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起始之年。近一年来,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党代会的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两个先行”,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承压奋进、锐意拼搏,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实现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良好开局。
——我们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稳住经济大盘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奋力实现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经济高频监测调度,常态化开展挂联区(县、市)协调服务,千方百计扩内需、畅循环、稳企业,以宁波的“稳”和“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80亿元,同口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5万元,收入倍差缩小到1.71;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5亿吨,增长2.1%,连续14年保持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箱,增长7.3%,连续5年居世界第三;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超1.2万亿元,增长5%以上,其中出口超8000亿元,增长8%左右。
——我们聚焦聚力塑造变革,加快体系重构、制度重塑、要素重组、能力提升,着力激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强劲动力。围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精心编制行动纲要和重大改革清单,体系化、制度化构架数字化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深入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谋划建立重大项目“1244”统筹推进机制,科学划分市与区(县、市)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努力打造“两勤两专”高素质政府团队,调整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强化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切实抓好120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1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一批变革创新的大场景大成果落地应用,新型城市化、全域都市化和市域一体化的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形成。
——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因时因势迭代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七大机制”和“五快循环”,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打赢突发疫情阻击战;持续做好老年人群疫苗接种和重点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工作,60岁以上老人接种覆盖率达92.4%,成年人加强免疫接种率达81.6%;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全力保障药品供应,努力确保从“防传染”向“保健康、防重症”平稳转段。
——我们坚定扛起除险保安政治责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努力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除险保安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常态化扫黑除恶,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有效应对“轩岚诺”“梅花”连续台风和罕见高温干旱不利影响,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努力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高质量完成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高分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连续16年荣获省“平安市”称号,镇海、北仑、奉化、余姚被授予省“一星平安金鼎”。
一年来,主要做了八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助企纾困稳链,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坚持主动抓、抓主动,以超常规力度推进经济稳进提质,携手各类市场主体共渡时艰。助企纾困加力落实。第一时间全面顶格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实施稳链纾困助企“47条”、稳经济“16条”和接续政策,为企业降本减负585.7亿元,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409亿元,兑付惠企政策资金432.5亿元。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达35.5%,新增企业首贷户2.1万户;新增制造业贷款821.3亿元,增长16%。开展“千名干部助企纾困”、“三稳三提”企业服务专项活动,联系服务企业4.2万家,办结企业诉求1.6万件。稳链保供成效明显。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强化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和跨市协调,建成前湾新区保供中转仓。优化港区防疫机制,实行不登轮作业、“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服务等港口常态化运行措施。开展“标志性产业链群对接”活动410场,组建省级产业链共同体44家。全力抓好电力、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发放价格补贴9亿元,建成应急物资库点538个。市场活力提振复苏。实施优化营商环境5.0版,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第五。完善企业“一站式”开办、“极简化”审批和歇业“一件事”改革,市场主体突破130万户。开展促消费十大行动,累计发放消费券近2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0亿元,增长4.8%,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二)千方百计抢机遇扩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坚持发挥投资“稳定器”作用,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机遇,大力推动续建项目提量、新建项目提速、谋划项目提前。有效投资扩量提质。实施扩投资优结构攻坚行动,推进工业投资“双百”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1244”机制强力推进通苏嘉甬铁路、宁波西枢纽、甬舟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提速开工,463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要素保障扎实有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53亿元;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141.4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92个项目获国家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支持,214个项目获国家中长期贷款支持。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超424亿元。加强用地和能耗保障,国有建设用地供应6.9万亩,增长16.9%,统筹形成65万吨标煤能耗指标供给。招商引资大统筹成效明显。构筑全市“一盘棋”大招商新格局,组建市投资促进委员会,成立投资促进署,出台招商引资新举措“25条”。深入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和稳外资工作,吉利新能源汽车系列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引进内资1850亿元,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增长13.1%,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6个。
