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2日电 去年起,中国民间不断向胡锦涛发出上网聊聊的邀请,而在今年6月20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在线交流变成了现实。美国《侨报》6月21日为此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胡本人又一次“开先河”接触网民,相信会令其亲民形象再增分。文章摘要如下:
放眼五洲,“网络政治”全球升温,政治人物上网直面公众,已不鲜见。眼下的美国总统角逐中,更将网络工具用于拉拢选民、提高人气甚至是攻击对手。相比俄罗斯总统普京每年主动“邀战”世界网民,动辄聊上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胡锦涛20分钟左右只回答几个问题的此次在线交流似乎微不足道,但他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化沟通媒介的象征意义却非同寻常。
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已十年,网民以几何倍数递增。通过键盘和鼠标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也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政治生活方式,而网络声音对外部现实世界施加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尤其是近半年来,进入奥运年的中国屡遇棘手问题,中国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勃发力展现了独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在南方大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积极奔走,在北京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受到干扰时联手护卫,在西方歪曲报道西藏事件时有力还击……中国网民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爆发的力量之强大,令世界震惊,让西方媒体感叹“不怕主流媒体,就怕中国网民”。在汶川地震灾区进入重建阶段之际,胡锦涛直面网民,可谓对互联网价值、网民力量的一种无声肯定。
其实,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逐步推进的今天,互联网这种新兴交流平台因信息量大、即时性好、容易组织、交流范围广,在中国政治生态里已有了一席之地,被中共高层定位为中国社会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
早在2003年,胡锦涛、温家宝就公开了网民身份,向外界展现对互联网的重视;2005至2008年,温家宝连续四年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主动问候中国网民,并感谢网民分忧,公开肯定了这种“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的沟通方式;去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还专门探讨过领导者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提高执政水平。
不过,在中国这个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据说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的网络大国,仍有一些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看作公众单方受益,甚至对网络发言者打击报复,酿成新“文字狱”。而对一些官员上网、与网民互动,社会在普遍解读为看重网络这一民意聚集之地的同时,却往往视之为个人执政风格,而非一种主流执政风格和政府意志。
“您平时上网吗?”、“上网都看些什么内容?”、“网上提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您能看到吗?”此次中国网民关注度相对集中的这三个问题,看似在问胡锦涛,更像是在问各级官员能否利用网络便捷平台关注民声、民意、民情。而胡锦涛率先公开上网垂范,既用实际行动,又用明确回答——“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表达了对互联网时代的欢迎姿态,“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这种清晰而又强烈的讯号,必然会冲击中国官场风气,让更多的官员仿效着“走进”网络,形成互联网时代的亲政。或许,能否上网“灌水”,是否欢迎“拍砖”,未来会构成官员有无现代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共以网络成为距中南海最近的窗口,激发公民参政热情,展现其执政风格更趋开放、自信。而通过网络自下而上的民意传递和大众体察,渐渐廓清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动,已成为最近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模式。这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正产生着某些积极影响。从网络中接受言论自由训练机会的中国公民,正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催生民主素养。
这种民众自愿、自发和自由的言论,会是一国政府应付种种压力的强大后盾。但需要警惕的是,没有限制的表达空间极易引发亢奋和极端,让网络政治误入歧途。尤其是在拥有2.1亿网民的中国,如果说这股力量不加以规范,不加以管理,恐怕一件小事,乘以2.1亿就会成一件大事。眼下,“网络暴力化”不是已在中国初现端倪吗?
即使在西方,如何保障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使之不侵犯他人,也是其民主长期受困扰的“死结”。而胡锦涛“要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的目标,也需要最终具化为引导网民的高明技巧,才能确保助力不致异变为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