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建设,各地也涌现出一批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典型做法,为在全国推广提供了经验。《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立足于营商环境基本内涵与外延,借助于中国各地区富有创新性的实践案例,从数字赋能角度研究了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建设有关问题,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胆探索。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选取了全国各地 26 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从政府创新改革视角,讨论数字技术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影响。

  案例1:河北政务办数字化服务提升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河北省政务服务办公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强化服务意识,勇于担当尽责,加快打造河北工程建设领域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典型做法

  从立项到竣工的各个阶段,介绍河北省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申报审批流程的典型做法。

  (一)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

  之前,河北企业项目立项申请时,需要先登录省发改委的投资在线监管平台(简称“投资在线平台”),提供各种立项信息进行项目的备案核准。立项完成后,企业又需要在市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简称“工改系统”)录入同样的信息,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项目立项及审批数据还需同步到省住建厅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等多个监管平台。为解决企业来回登录、多次重复录入信息等堵点问题,河北省先行先试,率先打破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孤岛”,完成省内三网系统的对接。依托河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简称“一体化平台”),打通投资在线平台与各市工改系统,真正做到“一网通办”。企业登录河北政务服务网,在建设项目专区进行办理。此时,企业填报的项目申报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能够在投资在线平台和工改系统同步共享,极大便捷了企业的申报流程。审批人员通过身份认证体系,只需“一号登录”,即可“全网审批”,解决在不同系统间来回切换问题,审批后的数据,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同步到相应的监管平台。

  (二)工程建设许可阶段

  企业申请立项完成后,通过省政务服务办专门建设的工程建设专业库,将项目信息及立项结果数据实时全量推送到市级工改系统。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同步办理土地出让、用地和工程规划许可。项目土地出让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同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手续,不断简化带方案出让土地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

  (三)施工许可阶段

  依托各市工改系统,不断提升工程建设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水平,助力项目审批增速提效。一是推行并联审批。对施工许可阶段审批事项全面推行一口受理、并行办理,截至目前,并联审批率达 84.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9.58 个百分点。二是数字化联合审图。以省一体化平台为中枢,对接省自然资源厅的不动产登记平台,建立全程数字化、无纸化审图管理系统,将消防、人防等技术审查内容统一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由审图机构一并出具技术审查意见,相关部门复用审查结果。三是推行施工图审查告知承诺。工业厂房、仓库等简易低风险项目施工图审查实行告知承诺,不再将审图合格书作为办理施工许可的前置要件,企业承诺施工图符合标准后,即可先行办理施工许可。

  (四)竣工验收阶段

  项目建设完成后,企业负责组织竣工验收及备案。河北省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一是全面实现联合验收。对需政府部门验收事项变多头办理为一次申报、同步办理,截至目前,联合验收率达 7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9.63 个百分点。二是构建消防审验管理体系。制定消防设计文件编制、竣工验收查验、现场评定技术指南,统一工作标准和流程。三是实行消防审验信息化管理。通过对接全省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系统,让企业凭借信息化手段开展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等审批和服务。

  (五)市政报装服务

  为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项目审批专区。一是全面实行进政务大厅集中受理。市、县两级供水、燃气、供热、排水、通信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市政报装服务。二是前置报装申请。水气热报装申请由竣工验收阶段提前到施工许可阶段,为市政接入外线施工节约时间。

  (六)政企合作新模式

  省政务服务办联合省电力公司建成电网投资项目政企数字通道。将电力公司的国网项目中台分别与一体化平台、投资在线平台和市工改系统数据贯通,建成国内首个电网投资项目政企数字交互平台,实现电网投资全量审批数据共享联动。政企数字通道贯通后,电力公司提前获取项目信息,前置启动电网规划、建设、迁改等工作,做到“让电等项目”,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用电保障。办电窗口入驻 117 个政务服务大厅,“网上国网”上线河北政务服务网和“冀时办”,实现企业“一证办”、居民刷脸办,辖区市县全部实现“不动产 + 电力”联动过户办理,率先完成“一件事一次办”办电要求。目前,8498 家用户已享受到该服务,居民、小微企业领证业务可办率超过 75%。