(三)坚定不移强创新增动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以“大优强、绿新高”为导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不断提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慈溪通过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开工建设甬江科创区,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加速构建,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家。攻克深海耐压防腐材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8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蝉联全国第一,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万件。研发投入强度达3.0%。科创生态不断优化。实施“一城三地”人才新政30条,遴选支持全职顶尖人才项目4个、甬江人才工程项目402个,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4人,新增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93人,均创历史新高。新引进大学生超2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1万人。启用科技大市场3.0版,实现技术交易额5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制造业提质增效。磁性材料、绿色石化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立数字经济局,实施数字经济“双万亿”工程,核心产业营收达4800亿元。推进行业数字化改造,新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18个,居全省第一。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功能材料产业平台分别入围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和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6%。编制完成工业集聚区规划,改造低效工业区块40个。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新增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2家。成为长三角唯一入选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北仑(奉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国家建设名单。金融机构存贷款双双突破3万亿元,科技服务业营收达420亿元。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南塘老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水街、韩岭街区入选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企业培育成果亮眼。实施一流企业培育工程,新增上市公司11家、总部企业105家,18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101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6%,居全省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500家、规上和限上服务业企业641家。
(四)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循环枢纽功能有效提升
坚持放大港口和开放优势,强化国际国内链接功能,不断拓展内外合作领域,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港口硬核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与舟山引航一体化实现实质性突破,“两场一仓”布局进一步优化。成功举办国际海洋经济与海商事服务论坛,设立国际海商事争议解决中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球十强。完成海铁联运145万标箱,增长20.4%。国际邮件互换中心正式启用。成为第五航权开放城市。开放平台加快建设。高质量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获批数字人民币等国家级试点11个,落地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改革试点政策13项,获评浙江自贸区最佳案例18项。高标准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增长40%。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建成中东欧中小企业集聚区一期,新设驻中东欧国家联络处9个。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出台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落实RCEP三年行动方案,外贸出口保持全国城市第五位。推出涉外商务人员出入境便利化举措,全国首创商务包机支持外贸企业出境抢订单,设立境外营销中心9家。加快“一站两仓”新型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海外仓42万平方米,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2000亿元。服务贸易增长20%,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选全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培育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37家。备案(核准)中方投资额36.8亿美元,增长51.4%。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进博会,意向成交采购额达34.8亿美元。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综合性全球城市定位写入空间协同规划,沪甬跨海通道项目列入五大区域协调发展行动计划,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深入实施唱好杭甬“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杭甬高速复线一期二期加快推进,社保“一卡通”等23项惠民利企事项启动实施。编制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签订甬绍“1+7”合作协议,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加快建设,甬舟10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开工建设。高质量做好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工作,有序推进与蚌埠、延边、黄冈对口合作,6个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五)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大都市格局风貌初步显现
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深化市域空间梳理、城乡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建设扎实推进。全域都市化框架加快构建。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姚江两岸、东钱湖等片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启动宁波西枢纽先导工程。深入谋划翠屏山中央公园。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全线投用,6、7、8号线和市域铁路慈溪线、象山线全面开工。环城南路西延、鄞州大道-福庆路(东钱湖段)一期、西洪大桥及接线建成通车。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高品质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完成年度城市体检。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用。建成精品线路27条、特色街区59个、“三江六岸”滨江休闲空间342.1公顷、儿童公园等城市公园9个。改造完成城中村107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800万平方米,新增未来社区20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2个。新改建绿道471公里,省级绿道实现主线贯通。打通断头路17条,建成海绵城市43.2平方公里,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5.7公里。实施防洪排涝十大工程,建成海塘安澜工程47.4公里,葛岙水库下闸蓄水,开工建设清溪水库、水库群东西线联通工程。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市”,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38个,垃圾分类整体成绩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粮食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种植面积达172.5万亩,产量达14.3亿斤,均实现“七连增”。“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生猪出栏量增长15%,建成全国首个数字化“方舱”蔬菜批发市场。“甬优1540”水稻列入国家主导粮油品种,6家企业(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宁海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新增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条。所有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超50万元和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打造跨县域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省级未来乡村38个、艺术赋能村50个。改造农村供水管网306.8公里。象山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2微克。整治“低散乱弱”、高耗低效企业3431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51家,建成绿色工厂686家。实施“甬有碧水”八大攻坚行动,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到93.6%,连续5年获省“大禹鼎”。“无废指数”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北仑、奉化、宁海获评省三星级“无废城市”。海曙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中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反馈问题按期全面整改。
