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改革已经进入下半场——今年,各城市陆续出炉营商环境4.0版本。
2月,北京的营商环境4.0版聚焦市场主体关切;3月,上海、南京的关键词分别是系统集成和创新激励;5月,广州提出用“绣花功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近期,深圳、成都陆续宣布将推出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均有不同的侧重点。
“每个城市都正在形成自己的‘打法’”。上半场的进化,主要解决了各城市的“共性”问题;而改革越到后期,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意味着营商环境的改革走上了分岔口,“千城千面”将是下半场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下半场的改革没有标准答案,但更容易拉开差距,加大城市间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鸿沟。
按照世界银行给出的定义,营商环境主要是指伴随企业经济活动从开办、营运到结束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具体而言,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
事实上,“营商环境”并不是新词。
2014年至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营商环境优化,重点在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上。
2017年7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提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直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对城市来说,打造好国际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人才等要素聚集,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以推动整体营商环境的全面升级与提升,从而进一步优化提升国内营商环境,达到吸引更多投资的发展目的。
当然,无论政府是管也好、放也好,最终是为了服务。企业是营商环境的最终阅卷人。这场轰轰烈烈的浪潮能否为城市引来更多“倾慕者”,选票握在每个企业手中。
从共性到特色,直面企业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营商环境的上半场并没有大量出现地方“特色”。这是由于前期的改革重在解决“共性”问题,主要通过直面企业需求和群众呼声。
当时,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曾就“一张复印件”有过著名发言:“企业能为办事者提供免费复印服务,为什么政府部门做不到?说到底,还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还有些官僚作风。”
这也是大多城市在1.0版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比如,北京在改革的1.0版本就提出要实行一窗受理、推广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等措施,而上海则抛出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政府“店小二”服务态度——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强调,上海的1.0版就是抓重点,“什么问题突出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最难就抓什么”。
而2.0版改革,重在“刀锋向内,重塑自身营商环境”。许志端解释称,因为这一轮的关键是突破不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涉及范围更大更广”。
2019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天,上海、成都和江苏昆山等大小城市同日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
上海提出,要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
成都则表示,要坚决向“盆地意识”“西部思维”“固有旧习”说不,主动走出西部龙头城市和全川首位城市的“舒适区”和“参照系”,推动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
随即,成都出台“营商环境建设2.0版”,将企业开办从“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请发票”3个环节整合为1个环节、1天办完,零成本;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总时限控制在90个工作日以内;将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开发等类别项目的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合并为一个阶段……
“成都国际化水平的现实差距,迫切需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此前,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曾表示,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绝不会因地处内陆和后发阶段而被跨国投资企业所宽容。
3.0版本的改革则聚焦于智慧政务,尤其受疫情影响,倒逼了无接触政务服务的普及,不少城市开始探索技术场景的应用,比如北京探索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办理不动产登记,实现户籍人口、营业执照、权籍测绘、司法判决等信息共享应用。
在营商环境3.0版提出后,成都加快“蓉易办”平台建设,以线上倒逼线下业务改革,深入推进“四减”工作,提高“四办”水平,持续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未来还将实现“渝快办”“蓉易办”联网互认。
从结果来看,营商环境的上半场改革无疑是成功的——2015年至2020年,中国的营商便利度在世界评价体系排名中,从90位“暴力拉升”至31位。
4.0版新路口:更细分,突出原创特色
当共性的问题得到解决后,营商环境的改革正站在新的路口。
一次调研中,企业抱怨政策赶不上市场的变化,“比起把注册时间从1天压缩至半天,不如多花心思去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
而这些实际的问题,因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不同,又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企业希望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也有的希望发挥政府作用,在城市中加快培育更强有力的产业集群,以减少原材料的流通成本。
“千城千面”的营商环境将是下半场的常态,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让每个城市聚焦到更细分的营商环境”。
比如,广州营商环境的4.0版本强调“绣花功夫”,“新”“细”“活”“彩色”成为关键词。其中,作为制造业强市,将率先在黄埔、南沙成立“优化电力营商环境联席办公室”,开创以服务企业用电为中心的“地方政府—电网公司”合署办公的全新模式,成功打造沟通联络、信息共享、问题解决、闭环督导的综合协同平台。
上海则聚焦“系统集成”,在“上海版”的改革中,就包括要做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工作,推进试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创新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等任务。
而对更多城市而言,重塑自身营商环境,也将是一次“重塑经济地理”的机遇。
“十四五”开局,成都提出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是其中之一。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仕品透露,成都4.0版本很有成都特色。在前三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4.0版将进行“一键式”整合,除了进一步压缩时间,还将提高监管质量,将优秀做法固化为法律法规,对守法、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予最大保护。
在制定之初,成都就提出,要突出原创特色,立足成都实际,总结提炼区(市)县、市级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精准制定原创性、创新性、差异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强化系统性、整体性、板块化改革,从更多维度、更深层次、更立体化塑造成都营商环境综合优势和特色亮点。
经营一座城市,是要让市场主体“不仅生存而且活跃”,“构筑比较优势,是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的关键因素,是一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支撑保障。”
如今,以“1个工作日开办企业”来衡量营商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营商环境的改革没有标准答案,但改革的成效,却是决胜的关键”。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