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湖北省“营商环境看实招”新闻发布会(宜昌专场)在宜昌市举行。现场介绍了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做法及成效、宜昌市创新推进“信易贷”工作举措及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宜昌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一起详细了解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做法及成效。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

  今年,宜昌21项改革事项纳入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创建,数量全省最多。特别是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探索出了一批原创性、可复制的改革举措,收获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成效。

  夷陵区开展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主动回应市场主体诉求,使企业在不动产抵押融资中更高效、更实惠;西陵区构建商(协)会网络服务,使市场主体组织化,实现精准服务、政企联动、抱团发展;猇亭区推行“六证同发”,将项目开工所需的6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实现市场主体“立项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市发改委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创新推出“信易贷”模式,以政务数据、信用数据等多维度数据为企业增信,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实施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一体化改革,实现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一网办结,一次办成、跨域通办”。

  近年来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坚持“只讲怎么办,不讲怎么难”,在行政审批上追求“极畅”。

  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推动行政审批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特别是针对有些审批事项不便民、不便企的问题,重点推出了三大创新举措:

  推行“只说Yes,不说No”。学习上海做法,坚持“说 YES 不请示,说 NO 要报告”。面对企业的诉求,要求所有具有审批职能的行政部门不设路障设路标、不给否决给路径。对简单搞“一刀切”、简单说“搞不成”的,企业可以向市长热线投诉。

  推行智能审批。强化城市“大脑”与行业“小脑”分工协作,对接鄂汇办APP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强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电子资料申报、数据在线核验,实现审批不见面。目前,全市106个部门423个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信息系统、数据、业务“互联互通、互享互动”。

  推行超时默认。所有的法定行政审批事项,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必须设定审批时限,一旦超时,自动默认、自动许可、自动放行。

  坚持“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便民服务上追求“极简”。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尽可能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减时限,让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省通办”“一事联办”。

  目前,宜昌市“一网通办”网办率达到99.3%,99.8%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345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宜昌市民之家集中服务,90%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新上线运行企业缴纳税费、新生儿落户等30个“一事联办”主题服务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经验被省委办公厅推介。

  宜昌市还加强与“宜荆荆恩”城市群跨区域合作,大力推进便民服务同城化,在四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宜荆荆恩”服务专窗,发布首批跨域通办市级清单77项、县级清单94项。例如,农民高级职称评审、劳动能力委托鉴定、职工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就医等,已经实现跨区域就地办理。

  坚持“办事不求人,执行不打折”,在政策兑现上追求“极速”。

  每年,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出台大量惠企政策。为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宜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定期梳理发布惠企政策清单,并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根据企业规模、类型等主动精准推送,变过去“人找政策”为现在“政策找人”。

  同时,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分流转办、限时办结、统一反馈”,让政策一目了然、一站兑现。在“清减降”专项行动中,宜昌全面落实省中小微企业降成本“20条”,推出首批“免申即享”清单、涉及补贴金额近亿元。

  坚持“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在要素保障上追求“极优”。

  市场缺位,政府来补。以有为政府,促市场更有效。例如,围绕破解融资难,大力推行“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深入开展“百行进千企”“小微企业首贷”专项行动,促进银企对接制度化,宜昌连续两年金融生态考评排名全省第一。

  截至8月末,贷款余额4419.7亿元,较年初新增417.3亿元,同比增长17.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围绕推进企业上市,宜昌携手中信、华泰、长江、天风等知名券商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市政府主要领导专程拜访深交所,加强沟通协调,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工程。

  近三年,全市3家企业主板上市,今年已有1家过审待注册、3家在审、4家在辅,上市后备企业达到107家。围绕加强土地保障,新申报批准建设用地1.27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4万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奖励用地计划指标2000亩。

  宜昌市创新推进“信易贷”工作举措及成效

  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汉洪

  为优化营商环境,破解民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宜昌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搭建“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作为宜昌市“信易贷”服务平台,以“金融+互联网+政务数据+信用数据”为创新路径,通过“政企银”三方合作,以多维度数据进行增信,撬动银行对民营及中小微企业等主体发放贷款。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融资放款超过200亿元。

