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问政, 是指政府和民众之间, 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网络相互进行沟通。为了和更好的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应该明确政府即是人民的政府, 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而当前的政府政策法规制定, 应当由社会公众参与, 进行合理、合法的完善。针对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和监督, 政府应当进行改进, 完善相关政策。网络问政的提出旨在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结合网络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共建和谐社会。

  新时期中国特色网络政务, 是指政府和民众之间, 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网络相互进行沟通。为了更好的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新时期中国特色网络政务应该明确政府即是人民的政府, 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通过搭建网络问政平台, 为政府政策法规制定征求名义畅通渠道, 打开广泛听取公众质疑、批评和监督的回声通道, 架设起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群策群力, 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发展。

  一、新时期中国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 在其发展初期并未得到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逐步走向公共视野。“截至2016年12月, 我国网民总数量达7.31亿, 全年共计增加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3.2%, 同2015年底相比, 提升2.9个百分点。据估计, 2017年我国网民数量将达7.72亿, 互联网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达到55.9%。”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 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这样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 扩大了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除在经济和社会范畴, 其在政治领域内的影响力也不可估量。人们逐渐开始利用互联网交流观点, 对国家重大政治问题提出建议;政府也通过问政平台“听民声、知民意”, 可以说, 网络问政给民主政治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近年来, 中国网络问政在不断跨越式的成长。然而, 由于历史局限性以及平台的不成熟性, 互联网问政平台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并且问政平台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 可能使得政策的最终定义将会有所偏失, 政策响应也会不够及时。

  二、网络政务平台建设应用情况分析

  网络问政是一件新兴萌芽的事物, 其有助于民智汇聚, 同时也使得民众更好地参与进政治决策中来。可以说, 网络问政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型。但从客观方面来讲, 其发展还不够完善。近年来, 诸多谣言和恶意攻击在网络世界中兴起, 这不但会对网络民主的健康有序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对于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也有着巨大的威胁。网络问政面临着许多问题, 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对于网络问政以及其响应研究和汇集应用。

  1. 网络问政平台已发挥了主要优势

  近年来,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应用, 政府工作将服务内容搭载到因特网上, 大大提高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性。依托网络问政平台, 政府以更开放的姿态, 构建了汇集网民智慧的新机制, 无论是工作转型, 还是决策过程, 都倾听民意, 响应民声, 集群众的智慧力量, 为其政策决策提供参谋。

  网络问政平台疏通了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能实时传递信息。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灾害后, 网络以其独有的优势, 及时传递现场状况, 稳定了社会情绪、更好地救助受灾群众, 在保持信息完整性、实时观测救灾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诸多地区的民众和领导干部积极关注、通过网络政务参与在线讨论, 商讨合适有效的救助办法。网络问政使得政府和百姓更好地沟通, 我国政治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第一, 网络问政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升级和促进工作方法转型。在此过程中, 网络政务的应用管理, 可以充分体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网络问政的及时、高效, 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在阳光下运行, 并能保护人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我们更应注意构建和谐阳光政府, 进而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减少决策失误。

  第二, 网络政务平台便于群众见证政府决策过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监督政策的实施,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提出建议的人来自各行各业, 包括学者和社会各界名人, 也包括了诸多平民百姓。这种新型模式是一个收集和表达的新媒介, 也是重要的舆论工具。

  第三, 网络能够更好地倾听民声同时汇聚民众智慧。网络问政平台是政府聆听民众心声、汇聚民众智慧的主要媒介。借助网络平台管理功能支持, 从而实现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交互, 系统的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传统媒体在社会广度调查存在随机性的缺点, 而网络问政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借助网络, 可以更好的集中汇总社会问题, 全员参与, 确保政治主体的完整性, 政治内容的多样性。