(六)切实强化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一体融合、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改革,一流智慧善治之都建设蹄疾步稳。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扎实推进。实施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整治面积62平方公里,集中连片整治永久基本农田9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2万亩。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分类开发利用,实现地下空间多规融合。数字化改革成果加快落地。迭代完善“1612”体系构架,97个省级重大应用贯通落地,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100%。“政策精算师”“新居民一件事”等应用成果全国推广,江北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高标准打造“5G+智慧港口”“浙里甬文明”等特色场景应用,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5项、最优规则1项。深入推进“最多报一次”改革,市级报表精简80.9%。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重点领域改革加速突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6%。59家制造业企业、28家服务业企业入选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均居全省第一。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至6家。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完成“1+8”执法队伍整合,县及县以下执法力量占比达90%。扎实推进乡村集成改革,闲置宅基地(农房)激活利用全市推行。
(七)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共富幸福指数不断走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浙里甬有”系列行动,第13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乡幸福共富之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行动,建成“灵活就业在线”平台,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全国首创“灵活保”普惠保险,“稳业保”“薪资保”惠及45万名职工。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标准全省第一。基本医保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面扩大到非本市户籍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全面覆盖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全国首创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升级“天一甬宁保”惠民型商业补充保险。制定“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建立“全面覆盖+精准画像”数据库,实施九大重点群体激励计划,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孤困儿童平均保障标准、临时救助力度均居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新改建标准化老年食堂152个,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9574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7.3万套(间),首个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开工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6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6万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超97%。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平稳推进“双减”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比例达61.3%。获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江北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首批博士研究生正式入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数排名第四,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启用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加快建设。获评省医学高峰高地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绩效评价再次荣获全国第一。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建设“人人慈善标杆区”,新增慈善信托3629.9万元,位居全省第一。天一阁博物院南馆规划建设正式启动,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成功举办首届世界阳明学大会和海丝之路文博会,出版《四明文库》首批文献,《望道》《问天》2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奉化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60个、乡村博物馆46家、城市书房20家。获评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省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列第二。新增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和村(社)运动场138个。
(八)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履职效能显著提升
坚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政府团队,着力提标准聚心气、提能力强实操、优作风干成事、优机制增效能,加快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强化政治建设统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时时、处处、事事对标对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完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组集体学习制度,抓好巡视、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推动重大决策部署在政府系统快落地、早见效。强化法治建设牵引。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立改废政府规章13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34件、政协提案475件。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强化专业能力和工作效能提升。创新实施重大任务“部门+专班”、“线上+线下”会商等扁平化、集约化工作机制,完善一体化政务协同平台,加强和改进督查考核,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考核化”。强化“两勤两专”,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强化作风建设保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锻造一流作风、营造一流环境”和“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健全自然资源出让、工程项目建设、国有企业运行管理相关制度。严格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得到有效压减。
同时,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审计统计、人防海防、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港澳台、信访等工作切实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一年的发展殊为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部省属驻甬单位、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消防救援队伍,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去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稳进提质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多重困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强,支撑性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不多,经济韧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创新动能支撑不足,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带动力不强,大院大所作用有待发挥,人才总量和劳动力素质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动能转换还需进一步加速;城市能级品质有待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还有明显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中心城区极核功能偏弱、人口规模偏小,大都市建设还需进一步发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仍有不少风险隐患,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环境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层治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应对处置风险能力亟待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不高,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政府自身建设还需持续推进,政策供给精准度不高,部分工作人员担当意识、攻坚能力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腐败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推进解决。