  宜昌“信易贷”的运营特点

  宜昌““信易贷”已基本实现“1300”(即1分钟申请、3分钟审核、0抵押、0跑腿)的信贷目标。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以数据增信解决融资之难。一是线上申请,让需求被发现。通过直接申请贷款、发布融资需求两种方式,完成需求的便捷化提交与快速响应。二是数据增信,让贷款有依据。超过61亿条数据可为银行提供准入、评级依据,促成信用信息的价值转化。三是“整合”银行,让选择更多样。多家银行通过产品整合上线,提供多元的融资选择。

  以技术加持降低融资之贵。一是互联网在线申请免除金融营销成本。二是自动化信用信息评级授信缩减抵质押成本。有效支撑银行发放纯信用贷款,实现信贷成本下降至少3个百分点。三是通过大数据风控大大降低了不良成本。

  以服务革命改善融资之慢。一是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二是变人工审核为系统审核。提高审贷效率,极大减少差错率。三是变信息隔绝为实时对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及时性,实现银企对接全天候在线服务。

  宜昌“信易贷”的创新探索

  宜昌“信易贷”主要有以下四大创新:

  创新数据运用。通过唤醒沉睡的政务信息和信用信息,撬动银行发放信用贷款,通过数据脱敏直供银行信贷模型和加工信用分间接增信两种创新模式,有效促成信用信息价值转化。

  打通信贷系统。不仅开发银企线上融资对接平台,更是首创政务信用信息与银行信贷直连直通,并与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更大范围公共信用信息的交互共享。

  注重场景搭建。积极开展惠企政策申报、企业征信、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依托不同业务场景获取企业真实贸易数据、电子发票信息等多维度经营数据,植入细分场景领域的信贷产品,为金融机构提供场景化获客服务。

  风险管控严密。采用授权查询、网络隔离、单一个体查询、数据库级脱敏处理、签署保密协议等严格管控措施,确保数据使用合法合规。

  宜昌“信易贷”的运营成效

  宜昌“信易贷”成效主要有三点:

  “信易贷”产品及效能不断丰富。拥有“金融产品展示”“银企融资对接”“直连直通放款”“信贷智能风控”四大服务平台。已有29家金融机构的83款金融产品上线展示,实现线上申请、审查、授信、用信、担保、抵押及智能风控七个步骤“一站式金融服务”。

  平台业务流量不断上升。截至2021年9月25日,平台累计有效申请达到21万人(户)次,授信6万人(户)次、授信金额234亿元,放款3.9万人(户)次、放款金额203亿元。

  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平台获评全国信用APP(企业组)“十强”、“新华信用杯”百佳信用案例;有关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自贸区部际联席会议推介肯定;2021年5月,宜昌市受邀在全国“推广‘信易贷’模式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现场会”作现场典型交流发言。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记者提问:宜昌猇亭区推行“六证同发”,为企业带去了不少便利。请问什么是“六证同发”,都进行了哪些改革或者打破了什么壁垒,目前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效?

  答:“六证同发”是猇亭区推出的一项服务项目快速开工的行政审批改革。即:将项目开工所需的6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同时发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大幅减少企业投入和时间成本。

  通常情况下,这6项审批要串联进行,上一环节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环节。“六证同发”实施后,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变“企业上门申报”为“部门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企业立项即发证、拿地即开工。

  具体做法是:一是减流程,创新审批模式。在引进项目时就开展预审服务,把企业需依次办理的立项备案、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等审批并联办理,打破传统的审批模式。创新工作流程,将涉及开工的各项审批、监督登记、供水供气等环节合并为一张表单,实现“一表办理、一次办理”,全面提升审批服务质效。二是降成本,推行购买服务。全面完成区域规划环评、水土保持、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能评等7项区域性综合评价,企业可免费使用评价成果。对原来由企业付费的地形图测绘、地籍测绘、项目放验线、规划技术咨询、施工图审查(人防)和消防审查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审批效率。三是优服务,全程实行代办。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代办服务专班,对招商项目从工商注册、规划用地到不动产证办理全过程实行代办服务,为企业取得各类审批手续提供“保姆式”代办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取得所需要的各项手续。