  (七)不动产便利化登记

  为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政务服务办建立全省统一的“一窗受理”平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设置网上专区,签发电子证照。一是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系统,与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市场监管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通全省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核验服务,统一为市县提供自然人身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金融许可证、司法判决和营业执照等8 个部门 20 类信息共享核验。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已实现为登记机构提供 500 万余条信息共享核验。二是基于河北政务服务网和“冀时办”,建设全省网上(掌上)不动产登记中心,对外统一提供网上预约、进度查询、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等服务,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全省通过互联网受理业务 51672 件。三是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系统,统一签发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加快推进存量电子证照生成,建设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库,并在银行贷款、契税缴纳、市场主体注册等场景推广应用。2022 年以来,全省累计签发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 302 万张,不动产登记证明 175 万本,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结果证明 26 万份。

  二、实施成效

  (一)简化流程提效率

  一是推行审批标准化。规范项目审批事项名称、办理材料、时限等关键要素,编制审批、中介服务、技术性审查等 3 张事项清单。二是分类优化流程。根据全省通用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核准和社会投资备案 3 类项目流程图,细化政府投资非新增用地线性改造,社会投资一般工业厂房、 仓库,带方案出让土地和简易低风险等 4 类项目流程,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将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社会投资备案类 3 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由 45、38、35 个工作日分别压缩至 39、33、31 个工作日内。

  三是推动投资项目审批提速。落实项目建设年部署要求,加强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管理,推动靠前服务,省级大厅推出 82 条联审帮办投资审批链条,2022 年以来,提供现场服务 941 次。依托政企数字交互平台,打造项目核准、备案、用地预审等 11 类行政审批事项自动化报建,全程免人工报送。目前,该举措正在河北省逐步全面实施,已完成 2608 项电网项目核备审批,涉及总投资 34.62 亿元,项目报送时间缩短 96%,信息一次填报正确率由 80% 提升至 100%,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间至少缩短20天,有效减轻了政府部门和电网企业办事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推动了河北省电力规划、能源规划高效落地。

  (二)数据共享减材料

  依托一体化平台,不断深入推进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电力等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完善数据共享标准,提高数据共享质量和效率,通过项目代码自动关联用地、规划许可、环评、招标采购、行业领域审批等项目全流程信息,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原来

  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时,需要申请人提供全套纸质材料,工作人员在审批时也需要协调住建厅、税务局、民政厅、司法厅、卫健委、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省高法等部门核验相关信息。现在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审批人员可以在线上共享核验身份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金融许可证、司法判决、婚姻登记、营业执照和出生医学证明等 20 类信息,无需申请人在线下重复提交纸质材料。截至目前,平台已为全省不动产登记业务提供了 260 万次信息核验服务,缩短了工作人员审核时间,出证时间从原来的3—5 天缩减为 1 天,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时间成本。

  (三)优化服务增效能

  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集成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设置“综合受理窗口”,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 4 个审批阶段全链条、全环节审批服务事项均实行综合受理。二是“帮办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组建包联工作专班,采取上门服务、现场指导、电话联络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指导、办事指引、疑难解答、矛盾协调等全方位服务,有效释放改革红利,助力企业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政策直通车服务。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实现惠企政策共享直达。

  经过几年努力,河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工作模式探索已基本成型,数据统筹、业务协同、标准统一的政务数据汇聚、共享交换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为服务企业和群众、提升政府履职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省政务服务办将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工程建设专业库,最大程度挖掘数据潜能、释放数据红利,助力河北省数字政府建设,服务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案例2:保定市“三维双驱”“全链化”助企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河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保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部署要求,保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导搭建“保定市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聚焦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政府看得清”“企业用上”“帮扶落得实”三个维度,以数字化赋能“放管服”改革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助推工业老城转型升级“双向驱动”,探索出一条具有北方特色的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的新路子。

  一、典型做法

  (一)避免重复,统筹统建。2022年9月29日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注册企业达到86019家,注册包联帮扶人员为23871人,总用户数达到11万,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级市线上助企服务平台。保定正在全力打造“7+18+N”现代产业体系(“医车电数游”等7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精准医疗等18个重点产业链,N个县域特色产业),在数字保定建设的大背景下,保定市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市级整体谋划、统筹统建、统一标准规范,区县复用市级平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投入,坚持协同创新发展,助推传统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转型。

图片1.png

  (二)产业集群,县市协同。平台规划九大组合服务,构建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基于保定市22个县域产业集群的深度调研,提取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共性要素。市级统筹统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物联网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电商平台、企业能源管理平台、电商数据指挥中心、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培训体系、线上淘大培训课程体系等九大组合服务,构建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22个县依据市级的企业服务白皮书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手册,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在结合县域产业特点,复用市级平台与资源,通过引入服务商落地,以服务推动转型和创新。