二、2023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六个更好统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突出巩固现代产业和实体经济优势,突出增强创新发展和改革攻坚动能,突出提升双循环枢纽能级,突出优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品质,突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深入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加快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为推进“两个先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厚植“靠实力说话”的底气,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稳进提质、领先领跑。
二是牢牢把握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部署,把开放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重要法宝,彰显“向东是大海”的胆识豪气,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大力度引导企业用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拓展多元国际市场,更实举措推进有效投资落地放量、消费提档升级,为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牢牢把握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要求,更高标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大力推进城乡更新提速、公共服务提级和基层治理提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塑造“高端又大气”的最美城市形象,全方位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品质魅力。
四是牢牢把握全球一流、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的工作标准,加强高水平现代政府建设,敢闯敢为、敢干敢首创,尽显“逐浪立潮头”的胆气,全力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构建最佳亲清政商关系,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让各种资源要素全面迸发活力,让各项改革充分释放红利,让各类主体竞相在宁波创业兴业。
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探索两业融合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壮大先进制造实力。全面开展链群培育,协同推进整零对接、进口替代、强链补链,持续壮大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2个、产业链共同体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加快推进吉利新能源汽车系列等重大项目,建设新能源整车智造等四大高地。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和8%。加快甬矽芯片封测二期、拓普汽车系列等在建项目进度,开工建设杉杉锂电池等重大项目。强化工业用地“两区两线”管控,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整治提升三类企业3000家。持续培育“大优强、绿新高”企业,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左右,继续保持全国城市第一;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20家、上市公司10家以上。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投资“三年双倍增”计划,数字制造业、数字服务业营收均增长15%以上,核心产业营收达5800亿元。推进宁波软件园、芯港小镇、镇芯小镇、前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5%。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个,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个。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培育优秀应用场景30个。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港航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三大攻坚行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文化、健康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20%。建设服务业全景智治大数据平台,新增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2家。构建总部型、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库,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00家、总部企业100家以上。
精准帮扶企业减负增效。持续抓好一揽子政策落实,深化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用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以真心诚意保驾护航。力争兑现惠企政策资金360亿元以上,为企业降本减负330亿元以上。深化融资畅通工程,加大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支持力度,普惠小微贷款增长16%,制造业贷款增长12%,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4%。
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行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送上安心创业发展的“定心丸”、打造百年老店的“助推器”。开展“品质甬商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探索推进柔性执法和企业信用修复。常态化开展政企恳谈活动,探索设立企业家日,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二)增强科教人才支撑,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突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甬江科创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甬江实验室,加快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实施企业研发总部集聚行动,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场景应用”全链条,开展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以上。实施加大研发投入专项行动,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15%。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创新制胜科技综合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技术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万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增长100%以上。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施新一轮高校重点学科专业提升工程,全力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园一期工程,做好建校申报。支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完善中高本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建设省一流技师学院,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动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响“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提升浙江创新中心能级,引育顶尖人才项目4个,新增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200人,遴选支持甬江人才工程项目400个。深化青年友好城建设,引进大学生2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
(三)突出扩投资促消费,着力释放内需潜力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蓄动能、增后劲。
