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芜湖市作为安徽省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城市,自觉拉高工作标杆,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全面对照沪苏浙和其他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事项,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奋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现将两地创优营商环境实践案例印发各地、各部门,供学习借鉴和总结推广。

  合肥市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支撑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合肥市出台《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以专章形式将知识产权纳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截至目前,该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5.32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23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5.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果丰硕,近两年该市连续获得中国专利金奖3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项,获金奖总数达到7项,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快速推进,去年该市6家园区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分别达到70家、30家。二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台《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合作框架意见》,推动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共治等协同保护机制。组建138名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30名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监督员队伍,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中心、知识产权云存证服务中心,各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服务站,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一张网”。完成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112件,探索“集中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互联网+调解+仲裁+司法确认”等新模式,切实提升纠纷处理速度和质量。三是持续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益。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知惠行”等专项活动,去年完成专利权质押总金额近32亿元,完成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74个。发行三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助力创新主体融资3.9亿元。创新设立2000万元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构建“政银担保”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融资风险保障机制;设立6000万元“合肥市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股权投资基金”,已投资3家企业180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2700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推动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落地,助力2家企业融资550万元。四是持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建成合肥知识产权大厦,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领域、全流程、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实现“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2家)+国家知识产权高校信息服务中心(1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家)”布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划布局不断完善。深入全市13个县(市)区、开发区,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贯标、质押融资、专利预审、维权援助等专题培训、宣讲130余场,培训市场主体3.1万人次,新增贯标单位226家。

  合肥市聚焦创新包容普惠利民,倾力建设创新天地宜居之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优良营商环境涵养优良创新生态,市场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一是发挥科创优势,打造创新创业天地。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催生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九章计算等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成果,合肥创新实力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国内城市第6位。创新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与大院大所共建37家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400家、两年实现倍增,国家“专精特新”企业139家、居省会城市第5位,科创板上市企业16家、居全国第6位。二是深化包容合作,打造改革开放高地。“亩均论英雄”、招投标“评定分离”全面实施,首创二手住房互换改革,“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全面推开。再造“12345”服务流程,建立为民为企政务服务“总客服”,每天受理诉求2万多件,政府透明度在全国较大的市排名中居第5位。与长三角8城市共建G60科创走廊,与沪宁杭嘉共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138个政务事项在长三角全域通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区域流动更加便捷通畅。全国首创跨境电商智慧退货仓模式,率先实施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无感通关”等创新举措,中欧班列通达亚欧18个国家、103个国际站点。三是聚焦普惠利民,打造美丽宜居福地。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每年新建幼儿园、中小学100所左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8%。系统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推进建设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全国第1.打造巢湖最好名片,累计投入400多亿元系统实施巢湖综合治理,构建“天空、地上、水下”立体预测预警体系,建成百平方公里环巢湖十大湿地,全湖水质持续好转,出湖入江水质稳定Ⅱ类。2022年,PM2.5浓度实现“九连降”,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环巢湖鸟类种群数量创最高记录。构建完善贯通内外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合肥新桥机场跻身区域空港枢纽,“两环十三射多联”高速路网持续加密,“时钟型”高铁网络加快形成,高铁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首位,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中部省会城市实现2小时通勤。

