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山东省昌乐县日前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构建了一个涵盖城乡低保审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医疗“一站式”救助和短信服务平台四个网络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与民政部事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完美对接,使社会救助信息化操作、数字化管理,让政府救助阳光普照到每一名困难群众。
近年来,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救助惠民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量的增加使传统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再按原来“诚信申报、张榜公布、单位证明、入户普查”已无法准确掌握申请家庭的收入,导致一部分人弄虚作假骗取社会救助。对此,他们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构建了四个网络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从而形成了以民政局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专用电子邮箱和MAS短息服务器为联系纽带的城乡低保工作管理网。
一、网络审批,简化救助程序。着眼提高效率、便民利民,昌乐县以管理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为突破口,组织研发了具备网上审批、动态管理、统计分析、查询监控等大功能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县民政局安装中心服务器,为各镇(街)配备了微机、多易拍等先进器材设备,县、镇(街)之间铺设专线,形成了以民政局为核心、覆盖全县的低保专用网络。各镇(街)将低保对象基本材料输入系统后上传,县民政局即可进行网上远程审核审批,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依托低保专网,将已建立的县、镇(街)、村三级纸质低保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存入中心服务器,生成了覆盖全县的低保电子档案,使低保档案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
二、网络核对,数字化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隐性就业和隐性收入较为普遍,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是困扰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们设立了昌乐县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立起一套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网络核对体系,突破了入户调查难、工作量大、核实核对繁琐的难题,保证了核对及时准确、审批定性科学。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将研发的“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分别安装在公安局、人社局、房管局、工商、税务、银行等13个核对部门,各部门迅速从数据库中核查申请人的房屋、车辆、工资收入等,由逐个核对变为批量核对,从而确保了将“人情保”拒之门外。核对系统运行以来,已查处9户因缴纳住房公积金、21户因拥有车辆,不符合低保条件予以取消。
三、网络结算,医疗救助“一站式”。在城乡困难群体中,因病致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医疗救助由此应运而生,大大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他们将城市医疗救助与农村医疗救助融为一体,研发了“医疗救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与“新农合管理系统”、“城镇医保管理系统”实行联网运行,将救助范围从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延伸到低保边缘家庭,并分类建立起参合补助、住院救助、门诊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五条救助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救助体系。实现了医疗救助和“新农合”报销的“一站式”同步结算,变“医后救助”为“实时救助”,大大减轻了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和奔波之苦。
四、网络互动,信息数字化。原先手机曾作为入保的制约因素,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低保对象的生活用品,他们整合资源与移动、联通强强合作,申请了全国唯一的短信服务代码,建立MAS短信服务器的数据库,与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端口对接,实现了固定IP地址捆绑。用短息的形式方便快捷的将惠民政策、就业信息、致富技术以及通知类的提醒发送到服务对象的手机上,助推低保对象信息数字化,方便了后期的跟踪回访和服务。
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简化了救助程序,提升了工作效能,达到了基础数据信息化、业务处理网络化、低保服务便民化、分析决策科学化、业务监管职能化,使社会救助更加高效便捷、准确规范,实现了提速增效,确保了公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