优化项目招商机制。强化招商规划、政策、要素和项目统筹,落实落细“1+12+N”招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项目推进制度。研究绘制“产业树”“产业地图”等招商图谱,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市场化招商和数字化招商。实施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计划,优化全球“双招双引”网络布局,积极走出去,主动对接全球行业龙头企业,举办系列境内外“宁波周”、跨国公司高管圆桌会议等投资促进活动。引进内资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发挥重大项目“1244”统筹推进机制作用,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00个以上、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开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制定新一轮产业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加大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引导企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制造业投资力争增长30%。激发各类民间主体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增长8%以上。
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做好新一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接续储备和申报,全力争取财政贴息、资产盘活等政策支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国有建设用地供应6万亩以上,统筹形成80万吨标煤以上能耗指标供给,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项目计划和用地、资金、能耗、排放保障。深化投融资改革,优化政府投资基金运营,积极运用PPP、REITs、EOD等模式,撬动更多市场化基金、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出台促消费稳增长专项行动方案,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充分发挥消费券等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快培育智慧零售、特色街区等消费新场景,布局发展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无接触消费等消费新模式,积极发展康养家政、文体休闲等服务消费,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直播电商规范健康发展,网络零售额增长6%。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建设,争创省级示范智慧商圈。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设施。扩大开渔节、开游节、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影响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强化质量品牌培育,新增“品字标”品牌企业60家。
(四)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着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锻造港口硬核力量,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提升一流强港建设能级。加快梅山港口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铁路北仑支线复线和梅山支线,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三期项目。深化“四港”联动发展,海铁联运超160万标箱。创新大宗商品海关监管模式,开展重点有色金属保税混矿试点,推进液体化工品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同罐共储。打造国际中转集拼基地,加快建设北仑(奉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吸引航运总部机构和优质项目落户,提升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能级。培育建设10个海洋产业特色功能区块,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0%。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基地,开通第五航权东南亚、欧洲货运航线,全年航空货运量超13万吨。
强化“两区”开放引领功能。实施宁波枢纽自贸区建设提升战略,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配置中心。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集成改革,实施跨境贸易数智枢纽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深化新型国际离岸贸易试点,加快油气全产业链布局和项目招引,投用200万方地下洞库项目,争取非国营企业进口原油资质。办好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推进更多机制性活动落户宁波。持续扩大中东欧商品进口品类和规模,推进波兰农批市场项目,开展中东欧农食产品进口先行先试,中东欧商品进口额增长25%以上。
积极打造外贸强市。实施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全方位开展“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促招引专项攻坚行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培育新能源汽车出口新优势。谋划建设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保持全省占比,数字贸易增长20%以上。培育服务贸易特色园区,争创全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3%以上。积极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同线同标同质”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和工业品,支持规模企业自建内外贸一体化数字平台。
深化区域协同合作。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持续唱好杭甬“双城记”,积极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发展,谋划实施新一批惠民利企事项,深化实施产业链共建、科创协同。加快宁波都市圈建设,与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做深做实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
(五)推进更深层次改革,着力破难题增活力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多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加快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完善工作体系、实施体系、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跨城乡、跨行政区域连片整治,探索指标跨区域统筹、交易等政策创新。加快11个国家试点片区整治,新开工整治项目147个,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8200亩。推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智治集成应用建设,探索要素资源精准配置和重大项目空间适配智能管理,形成10项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打造数字化改革大场景大成果。持续迭代“1612”体系构架,加快建设城市大脑2.0和省级试点行业产业大脑,升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深化“数智菜篮子”“甬金通”等重大应用建设。建设政务服务升级版,推进“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率达到92%。统筹全市域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构建城市数字孪生数据底座,投用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加快省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落地,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和应用场景,打造专业化数据加工流通产业园区。创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开展“限地价竞贡献”出让方式试点,争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规范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应。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三江汇海”混改计划,壮大国有企业投资基金和市场化股权基金规模,完善薪酬激励考评体系。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50亿元以上,提升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全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突破10家。
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强化工作协同推进,积极争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快数字营商改革,优化企报通、智慧税务应用平台,扩大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应用范围。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施社会信用条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探索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
(六)强化规划引领统筹,着力提升现代大都市品质
加快全域统筹发展,推进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管理,持续提升大都市人居环境、文化品质和形象魅力。
