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国美纷争,另一件堪称2010年最沸沸扬扬的公司事件,可能就是富士康员工连续坠楼事件。其代工模式因此备受质疑。
在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看来,广东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在过去30年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珠三角的工厂多为代工,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代工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代工的两难困境
“代工模式虽可大量生产商品,却无法创造品牌;虽能快速提升GDP,却无法创造高利润;虽可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无法大幅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福利。”珠三角政经评论员金心异认为。
富士康就是一个例子。富士康国际发布了2009年财报,收入72.41亿美元,同比下滑22%,净利润3962万美元,同比下滑68%。截至去年底,员工数量11.87万,相比2008年增加了9.7%,但员工成本支出却同比减少28%。
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代工笔记本电脑的毛利约20%,现在不到5%,与毛利急剧下滑相反的是,用工成本随着深圳不断提升的最低工资标准而飙升。
然而,企业利润虽然在逐渐减少,这种生产方式运行日久,对于企业来说往往产生强烈的路径依赖,容易形成守成意识,这让很多企业在创造自主品牌之路上打了“退堂鼓”。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东和浙江有不少企业不是没有足够的条件和经济实力来发展自主品牌,但一些企业只“青睐”代工生产,满足于从加工制造环节赚取利润的发展模式,企业只赚“眼前钱”,而在“未来钱”的规划上,其视野往往严重缺失。
现实困惑
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国企业就主要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赚取低廉的利润。
承接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国际订单的富士康,在原材料成本上几乎无利可图。来自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Supply的报告显示:“一款售价499美元的iPad,其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其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芯片每个26.8美元,16G的存储芯片为29.5美元。最贵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触摸显示屏,由韩国LG公司制造,每个95美元。其中与中国有关的,仅仅是每台11.2美元的组装费。”富士康,正是iPad全球最大代工厂之一。
“不是没有品牌意识,只是一旦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就会不自觉地退却。”广东东莞一家电子企业董事长告诉记者,一个品牌从创造到推广、建设,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花费庞大的资金和众多的人力、物力,但这些不能保证品牌一定成功,其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全都需要企业自己承担。
突破代工
“毕竟从廉价劳动力上获取利润始终有限。”广东一家年出口过亿美元、生产电源的企业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自身经营角度看,倚重劳动力成本优势的OEM(贴牌生产)模式有其局限性,该企业在近几年逐渐由100%代工出口转型为以自主品牌出口为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实富士康已意识到,必须从单一的代工模式走出来。郭台铭曾表示,在经历上一个黄金十年的繁荣后,下一个十年将是依赖于内地内需市场及科技转型的十年。
据说,富士康集团后来改名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就是要改变形象。2006年底,郭台铭说,富士康哪一天真正有了科技,会把“科技”这两个字去掉。
现在富士康的科技两字还在,但从富士康一系列举措来看,郭台铭试图借助内地内需市场拓展价值链,打破单一代工模式,建立面向市场终端的品牌和销售体系,进而与其制造优势相结合的转型思路已可窥见一斑。
而对更多的企业而言,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也正是企业走出代工困局的开始。事实上很多摆脱代工的企业,已走向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