政务公开网站进行链接,实现了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等工作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党务大公开”格局。二是设置了党务公开触摸屏和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党务公开栏,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党务公开网站全贯通、“两屏”全到位、公开栏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县级以上党委网站9个,建立党务公开触摸屏1100多个,电子显示屏200多个,设置公开栏2200多个。
四、活化五种形式,密切党群关系。一是积极推行“点题公开”。建立了点题公开制度,绘制了点题公开流程图,党员、群众随时可以通过点题公开电话、点题公开意见箱要求所在党组织公开他们所关心的党务信息,相关党组织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近一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对党员群众7840多个点题事项全部进行了答复和公开,并现场为党员群众解答问题3000多个,群众满意率在95%以上。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党务公开日活动。把每月15日确定为党务公开日,组织开展党务公开日活动。三是建立重要会议列席旁听制度。通过邀请党员和群众代表列席“三会”(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等形式,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2011年以来,30名列席人员参加了“三会”,“三会”开放率达到90%以上。四是实行“双向约见”制度。通过党代表定期约见党员等方式倾听民意。2011年以来,全市开展“双向约见”活动50多次,办理事项70多件。五是有效发挥媒体互动作用。建立了电台、电视、网络三位一体的党务公开互动平台,利用电台《百姓说事》和电视《心桥》两个直播节目,开展音频视频接访,2011年以来共接到热线电话3000多个,解决涉及民生问题1800多个,政策解答300多次。在党务公开网上设置民情社区专栏,设立了群众评议等四个互动版块,征求意见建议200多条,及时回复办结,有效疏解了百姓情绪、维护了百姓利益。
(据吉林省纪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