  (三)聚焦企业,精准触达。通过招商数字化平台,对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意向投资商、招商主管领导、招商一线负责人等三类不同群体,实现招商全过程可管控、可量化、可考核。其中,针对意向投资商,可对其关注的投资政策、环境、产业链配套资源做到一目了然;针对招商主管领导,可实现招商前的本地产业分析、招商中的宣传推介、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商项目管理调度以及招商后成果成效监测、全局统览;针对一线招商负责人,可实现全国资源分布布局的监测,精准筛选潜在投资群体,并通过多种渠道对接触达。

  二、实施成效

  (一)政府看得清

  1.看数据,监测产业运营指标。可监测GDP、工业生产总值、区县产业数据、重点行业发展等宏观数据,统计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对标同类地市数据。监测27个县域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相关数据,重点项目动态和项目进展,根据监测数据,生成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报告、区县和行业分析报告。

  2.看市场,洞察全域电商行情。分析保定企业在全网的销售数据、国内省内排名及变化趋势,区县细分数据,细分类目的占比等。生成定制化电商产业分析报告,辅助主管领导指导电商发展和制定政策。

  3.看集群,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结合全市企业数字化现状摸底数据,提供三项核心服务:为市县两级工信系统推动产业数字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依据,助力一群一策的规划与实施落地;为企业输出一企一策,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为解决方案厂商精准推送企业需求,提升服务方效率。

  (二)企业用得上

  1.用平台,助力企业数智融合。保定是河北省第一个建设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的地级市,标识解析是保定制造的数字身份证,让保定制造的商品在全国实现跨行业跨区域标识解析追溯,节点为区域内产业集群提供标识接入服务,重点打造汽车、纺织、箱包等产业集群标识应用标杆。围绕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要素,如生产、采购、金融、工业互联、数据接入、能源管理、商机拓展等,用统一的平台支持企业发展,普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通过能源管理平台,对企业用电的精细化管理和用电安全管理,为企业平均节省用电成本5~15%;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包括物联网、数据建模、仿真、数据治理、算法模型库等一系列资源供企业免费使用;通过区域电商平台,支持企业免费在平台展示产品、获取商机,发布采购需求,可实现线上招标采购。

  2.用金融,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结合数字保定建设的政务数据治理,涉企的公积金、社保、税务等数据,助力银行便捷获客,平台为银行、企业提供双向撮合服务,实现银行精准获客、企业轻松获贷,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3.用人才,破解企业用人短板。与河北软件学院共建考试认证中心,培养大数据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企业云中课堂,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线上的电商运营、企业管理、组织效能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的免费课程。课程上线一个月以来,上千家企业访问学习,己惠及数万人。此外,联合企业家协会、保定数字化转型资源池生态,以线下活动、企业问诊走访等多种形式送课上门。

  以河北鑫宏源印刷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中国药品印刷包装行业排名前20.是第一批参与工信局数字化建设的企业。通过近2年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项目资金投入率减少50%,资金效率提升,产品追溯率达到100%,流程全部实现数字化,而人员减少25%(16人),人效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帮扶落得实

  1.送政策,“千人千面”主动推送。市工信局、数投集团联合建设“政企通”服务平台,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的重要平台。平台为企业“千人千面”主动推送、精准解读惠企政策,平台与各相关委办局政策审批兑付系统对接,可实现企业在线申报办理,线上政策兑付。从“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

  2.送服务,畅通企业沟通渠道。保定市委组织部、工信局、数投集团联合建设“助万企”App,创新的构建了线上政企“连心桥”,是政府实现高效、精准服务的有力抓手。诉求提出12小时内即可实现企业包联人和企业负责人的对接联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县本级无法解决的会第一时间上升至市级专班协助解决,问题不关闭、督办考核不关闭。平台上线试运行不足一个月时,就接到企业150多件诉求,企业诉求的事后评价满意度接近100%。