  第四, 通过网络问政能够了解民意加强其监督效应。在我国, 整个网络问政过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处理:如投诉、咨询、建议等等。这一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 政府对于网民所提的问题, 编辑部门进行信息检查;第二环节, 政府部门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和回答;第三个环节, 政府部门对于网民问题的正当性及可采用性研判后, 最终将处理情况向网民作出反馈。上面这三个环节可以概括为“问题、回复、反馈”。这三个环节看似很简单直接, 但在网络问政平台上的实现流程过程非常复杂, 需要各个操作部门发挥作用, 协同并进、相互监督。传统实现这三个环节需要在部门间经过较长时间的流转, 而且流程相对隐性, 不易实现全流程监督。网络问政环境下, 这些环节是公开透明的, 哪个环节时滞不前, 哪个环节留于形式, 哪个环节效率和质量高, 监督部门都能比较直接有效地监督到位。

  第五, 新时期网络问政平台具有良好的汇集机制。不可否认, 网络舆论的确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公众的意见。新型的网络问政不仅是对传统媒体的一个有效补充, 也是一个群众政治参与、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近年来, 诸多群体性事件和对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也透露出网络上越来越多的非理性情绪。由于情感的渲染太过于浓厚, 网络政务的意见筛选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促进决策科学民主, 提高决策质量, 需要提高技术水平, 即完善政策分析信息和实施技术:如收集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使用更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等;同时, 完善政策制度本身, 主要是关注政策参与过程、政策制定过程:如充分发挥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以及改变权力的配置等等。

  2. 网络问政平台存在的不足

  前述比较阐述了网络问政平台发挥的优势。但是, 受制于某些传统观念和工作模式的影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的政策制定及响应体系对于外人而言一直保持“神秘”状态, 透明度不高。因特网引入政务工作以前, 我国的民主参政议政形式主要是通过代表制和有限的组织内自下而上参与,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应用, 以及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 公众开始有机会利用网络接触政府机构及其相关人员, 逐步有了二者之间的媒体沟通渠道, 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开始能够汇聚民智以提升执政服务水平, 政府搭建了政务平台后, 这种沟通越来越广泛、多元化。但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应用这些年来, 虽然公众参与的热情度在增加, 参与的社会事务面越来越广泛, 但也存在公众参与质量不高, 公众的政策意见和建议对国家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改善的实质性作用程度不高。从网络问政平台的角度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 网络响应平台不成熟。虽然网络问政已宣传实施多年, 但目前各地政府网络问政平台仍在加紧建设和技术提档升级中, 由于其承载的政务内容过于繁杂, 问政平台始终未走向合理运营的轨道。而且, 很多网络问政平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现象, 内容也流于表面。互联网时代, 能够参与网络问政的群众来自各行各业, 受众范围较广, 平台建设者和使用者们应当认识到, 不同渠道的互联网用户所提供图片、文字和视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 诸如常会出现不实或夸大的信息。平台如何在海量的信息或数据中进行甄别筛选, 将有效和有用的意见或信息流转给相关的政务服务人员, 以提高网络所汇聚的信息或数据是有效和有用的。否则, 网络问政所收集到的信息若无效和无应用价值, 容易产生片面性结论, 很大程度会增加事实偏差的可能性。事实上, 目前的网络平台还不具备这种信息或数据的自动筛选和提炼功能, 即平台对网络用户的信息有效性和有用性响应功能还不成熟。

  第二, 公众问政思维能力与网络问政发展之间不协调。旧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在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方面, 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都与当代中国有着极大的差异。由于不同时期公众所受到的教育、文化熏陶不同, 致使网络用户在网络问政、汇聚民智的过程中, 对中国政策响应和制定极易产生误解。尽管大多数人试图保持客观和理性, 但具有差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现状, 政策响应和网络民众之间依旧存在着思想差异。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 在网络世界中领导干部需要与网民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在网络问政过程中, 领导干部除了要积极应对之外, 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只有运用大众化、人文化、形象化的语言, 才能增强感染力, 引起网民共鸣。

  第三, 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在充分理解事实真相的同时, 再结合其内在价值观, 群众能够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但由于众多因素干扰, 网民的自我独立评估始终会受到网络言论的引导和同化。一方面, 网络上的“标题党”层出不穷, 大量带有引导性的标题使互联网用户产生思维惯性, 使得读者在阅读的题目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一个价值判断。另一方面, 网络问政平台的管理员和评论员团队缺失, 有关政府部门缺少同群众的互动, 网络上的记者、新闻作家在信息文本处理时评价和态度, 也会影响网民意见的形成, 使得“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网络问政平台建设一直流于口号。

