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从中央到地方都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施政重点,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在目前各地进行的营商环境改革中,成都市坚持把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城市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作为城市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将对标学习借鉴和探索原创性改革举措相结合,全面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全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做法
营商环境与地区的经济繁荣度和城市竞争力呈正向关系,营商环境建设越好,区域经济发展就越好、城市竞争力越强。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做法,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出营商环境1.0、2.0和3.0改革方案,努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营造“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投前投后一个样”的公平发展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让广大市场主体在成都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一)高站位统一对营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要求,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新时代推进成都“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将2019年明确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并作出系列部署,努力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盆地意识和小富即安思想,以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全力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各级各部门对营商环境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从以往仅从部门角度泛化评判营商环境,到聚焦企业和市民感受度、对标世行和国家指标评价体系审视自身营商环境建设,尤其在营商环境理念方法、内容指向、目标标准、体系范围逐步形成统一认识。
(二)高能级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当前营商环境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体制机制创新尤为重要,特别是通过高能级推动、形成多部门整体协同联动,彻底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藩篱,这样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才能有实质变化。成都市结合实际,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各市委常委、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工与市领导分管领域相结合,建立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制度,形成“市领导+牵头部门+ 责任单位”的“1+1+N”工作推进机制,整体协同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落地见效。
(三)高标准制定营商环境建设目标。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状况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体制机制、文化氛围形成的企业可感受的发展环境。成都市强化从市场主体和市民感受出发制定目标、优化措施、提供服务,将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作为总目标,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水平,结合本土发展实际进行综合研判,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相继推出1.0 版方案建体系夯基础、2.0版方案学先进补短板、3.0版方案趟深水重突破,持续打造整体优化、逐步领先的营商环境。瞄准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坚持高标准改革,针对影响企业感受的审批重点领域和关键事项,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监管和登记财产等领域采取快速迭代的方式制定了1.0、2.0、3.0改革政策措施。针对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慢、多头跑,全面推行“先承诺后审批”管理模式,推行“办事不出功能区”,在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实施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全流程、陪伴式”审批服务,通威太阳能等884个项目开展了全流程承诺制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手续承诺时限由改革前的197天缩短为60天,承诺时限提速率达到69.54%。创新监管服务给公平。针对发展区块链、共享经济等“四新经济”企业轻微违法设立“观察期”“过渡期”,灵活应用信用承诺、预警提示等12种行政处罚方式,实现包容、审慎、容缺的柔性监管,为初创企业、新兴业态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在全国首推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分级分类实施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编制不予处罚事项410项、减轻处罚事项315项、从轻处罚事项5项,对更多市场主体实行包容、审慎、容缺的柔性监管执法。
(四)高水平精准服务市场主体。成都市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民体验为出发点,优化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尤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化服务,打通政策制度“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为企办事质效、增强企业获得感。聚焦企业准入不准营、自由迁移和快速退出存在的服务不畅等问题,在西南地区率先试点推行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人承诺制”,有效降低“准营”门槛;推动3 批155 项省级管理权限和23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成都自贸试验区,在自贸区范围内扩大承诺制范围,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采取迁移企业税收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财税改革措施,建立全市跨区迁移窗口,形成全市范围自由迁移、可承诺迁移的制度环境;建成企业注销网上服务平台,打通市场监管、税务、人社、海关等数据接口,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建立企业简易注销容错机制,将公告时间由45 日(自然日)缩减至20日(自然日)。推进企业融资便利化,以政策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倍增、企业信用评级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共同分担等“三大金融基础工程”为着力点,建立“蓉易贷”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新设立40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交子金融“5+2”平台累计为全市十万余家企业提供1400 亿元投融资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缓解,中国金融中心指数金融政策专项排名全国第二,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31位。规范中介服务。建成工程建设项目网上中介服务大厅,搭建网上“中介超市”,将27类中介服务事项、1450家中介服务机构纳入大厅统一管理,全方位监管中介机构资质、中介机构选取过程、服务合同、服务过程、服务质量,将用户评价、主管部门对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实现对中介服务机构可比、可选、可查、可管,解决中介竞争不充分、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问题。下一步,将工程建设领域中介规范覆盖所有涉审中介服务事项,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扩大中介规范覆盖面。促进惠企政策精准可及。2020年以来,成都市发布各类型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涉企政策800余条,并通过企业标签多维度地将企业具象化,推进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初步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制度,构建“市场主导、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三位一体的中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五)高质量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投诉受理机制,聚焦招投标、政府采购、不合理管理措施等隐形门槛壁垒,按照“谁制定、谁审查”“谁制定、谁受理”“谁处理、谁回应”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内审制度、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探索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机制, 2020年清理排查政策措施5 万余件、修改和废止24件,委托律师事务所对2019年382份文件进行筛查清理,有力保障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发布清单需求给机会。秉持“企业与城市相互赋能”理念,在全国首发“城市机会清单”,主动释放资源要素、创造市场机会,分类发布政府需求、政府供给能力、企业能力、企业协作需求“四张清单”。截至目前,“城市机会清单”共发布8批次2800余条供需信息,成功对接1400余条,实现融资超140亿元,成功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首批十大经典案例在全国推广。惠企政策精准可及。推进招标投标改革促市场公平竞争,深化“互联网+招标投标”,推出办事“不出门”、开标“不见面”、评标“不同室”、保函“不到柜”、投诉“不上门”的“五不”新举措,推行投标保证金保函、保险等新形式,向社会公开征集行业专家,由纪检监察、行政监督部门、社会专家联合随机核查项目,与公安机关建立了案件移送机制,提升检查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打破“熟面孔”“圈内人”检查监督壁垒,促进公平竞争。
