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映社会大众生活各个领域的镜像,各级地方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构建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监控,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约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传播手段的普及应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途径之多、速度之快空前未有,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映社会大众生活各个领域的镜像,并同时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1]。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具有两面性,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带来了严厉的挑战,互联网已成为群众意识表达的最大平台。当前的中国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社会矛盾,这些存在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网络上。基层地区是网上舆论活跃、网络舆情频发的地区,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及时准确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摆在各级基层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级地方政府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构建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对提高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网络舆情日常工作机制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管理工作,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上与以前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已经建立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专职进行网络宣传管理工作。但面对当前互联网上纷繁芜杂信息和舆情,仅仅依靠这些力量来应对和处置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网络舆情几乎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各方面的舆论状况和发展态势。这些情况和形势表明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统筹考虑,建立相关网上舆情综合应对处置机制,了解民情民意,不断改进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建立网络舆情日常工作机制,收集当地主要新闻网站、重要网络论坛、当地有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号上所涉及本地的舆情和敏感信息、本地主要新闻媒体网站、以及中央新闻媒体网站、国内重要商业网站中有关本地的社情民意和新闻监督的报道;建立和完善舆情预警、舆情应对和引导、舆情联动防控体系,实现舆情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受理、转办、督办、反馈等工作流程的具体要求,通过实施网络舆情常态化监测和应对的工作机制,着重考核网络发言人设立、舆情应对处置、网民信息互动、网络宣传时效、网站建设质量、信息公开程度等内容[4];各级地方政府应主动将网络舆情日常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制定网络舆情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网络舆情工作履职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二、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有关研究理论表面表明,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是公众舆论具有的特征。较多舆情事件已经证实,网上的信息并不是被所有人无选择性的接受,社会公众明显倾向于信息出处是内容详实、客观全面的权威性网站。首先,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地方政府应重视信息发布,速报进展、慎报原因,用客现、公正、详实的报道第一时间占领舆论空间[2]。组织论据充分、语言精炼的文章在网上刊发,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维护好网上正面积极舆论导向,逐渐建立起健康的网络氛围。其次,要重视通过网络评论员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通过他们积极向上、观点正确的网络评论,让主流言论占据舆论高地[2]。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认同意识,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来进行舆论引导,用平等交流取代强制灌输,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要注重培养为我所用的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先对新闻事件做出解读,形成价值判断后,再根据传播学上的“二级传播”理论,传递给公众。重大突发舆情事件发生时,网上会出现大量各类信息,普通大众们往往会莫衷一是,此时他们对权威评论的心理期望值处于峰值,更需要“意见领袖”的声音作为自己参考判断的依据[1]。三是改变以往把控方式,以疏导网民情绪为主。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导致以往传统平面媒体组织严密、专业细化的把关人角色被削弱。这些变化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转变以往舆论工作的观念和方式,主动设置科学的网上话题或议题,带动主流,引导网民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在网络新媒体传播形态下,对舆论管理的方式应从“严把关”转变为“巧指路”,从以前要求社会公众“看什么”转变为教育大家“怎么看”,从过去“堵”的方式居多,发展为现在以“导”的方式为主。强制灌输要重视受众的需求特点,同时与尊重受众相结合,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在宽容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同时,还要在眼花缭乱的新闻事件和错综复杂的意见中为网民指点迷津、纾解疑惑。

  三、建立并实施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利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可以有步凑、有目标地对网络舆情实施干预,如可以采用组织正面新闻报道的方法,冲淡在舆情收集和分析中发现的不良倾向性信息。一是在舆情预警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方面,所实施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要实现对互联网多层面、多维度、全天24小时有效覆盖。比如,可采取“人工+技术”多手段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即实现了全年365天×24小时对互联网不间断舆情监测,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敏感对象、敏感舆区、敏感领域有选择的重点巡查预警等。二是通过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监测机制,做好非常态情况下舆情预警机制。比如,在发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启动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重大工程,开展有安全事故可能性重大活动前,充分考虑可能产生舆情的各种可能性,全面搜集情况,提前部署准备,制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在处置突发舆情事件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第一时间报告舆情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舆情事件爆发前争取到提前介入的时间,同时还需要通过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不同舆情预警等级所对应的工作措施。三是制定网络舆情甄别研判工作机制,从海量的网上信息中甄别出有可能引发舆情事件的信息苗头和线索,去伪求真,对事件的矛盾性质、产生根源、社会涉及面等内容进行预判,分析和解读现有网上舆情信息的传播态势,重点掌握舆情首发源头、主要扩散渠道、“两微”等自媒体传播情况、媒体和网民倾向性观点等,增强舆情预警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分析事件所牵涉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环境,参考既往其他地方类似舆情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走势过程,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对舆情未来走势进行判断,提出应对事件的措施和和建议[2]。

  四、建立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

  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包含复杂的原因,多数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要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就需要协调好多个部门的力量和资源,通过联动机制,形成应对舆情事件的合力。为了更高效的应对网络舆情,可以组建由宣传网信部门牵头领导,舆情敏感部门协调配合的协调应对机构,在平时主要负责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遇到突发舆情事件时,通过信息通报、信息共享、联席会议等机制,由宣传网信部门统一指挥,对各部门进行应对策略的部署指导,实现舆情事件的高效协调共治,从而提高舆情应对响应的时效性,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减轻危害[1]。同时,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手段压缩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降低负面影响[3]。此外,做好网上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构建起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互联网是党和政府不可放弃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工作不仅是宣传网信部门的事情,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了网络舆情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预案加协同作战加全方位监测”的三维立体的预警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共享舆情互通的情形[2],合力形成宣传网信部门总体协调、舆情涉事部门主动应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网上舆情应对工作格局。对于涉及跨多个部门、行业的复杂网络舆情应急事件,各级党政部门可以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将舆情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引导、处置相关职能的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起来,从制度上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统筹协调好对外宣传的口径,冲破部门樊篱,打通信息孤岛,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保证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准确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做出反应并反馈[4]。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大力倡导绿色上网,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薇,马春生.浅议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构建[J].经营管理者, 2011(12X):71-71.

  [2] 行婷.基层政府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个案研究——邯郸市水污染事件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 邵旭根.政务微博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 2009(5):103-107.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