  第四, 民智汇聚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当今社会百姓所关注的问题, 但由于平台的不完善, 社会不良媒体的炒作等现象导致意见的不稳定性。

  (1) 网络信息的多元性。由于网络信息存在多元性的特点, 网民由于缺少足够的认知, 网络问政所呈现出的信息趋势不易稳定。大多数网络问政平台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 体系也未成熟。由于缺少成熟客观的评价体系, 当今社会对于政策也会呈现“两极化”的评论。

  (2) 网络舆论的倾向性。网络舆论的政治倾向对于普通民众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普通互联网用户在浏览新闻时, 常会无意识地接受网络上那些具备专业性并且别具一格的政治观点。值得一提的是, 最终在网络问政平台上所展示出的观点已经是“发酵”完成之后的体现。网民对于一些“点赞率”较高或者“明星大V”的观点, 也可能产生崇拜和效仿。

  (3) 民众信息处理的多元性。一般民众在问政平台上所提出的意见都经过了多方面的处理, 而社会媒体的报道为了吸引点击, 甚至会出现夸大、夸张的报道。面对纷繁的报道, 民众难以确立正确的观点网络问政平台管理标准不够明确也使得民智汇聚无法稳定。由于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行政法规的缺失, 网络问政平台管理工作缺乏, 民众意见的收集、网络舆论分析尚不全面, 由于网络问政平台经验不足, 导致运行不畅。

  (4) 问政平台的不稳定性。整个问政平台, 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政府应当对问政运营小组设置如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管理办法, 从而使得民智汇总更为稳定。同时, 应当注重对于问政平台的各方面管理。例如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系统管理。注重管理的主体、内容、具体的判断, 技术的成熟、运行, 系统的稳定, 更好地服务于民, 汇总网络意见。但由当前网络问政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 很多事项依旧停留于口号, 所以更加应当注重实践, 听民声, 办实事。

  三、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启示

  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目的, 主要是了解民意,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政府若只是通过网络了解公众舆论是不够的, 若政府只是“光说不干”, 那么始终得不到民众的信任。所以, 我们应当加强全面互动, 促进回应机制建设, 调动政府资源和安排好相关行政机构, 及时反映, 为民众做实事, 做好事。

  随着时代发展, 中国网络政治文化不断丰富, 但国情决定了如今网络问民智汇聚到政策响应机制研究必须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角度,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结合优秀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网络政治。

  从实践方面, 加强政府问政平台自身的完善, 提高络平台运营能力;弘扬“正能量”, 引导网络舆论。普通网民也应当投身于政治学习中去, 提高自身能力, 规范自身行为。政府和民众从应当多方面多角度相互配合, 贴近民众, 体恤民情, 倾听民声, 广集民意, 汇聚人民智慧, 从而更好地建成响应响应机制。

  1. 完善平台建设, 关注群体决策心理

  (1) 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进一步提升网络问政服务水平。首要任务为提高问政平台干部及时处理政务水平。虽然网络问政平台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但部分政府平台措施依然还是“花架子”, 有时只是着力于宣传, 为了“面子工程”而建设。同时, 部分政府并未发挥其政务平台的重要作用, 单方面认为政务平台的“不正式”、“玩物性”, 对当今利用网络平台中网民的所提的意见不屑一顾, 甚至认为这种模式会影响到正常的政务工作。因此, 相关干部必须端正态度、改变想法, 主动了解网络, 增强自身的网络技能。不仅要加强对网络的数据分析, 同时要提高对民众所提出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于加强网络热点, 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在处理网络政务时, 应当了解相关的语言艺术, 贴近生活, 服务百姓。

  (2)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规范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网络问政平台应当依照相关程序和制度进行运营, 建立相应的平台体系提升工作效率, 回答民众的关切。同时应当建立责任制, 对于所回答的问题导致公众不满, 或引起法律纠纷, 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 依法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同时应当确立互联网回答问题的限期, 增强其时效性。对于一些重大投诉和报告, 应当由专人负责, 在网上发布前, 应当报备相关领导批准。