  通过“六证同发”改革,从立项到开工的行政审批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工作日,项目实际开工所需时间,含施工设计、土地招牌挂等时间,从6个月减少为3个月左右,同时为企业节省各类中介服务费用近300万元。

  记者提问:夷陵区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成果已入选全省第三批典型经验,并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请问什么是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夷陵区在开展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中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就是将权利人已登记发证的一宗土地,分割成多宗土地进行登记,并颁发多本不动产权证书。开展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是主动回应市场主体对宗地分割登记需求,促进土地更加集约高效利用的必然之举。

  夷陵区在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中,主要是打破“宗地一经划定,原则上不予分割”的限制性规定,克服宗地分割登记后,规划监管难、土地再利用难、公共权利维护难等畏难思想,出台了《夷陵区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暂行办法》《夷陵区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实施细则》,从制度层面引领思想破冰、细化操作办法,既满足企业需求,又综合防范各类管理风险。

  在改革实践中,主要采取四项举措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分不同土地用途、不同建成程度分类制定“办得成”分割方案,实行一地一策,尽可能满足不同主体个性化需求;二是提供“办不成”替代方案,借鉴商品房分户登记模式,采取“共用宗地+分幢(分层)登记”满足权利人即使不分割土地,也可灵活抵押融资的需求;三是大胆授权,将宗地分割行政审批与不动产登记行政确认流程合并,直接授权不动产登记机构“一站办结”;四是按照清减降要求,搭建线上“e速登”信息平台,成立线下“夷速登”志愿服务队,提供“点单”式速登服务,通过现场查看,对符合分割登记条件的即时办结,仅收取原不动产权证书和分割申请2件材料,现场查看、图件分割、登记办理全程零收费。

  同时夷陵区提出“321”原则,确保改革不走偏。所谓“3”,就是明确分割登记前后必须坚持权利人、土地用途、使用年限“三不变”原则,防止非法转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2”就是明确分割界线的确定必须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分割后不影响规划条件的执行、不影响公建设施共用。“1”就是建立了“一张负面清单”,明确了五类不予分割登记的情形,严守法律底线。

  截至目前,夷陵区已累计为1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宗地分割登记服务,共将24个不动产权证分割登记为61个,其中已利用35个证办理不动产抵押融资26.53亿元;2家企业利用分割后的土地成功招引合作方注资5000万元进行合作;10余个企事业单位盘活了存量资产,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200余户群众受益。

  记者提问:请问西陵区是如何通过构建商(协)会网络实现服务市场主体100%,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

  答:近年来,西陵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建立涵盖服务居民的“党建主导型小区业委会”、服务社会的“群团组织带动型社会组织”、服务市场的“区街联动型商(协)会组织”三张网,努力让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商的幸福家园。这里的第三张网就是通过构建商(协)会网络实现服务市场主体100%,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西陵区的主要做法是:创新运用“组织化”的力量,扶持推动“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商(协)会平台建设,分层分类引导全区4.8万家市场主体自愿加入街道商会、行业协会和社区蜂巢,实现“精准服务、政企联动、抱团发展”三个100%的目标,为疫后重振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三级商(协)会组织全覆盖

  充分发挥党建带动作用。7个街道商会均成立了“建制型”党支部,42家商(协)会将党建工作写入章程,33家商(协)会成立了党组织,确保党建融入商(协)会建设成长的“根”和“魂”。三级商(协)会精准覆盖市场主体。区直行业部门负责10大骨干行业协会建设,服务1.5万家企业;7个街道商会,做好3.3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工作;78个社区全覆盖建齐“社区蜂巢”,积极吸纳和服务个体工商户。实行“五有”规范管理。坚持街道商会秘书处与街道经济服务办公室合署办公,按照“有专人理事、有企业牵头、有协商渠道、有服务台账、有活动场所”的“五有”标准,推动商(协)会规范化发展。