  合肥市厚植人才发展沃土,为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涵养“近者悦、远者来”的优质“养人生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目前,50%以上的合肥高校毕业生留肥创新创业,2022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首超30万,连续三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位。一是用足政策,提升人才就业容量质量。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落实企业社保减征缓缴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前5个月为全市14.6万户参保单位减征失业保险费3.08亿元,缓缴社会保险费5.76亿元,发放金融助企“稳岗贷”10.78亿元。支持毕业生来肥就业,积极兑现一次性面试补贴、个人社保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创业成功补贴等政策,今年前5个月发放高校毕业生各类就业创业补贴4844.44万元,惠及高校毕业生1.22万人次。加快政策性岗位落实,开发各类政策性岗位1.5万个以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和卫生机构、“三支一扶”、国有企业等岗位招录进度。截至5月底,落实政策性岗位开发进度达65%,完成2023年就业见习基地申报认定,募集青年见习岗位5207个。二是创新形式,开展人才特色招聘活动。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组织8个工作组分赴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开展城市宣传和岗位推介活动,同时在市内各大高校同步开展校园招聘活动。1—5月份,全市举办专场校园招聘会240场,5779家次企业提供岗位23.8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7.8万人。探索直播带岗,开设“合肥人社”抖音号,探索开展“网红带岗”“定向带岗”“全景带岗”等多类型直播招聘。4月首批7家合肥市重点用工企业参与直播招聘,提供近5000个就业岗位,直播间累计访问人次78万次,共收取简历5632份,受到企业与求职者一致好评。举行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自5月起连续开展“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发布“合肥择业邀请码”,给予交通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游览收费景点等优惠,圆满完成两期线下招聘活动,累计吸引1.7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参与现场对接,达成就业意向7509人。三是搭建平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成立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建成“合肥市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免费为您找工作”系列活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只需关注合肥百帮微信公众号或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即可快速获取信息、精准匹配岗位,免费享受点对点、面对面的个性化就业和招聘服务,共有4700余家企业在平台发布岗位需求1.6万个,招聘人数13万人。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基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协同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形成高端人才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集聚区。截至目前,集聚中科大先研院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2家,自建或与产业界共建研发平台达300多个,累计引进、孵化、培育企业1000余家。四是做好服务,营造拴心留才优良环境。实施人才安居行动,对新来合肥重点领域工作无房的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校毕业生,以及在重点企业稳定工作无房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提供3年免租住房,自行租住的发放等额租赁补贴。采取政府主导、集中建设方式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对于在合肥重点领域无房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可以优惠价格购买或免费租赁。建立市、县、用人单位三级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将在肥院士列为市委保健对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有入学需求的,可不受户籍、房产等条件限制,就近就便协调安排到优质公办学校就读。

  芜湖市推深做实“1%工作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再升级。以促使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的利润为目标,成立领导小组和9个工作专班,聚焦物流、能源、用工、税费等主要制约因素,把该市规上工业企业尤其是占工业增加值80%的前300强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建立企业利润常态化动态监测平台,逐一拿出降本增效举措,每季度发布企业利润情况综合报告,让政府工作成效可量化、环境优化可量化、企业家获得感可量化。“1%工作法”的成效不断拓展提升,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一是优化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为企服务工作效能,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去年在疫情影响下,该市新设企业仍然超3万户、增长12%;今年1—5月,新增企业13963户,同比增长34.5%。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将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流程精简至6个环节,接近全国标杆城市(上海)水平。在全省率先组建水电气联合报装服务厅,实现“一键登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体踏勘、一次审批”,水电气报装由22个工作日减至2—5个工作日。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开展20个业态“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分离”改革,发出全省首张营业执照和综合许可证明,打造市场主体办事“网购级体验”。二是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编制《服务企业“1%工作法”操作指引》,做到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全市面上“综合施策”。税费方面,去年出台应对新冠疫情稳定七大行业发展的意见和稳住经济36条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助企纾困,累计为企业“退免减降缓”税费116.1亿元。用工方面,放大“紫云英人才计划”品牌效应,去年新招引大学生6.7万人、是2021年的2倍,今年以来,新招引大学生4.3万人,同比增长44.2%。融资方面,升级芜湖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41家金融机构上线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新金融,截至5月底,发布线上金融产品230项,累计线上放款945.81亿元,服务平台注册企业27.35万家。物流方面,启动“1%工作法”物流直通车,为重点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洋山—芜湖“联动接卸”和“船边直提”模式全面落地,定期班轮运行时间由7天压缩到5天以内,每个集装箱降低运输成本30%、约2000元。三是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抢抓“东数西算”国家工程落子芜湖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标杆示范培育方案,实施“工赋芜湖”行动,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与海尔卡奥斯合作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和公共服务性平台,上线200余款应用和11.8万份设计模型、工程图纸、解决方案等资源,注册企业达900家。海螺集团与华为云合作搭建“云工”平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16家数字领航企业之一,建成全球首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70%,生产效率提升21%,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5%,在集团推广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0亿元。截至2023年5月底,该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31个,登云企业5554家。