  三、经验概括

  (一)市县联动效能升。保定被评为国家首批数据资产评估城市,市级侧重基础建设与规范引导,围绕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统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素,结合全市产业数据沉淀,探索数字产业化、数据资产服务领域的创新。县域侧重资源复用与业务创新,围绕产业数字化改造与升级,充分复用市级基础设施,助推区域产业数字化升级。县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从前期需求调研、设计,到建设上线、为企业提供运营服务,少则一年,且县域建设成本均达到千万级。此次市级统筹建设,县域复用,建设周期从一年以上缩短至1~2个月,从千万级的建设成本,到仅需百万规模招引本地服务商,即可实现从复用和运营服务,节省80%以上的基础投入,而公共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二)服务触点助万企。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基础平台应用,对部分传统企业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通过“政企通”“万人助万企”主动服务企业平台触点,让企业切实能接触、使用平台,用数字化工具与方法落实中央、省市稳住经济大盘系列会议精神和一揽子政策措施,助企纾困、提升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三)服务模式“全链化”。保定市创新提出了“无事不扰、不叫不到,有求必应、一呼百应,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政府服务理念。通过“助万企App”将大幅提高助企帮扶效率,助力保定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助万企App”可扩展的特性,上线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企业信贷、法律援助等一系列”全链化”服务模式。采取入企核实、电话抽查、调取包联手册等方式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切实提高包联成效和企业满意度,把问题“解决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坚持考用结合,实行任务、责任与考核结果、评优评先“双捆绑”“双联动”,努力营造人人服务企业、处处支持企业的浓厚氛围。

  四、启示借鉴

  (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新路。数字经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动力源,保定市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保定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设上集中发力、奋力赶超,助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之城建设。保定市产业数字化平台的搭建,立足保定,服务京津冀,为十余万的企业提供了精准服务,成为促进区域内企业互助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服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乐凯集团”等保定“八大厂”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由前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曾是保定几十年的历史荣光,但整体上转型升级的挑战仍然很严峻。保定市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工具和数据为支撑,提供招商、项目运行监测、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链路服务,可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强力助推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帮助解决各类基础性、瓶颈性等问题,提供产业数字化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对其它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城市有借鉴参考意义。

  (三)打造保定雄安一体化营商环境。保定与雄安新区同根同源、水乳交融,区位优势明显,蕴含巨大投资机遇。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抢抓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可以更大力度推动京雄保营商环境一体化,让京雄保一体化的营商环境成为保定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最鲜明标志。

  案例3:湖北省统一电子印章 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一、案例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多次研究部署并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开展思路,提出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出台《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旨在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做好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形成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

  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及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相继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优化全省政务服务 ‘一个门户、一个业务办理系统、三大支撑平台’架构,加快实现‘十统一’功能”,统一电子印章是“十统一”之一。

  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过程中,重点要解决各类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的合法性、合规性及有效性。湖北省按照《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电子印章》相关技术规范,根据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统一规划,建设湖北省统一电子印章系统。

  湖北省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电子印章系统由电子印章制作系统、电子印章发布系统、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电子印章接入检测系统组成,依托CA,提供电子印章制作和电子印章状态、发布查询服务。

  建设湖北省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一方面助力湖北省加速融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体系,为电子印章的全国互认互信,为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供信任基础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有效推动湖北省政务服务的“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目前,湖北省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已经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完成对接,实现了以下工作目标。

  (一)形成完整的电子印章服务体系。实现湖北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从制作、发布到应用的完整的电子印章服务体系,搭建省级统一电子印章系统,满足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签章需要。

  (二)实现电子印章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接入国家电子印章系统,实现电子印章与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系统对接;保证电子印章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实现湖北省与其他地区、部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的互认互验。

  (三)满足各类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的电子印章需求。接入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满足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中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等电子印章业务应用需求,支撑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审批等业务场景的电子印章应用。

  (四)实现省、市州两级电子印章负责体系。省平台负责全省电子印章的制作发放,并支持全省电子印章跨地区跨部门验证;各市州电子印章系统接入省级电子印章系统,实现电子印章的本地管理和使用。

  (五)满足各市州之间对电子印章需求。实现湖北省电子印章共享共用,在取得电子印章使用授权后,满足国办调用湖北省、省平台调用各市州、各市州调用省平台、各市州之间相互使用电子印章需求。

  二、系统整体框架

  设计构建全省电子印章框架,实现省内电子印章的规范制作和应用,支撑全省统一电子印章服务。第一级为省级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包括电子印章制作系统、状态发布系统和用章系统,系统同国家平台进行对接,并与各省直单位对接,可为全省提供统一的电子印章制作、状态查询和证照电子印章用章服务。

