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创新提能”成为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成都教育持续优化服务举措,积极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支持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区域民办学校审批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扩大审批范围、压减审批时限等五项优化举措,推进教育审批服务从理念、机制到作风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进一步提升教育审批服务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水平。
一是扩大审批范围。根据市政府全面下放民办中等学历教育学校审批权等决定,明确了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和青白江区、双流区政府组织实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审批工作;自贸区教育行政审批部门实施民办中等及中等以下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和其他文化教育机构(非营利性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除外)的设立、变更、终止的审批工作并依法实施对民办学校的撤销和清算工作。
二是压减审批时限。创新提出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审查)、全程帮办、全网通办,试行告知承诺。对符合信用条件的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审批时限从法定的3个月(不含依法需要听证、专家评审、检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及颁证等时间)提速到当场审批办证。进一步优化教育领域的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的服务业态做大做强做优。
三是提升服务效率。明晰营利性民办学校首次申领办学许可证有效期间(一般不低于3年、不超过6年),把部、厅规定的压缩换证时间的适用对象从营利性民办学校扩展到所有民办学校,适用条件在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校长变更的基础上增列了分立、合并和变更举办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等,办理时限从“原则上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提速到当场办理并于3个工作日内换发证照。
四是完善备案机制。提示自贸区教育行政审批部门及时将审批结果抄报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登记部门及市教育局备案,要求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将民办学校的年检、督查、处罚信息等在7个工作日内归集至三平台等,避免“一放就乱”,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
五是加强宣传和监管。做好事先宣传,确保申请人全面知晓相关改革政策和改进措施。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执法机制,执法行为过程信息全程记载、执法全过程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及时共享和披露违法违规信息,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教育法治环境。
附1:全国重点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数据分析报告
本报告合集共计15份,报告中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各地各级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统计渠道,从政府管控、社会治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公开等维度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涉及的重点城市包含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河南省、上海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
附2: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附3: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