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基金会已经把68万人民币(10万美元)划到我们的账上,如果能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假说,也许我们会申请基金会第二轮100万美元的资助。”在近期公布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探索大挑战”计划项目中,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首席研究员高谦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提出的“小RNA引入结核病研究”,从4000个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交的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在104项入选项目中,这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资助的项目。为此,《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高谦和他的学生杨顺遥。

  高谦说起项目申请的过程和结果,觉得一切都很平常,“我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维持这个实验室的运转,申请到这笔资金,我们觉得很平常。只是我觉得盖茨基金会的做法太不同寻常了。”申请者不用提交厚厚的申请书,也不需要闪光的头衔,甚至无须提供初始研究数据,盖茨基金会这项总投资1亿美元的“探索大挑战”项目,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医学研究资助程序。

  而在获得资助的104个项目中,一些计划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正打算研发出一种基因转录的蚊子,这种蚊子在唾液腺中会产生疫苗蛋白质,当它们从人体吸取血液时,就能将疫苗注入人体皮肤内,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飞行的针具”,根据设想,该项研究一旦成功,贫困地区的人们将无须由医护人员专程为其注射相关免疫接种,原本是四害之一的蚊子将会承担起为人类打预防针的责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则想通过分子印记聚合纳米微粒来捕获病毒;在这些项目中,甚至还有科学家提出用幽门螺旋杆菌来治疗肺结核。

  这些让人闻所未闻的科学设想,其实都在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而高谦他们的课题也是如此,科学家还未曾在肺结核领域对小RNA所扮演的角色做过研究。人类发现小RNA的历史不过八年。2000年,科学家才在线虫幼虫体内发现了一类由20多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微小RNA,并以“小RNA”为其命名。而2005年初,美国科学家才披露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三分之一负责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是由小RNA控制的。因此,小RNA家族也认为是基因中最神秘、最有权势的家族。根据高谦的介绍,目前小RNA在抗HIV病毒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但从没有人想到用小RNA去干扰肺结核。

  根据项目最初提出者之一的杨顺遥回忆,把“小RNA引入结核病研究”的最初构想出现在一年前,接着,在上海召开结核病早期分子诊断的国际研讨会上,杨顺遥和师兄这两个“亟须得到帮助”的学生与每位与会专家都交流了这个想法,“这是一个有趣的设想”,但“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学者们几乎都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而作为指导老师的高谦,也同样没有把握。“也许盖茨不按常理出牌,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大胆地去异想天开。”在高谦看来,这个“曾经给电脑打开窗户的人”正试图为科研创新打开另一扇窗。

  作为传染病的预防和研究专家,高谦表示现代人对肺结核的常识还很缺乏,而人们诊断肺结核的方法基本上还停滞在一百年前。肺结核在空气中传播,日常的生活中,边上有人打个喷嚏,说不定旁边的人就会成为感染者,但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发病。在中国,肺结核发病态势呈现出农村比城市多,西部比东部多的态势,而在上海,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弱势群体往往是肺结核的高危人群。高谦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普及肺结核的相关常识。“人们不应该只有在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那天才意识到有肺结核这种疾病的存在。”

  “10万美元实在不算丰腴”,高谦表示,他们希望能在明年2月之前完成在复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的血样采集。“我们会选择三组人,每组40个人,一组是活性肺结核样本,一组是潜伏样本,最后一组作为对照样本。”在完成基本数据采集工作后,他们会把数据送到相关公司,让他们去做DNA芯片,而后才会进入到分析阶段。 “也许我们能提出假说,进入第二轮的经费申请,也许我们只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实验数据,”他说,“就要看实验进行得顺不顺利了,然后我们才能确定以什么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实验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