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建党百年,作为党的诞生地,2021年的上海,将如何在新征程继续创新发展?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有着新期待。
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将全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其中,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将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上海将以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为重点,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这是“五型经济”(即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首次被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是上海经济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是强化“四大功能”的支撑点,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不论是全力强化“四大功能”,还是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创新”成为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的“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常委、社会科学界召集人、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原院长张道根表示,突破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关键,是关键环节的技术不能受制于人,要形成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上海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方面发挥带动作用。
“上海市场规模很大,但是国际化程度不高,要争取在开放上下更大的功夫。”张道根建议,没有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市场集聚配置资源将很难,重点是要抓住上海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上海要成为科创策源地必须把握住企业的创新能力,要集聚和培育独角兽企业创新资本、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把核心的研发和核心技术留在上海,才能带动全国的创新增长。
市政协委员、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云峰指出,上海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发挥上存在短板,由于优质的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少,导致社会资本在上海投入量不多,加之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发挥不足,两大功能的短板均源于科创性中小企业活力不足,所以,补短板首先应该推动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张云峰表示,纵观全球,中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社会资本股权投资,其收益回报主要通过现金红利和市场投资两个途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让投资中小微企业的资本在市场得到流动,是最好的策略。”他建议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同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规模,利用上海股票中心业内的优势,培育更多的科创板上市资源;横向拓展,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为挂牌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以自贸区新片区为突破口,加强上海股票中心国际版的设立,吸纳境外资金无障碍入境。
面对全球局势的复杂变化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制造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市人大代表、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柯丁对此表示,我们要做的是补齐短板,发挥优势,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内忧外患,我们曾经创造的‘特斯拉工厂’的神话,能不能用在我们自己制造业身上,用在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身上。”朱柯丁建议,用最快的速度,巩固制造业在市场上的占比,防止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用最快的速度,培育出本土创新型领军型企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用最快速度,唤醒沉睡几十年的“上海制造”,真正加入到产业升级、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打造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的“三高”制造业。
他还建议让科技创新更多参与到制造业转型中去。“碳中和”引导上海向绿色经济转型,将成为上海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上海对于碳达峰的快速反应,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接下来,要制定更为详细的路径,大力进行绿色改革,允许具有先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项目中,对于目前积极转型的制造业企业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向这些企业倾斜减税政策,给予突出贡献的企业一定补贴,对于积极改造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绿色制造业大力推动,破除行业准入壁垒,积极履行新能源政府的补贴承诺。
此外,面对新形势,创业能力强、创业意愿强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双循环”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球产业链持续动荡,逆全球化风波频发,原本外向型的中小企业被迫转入融资方式有限的内循环。市人大代表、上海柔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若冰建议,要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贴心、用心助力优势企业创新转型。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加大对优秀中小企业的补贴奖励。同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体制,全市范围落实高企审核权下放,规范审核流程,加大对虚假违规的惩罚力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策精准性。
科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今年1月4日,《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1月24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正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
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将“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让“新基建”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数字底座,有力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力争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金投资总经理王俊与其他十四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抓住新基建历史机遇,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议”,建议上海在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过程中,在产业化落地、资金、人才、产业链及数据安全等方面做出突破。
这份提案经历180天,经反复七稿的打磨后最终成稿。十五位委员在提案中表示,上海在数字经济的产业化落地和应用推广层面还没有形成相关配套政策指引,缺乏对“数字经济”重大应用产业、典型应用场景的整体梳理,也没有具体的推进方案。
此外,在人才供给、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委员们建议整体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化落地,出台顶层设计,加快培养“新基建”关键领域核心人才。同时,充分考虑上海各科技领域相关政策与“新基建”相关配套政策的协同性,对于“新基建”中关系到产业链安全的核心环节,引导关键科技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努力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做到“自主可控”。
在另一份联名提交的“从四个维度突破,整体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中,胡宏伟、陆月星、杨文悦、崔海灵等四位市政协委员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浪潮到来之际,必须要抓住这次机遇,培育城市数字化领域的一批标杆企业,努力成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四位委员建议,全面升级“一网通办”,提升政府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清理与数字化不适应的制度与流程,提供面向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通过“千人千面”提升上海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将“随申办市民云”升级转型为数字生活服务平台。他们还建议,以市场化运营培养上海数字化转型的龙头企业,逐步培育出一批本地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在服务好上海的同时,为全国甚至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不让市民的个体需求被高速迭代的技术大潮吞没?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的“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专题审议现场,作为上海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代表给众人播放了《市民与社会》节目直播时接到的市民意见:李先生所在的小区要统一安装人脸识别安防系统,他坚决反对,再方便也不愿意随意使用自己的脸。经过多次协商后,小区保留两套系统,不愿意刷脸的业主仍可以用门禁卡进出。
“我只有一张脸,万一信息泄露怎么办?我可没法儿换脸啊!”李先生的“据理力争”赢得一片点赞,大家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一些疑惑:究竟哪个部门有权代表公共利益使用大家的生物信息?即使是为了公共利益,是否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使用的过程有没有监督?我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不?而已经通过各种已知未知渠道搜集信息的商业机构,究竟有没有能力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
秦畅表示,很理解大家的这些担心,因为技术的演进速度远远大于规则制定的速度。大家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保护需求会被技术大潮淹没。所以她把这段市民的声音带到人大议政现场,希望在达成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共识中,能听到需求,真实的人的需求。
参与该场专题审议的上海市副市长吴清直接就此进行了回应。他说,上海提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占据数字化转型的先机,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战略主动。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推进数字化?为谁推进数字化?怎样推进数字化?都是贯穿始终的命题。
更多精彩,请关注“国脉数字智库”及“数字政府智库”SO
(官方微信)
“数字政府智库”SO是面向政府相关组织单元(个体、团体、机构等)的一个大众化、开放式、赋能共益的智慧组织构建与深度协作平台,助力政府组织数字化转型与个体挖潜,引领以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价值连接与协同创新。 微信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