  第二级为各市州自建电子印章用章系统,为各市州级提供电子印章用章服务。总体架构如下:

平台技术架构

图片6.png

  三、案例成果

  (一)系统建设成果:

  1.全省统一的制发用验平台。

  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电子印章制作系统。为全省政务服务领域提供电子印章制作,各市州不再建电子印章制作系统。满足省政务一体化建设中各机关单位的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等业务中电子印章的应用需求。

  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电子印章用章系统。为省直属机构业务系统提供集中式用章服务,首先解决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等领域的用章需求;同时满足了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的垂管系统中的电子印章应用需求,支撑了电子印章的跨层级应用。

  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电子签章验证系统。提供便捷的电子文件验证服务,能够为各种业务应用电子印章、电子签章提供验证服务,促进了电子证照等电子签章文件的流转使用。

  2.规范了印章申请制作流程。

  制定了电子印章申请制作流程,制作了电子印章申请材料示例,统一对各级部门的电子印章制作申请材料进行检查、分类归档,并与申请部门密切沟通,保证电子印章制作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印章实时查询。

  建设了面向全省的电子印章状态发布系统,为全省各地市电子印章状态查询提供支撑,实现全省和全国电子印章互认互信。各市州不再建电子印章状态发布系统。市州在电子印章使用时,通过省平台获取电子印章的有效性状态,避免无效电子印章的使用。

  4.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

  制定了市州电子印章应用系统建设指南和接入标准,指导市州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市州电子印章应用系统接入省级电子系统的流程,促进了市州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应用,为全省电子印章的统一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了电子印章接入检测服务,面向全省提供电子印章系统改造测试,以及运行过程中数据符合性检测,保证了全省电子印章应用的规范性,促进了电子签章文件的互验性。

  提高电子印章应用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对省各级部门电子印章制作使用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包括电子印章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的咨询、以及电子印章系统使用、电子印章使用管理等技术问题,为电子印章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二)系统应用成果:

  1.应用数量逐步增多。完成省级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建设,目前,系统提供15000枚电子印章应用支撑,签章次数达到3亿次。

  2.应用方式愈加丰富。丰富电子印章应用方式,既可以满足人工使用电子印章的印章模式,又提供存量信息处理服务,在取得印章使用权限后,可以对存量待盖章证照文件进行批量处理,大大促进存量纸质证照的电子化。

  3.应用范围逐渐扩展。

  水务服务:应用于水务局“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在“取水许可”审批中,应用电子印章实现“取水许可”政务服务事项的全流程在线办理。

  民政服务:民政部全面开展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项目应用推广工作,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中的社会组织登记、年检等核心业务系统与国家统一电子印章平台、湖北省统一电子印章平台对接,在社会组织法人登记证书等应用场景实现电子印章跨区域调用及使用。

  财政领域:湖北省作为会计行业执业许可证电子证照试点地区,财政部电子证照系统与湖北省电子印章系统直连,实现了《代理记账许可证》等电子证照的制发、归集以及应用,推进湖北省“我要开代记账机构”一事联办事项的落地。

  卫健领域:应用于湖北省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证照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应用中,为湖北省卫健行业涉及的电子证照加盖电子印章,推进了卫健电子证照应用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

  四、创新亮点

  (一)助力电子证照,实现“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跑动”。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工作目标,其中,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的高效应用是实现“办理速度最快、申请材料最简、群众感受最好”等三项目标的必然要求,没有电子印章的应用就没有电子证照等电子材料的共享使用,就没有全流程在线办理的高效办事体验。湖北省统一电子印章强大的支撑保障能力,为此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完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多事项联办,加盖电子印章的电子证照可以实现“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跑动”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二)提升电子印章应用,支撑一网通办。

  支撑湖北省一网通办,推动国垂系统以及30多个省内业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系统的对接,通过电子印章的支撑作用,实现“鄂汇办”1000项以上服务事项“掌上办”,如电子产权证、电子身份证、电子驾照的发放,提升电子印章在法人、自然人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度,减少纸质材料递交,减少跑动次数。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三)实现电子印章跨域应用,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

