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31日,2023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在厦门召开。福建、浙江、湖北3个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6个试点城市,以及25个城市分别进行经验分享。以下为小编整理的部分省份和城市分享的经验和成果。
浙江省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作典型经验分享,就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和营商“微改革”两个方面作典型经验分享,演示营商环境集成应用。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作典型经验分享。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数字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全省域一体推进数字营商环境改革,在“浙政钉”和“浙里办”两端集成各类涉企应用系统,推动营商各领域业务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不断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治理效能,市场主体获得服务更公平便捷,行政机关实施监管更精准有效。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施切口小、频次高、贴地气、易推广的营商“微改革”,“一地创新、全省推广”,由点及面带动全省域营商环境整体优化提升。
福建龙岩
龙岩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厦生以《汇聚共享 数智赋能 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龙岩”》为题,围绕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介绍相关经验做法。
陈厦生指出,近年来,龙岩市围绕建设闽粤赣边区域高标准市场体系示范中心,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龙岩”,“交房即交证”等100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政务服务”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跻身福建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着力建好平台,加快推动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汇聚共享,累计汇聚政务数据14.8亿条,提供29.2亿条次数据共享服务;着力流程再造,持续优化各类审批事项流程,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着力创新场景,不断拓展手机端、自助端等渠道,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就在“家门口”、可以“全天候”。
下一步,龙岩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发扬“冲冲冲”的工作作风,持续拓展政务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助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福建泉州
泉州市长蔡战胜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致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为题,围绕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介绍相关经验做法。
蔡战胜指出,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秉持“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一线”理念,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去年泉州成为福建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标杆指标数全省第一。强化政策赋能,推出支持民营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开放、绿色发展的“1+1+N”政策包,系统集成114条真招实策,让民企发展有信心有预期;坚持服务优化,常态化开展“局长走流程、走基层”,推动审批流程做“减法”,服务质量做“加法”,让民企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加强政企互动,建立“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边界清单,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干部和民企成为一家人。接下来,泉州将认真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致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竭尽全力服务民企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安徽合肥
合肥市人民政府以《倾力建设创新天地养人之城奋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题,围绕合肥市包容普惠创新相关做法分享了“合肥经验”。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按照“不是最好就学习最好”的要求,对标先进、系统发力,连续5年压茬出台改革方案、迭代实施676项改革措施,奋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合肥市场主体新增近30万户、总量突破150万户,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在包容普惠创新方面,合肥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倾力建设创新天地养人之城。
发挥科创优势,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天地。合肥将17%的财力投入科技创新,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与大院大所共建37家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广泛集聚全国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让八方英才在合肥“创新愉快”。
深化包容合作,聚力打造改革开放高地。合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区位优势,不断激发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亩均论英雄”、招投标“评定分离”全面实施,首创二手住房互换改革,“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全面推开,全国首创跨境电商智慧退货仓模式,中欧班列通达亚欧18个国家、103个国际站点,持续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普惠利民,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福地。合肥坚持财政向民生领域集中,推动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每年新建幼儿园、中小学100所左右,推进建设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累计投入400多亿元系统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建成百平方公里环巢湖十大湿地,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中部省会城市实现2小时通勤,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