  芜湖市创优法治化环境,保障企业安心发展。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在全省率先开展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不断健全政策“制定—兑现—评估—反馈”体系,做到政府承诺一定履约、出台政策一定兑现、企业有求一定回应、企业有理一定维护,试点工作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去年该市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261个地级市第4位。一是创新搭建惠企政策网上超市。针对政策兑现慢、兑现难,企业和人才多头找、多头跑问题,打破信息壁垒,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搭建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将以往政策兑付需层层上报、层层下拨的线下兑付变为数据协同、信用承诺的在线兑付。只要在平台上输入个人或企业信息,即可查出“享受什么政策、如何申报”,申报材料直接从数据库中捞取,系统自动核对,让企业和人才“零跑腿”,做到政策兑现一键直达、像网购一样方便。截至2023年6月中旬,平台共上线政策1095项,其中82%以上兑现方式为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申请材料精简率、办理时限压缩率均超80%,惠及企业20多万家,累计兑现资金27.12亿元。二是无差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通过“线上+线下”“自查+公告”“座谈+走访”等方式,全方位梳理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合同履约等问题321个,逐条进行法律关系分析认定,制定个性化方案,推动所有问题清单化、闭环式解决。其中,对法律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具备兑现条件或通过法律途径能够解决的295个问题,已全部兑现,涉及金额5.48亿元;对法律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但暂不具备兑现条件的16个问题,均已制定兑现方案,明确兑现时限;对权利义务关系有争议的10个问题,通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方式加以解决,努力使市场主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推进政府企业双向监管、履约践诺。聚焦解决长期存在的政府合同“怎么签署”“怎么审查”“怎么履行”“怎么化解纠纷”等难题,打造全省首个“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监管信息系统”,实行合同签订备案到履行执行全流程监管,政府、企业双方履约情况全程可视、违约亮灯,实现存量问题全面起底、政企纠纷基本清零,推动合同履约工作市场化、法治化。

  芜湖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巩固提升“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改革成果,深化“单一窗口”建设,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进一步压减通关时间和监管证件,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推动芜湖自贸片区提质增效。制度创新方面,累计探索形成12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5项,入选全省十大改革案例1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2项、省级创新成果43项。政务服务方面,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探索政务服务创新路径。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个主体对外、一颗印章审批”。颁发安徽省首张通过“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办理的营业执照和综合许可证明,创新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特色产业方面,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特色产业园,智慧家电产业成为华东甚至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机器人产业在“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榜单中居于第8位,航空产业获批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2023年1—5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0.1亿元、同比增长51.1%;实际使用外资8160万美元、同比增长193.9%;今年1季度在全省自贸试验区建设考核综合排名第一。二是进一步提升全市外资外贸水平。2023年1—5月,该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新设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27家、同比增长17.4%;实现进出口总额6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8.89%,高于全国31.6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0.9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56.34亿美元、同比增长55.43%,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量及增速均稳居全省第2.三是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建设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推动现代航空货运及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全球通达的现代化多式联运新格局,芜湖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数字科技企业双化协同典型。1—5月,芜湖港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756.7万吨、同比增长8.3%,完成集装箱量58.75万TEU、同比增长11.9%,完成外贸量236.31万吨、同比增长18.2%,完成汽车滚装量126446辆、同比增长29.9%;芜宣机场客运航线增至41条,航线数量跃居全省第2.可达33座城市,完成旅客吞吐量4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5%,货邮吞吐量3990.85吨、同比增长1089%,飞机起降架次6845架、同比增长21.51%。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目标,加快建设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华为云、世纪互联、珑腾智算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中标识度越来越高、吸引力越来越强。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