  以“统一管理、分步实施”为原则,逐步构建完成了全省政务部门的法定名称章、审批业务专用章以及其他电子印章采集的云制作,以政务服务领域电子印章应用为突破口,推进电子印章在企业提交可信材料、部门全程在线审批等业务场景中的便捷应用,实现了电子印章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应用,逐步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逐步减少纸质材料和实体印章使用,建立程序更便利、资源更集约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案例4:江西新余:创新“三个一”数据赋能营商环境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坚持数字普惠,消除“数字鸿沟”,让数据共享赋能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实践了企业开设“一照通办”、法院执行“一键查询”和新生入学“一次不跑”的“三个一”实践,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搭建“三个一”的数字底座

  新余市在市大数据领导小组统筹下,通过通盘谋划,分步安排,从高频事项、重点应用和基础数据、通用服务入手,对全市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量数据摸底,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逐步汇聚全市政务数据、城市感知数据。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余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实现与60余家单位互联互通,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信用五大基础数据库,市大数据中心归集各类数据9.7亿条,交换量达135亿次。平台已注册资源目录2331条,挂接数据资源3102个,涉及单位67个,其中库表数据16个,文件数据450个,服务接口1871个。

  为确保数据安全,优先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信息系统平台,政务云资源已经为34个部门(单位)的85个业务系统提供虚拟云主机1038台,共9664核vCPU、27TB内存、450TB存储,并提供数据库审查、漏洞扫描、DDoS清洗等30余台云安全设备,持续提升安全防护力度和运维保障能力。

  2022年,新余市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提升工程暨城市大脑一期建设,全市的数据中台、视频中台、AI中台、业务中台等“数字底座”已经搭建完成,对数据资源、视频资源的“聚”“通”“用”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将进一步促进跨领域、跨部门数据共享,推进数据信息交换,打破部门信息壁垒,遏制信息孤岛和重复录入弊端,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线上办理的意愿和能力。

  二、企业开设“一照通办”实践

  新余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照通办”改革,实行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上取得突破,实现跨17个部门91项电子证照全覆盖和全国互通互认,让企业和群众不用携带纸质证照,就能到各部门办业务、办成事,享受“便携式”、24小时不离身的“免证办”便利,真正实现电子证照“走天下”。

  以电子营业执照为信任源点和载体,将“一照通办”平台所形成的市场主体电子证照、备案信息应归尽归、全量归集,建成“新余市电子证照库”,证照信息一应俱全。“一照通办”改革实施后,企业办事时间缩短80%以上,提交纸质材料减少80%以上,纸质证照减少80%以上,实现开办企业全流程市本级2小时办结,县(区)1个工作日内办结。

  加载“企业身份码”,将纸质营业执照二维码、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合二为一,为所有市场主体加载统一标准的“企业身份码”,作为身份索引,将市场主体的电子许可证、信用信息、证明文件关联到电子营业执照中,成为与纸质证照有同等法律效力的“电子身份证”。

  2022年8月,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开通新余电子许可证服务。自此,新余电子证照成功关联、全国互通互认,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一企、一照、一码”证照联展联用,电子执照关联电子许可事项总量达91项。

  依托“新余市电子证照库”,向各部门推送信息,电子执照让企业在社保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税务等政务服务领域,免提交纸质执照,就能快捷办事。企业领取“企业身份码”后,在后续业务办理及经营活动中,只需出示“企业身份码”,办事部门即可扫码获取企业信息,无需提供纸质证照,无需重复录入信息,就能申办证照,申报纳税,参与招投标等。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或展示,消费者通过扫描“企业身份码”,可速获取证照信息。

  在行政执法中实现场景应用,企业只需在手机上出示“企业身份码”,检查人员通过扫码即可查看获取监管所需的证照信息,有效解决执法检查中企业随身携带实体证照不便的难题。

  三、法院执行“一键查询”实践

  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创新服务新余两级法院建立多个信息平台,助力解决执行难,为人民法院解决“查人找物”难题提供“智慧引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成本,促进了执行质效的提升,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2018年8月,助力渝水法院以数据共享应用为基础,在全省率先建立执行信息查询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共享被执行人的不动产、公积金、工商、婚姻、车辆等十三项信息数据,实现了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尽扫”。2019年8月,又对查询平台升级改造,2.0版增设了“一键查询”功能,只要鼠标轻轻一点,被执行人所有查询的财产信息就会自动归集在一张表格内,案件财产信息情况“一目了然”。2022年升级为3.0版,更加完善各种功能,打通地市间数据共享。通过该平台,人民法院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被执行人财产基础信息,从而把握了执行战役的主动权。这一成果在全市法院推广应用,并作为深化集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市县两级法院进一步深化执行集约改革,相继建立不动产和机动车在线查控系统,引进要素化集约系统和流程监管系统,使全市法院的执行数字化、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相关经验在全省法院推广。