接下来,合肥市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打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努力成为众商云集、英才集聚、创新涌动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浙江宁波
宁波市口岸办主任顾立群代表宁波市以“三位一体”打造跨境贸易便利化示范高地为题,分享了宁波口岸“跨境贸易”指标方面的经验做法。
顾主任指出,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大市和外贸大市,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统筹构建了政府主抓,口岸办牵头,口岸查验单位和市级部门联动推进,口岸企业协同参与的“一盘棋”工作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通过数字、改革、科技“三位一体”赋能,积极打造跨境贸易便利化示范高地。通过多年努力,宁波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多项改革实践被国家推广,获评浙江省自贸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和省数字经济最佳应用,为建设“世界一流口岸”,服务“世界一流强港”提供了助力。
顾主任表示,下步,宁波口岸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和有关单位的先进经验做法,对标一流提升宁波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强港建设。
江苏苏州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总经理蔡榕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为营商环境充电》的经验交流。
蔡榕重点围绕高质量电力赋能地方经济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助力企业生产、聚焦客户需求服务群众美好生活等三个方面,介绍公司在提升“获得电力”水平的典型经验做法。
蔡榕表示,电力是经济的命脉、工业的粮食。近年来,公司将电力保供作为首要责任,加强网架升级,积极引入区外清洁能源,深化“开门接电”示范区建设,加强政企联动,助力办电“再提速”,以高质量电力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紧跟客户用电需求变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全电共享”等服务模式,努力打造最优电力营商环境,在助推全市经济向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公司还自主研发新型配网分级保护,创新推出“小汤班长”人工智能指挥系统,打造“零碳”乡村,为城乡居民美好生活充电。
下阶段,苏州供电公司还将持续做好“暖企惠民”工作,学习全国先进经验,不断创新营商服务举措,努力为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吉林长春
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建青代表长春市作经验介绍。
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紧紧锁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标,全力打造东北一流、国内先进、符合国际标准的营商环境。2022年,我市经营主体突破145万户,同比增长11.7%;新引进重大项目300余个,引资额同比增长10%;汽车产业集群晋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第35位,荣获“2022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
聚力创新突破围绕“五大环境”促提升
营造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坚持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有效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优化长春特色开办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城市综合信用指数连续两个月位居全国第五,稳居东北四市前列。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聚力打造“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长春政务服务品牌,平均审批时限由23.4天压缩至7.9天,“最多跑一次”占比达98.8%;医保、社保、公积金等9类专业大厅业务事项在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应进必进”。营造保障有力要素环境,深化“免申即接入,报装即通水通气”改革,推行“五零一优”水气报装服务和“三压减、三提升”获得电力服务,开展银行机构“情景式”评价,通过“赛马”方式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成长春智慧法务区,建立府院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法官进网格”工作,二道区东盛街道矛盾调解中心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综治试点单位;创新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久拖不决的“涉软”积案全部化解,实现历史性突破。营造舒适宜居的人文环境,完成城市主要堵点改造,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城镇职工医保实现市级统筹,医疗照护险覆盖全市。
推行联合服务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
联合介入实现“一单五清”,全面推行部门协同服务,在线开展空间选址协同、建设条件协同、审批路径规划协同,审批部门一次性提供办理流程和事项清单,提升企业报建效率。联合审查实现“一图到底”,联合审定规划设计方案,开发应用全过程图纸数字化管理,实行一套图纸多部门共享,提供精准数字图纸档案在线服务。联合测绘实现“多测合一”,全面整合测绘种类,将10种测量测绘成果整合为竣工验收综合报告;统一“多测合一”技术标准,我市所有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综合测绘。联合报装实现“四个到位”,推动工程审批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跨越式提升;通过一表申请联合报装,实现一表申请、并联审批、同步建设;开展市政条件图改革,保障项目建成即投运。联合组织实现“一站办理”,全面推行“五方责任主体”自主联合验收、市政公用服务联合验收、行管部门联合验收,有效减少验收环节及用时。联合监管实现“一眼洞察”,对项目线上审批办理全过程在线监管,持续规范审批服务行为;强化企业信用监管,实时查看企业信用记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宽准入、严监管”提升审批效能。
坚持持续发力打响营商环境“长春品牌”