优化大都市空间格局。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加快县乡两级总体规划编制,推进详细规划编制(调整)和村庄规划编制。编制三江口核心区城市设计、东钱湖—福泉山专项规划。推动余慈统筹和翠屏山中央公园规划建设,强化中心城区与余慈城区联动,加快宁波大道、公园大道、东海大道项目前期,开工建设G228余慈段。加快四明山区域和南翼地区发展,强化象山港区域发展统筹,建设北纬30°最美海岸带,凸显山海相映、错落有致,形成更美的天际线、轮廓线。建成投用杭州湾引水工程和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厂,加快清溪水库、柏坑水库、下姚江堤防整治工程和姚江北排一、二通道建设。
大力建设交通强市。高标准建设西枢纽,开工建设宁波西站、栎社机场四期,启动国际博览中心、门户商务区项目。加快构建都市圈城际通道,建成投用杭甬高速复线一期、十一塘高速一期、金甬铁路,推进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二期、六横公路大桥,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改扩建项目,加快甬台温高铁、甬金衢上高速项目前期,推进沪甬跨海通道项目规划论证。打造高品质“1小时交通圈”,开工建设环城南路东延、九龙大道、秋实路、世纪大道南延等快速路和余慈城际铁路二期,推进建设轨道交通三期和市域铁路,打通跨区县断头路7条。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系统补强”工程,全面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建成江北姚江北岸、余姚“光电小镇”等14个城市风貌区,推进庆安区块、秀水街、丁家湾、梅墟、庄市老街等片区更新,加快罗城复兴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整治和未来社区建设改造,建成未来社区20个,改造城中村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100万平方米。推动城市“净空”工程,实现电力线路入地106公里、综合通信“上改下”103公里,建成姚江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广元大道)项目。加强街区设施、街景灯光、公园绿地等城市肌理更新,新增绿道140公里、绿地300公顷,提升打造甬江北岸、塘河两侧滨水公共空间,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亮点的城市公园。开展农贸市场提质升级行动,省三星级以上文明规范农贸市场覆盖率提升到67%。
深化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实施文明风尚润心行动,全面推动“七周边两部位”专项治理,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实施中心城区“最干净系列”行动,90%以上街道达到干净等级。实施城市道路照明质量提升100条,开展人行道净化110条。完成迁改关停生活垃圾转运站50座,启动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9座。
彰显港城文化魅力。开展纪念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完成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重点打造阳明文化、王安石文化标识。建设一批新型文化空间,“15分钟品质文化圈”、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覆盖率均达80%。推进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建设,完成河海博物馆项目前期,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项目210个。开展新一轮“一人一艺”三年行动。全力办好亚运会赛事。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加快奥体中心二期建设,推进体育名品培育工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5平方米,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一体,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优化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开展“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完善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1万亩、产量保持14亿斤以上,粮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70万吨和8170吨以上。加快推进奉化、宁海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产量270万吨、生猪产能149万头、水产品产量110万吨以上。
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4个。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培育新品种30个以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计划,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地模式,农业规模经营率提高到71%。实施“百船示范、千船整治”工程,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8000人次以上。深化“两进两回”改革,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建立健全乡村招才引智制度,培育农创客2000名。健全片区组团发展机制,推广强村富民公司模式,力争人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200元。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广承包地经营权综合抵押贷款,激活利用闲置农房2000宗。深化“一户一策”干部帮扶制度,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新增省级示范县1个,建设“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未来乡村23个、艺术赋能村20个。提升同质供水水站100座。加快“四好农村路”扩面提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八)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开展省级清新园区建设,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92%以上。加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保护建设,入海河流(溪闸)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近海海域水质持续改善。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创建省四星级“无废城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工作机制,推进重点行业用能预算管理。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制造,新增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400家,开工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3座,推进首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试点。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5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1800万平方米。开展“文明餐桌”、绿色出行行动,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让低碳节约成为社会新风尚。
构建新型能源供给体系。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25%以上。加快建设浙江LNG三期、宁海抽水蓄能、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等项目,新增光伏装机50万千瓦以上。推进加氢站建设,新建充电桩1500个。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施电力负荷柔性管理,推进甘电入浙特高压工程。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制定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甬江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力争全域建成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大平安格局
树立大安全大应急理念,建设平安宁波,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整体提升城乡本质安全水平。
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打好疫情防控有序转段、平稳渡峰主动仗,突出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优服务,全面落实“乙类乙管”方案,扩容医疗救治资源,强化医疗物资储备保障,加快重点群体疫苗接种,补齐农村疫情防控短板,提升民政服务保障能力,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开展危化品、消防、涉海涉渔、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风险专项整治,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切实做好强台风、超强降雨和极端天气防御准备,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流域性洪水、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新开工海塘安澜工程45公里。强化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视频监控一体化改革和“智慧安防”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扫黑除恶、养老诈骗打击整治,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营造安全稳定社会氛围。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城乡现代社区,实施社区分类治理,完善社区履责事项和协助配合事项清单,强化社区应急力量、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加强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平台与“基层治理四平台”联动贯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12345与110对接联动,建强三级矛调体系。建好基层智治大脑,打造一批赋能应用场景。大力推广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