  坚持精准服务,高效对接市场主体需求

  实现随时随地便捷入会。依托宜昌“宜格服务”等城市大脑数据平台,开发推出“西陵区市场主体服务100%管理系统”,变“会员被动找组织”为“组织主动找会员”,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即可就近入会。实行首席包保服务。为每一个商(协)会安排一名包保服务的领导干部,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商(协)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出74项“一事联办”场景化套餐服务。提供“7+N”公益服务。为42家商(协)会和78个社区蜂巢配备金融、法律、平安、健康顾问457名,免费提供“信息共享+金融+法律+行业自律+个人健康+人才资源+平安+个性化”等“7+N”服务。

  坚持抱团发展,汇聚“疫后重振”生力军

  政策扶持增加参与度。落实2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商(协)会的组建培育、运营发展。聘请37名商(协)会会长担任经济发展和招商顾问,参与政府涉企政策决策。实施“青蓝计划”,安排“新生代”企业家到区直部门挂职锻炼。行业自律增进信任度。健全商(协)会信用评价、行业失信惩戒和“红黑榜”等行业自律制度,适时提醒企业进行信用修复,促进成员间诚信经营、公平竞争。要素集聚增添粘合度。充分挖掘4.8万家市场主体信息数据的“云计算”价值,推动市场主体抱团合作。2020年疫后重振期间,区属行业商(协)会向30家异地湖北商会、12家异地宜昌商会宣传推介辖区企业的订单需求,促成项目合作金额1.2亿元。

  下一步,西陵区将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市场主体服务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商(协)会建设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强“全国工商联联系点”,打造新时代“市场主体服务100%先行区”的西陵样板。

  记者提问:刚刚介绍了夷陵区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的一些具体情况,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项改革,对企业究竟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答:归纳起来,开展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主要有三大好处。

  使土地抵押融资更加灵活便利,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过去,企业取得土地后,因受“宗地一经划定,原则上不得分割”政策约束,只能办理一个不动产权证书到一家银行抵押贷款,不仅融资方式不灵活,还受贷款银行放款额度限制,超值抵押等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分割登记后,企业就可以持多个不动产权证书,分期分批,自主选择多家银行进行抵押贷款。

  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开发利用空闲地和低效地,增加土地亩产效益。过去,部分企业取得一定面积土地后,因市场行情、产业调整、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部分土地长期空闲未开发。想招引合作方,却因土地不能单独分割无独立清晰的产权,合作方不愿投资。分割后,具有独立清晰的产权,土地价值随之提升,可激发企业自主高效利用土地,提高亩产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为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解决办法。过去,很多企事业单位在重组改制、机构撤并过程中,早已将原有宿舍或其他办公用房、商铺等作价出售给职工或对外公开拍卖,多年未办理登记。实行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改革后,我们将已出售的房屋及其土地分割登记至购买人,将剩余土地进行公开处置或政府收回利用,既可以解决购房户多年未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盘活了存量土地资产,一举两得。

  记者提问: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平台的推广,对群众和企业提供了哪些便利?

  答: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和群众关心的大事、要事,为了办好这一老百姓的“心头事”,宜昌市聚焦不动产交易登记“全生命周期”,革命性再造业务流程,重构组织体系,强化数字赋能,推进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域通办”。

  一体管理推动“职能合一”。因地制宜,大刀阔斧的进行“流程革命”,将不动产交易和登记“合二为一”,厘清职责边界,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职能整合、业务融合、人员聚合,实行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办理,发挥“1+1大于2”效应。

  一套标准推动“数据合一”。将过去多部门分散管理的不动产权籍、房屋交易、不动产登记数据进行了全面清理,建成了标准统一、信息完整的不动产交易登记数据中心,为“全流程智能网办”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打造“交易即登记”新模式。目前,已实现了商品房网签备案和预告登记智能“秒办”,系统自动匹配数据,自动登簿,全程无人工干预。

  一个平台推动“流程合一”。利用大数据共享、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融合权籍及测绘、资金监管、房屋网签备案、维修资金、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流程,搭建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一体化平台,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多部门一体化协同服务。

  一张蓝图推动“同城合一”。积极主动融入“城市大脑”建设,联合多部门研究出台《“互联网+不动产交易登记”市县一体化系统部署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集中部署、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市范围推广,实现“异地受理、属地审核、跨域通办”。目前,夷陵区等部分县市区已部署完成,将于近期正式上线运行。