结合长春实际,抓好创新提升,加快实施2023年长春市优化营商环境“1+4”工作方案,努力总结一批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的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好制度保障,聚焦营商环境领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制定《长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立法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提升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政策落地,深入开展惠企惠民政策直达行动,加强政策标准化梳理,推动政策“直达共享”“免申即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切实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强化联合监管,建立职能部门和纪委监委常态化联合督导机制,全面落实《长春市营商环境负面清单》,加大营商环境问题查办力度,集中力量破解执法不规范、办事效率低等问题。
海南海口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柏桢代表海口市在会上作经验交流。
近年来,海口市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法治化建设步伐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便利化举措广泛推行,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利,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聚焦改革成效显著的指标“办理破产”,张柏桢在会上作了题为“聚焦四抓四提升,全力推动海口办理破产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他简要介绍了海口市破产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并从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府院联动、双向沟通四个方面作经验介绍。
2021年12月27日,海口中院在市委市政府、省高院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以专业化为引领,加强破产审判队伍建设,成立了全国第15家破产法庭——海口破产法庭。
海口破产法庭成立后,以制度建设和落实为重点,先后制定、完善和贯彻落实28项破产审判制度,建立了“无产可破”受理费减免、衍生诉讼费用缓交、破产财产快速调查、财产保全协助配合、财产处置网络优先、前期成果有条件采纳等工作机制,开创了“立、审、执转破”、“简易审+和解”、“破产案件与衍生诉讼联动调解”等工作模式;以指导监督和强化保障为重点,通过定期召开破产管理人座谈会、建立日常工作汇报制度、对管理人实施分级管理和动态考核、设立管理人援助资金等,全面提升管理人履职能力;以“点对点”工作机制完善为中心,与税务、资规、市监等部门会签多项制度文件,建立了破产企业工商简易注销、税务简易核销、容缺受理、预留印鉴变更、任职限制登记、重整企业信用修复、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视过户一体联办等工作机制,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并常态化组织府院联动会议,会商解决破产案件办理中的难点堵点;以高效便捷为目标,推进破产审判信息化改革,建成互联网智慧法庭,实现远程立案、债权申报公告、线上审理、案件全流程线上管理,强化数据赋能;以加强破产法治宣传为路径,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传播破产保护与重生理念。
面对世界宜商环境(BEE)的新变化对“办理破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考验,张柏桢表示,海口中院将立足取得的成绩,对标先进、补足短板,力争在服务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山东济南
受邀参加会议,副市长任庆虎代表济南市就财产登记领域改革创新作典型经验交流。
“登记财产”走在前
“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突破”
“登记财产”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企业和群众重大财产安全,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济南作为“登记财产”指标领域的改革先行者,以便民利企为目标、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以系统集成为核心,创新打造了“全域、全时、全链”不动产登记服务体系,以“小切口”撬动济南营商环境“大突破”。
多维延伸服务触角,实现不动产登记“全域覆盖”。济南打破传统登记大厅的时空限制,完善“窗口+线上+流动”服务模式,以453项标准文件实现不动产登记服务“全市同标、全域通办”,登记效率迈进“分钟制”时代,在全省不动产登记技能竞赛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打造不动产登记“云柜台”,80%的登记、查询等业务实现了线上办理,年均办理近70万件(次);打造“跑在路上的流动服务大厅”,为特需群体、大型社区等提供上门服务,年均办理业务近3万件。
7×24小时温情守候,推动不动产登记“全时可办”。以济南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载体,打通数据端口,利用大数据比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人工审核向计算机智能审核转变,实现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在全市投放一体化政务服务自助终端系统530台,实现30余类不动产登记高频事项自助办理;创新推出全国首个集“智能+人工”咨询、远程帮办申报、企业诉求反馈于一体的“智惠导服”体系,打造不动产登记总客服。
数字赋能系统集成,实现不动产登记“全链通办”。高标准建成城市CIM基础平台,实现80%的登记业务一窗受理、一次办成;全国首推“带押过户”登记模式,推行“转移+抵押”双预告登记,实现“用新贷还旧贷”;探索建立“交房即办证”工作长效机制,以不动产登记单元代码串联商品房项目审批建设全过程,优化不动产登记电子监督系统,及时扫除办证障碍,全市70%的新增新建商品房项目实现了“交房即办证”,惠及群众17.9万户。
多点发力项目攻坚
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近年来,济南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最大程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流服务为核心,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精准施策、闭环管理,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19个典型案例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企业群众体验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突破创新,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商事登记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实施全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分段限时联合验收”、“多测合一”、项目管家等创新改革案例全国推广,2021年度工改评估全国第六,其中便利度全国第二;强化人才服务载体建设,建成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载体重点项目13个;拓展金融服务,213支金融辅导队实现金融管家全域覆盖,“济担-纾困贷”专项贷款惠及市场主体7万余户,为3052户企业发放贷款703.5亿元。全国首创“码上办”线上办税新模式、确认制服务举措,退税受理审核平均时长缩短75.4%。