  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的运用,特别是依托多样化在线查控平台,促进了法院执行实效性不断提升。新余法院查询平台和在线系统的开发使用,实现了查控功能立体化,有效地破除了执行领域中的信息藩篱,填平执行领域数据鸿沟,执行人员的工作负荷、执行重复劳动呈几何级下降,有效地提升了执行效率。以渝水法院为例,2021年以来该院执行案件个案办理时间为60.15天,比2020年缩短了16.33天,比2019年缩短了35.17天,比2018年缩短63.32天。通过数据共享应用,带来的是执行的智能性、实用性和便捷性,为执行效率按下了“快进键”,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更优更快的法治保障。

  四、新生入学“一次不跑”实践

  新余市充分发挥大数据集聚优势,倾力打造并持续优化义务教育网上招生数字化服务平台,为民服务再出新招,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均衡分班,力促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入学报名掌上办理“零跑腿”。积极对接政务服务中心、公安、不动产登记中心、人社等部门,全力解决跨部门间数据提取和交叉对比问题,打通了长期以来制约入学网上报名的难点和堵点。通过数据共享,免去了学生家长各项证明材料的现场提交,惠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新生家庭。家长只需进入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的报名系统,按提示步骤提交报名资料,经教育部门后台审核通过后,即可查看录取结果和线上打印录取通知书。网上招生平台上线以前,“幼升小”“小升初”报名工作从当年4月一直持续到8月底,工作周期长达150天。平台上线后工作周期缩短到两周,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避免了家长反复提交材料的麻烦,也消除了人员聚集的隐患风险。

  重点群体服务到家“零距离”。针对不同的报名群体,灵活设置不同的报名时段,同步开通网上报名在线咨询服务,确保网上报名覆盖广泛、应入尽入。针对房屋年代久远无数据记录的和低保户及残疾人家庭,采取教师上门采集报名信息办理入学的方式,确保适龄儿童百分百入学。充分考虑到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外来务工等人员子女的入学需求,极大地精简随迁子女入学需提供的材料和审批办理流程,同时取消了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的时限要求,真正实现了办事“减材料”、入学“零证明”、随迁“全纳入”的目标,让进城务工、经商投资、人才随迁子女入学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招生分班阳光操作“零择班”。全面推广报名资格网上认定后,由房产、户籍、社保等数据比对而生成录取结果,让招生全程处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有效杜绝了“条子生”现象,为市民报名入学提供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了教育的公正公平。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起始年级均实行系统均衡分班,建立较为完善的均衡分班监督保障制度,明确学生随机分组、教师均衡搭配、现场抽签等规则,把均衡分班工作纳入到制度约束的轨道,3.3万名学生将受益于这个教育公平举措,教育也因公平公正而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

  案例5:玉溪市实战型数字底座助力营商环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决策部署,云南省玉溪市自2016年起依次出台《关于印发玉溪市一站式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方案》《玉溪市加快推进云南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玉溪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稳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按照“1+2+N”的建设思路,以数字赋能打造了玉溪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1个数字底座;一站式惠民服务和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2个平台;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水电气联办、中小微企业融资等N项应用,依托数据共享应用为惠民服务、企业融资两方面提质增效,真正做到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提高群众获得感,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一、主要做法

  建设玉溪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数据底座,拉通各部门数据共享通道。为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问题,满足企业融资效率要求,玉溪市以应用为导向,率先建设全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通过对分散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各政府组织机构的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不同数据库、数据格式间的信息交互共享、信息自由流转与业务协同互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城市部件三类业务信息的基础库,市直72家单位约561个数据目录,实现了大数据池有“活水”可以用,打破“信息孤岛”、推倒“烟囱林立”,优化业务流程、挖掘数据价值,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效能,提升信息化建设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撑作用。