  (3) 加强公民言论监督, 梳理多元化价值观。由于网络的高自由度, 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管控。这给管理层面加大了工作难度, 因此面对许多问政平台上的诸多信息, 确认其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治理,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涉嫌故意错误引导的, 加大惩戒措施。

  (4) 及时处理问题, 触动政策响应。由于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机制和处理过程依然存在缺陷, 同时网络舆论传输速度较快, 这就要求政府在最短的时间能内购妥善处理、汇总好相关信息, 进行资源意见整合。因此, 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非常重要, 他能够减少从起始的调查分析到最终的发布结果, 能够很好地简化问政信息交互流程, 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2. 加强民意汇集, 驱动政策响应

  (1)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当今国际社会, 一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当今中国, 网民的参与度和热情度很高, 但是依然有部分网民的文化素质尚欠缺, 无法达到参与决策的程度, 受教育的程度与网民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广度和深度息息相关, 因此, 网络问政所收集的部分结果尚不具备参考价值。然而, 提高网络问政水平, 关键是提高网民综合素质, 提升参与能力。因此, 加强网民的教育首当其冲。因此, 我们应该提升公民的教育水平, 增强公民意识和提高政治品质, 从而更好地参与政策的活动中来。同时政府应该普及和传播“参与型政治文化”, 提高全民政治意识,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 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健康顺利发展。

  (2) 公民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 应当提升政治责任感, 发扬创新精神。政治参与中重要组成是公民本身的民主意识, 参与意识越强, 参与深度与广度将会有所深化, 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 要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只有以法治为前提, 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 确保公民更有序参与网络问政平台建设中来。

  (3) 全面考量网民呼声。在政策决策中, 应当充分考虑公民对政策的意见和需求, 网络问政平台则提供这样的媒介, 在全面了解民众呼吁, 综合处理各方信息后, 再作出符合民意的决策。因此, 在制定公共政策中, 必须加强政府与网民的互动。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利用网络平台接受公民的反馈, 开拓新的沟通渠道。在公民合理合法合规的表达基础上, 政府最终能够更好地、正确地做出相关问题的回应。

  (4)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随着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 网络问政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逐渐产生巨大差异, 在其中起到作用的是网民不断增长的“公民意识”。网络问政给予网民一个更好表达自身意见的平台, 网络用户更应当依法合规参与, 否则, 这种方式不仅将被诟病, 也可能危及网络的安全, 社会的稳定。现如今,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网络听证会、网络平台上, 要做到“贴近民众, 体恤民情, 倾听民声, 广集民意”, 网络用户必须首先必须遵守相关网络政治参与的要求, 遵守制度和规定, 合理合规的参与网络问政。

  3. 规范网络秩序, 释放网络“正能量”

  (1) 合法合规, 科学问政。网民应当加强自律, 对网络相关内容的真伪性应当加以辨别;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也应当依据事实, 合法合规。应当建立网络平台和网民自律机制, 过滤不和规定的法律信息, 依靠相关制度所提供的必要制度保障。客观来讲, 这是一种新形式的“自治”:实际上, 是一个网络权力的重新配置。随着网民政治知识的不断丰富, 经验的不断积累, 网络政治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这要求网络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问政环境。

  (2) 加强管理, 弘扬“正能量”。中国新闻网站及电信运营商应当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成立相关信息安全管理与运行中心, 如新浪微博成立了微博辟谣小组, 并开设了“新浪微博不实信息爆光专区”, 及时公布不实信息。网易、搜狐、凤凰网、人人网、开心网及移动微博等网站通过在各自网站设置举报入口、公布举报电话、招聘专职网监人员等方式清理虚假信息。

  网络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重要桥梁, 在问政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网民能够参与政治的全过程, 提建议、出点子, 因此, 引导政治舆论、监督网络安全环境、解决民众所真正关心的问题, 是“正能量”的重要体现。“正能量”缓解民愤, 化解误会为此, 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中, 应该积极发挥问政平台的主动性, 与民众共建和谐网络问政环境。

  作者:江苏警官学院 洪禹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