公平公正,法治化建设步伐加快。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强化市场监管;创新制定“评定分离”办法,推动招标投标公开透明;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设12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33项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项目,设立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7家,推动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全市质押登记517笔,融资金额30.55亿元;提升智慧法院应用水平,升级智慧法院4.0版本,电子送达由原来的平均15天转变为一键送达,超过20%的诉讼案件通过互联网进行审理。
扩大开放,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推进通关业务改革,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改革,泉城海关“提前申报”占比达到50%以上;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实现入境旅客与关员办理业务不见面“云办理”;深化“单一窗口”建设,开设RCEP专区,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畅通跨境贸易通道,开通墨西哥、东京、特拉维夫3条货运航线及法兰克福1条客运航线,董家—黄岛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开通,签署“铁海E通”监管模式合作备忘录,将港口功能延伸至济南国际陆港,济南国际陆港发展初现成效。
数据赋能,便利化举措广泛推行。打造惠企政策“中央厨房”,推进220余个政策兑现项目一键申报或链接申报,惠及企业近50万户(次),兑现资金28亿元;发布99项助企纾困政策兑现指南,为75万户市场主体兑现“减降缓补”政策资金350亿元;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6800余个事项实现电子证照证明“免提交”;进一步拓展数据创新应用,启用全国首个大数据保险服务云平台“政保通”数据服务平台,赋能保险业数字化转型;“e警通”便民服务平台实现15类170项服务“全时即享”。
“优”无止境再出发
全力打响“赢在泉城”营商品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创造财富的“源头水”,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关乎城市的发展。此次济南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彰显了营商环境的扎实进步,也展现了济南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向未来,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济南将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领跑行动,以法治化固根基、筑保障,以市场化除障碍、增活力,以智慧化促改革、提效能,以一体化强监管、优服务,势必以更好的发展环境赢得更多投资兴业者的青睐,打响“赢在泉城”营商品牌。
广西北海
北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谭秀洪代表北海市作典型经验发言。
近年来,北海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一招。我市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高服务企业能力为核心,从企业和群众的实际感受出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蹚出了一条“北海路径”。北海市在全广西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蝉联第一名,企业满意度蝉联全区第一名。合浦县在全区70个县(县级市)中排名第1位,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在全区41个市辖区中分别排名第1位、第2位、第4位。
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有效激发向海市场活力,2022年,北海市以广西第13位的人口、第14位的面积,创造全区第2位的人均GDP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第3位的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对广西工业发展贡献率达18.9%、居全区第一。2022年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34.7亿元、投放“桂惠贷”174.9亿元、通过“降缓返补”为企业减负2.8亿元。北海市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时限压缩至18个工作日内;“一站式”并联竣工验收压缩至6个工作日内;企业涉税事项100%网上办理,网上申报率达99.6%;企业不动产登记30分钟内办结立等可取;开办企业“随时可办”“即办即得”;重点项目推行“七环相扣”并联审批改革;政府采购深化全流程电子化改革,推行“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企业参与采购实现了“零跑腿”“不见面”。开通“服务超市”,建立“乡村振兴馆”,为企业提供公平采购环境,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优良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北海以商招商、强链补链的“金字招牌”。
北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市将倾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培育沃土,让营商环境成为北海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城市文化的一个符号、招商引资的一块招牌。
云南昆明
昆明市委常委、副市长安恩法同志在会上介绍昆明市招标投标指标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营商环境各项工作部署,致力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昆明品牌,推动昆明市营商环境从1.0 提档升级为4.0,争当“全省营商环境排头兵”,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招标投标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国标杆,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自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以来,昆明市先后建设大数据监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区块链公共平台,推进“三统一”(统一全省“一朵云”、统一专家“一个库”、统一惠企“一保函”),联动“三段式”(严格招投标“前端”管控、提高招投标“中端”效率、强化招投标“后端”监督),运行“三随机”(评标区域随机、评标专家随机、评标工位随机),不断筑牢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监管体系,目前电子化运行项目3.1万个,数据积累达32.8T,为企业发展增动力、群众办事增便利、招投标交易市场增活力,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数字化基础支撑。2022年全省率先开展“一项目一档案、一标段一存储”,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实现招标不见面、投标不进厅、评标无纸化,智能开标率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均达到100%。
