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首家知识产权投行启动试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又一项重要创新落地。

  破解技术与市场供需不平衡

  据悉,浙江知识产权投行将主要聚焦于高新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吸收各类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成果,放入自有的专利技术储备池,同时寻找合适的对象,以许可、二次研发、共同投资等方式共同推动专利转化实施,最终释放专利价值取得回报。此外,投行还将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创新项目,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毫无疑问,作为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要素,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其交易和转化实施往往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例如,知识产权的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导致其交易风险较大;知识产权的供需信息不对称,使得其转化实施效率低下。”

  “一方面,企业拥有大量具有价值的知识产权,但缺乏有效的商业化途径;另一方面,市场上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旺盛,但企业的技术水平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徐浩平分析,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产权投行应运而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让、投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在知识产权日益重要的当下,该模式无疑为解决科技领域的技术与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效转化,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我们之前拥有一项核心专利技术,但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无法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浙江杭州西牛微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我们会找知识产权投行进行合作,获得许可后将该专利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也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最终可实现专利技术的规模化生产。”

  “有些科技企业拥有一项具有颠覆性的专利技术,但缺乏足够的研发资源和市场渠道。”在陈琛看来,“知识产权投行可以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二次研发,打造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还可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市场渠道和资源,让产品在市场上快速销售出去。”

  长三角协力打造知产高地

  在知识产权领域,浙江一直在积极行动。

  2021年以来,浙江加快打造知识产权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探索专利公开实施,实现专利技术“一对多”快速许可实施,推动高校院所高质量“沉睡专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现实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截至目前,浙江省内69家高校院所6211件专利参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浙江省中小企业累计落地实施专利技术2636件次。

  不仅是浙江,上海、江苏、安徽近年来亦出台有关政策,积极助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落地。例如,上海以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重点,打造全国性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并将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了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江苏提出“专利强省”战略,旨在提升全省的知识产权实力,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安徽则注重专利的转化实施,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力图通过专利的转化推动产业的升级。

  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而浙江知识产权投行的出现,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体现。不过,在徐浩平看来,知识产权投行的运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保证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如何有效匹配知识产权的供需双方、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等问题,都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解决。同时,如何在保证知识产权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其有效运用和价值实现,是投行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徐浩平进一步表示,“此外,投行还需要加强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拓宽专利技术的应用领域,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