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落实市县财政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强化债务风险动态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大非法金融活动整治力度,维护良好金融生态。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风险有效化解,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十)加大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打造共富民生样板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持续擦亮“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灵活就业综合保障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建设高质量就业社区(村)100家,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城市。大力开展终身教育,新增社会人员学历提升6.3万名、“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实施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深入推进“扩中提低”行动,出台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扶持政策,形成一批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2.5万个、幼儿园学位4250个。加强普高学科建设,巩固“双减”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医学高峰”计划,加快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增三甲医院2家,支持市第一医院高标准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和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原地改扩建项目,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宁波大学医学部和市第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项目。1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构建完善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深化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建设。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20个,新增社会养老床位4000张、家庭养老床位500张,实施老年助餐服务“双倍增”计划。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构建三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网络,力争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个。实施“一老一小”明眸皓齿工程。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
加强住房保障。健全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非本市城镇户籍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完善公租房管理办法,提高公租房分配使用效率。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3万套(间)。深化共有产权住房建设试点。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按规定参保。落实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国家试点。继续实施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确保户籍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完善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提高到1.47万元。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域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区、县),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各位代表!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今年我们继续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突出群众关切、数字赋能和普遍受益的原则,经过多渠道征集、多方对接和会商讨论等环节,筛选出13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审议和票决。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现代政府建设
新征程上,政府工作要有新作为、新成效,必须深入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方法和手段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标准、更强担当的现代政府。
(一)坚定信念铸就绝对忠诚。持之以恒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实践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步调抓到底”,立足全局、服务大局,推进上级宏观政策、市级中观实施、基层微观落地的全线高效贯通,以忠实行动彰显忠诚本色、以过硬举措展现过硬担当。
(二)坚行法治强化依法履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动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优化,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估,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抓好巡视问题和审计整改。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改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切实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三)坚持变革提升工作质效。树牢“整体政府”理念,加快变革型组织、创新型政府建设,推进政府工作的流程优化、制度重塑。深入建设数字政府,强化数字赋能和实战实效,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完善市政府领导挂联协调服务、重点工作“比晾晒”、争先创优动态督查评价机制,强化定期会商、清单管理和闭环推进。整合提升产业政策,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聚焦增强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科学精神,加强干部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形成“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坚守初心锻造一流作风。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提升作风,坚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有效减轻基层负担,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尽责豁免、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始终办实事、说实话、求实效,防止简单化、乱作为、不担当、不作为,汇聚众智众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均衡发展。
(五)坚韧执着打造廉洁政府。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带头干、带头不干”,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聚焦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钱,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等廉政防控,健全政企交往正负面清单。坚持“俭”字为要、过紧日子,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效盘活资源资产,有效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有限财力更高效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上来。
各位代表!新起点锚定新目标,新征程呼唤新业绩。让我们在中共宁波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定信心、克难奋进,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为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而奋斗,努力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