彩云之南的春天之城,春风激荡、春意盎然,辐射中心、开放春城的区位优势正在加速兑现和释放。昆明将矢志不渝、只争朝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勇攻坚优化营商环境2023“全面提质年”,推进各领域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持续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为高质量打造“投资沃土、温馨春城”书写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昆明答卷”。
江西南昌
南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晓海就中国营商环境评价18个一级指标中的开办企业指标,作主题为《企业开办赋新能 经济发展添动能》的典型发言,从“多平台”向“一网通”集成、“单执照”向“全审批”拓展、“窗口办”向“智能办”迭代、“大众化”向“定制化”升级、“被动找”向“主动送”转变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南昌经验。
近年来,南昌市围绕从“多平台”向“一网通”集成、“单执照”向“全审批”拓展、“窗口办”向“智能办”迭代、“大众化”向“定制化”升级、“被动找”向“主动送”转变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开办上积极探索。企业开办信息不通、时效不强、多头申报出现“痛点”怎么办?我市按照“市县联动、全域覆盖、共建共享”思路,精心搭建“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打通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社等7个部门业务系统,将营业执照、印章、发票、社保等7个事项压缩成一个环节,实现“一网”“一表”“一次申请”“并联审批”。企业开办全流程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市本级推行“3小时”办结,网上可办率达100%,实际网办率达95%以上,2022年全市经营主体增长达31.34%。
同时,为化解企业群众“线下跑”有“难点”,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市在深化“一窗办”“一证办”的同时,利用“赣企开办e窗通”APP和赣服通,实现企业登记事项“掌上办”“指尖办”,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办理企业开办、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等业务。创新推出智能预审平台,由人工审核变为机审人核,实现智能帮办。依托“5G+VR技术”,在大型商超、村(社区)逐步铺开“政务晓屋”建设,通过远程视频联审、跨域数据传输等方式,形成上下贯通、集约整合的一体化服务网络,实现企业开办、食品(卫生)许可证核发等1200余项人工服务事项就近办。目前已连线全国12个省24个地区办理跨省业务2.5万余项。
胡晓海表示,下一步,南昌市还将着力在电子印章跨省通办、数据互通共享等方面再发力、再创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南昌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再突破。
湖南长沙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文棋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指标领域的改革成效,现场做典型发言。
高文棋以“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倾力打造营商环境标杆”为主题,从着眼创造为先,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坚持保护为重,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生态;聚焦运用为要,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充分介绍了长沙市在知识产权改革的经验做法。
据介绍,长沙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2021年,长沙跻身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指标标杆城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绩效考核排名全国第二;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城市。
创造为先
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长沙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着力凝聚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长沙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长沙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全面建设“三高四新”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启动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有望2023年审议通过。
同时,注重强化知识产权创造的质量导向。围绕全市22条重点产业链,长沙逐链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引导企业创新布局。搭建专利预审线上通道,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与效率。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向宇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33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2.02件,近三年共获中国专利奖金奖5项、银奖8项、优秀奖46项。
保护为重
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长沙坚持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构建了“1+N”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最为健全的城市。
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举措。长沙着力构建“预防+监测+打击”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监测预警平台,设立100多家驻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站;建设集在线诉服、远程立案、智慧审判、智能安防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法庭,近三年累计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6万余件;针对电子数据和商业秘密保护难题,在全国首推数字知识产权“前置保护”,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全流程存证+司法验证”新模式,目前平台存证数据达130万条。
运用为要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高校院所是知识产权创造的“宝库”,有着大量“沉睡”的专利。如何让驻长高校的“沉睡”专利“流转”起来?