  打造玉溪市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依托数据共享底座,推动政务服务业务应用落地。玉溪市按照省上五级十二同要求,结合玉溪本地实际,建立全市统一政务事项库,梳理全市共1184项事项同步进驻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和实体大厅,实现各层级同一事项、统一编码、同一标准,线上线下一体化无差别受理。建立居民、法人电子证照库,以身份证和社会信用代码为居民、法人办事唯一标识,实现居民、法人办事电子材料、电子证照复用。近年来,玉溪市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推行集成化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通过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办理渠道,依托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各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大幅减少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间和跑动次数。已经建成不动产交易登记、企业开办、水电气联办等多个“一件事”集成化应用,正在有序推进企业准营(我要开餐馆、我要开超市)、员工录用、企业简易注销等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应用建设上线。

  打造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用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利用政府涉企数据及社会数据,构建一个集企业全息数据库、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和智能信贷撮合服务于一体的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高效智能链接企业与银行的融资和信贷需求,有效降低资金端信贷风险,为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量身定制了资金端愿意贷、放心贷,需求端便捷贷、快速贷的解决方案,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的目标。

  随着玉溪市数字赋能应用不断叠加,数据底座触角越来越广,积累数据量越来越大,在数字赋能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以数据共享解决群众跑腿多、企业融资慢等问题基础上,玉溪市正在积极探索数字产业化道路,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实施成效:

  玉溪市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自2017年建设以来,已完成市、县、乡(镇)、村四级政务服务升级优化,覆盖线上线下各渠道,服务内容标准、规范,前后台紧密协同,跨部门跨层级一体化运作的一站式惠民服务模式全面建立。截至目前,玉溪市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共进驻全市所有政务事项12183项,注册用户数58万余人,共办理业务287万余件,好评率高达99.9%以上,针对依托平台打造的优化营商环境应用,以不动产交易登记和企业开办为例: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通过线下综合窗口“一窗受理”,群众办事只填“一张表”,只交“一套材料”,房管部门、国土部门、税务部门以及水电气部门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并行办理,仅需1.5天即可办结拿证,自2019年上线以来已通过本渠道完成11861宗成交量;企业开办应用通过拉通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税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积金中心等各单位数据共享通道,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实现各单位协同办理,仅需1天即可完成企业开办业务办理。

  玉溪市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是由市委网信办牵头,联合金融机构以及有关企业,以“区块链”为引领,以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建的全省第一个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区域金融服务平台。平台自2020年9月上线以来,积极引导全市31家法人银行机构、26家保险机构、9家证券机构及市融资担保公司加入平台,共加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以及玉溪市抗疫情稳经济等11项扶持政策,66家金融机构入驻,“科创贷”“香悦贷”“香叶贷”种养殖大户线上平台金融支持方案等创新模式上线,满足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并实现全线上、全自助的高效信贷服务。2021年5月,在2021贵阳数博会数字政府论坛上,玉溪市“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案例获得由中国信息协会颁发的“2021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目前累计注册企业8497户,发布融资需求2010项、累计约310.9亿元,为金融机构解决904项订单和撮合产生的数据需求提供了服务,银行累计实现授信127.65亿元。

  玉溪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作为全市政务数据基础底座,在各项业务需求牵引下,共接入单位72个,梳理数据目录561项。截至目前,交换平台共发布60685971条可共享数据,部门间数据订阅总量为57821119条,实现30581714条数据共享交换。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包含全市人口、法人、城市部件三类业务信息的惠民应用公共信息资源库,为一站式惠民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大数据应用起来后可以更好地“减证便民”,优化了现有政务服务模式,群众办事“一码”申请,提交过的材料与“一码”绑定,业务系统会自动匹配符合复用条件的历史材料,减少群众重复提交相同材料,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现象发生。为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平台共开放共享涵盖市级29家单位和部门数据目录101项,已开放共享查询的数据有市场主体数据22万条、全市人口238万条自然人信息、49万辆车辆信息、社会保障数据65989条,税务、民政数据各2000多条,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

  三、经验概括: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任务,玉溪市在推进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企业群众诉求为导向,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下,依托全市统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打造政务数据共享底座,实现数据拉通,以数赋能打造和优化一个个应用,秉持技术服务于业务、业务服务于群众的原则,做深做精营商环境每“一件事”,让群众“有感觉”,企业有“获得感”。

  四、启示借鉴:

  针对玉溪市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总结,继续保持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借鉴参考各地优秀做法,深度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的通报》(国办函〔2018〕46号)等文件精神。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既积极完善技术建设,同时也要跟进制度建设,打造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切实以解决企业期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清业务逻辑,夯实基础数字支撑建设,应用数字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稳步提升。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