  通过实施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改革,给群众和企业带来的便利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环节“更简”。在交易登记合二为一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平台,不动产交易和登记由原来的10个环节,精简为2个环节,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材料“更省”。总体减少材料197项,减材料比例达50%。以商品房为例,商品房转移登记由原来的7项减少为申请表、合同和税票3项,并且全部纳入“免提交”范围,系统自动获取。

  时限“更短”。一体化平台让数据“自动跑”取代“人工跑”,让部门“并联跑”取代“接力跑”,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二手房转移登记等60余项业务一小时办结,不动产证立等可取。

  跑动“更少”。“全程网办”变企业群众“窗口点菜”为“网上下单”,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全面推广应用,推行二手房转移登记和水电气过户“联动办理”,一体化平台已延伸至银行、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最多跑一次”逐步向“零跑动”转变。

  体验“更优”。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统一流程、信息共享、网上缴税、电子签名、身份识别、电子证照等,推进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同时,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畅通网上、掌中、窗口、社区等多渠道办事方式,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

  下一步,将持续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一体化发展,织好织密服务“一张网”,逐步打造“掌上为主、终端为辅、窗口为补”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记者提问:创新推进“信易贷”工作对破解民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何重大意义?相关部门对宜昌创新推进“信易贷”工作的评价如何?

  答:宜昌推进“信易贷”的最大意义在于:使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更加容易获得便利且优惠的融资信贷服务。创新推进“信易贷”工作,有利于加强金融服务供给,降低民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我市信用建设水平和金融服务效率双提升,营造“信用有价”社会环境。我市通过构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长效共享机制,让数据多跑腿,深挖数据价值,破解民营及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抵押不充分等融资难题,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关于部门评价,一是国家层面:2019年12月31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印发《“信易贷”再创新突破 宜昌以效率打造政企银直连直通融资平台》工作通讯,专刊推介宜昌经验。高度评价“宜昌市委市政府针对企业贷款缺征信、银行放款缺信息、银企对接缺通道的症结和堵点,以政务数据为企业‘画像’征信,探索打造银企线上直连、直通、直办的‘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成为湖北首创、全国领先的‘信易贷’地方创新平台。”

  二是省级层面:2020年5月25日,湖北省信用办以1号文刊发《宜昌创新推进“信易贷”典型案例》,提出“宜昌在省内率先打造‘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创新落地‘信易贷’,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综合服务、全类别展示、全流程对接、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促进产融合作、增强经济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宜昌市‘网上金融大厅’是湖北推进‘信易贷’的创新成果,是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示范标杆。”

  记者提问:请问社区蜂巢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能具体谈谈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吗?

  答:西陵区探索建设的社区蜂巢,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打通社区经济共享共建“最后100米”,实现互为伙伴、互为资源的共同体,是街道商会在社区的延伸和触角,是市场主体身边的“家园”。其运行机制是:

  线上,利用宜昌市“网格化”全覆盖的优势,依托“宜格服务”平台,开通“企业微信群”,网格员按照平台推送的市场主体信息,逐一上门摸排,核实后“入群”,实现商户足不出户即可加入“蜂巢”。

  线下,建立街道商会与社区蜂巢双向联动机制,每个街道商会的会长、副会长单位按照所属辖区担任社区蜂巢的“第一管家”。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社区蜂巢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社区网格员担任社区蜂巢的“蜂巢小蜜”,负责诉求收集、处理与上报、政策推送与服务。实现了有专人理事、有企业牵头、有协商渠道、有服务台账、有活动场所的“五有”标准。

  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主要是通过抱团发展增加了“粘度”,凝聚了“温度”。我们充分挖掘4.8万家市场主体的产业链集聚信息,推动各市场主体间主业抱团、要素抱团、促销抱团、活动抱团,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例如华祥商圈因疫情影响,“吃喝玩乐购”业态遭受严重冲击,为增加商圈人气,社区蜂巢推动商圈内“放心餐盟”和“文化艺盟”等企业抱团、互相引流。同时,为解决华祥商圈560多户小产权业主商铺长期闲置问题,整体引入多个新项目,有效盘活了1万多平方米的闲置商铺。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8营商.jpg  

数字8.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