(六)高起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赋能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建设重要基础在于政府数字化支撑,而数字政府建设的难点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在线共享,进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部门业务协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成都市借助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以城市大脑为核心、重点行业应用为支撑的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核心平台能力,市级部门266个系统完全打通,实现了各级部门数据的共享应用,全面提升融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的“三个一”新格局,不断促进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营商环境赋能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形成“蓉易办”政务服务平台、“蓉易贷”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蓉票儿”电子发票管理服务平台等系列营商环境品牌,建设“天府蓉易办”系统,构建“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上一张网,办所有事,最多跑一次,一次能办成”。二是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成市网络理政中心,开发“城市大脑”信息系统、迭代更新147次,集成全市267个系统、10.05万路视频、11.62万个物联感知设备,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对城市环境、社情民意的数据分析,有力支撑疫情防控、政府宏观决策等工作,实现数据赋能营商环境建设;创新打造智慧监管平台,联通区(市)县、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在全国率先实现信用积分评价、动态风险管理、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监管、联合惩戒、大数据分析“六维”联动智慧监管,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精准化水平,让违法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让守法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三是推进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成都市在整合84条市级非紧急救助类服务热线实现社会诉求12345“一号通”基础上,搭建集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2399个县乡领导干部信箱、12345市长公开电话等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社会诉求受理平台,实现受理、办理、标准、流程、考核、共享“六个统一”和“一号通、一网办、全覆盖”,企业诉求解决率93.49%,满意率94.75%,数字政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有效支撑了营商环境政策优化。
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成效
成都经过3轮营商环境建设和改革,营商环境水平整体跃升,城市活力不断增强,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一)办事环境更加便捷高效。企业审批服务时间、环节、流程得到最大程度压减,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中心”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从219个工作日压减至20至8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全流程按“一件事”标准整合为1个环节、0.5个工作日内,企业之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压减至0.5个工作日。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已实现依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8.5%“网上可申请”, 61.8% “全程网办”;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实现“好差评”全覆盖,好评率99%以上,差评整改率100%。
(二)市场主体活跃度不断提升。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仍达61.83 万户,同比增长15.54%。其中,新登记企业27.16万户,同比增长22.82%。从已交换的12个副省级城市数据来看,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暂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 万亿元,增长4%。从2017到2020 年,历经四年创新开拓,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动者,独角兽企业从0到7家,新经济企业从24.6万家增至45.8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70.2 亿元,新职业人群突破63万人。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成功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国第6 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8100亿元,占GDP 比重47%。
(三)市民和人才满意度不断提升。2020年,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466.38万件,诉求解决率93.41%、同比上升5.82个百分点,满意率94.94%、同比上升2.76个百分点。成都立足高校众多、双创活跃优势,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深化校院地创新合作,形成被誉为“小岗村试验”的“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5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智联招聘《2019届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在大学生期望就业城市中,成都排名第4。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人才新政”累计吸引超过41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落户,150余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蓉创新创业和开展科技服务,超过30名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蓉创业。
(四)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成都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像成都人那样创业和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在GaWC2020世界城市榜单中,成都继续入选Beta+ (世界二线强城市),位列全球第59名,较2018年提升12位,国内城市排第五名。连续五次获得“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多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主要启示
(一)坚持党委统揽站位全局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和保障。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各个方面,跨党委、政府各部门分工,需要人大、政协积极参与支持的重要工作。因此,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强有力的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行统筹协调,高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坚持刀刃向内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途径。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革命,也是一场从理念、体制、技术的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都市始终坚持刀刃向内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边界,重塑政府内部机制流程、持续压缩流程环节和自由裁量权,以规范约束政府带动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以持续降低政府部门人员的存在感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三)坚持系统思维久久为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法。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营商环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领域改革关联性、耦合性影响改革效果,重大改革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久久为功,要求各部门协同推进,既注重抓营商环境改革总方案、总目标,也紧盯改革落实效果尤其是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感受,在营商环境1.0、2.0、3.0版实施方案中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细化落实机制和流程,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四)坚持数字技术赋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路径。成都市将以数字技术强化整体政府建设,不断破解高度专业分工的政府体制所面临的部门主义、各自为政等问题,提升政府供给侧在行政审批服务、监管执法等影响市场主体感受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以数字政府建设打破各部门内部业务壁垒,以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跨部门协同能力,建设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整体政府”才能围绕企业需求、企业便利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
(五)坚持市场主体评价标准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不竭动力。营商环境好不好,由市场主体说了算。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主体和市民满意度为基本标尺,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尤其是企业痛点堵点制定改革举措,把“用户思维”理念融入优化营商环境的全链条中,坚持问政、问策于企,变“政府配菜”为“企业点菜”,从群众和企业的视角去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提高营商环境改革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市场主体获得感持续增强。
尽管成都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东部沿海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建设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深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堵点痛点,以提升企业和市民的获得感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推动审批服务简约易办、惠企政策精准易享、发展机会公平可及、要素获取便利快捷,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
更多精彩,请关注“国脉数字智库”及“数字政府智库”SO
(官方微信)
“数字政府智库”SO是面向政府相关组织单元(个体、团体、机构等)的一个大众化、开放式、赋能共益的智慧组织构建与深度协作平台,助力政府组织数字化转型与个体挖潜,引领以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价值连接与协同创新。
微信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