为支持驻长高校知识产权转化,2019年7月,长沙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若干措施》,从四个方面推出了15条举措;从2020年起,每年安排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专项经费1000万元;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推出了高校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等5类支持项目。目前,已有10家驻长高校建成运行知识产权转化中心,搭建专利转化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供需双向精准对接。近三年累计推动专利交易超1.4万件次,其中高校专利转化项目1433项,金额达28.54亿元。
为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长沙在湖南湘江新区、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等重大片区设立了8个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分中心,利用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实施专利组合培育行动,构建“机构、平台、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运营服务体系。
辽宁沈阳
沈阳市受邀以“以‘只提交一次材料’为核心,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变革”为题进行分享交流。
近年来,沈阳市相继开展“一网一门一次”“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递进式改革,着力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从政务之“变”到政务之“便”,让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在“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过程中,沈阳市以“数据关系”为着力点,按照“事项—情形—材料—字段—数源”五个层级递进拆解政务服务事项。针对“静默”事项较多、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分类施策,优化重构业务流程。按照政府部门核发、申请人自备、第三方机构出具三种类型,对2611项申请材料进行划分。依据事项办理特征和用户实际需求,建设“跨层级”“跨部门”“零材料”“智能办”“秒批秒办”“都市圈通办”“证明在线开具”7类特色服务场景。
下一步,沈阳市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全面构建具有沈阳特色改革路径。为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部署要求,沈阳市还将推出高“含金量”的便企利民举措100条,全面推动数字营商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宁夏银川
银川凭借在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中取得的成绩,受邀在会上作“一箱到底一站式”收费服务等群众满意、企业欢迎的典型经验做法的交流发言,银川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典型经验,再次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银川把推动政府职能加速转变作为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主引擎”,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城市。此次现场会上,银川以“打造首府特色法治营商环境,实现银川市‘执行合同’又好又快又公正”为题,围绕府院联动合力攻坚、稳固提升审执质效、电子诉讼便民利民等三个维度进行了交流发言,得到参会代表高度认可。
如今,银川已经构建了“府院联动、专业审判、改革挖潜、诉服最优、数智赋能”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执行合同降时、降费、增益,从微观到宏观、从个案到类案、从诉前到全程的全维度涵摄。在此过程中,合同审执质效得到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权益得到全面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
黑龙江哈尔滨
作为全国范围内市场监管指标领域改革成效显著、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哈尔滨市应邀作典型发言,就构建“五个一”工作机制、持续完善信用体系、坚持数字化赋能、推进智慧监管等系列举措向全国推介“哈尔滨经验”。
近年来,哈尔滨市围绕市场监管指标优化提升,在拉动内需上做到严格监管与包容创新并行、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重,涌现出应用“互联网+智慧监管”探索“企业自查+政府检查”新型监管路径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成功案例。通过数字化赋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实现经营主体“放得开、管得住”,推动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指标各项措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构建“五个一”工作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效能。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打造集制订计划、发起任务、匹配人员、结果录入、审核公示于一体的“双随机、一公开”智慧监管平台,建立了市场监管局“一部门”统筹、33个市直单位联动的联席会议,按照行业分类“一战线”主导、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一清单”事项之外无检查,“一张表”列明检查程序、内容、标准,“一平台”归集整合信息的市场监管工作机制,为经营主体经营发展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全市各类经营主体年均抽查检查不超过1次,切实做到企业有事上门、无事不扰。
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完善信用体系。在信用管理方面,建立信用风险分类数据监管平台,根据行业特点科学研判企业违法失信的风险高低,确定信用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监管。
通过归集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住建、海关等16个部门、24类行业监管信息,建立信用评价标准,在食品领域率先推行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有效提升了监管靶向性、精准度。在信用应用方面,全市以信用报告代替企业“无违法违规证明”50余万次,各类经营主体应用“码上诚信”近61万户,占经营主体总数的56%,企业信用扫码即知,信用良好企业享受“信易贷”融资、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优惠领域达21个。在信用修复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承诺即修复”试点,政府主动代办、“零周期”修复企业信用,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数字化赋能,推进智慧监管走深走实。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创建了“企业自查+政府检查”新型智慧监管模式。在政府监管层面,通过电子化检查留痕,将市场监管领域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文书录入系统,检查时自动关联,实现检查业务标准化。在企业自查层面,建立智能预警平台,在学校食堂、锅炉房、电梯间等高风险监管场景中试点运行人脸白名单和体温检测,对非专业操作人员非法操作及体温过高的情况进行智能识别,形成实时预警信息推送,避免安全事故。
监管服务并重,助力经营主体发展。通过柔性执法和服务包联,提升助企服务水平。近年来制定出台包容审慎监管实施意见和行政执法容错纠错规定,全市27个职能部门共计梳理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强制“四项清单”共1550项,切实帮助经营主体减轻压力、释放活力。建立各级领导包联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市、区县和街道(乡镇)“三级包联”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带头,助企纾难解困,通过服务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从源头上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质效。同时,持续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网上办”、不断优化“掌上办”。通过“e冰城”政务APP,开通个体工商户开办“秒批”服务。创新推出“自己查自己”“一人一档”“一企一档”,百余项信息在掌上一览无余。
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20.07万户,同比增长0.34%;实有经营主体108.51万户,增长5.96%。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