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国家层面的大楼据政策文件出台,地方政府的政务大数据都在积极探索针对自身的规划,但是面临的问题很多,地方官员出去调研回来形不成实际方案,主动面对走马灯似的听到消息而来的大小厂家也不知如何落脚着手操作,最终也许是搁置暂缓,也许是走过去的老路,“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来个低质量的“小整合”,成立个领导小组或是个部门,找个地方建个一期工程,花个千万放一排排机柜,应对上级的演示大屏幕,广而大的标语做的是相当好,可是面对专业人士的一张问题表就破绽百出,语焉不祥。殊不知主要工作的重点还是要做到数据共享,而解决这样复杂晦涩问题的关键还是问题导向。
基层部门的数据如果是元数据,在各部门形成了信息没有?
这是个老问题,实际上是要了解各部门的数据形成有用的信息没有,信息化水平是在什么阶段。基层部门是搭建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最重要考虑的基石,而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却问题很多,每个地方政府每年采购投入到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笔几千万的花费,比较审查较严的土建工程来说,信息化建设从立项到项目的后期成果检验都是松之有松,凭经验来说,后期交付的产品,上千万的花销,最后在一个30几人的单位里,只有超不过5个人使用,服务的对象也不能面向部门之间,更不用说联上互联网走向大众。在历年的地方政府网信办、保密办政务信息化检查中,总结出“一去部门,二进机房,开开服务器,这台不用,那台不常用”,辛辛苦苦全市转一圈,真数不出来几个大的信息系统,这完全和财政采购部门的统计,和领导去部门检查汇报的情况对不上号。
发现问题后解决起来就好办多了,可以借鉴中央对政府网站的管理经验,首先行政市以下不允许建设政务信息系统,其次是清理整顿市一级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不在用的信息系统一律关停(到实际机房一查就清楚情况),仍然用的要定期申报办理事项情况,研究从多项举措上考核量化元数据的录入正确率、有效率、完整性,数据在部门形成信息的依据和一致性。
部门之间是谁要数据、要信息,形成了事务驱动没有?
为突出自己部门的数据正确性、重要性,保留自己部门的话语权,自家要用的政务信息系统多是自建,政府推广引导的部门大数据,只有牵头的部门自己用,别人不用,最终的政务大数据又成了政府出力,独立门户的部门信息化。多数经历过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到都是调门一致,积极面向部门间开放,但都是重申占据数据领域的来源唯一性,正确性,而没有习惯去从其它部门要数据,验证自己数据的正确率。县一级各建各的,各部门各建各的,年年都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建设,殊不知国土部门建设的数字城市,侧重于土地权属,却缺少最新的城市规划图;规划部门建成的数字城市,侧重于道路建筑方位,却缺少城管数据的配合;城管建设的数字城市,侧重于道路公共设施维护,占道扰民的监控,却缺少食药监的网络化监督体制。
问题是部门间谁要数据、要信息,谁是整个事务的驱动者,是发起的源头,过去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延用的企事业ERP经验告诉我们,要把目光针对于事务,只有面向事务才能建立完整的事务流。在历届的国际数学交流大会上,数学家会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有人出了成绩,转换个研究思路会更加有效。这样的开放性思路在各行业屡见不鲜,但是在政务的各个部门间,还没有认识到部门间合作带来的便利性,期待有先从别人数据库中挖掘有用信息,完善自家信息系统的合作。
建设面向服务的社会,政务数据共享是什么样的?
政务数据共享一直要求顶层设计,就有了组织人员学习,扩大眼界四处调研,邀请高校、厂商规划适合当地的方案等等方式,却没有实质有效的进展。设计的最初就一直没有理解面向的最顶层的服务者是社会,也就是人在社会中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查询和办事,是表面上的、前台的,而内在的、后台的是整个政务信息系统的事例驱动。整体行为类似于网上购物,电话预约酒席、车辆这样的活动,后台的物流、售后监督,安排日期酒宴,派车都像是政务之间的协作。
部门之间的平台协作只能是政府自身统筹建设,建设之初要考虑到集约化服务,功能上不能是单一的,必须要有类似于邮件的OA,要有支持在线编辑汇总的统计表单,方便管理的人员权限设置等等功能。
雄安新区的建设中,研究方案是设想在一块平地上智慧城市应该有什么,就一点点加起来的。政务数据共享对于各个城市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自上而下,由点到面;还是自下而上,趋向集中,都是民生的需要,而找到其中的各环节问题,并积极面对是哪种思考方式都要去处理的。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府网络中心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任强 0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