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复杂经济环境,愈考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对企业家们来说,“确定性”是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围绕营商环境确定性,杭州频频出招:提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的目标;出台全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推出新一轮 150项国家营商环境试点改革举措……而近日,杭州法院推出的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20条专项举措,则是最新的注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经济是营商环境确定性的底座支撑。杭州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如何围绕法治经济“做文章”,给企业家以确定性和信心,让他们敢投敢闯敢干?

  可预期的法律、政策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于它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企业对经营行为有预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过去,少数地方政府存在朝令夕改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负责人“吐槽”:某些地方简单粗暴地理解“腾笼换鸟”,干预企业运营,给企业准入设置门槛。“没有稳定的政策、规划,企业怎么安心、放心?”

  呵护市场主体的“闯劲”,很重要的一点,是厘清“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边界,确立营商环境领域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

  在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明确提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及时发现、清理或者建议废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这意味着,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上的活动,企业都可以放心大胆去做。

  “负面清单压缩了政府在市场行为中的决定权,地方政府无法随意对准入进行限制。”浙江省人大地方立法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胡祥甫告诉记者,参照负面清单,市场主体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自主决定、什么需要审批,预期更明晰更稳定,企业才会放心大胆地去闯去拼。

  对“有形之手”过度干预导致的损失,政府也要买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杭州市涉企补偿救济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因政策变化等政府不履行合同,企业可以申请补偿救济。

  在杭州市政协常委、浙江六律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建平看来,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提供可预期性,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适度的容错空间

  信心比黄金珍贵。适度的容错空间,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是企业投资的基础环境。如何从法律法规层面,提升其可操作性?

  在此次杭州法院出台的20条专项举措中,就有要依法妥善运用“活封”“活扣”等措施,慎防滥用诉讼保全制度侵害企业正当利益。

  “活封”“活扣”简单理解就是企业官司输了,资产、设备不会被“一封了之”。只是不能变卖、转移,企业还可能继续经营。

  “专项举措是定心丸,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杭州中院研究室主任倪德锋告诉记者,一些还具备起死回生可能性的企业,“活封”“活扣”能最大程度确保企业正常经营,降低负面影响。

  如在杭州法院办理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家企业因经营中资金链断裂,与多家银行产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负债4.75亿元。“若直接进行破产清算,以企业当时的经营状况,不仅‘存活’无望,各申请人的债权也很难得到保障。”倪德锋说。

  经研判,法院认为被执行公司具备“起死回生”的条件,于是选择了“促成和解”的处理方案,未对该公司采取限高、失信惩戒等措施,未冻结公司用于经营的基本账户,以时间换空间。

  而慎防滥用诉讼保全制度,则解开不少企业的痛点。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项高峰告诉记者,一家企业只要被告了,不管有没有败诉,原告都可以申请查封冻结其资产,申请财产保全。这一原本为了保护原告权益的机制却给一些恶意竞争者以利用空间。慎防滥用诉讼保全制度则要求法院应用这一机制时,要仔细审查,甚至要求原告提供足额担保。

  在行政执法领域也适度“容错”。日前,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前期已出台第一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的基础上,正式公布第二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累计达到135项,标志着杭州在全省率先实现综合行政执法26个领域“首违不罚”全覆盖。

  “这避免了企业因轻微违法背上‘信用污点’,减少企业经济负担,降低经营成本。”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违不罚”在帮助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维护经济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服务保障作用。

  平等保护各类市场经营主体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于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使其拥有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让市场主体免于因对手不同而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

  不戴“有色眼镜”看待不同所有制企业。早在2020年,浙江就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明确要在市场准入、要素使用等方面赋予民企平等待遇。而“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也曾被写入杭州“两院”报告。这些条款中,你可以读出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国有、民营企业需要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也需要平等保护。

  杭州法院发布的“法护营商”典型案例中,一则国际商事纠纷引发关注。杭州一家企业以仲裁裁决违背内地社会公共利益为由,不予认可和一家外资企业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仲裁裁决。最终法院审理认为,双方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且无关社会公益,对本地企业的抗辩不予采纳。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通过判决对所有制性质、地域的市场主体平等保护,而不是服务于某个地方经济、某种所有制经济。”周建平说,这也是杭州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

  在此次发布的20条专项举措中,又重申这一理念:杭州法院提出打造涉外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与工商联常态化沟通机制,重视解决企业家关心、反映强烈的法律问题。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正如杭州中院代院长陈志君所言,“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杭州法院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优化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2022年,全国工商联公布“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报告,杭州连续4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司法为之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hong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