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全方位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升级。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南京市连续两年获得“标杆城市”称号,2020年18个评价指标中,有16个指标入选“标杆”。
坚持改革创新,
营商环境工作持续发力
南京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在政策制定和落实、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完善法治保障等方面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举措。南京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把完善营商环境政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推动政策持续升级,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8年9月,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形成了“10+1”政策体系。2019年12月,南京市进一步推进政策创新,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新100条》,重点在优化提升政务效能、商务环境、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社会服务和保障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2021年2月,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2021年版)》,从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六个方面提炼政策举措,其中8条为全国首创,46条全国领先。
注重执行落实,兑现服务承诺。南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出台后,持续动态监测政策落实情况,对全市“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推动政策全面落实。通过12345政务热线、现场暗访、企业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核查,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落实。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针对政协反映的问题、未落实政策的案例自查自纠,确保落实到位、举一反三。开展全市证明事项统计梳理,制定落实“办事减负 减证便民”民主监督工作建议案的实施方案,加快部门信息共享、简化群众办事流程、节约行政服务成本,打造办事流程方便快捷、服务群众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注重企业评判,形成良性互动。南京市建立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制度,先后两次聘请涵盖八大产业链的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及行业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和中央、省市媒体相关人士担任南京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对南京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针对性“找茬”,参与南京各级政府部门营商环境政策法规制定、监督调研等活动。持续开展“企业家服务日”活动,根据当月主题,以早餐会形式邀请相关企业家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面对面交流,帮助企业疏堵点、缓痛点、解难点,仅2020年就解决企业诉求600多个,收到企业意见建议300多条。
注重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南京市围绕严格执行产权保护司法政策、实现纠纷多渠道“一站式”解决、压缩民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等重点事项,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如成立南京破产法庭和南京市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优化破产退出的法律服务;全力建设“智慧法院”提升企业诉讼效率,高水平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提供司法、行政、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今年3月,南京市将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出台实施《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这是省内市级层面营商环境方面首部立法,也标志着南京营商环境地方立法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锚定市场主体,
营商环境建设成果突出
南京市持续落实国家、省、市惠企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法规,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上下功夫,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化上下功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发布的评估报告中,南京市“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家服务日”及“南京海关探索推进‘基础资质’‘特定资质’一次申报、一次办理”三项举措被点赞并在全国推广。
惠企政策落实兑现,纾困解难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2月7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一批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针对性举措,全年新增减税(缓税)降费639亿元,惠及企业及个人140万户次。今年8月21日,市政府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免、减、补、缓”,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市场主体感受度不断提高。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阳光四季”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已于今年开通,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向数据整合共享的跨越,做到交易活动“看得见、用得上、管得住”。创新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目前围绕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全市已形成626个“一件事一次办”场景。探索实施“企业休眠”制度,为企业挺过短期经营困难提供了缓冲期。在全国率先建成“不动产登记+金融”不见面服务体系,截至10月31日,已面向全市37家商业银行308家分支机构提供抵押权登记全程网办3.7万件,核发电子不动产登记证明71.8万份,推送在押资产权属变化信息74.7万条,抵押注销登记全程网办29.1万件。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全面推广“拿地即开工”、全省首推“竣工即交付”、推进施工图“自审承诺制”、实现水电气业务报装一窗办结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3.0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一站式”网上办理。出台《“十四五”期间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00万家、实现翻倍的目标。截至10月底,南京新增市场主体23.73万户,提前超额完成“新增22.5万户市场主体”的年度目标。
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江苏省首推政府采购“信用承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供应商企业提交材料负担,进一步保护和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创新要素保障,通过“招商地图”发布全市板块产业布局、载体资源、招商方向、入驻企业等内容。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设立民营企业转贷基金,疫情期间推出免息新政,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助力企业“零成本”转贷。截至10月底,基金共承做转贷业务13630笔,转贷金额645.88亿元,惠及民营企业6528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7.8%),享受免息政策扶持企业5972家,转贷金额337.78亿元,已为5934家企业实际免息约6826.32万元。今年以来,由市、区两级共同开展“信易贷”专场推介活动80余场,市“信易贷”平台为超过3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413亿元。
推进改革集成试点,先行先试经验不断涌现。南京江北新区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双区联动”的战略机遇下,扛起接轨国际、先行先试的重任,在区域评估集成改革、“一业一证”等领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如打造全国首个区域评估集成改革示范区,实现核心区和自贸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压覆矿产、环评、水土保持等8项区域评估改革的集成,单个项目申报材料简化为1页纸,时间节省3个多月,累计形成案例193个,占全市案例总数的一半以上;将动物诊疗许可等22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实现准入后“一证准营”,建立行业综合执业制度,企业从申请到办结用时不超过8个工作日,平均提速85%,改革以来累计颁发《行业综合执业证》13张;试点“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等海关监管改革,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等监管新模式,推进外商投资自由化。
持续对标先进,
营商环境工作绘就新蓝图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场长期、艰巨的攻坚战。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南京市将对标最好最高最优,自我加压、锐意改革、务求实效,开启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新征程。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简政放权。将“一业一证”改革推广至全市,持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全面压减许可环节、申报材料、审批时间。拓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按照“全程网办、不限地点、不限时间”服务模式,推进实现更多高频不动产登记事项“网上通办”。优化提升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效能,探索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及规划核实、土地核验“多验合一”。拓展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增强企业“无感应用”体验。
坚持以制度为根本加强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以便利为目标优化服务。以“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为抓手,以政务热线归并为契机,建设诉求问题解决流程追溯系统,提高政务热线智能化水平。建设“宁企通”惠企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板块系统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惠企政策直达机制,推动惠企政策“即申即办”“免申即享”。在做好全城通办基础上,推进“标准统一、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区域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
坚持以公平为原则强化法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优化诉讼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优质法律服务,不断创新拓展公共法律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律师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能力。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