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乱停在背街小巷,“城区大脑”能自动发现、识别、派单;企业到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智慧系统能自动通知服务人员,送上精准服务;小区发生高空抛物,“神经元”能实时捕捉,精准定位到户……

  在黄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指挥大厅,一张蓝色巨型电子显示屏占据整个墙面。屏上全息、全景呈现黄浦城区治理的各类要素。这是打造智慧黄浦的核心基础,也是“一网统管”的“城区大脑”之所在。

  “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黄浦区的区位非常关键,人流密集,交通发达,市场繁荣,城区治理的难度以及挑战都非常大。这些年,黄浦尝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整个城区治理赋能。这是未来城区治理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在今年5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正如杲云所说,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黄浦区一直在寻求解决路径。

  2018年,黄浦区政府印发《黄浦区关于加强新型智慧城区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提出整合全区资源,着力解决“数据孤岛”等瓶颈问题,加快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基础共性平台建设,深入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目标明确后,2019年初,黄浦区联合华为等企业启动智慧黄浦综合运营指挥平台建设。

  根据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总体规划要求,黄浦区以“1+1+3+N”实施路径,建设区大数据平台。“纵向”完成市、区大数据资源平台级联衔接,打通市区数据互联互通渠道,实现市区条块数据的联动共享;“横向”打通区内各部门、街道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形成“纵横贯穿”的黄浦区级“数据中台”,全面攻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为智慧城区、城区大脑以及“两张网”建设和推进提供了基础支撑。

  近几年,共享单车成为时下流行的出行方式,发展迅速、受众面广,最初的“野蛮发展”已逐步实现有序规范化管理,但在乱停乱放、占用城市道路、影响市容秩序等方面的问题仍旧突出,给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为解决这一“城市面貌痛点”,黄浦区基于“城区大脑”建设,搭建了“共享单车应用场景”。一旦智能发现共享单车乱停放事件后,“城区大脑”将“共享单车违停”事件工单自动派发至相关部门和处置团队通过事件联动处置移动终端小程序中,并组织现场快速处置。这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问题发现的成本,同时也缩短了处置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日,黄浦区第一家“一网通办”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在小东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目前配备了一网通办自助服务个人事务终端、企业事务终端、自助电脑、社会保险查询机、医保自助服务机和自助证照柜等智能设备。对市民而言,24小时自助服务区在时间、空间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空间上完成了全覆盖,在时间上延伸至了全天候。对街道而言,自助服务区的扩容有效缓解了事务受理大厅的服务压力,降低了服务成本。

  随着“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开发运行,将会有更多便民利企服务事项融入。小东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也将依托“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借助运管平台、人工智能、“随申办”市民云、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手段,结合中心自身优势,倾力打造东门特色的全方位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而小东门街道正是黄浦区的一个缩影。

  “一场疫情阻击战,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两张网’的建设,是提升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引擎。后疫情时代,我们将继续建设好‘两张网’,不仅需要应用更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我们在理念及制度上不断变革、升级。”杲云坦言,黄浦区将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合力推进“两张网”建设,探索出超大城市的智慧治理方法。

  黄浦区智慧城区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黄浦区将全力构筑智慧黄浦城市智能体,瞄准国际大都市智慧城区新标杆这一目标,在数字科技使能下,打造上海“世界会客厅”更加精细化、智慧化的窗口名片。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