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是电力工业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
电力行业是我国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它起始于六十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生产与安全方面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管理模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电力的发展,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够强,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还有待完善,电力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意识与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2002年4月份国家电力改革方案的出台和逐步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我国电力行业正在向市场化运作发展,新的市场竞争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信息化已经成为电力行业迎战新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竞争和局发生的变化,许多电力企业都不惜投入巨资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为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的厂商和用户,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市场在不断增大,管理软件的陷阱也随之增大……
困惑一:信息化如何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投入了巨资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应用系统的推广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和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支撑了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壮大。然而随着电力行业近几年的高速发展,集团企业规模的扩展和管理级别的提升,集团企业的管理需求同软件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信息系统越来越突显出它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缺乏分析功能
操作性的系统较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智能系统,缺乏对大量业务数据的分析和知识挖掘。这样无法将操作和管理紧密结合,信息资源的增值作用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以支持战略的有效制定和确保战略的真正执行。
系统规模比较小,功能相对单一
现有系统规模普遍比较小,因为电力行业本身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导致系统功能比较分散,使用的范围往往集中在一个或者比较少的部门中;系统功能都相对单一,几乎仅提供一到两个主要功能和一些相对比较零散的附加功能。因此多数为针对不同部门的专用软件。
系统集成性比较差
由于这些系统几乎都是单独建设的,因此在系统购买和建设中存在着部分功能的重复;并且这些系统通常构筑在不同的平台之上,各个系统之间的连通性比较差;同时,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数据不能兼容,最终形成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 ”。结果是企业虽然有许多系统和数据,但这些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共享,因而不能使IT技术真正有效地支持业务的发展,也没有使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充分发挥作用。
困惑二:如何面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普遍失败的局面
电力行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整个行业对安全运营要求极高,再加上电力行业本身比较封闭,以至于造成整个行业普遍在信息化问题上的保守态度。现在,改革进入正轨,市场开始启动,管理提升对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一个增长爆发点。一方面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国内外一些权威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失败的统计数字,使得本来“激进不足、保守有余”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八十年代MRPII投入80亿,成功率不到10%。
美国八十年代IT投资1万亿美元,蓝领减少6%,产出增长15%。表面上劳动生产率提高21%,但白领增长21%,生产率下降6%。
同样对IT类项目实施结果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16.2%的项目按时、在预算范围内、满足最初的项目要求实现其目标;52.7%的项目超预算、超时间、未全面满足最初的项目要求而需要补救;31.1%的项目在项目的某一阶段中止而导致失败。
在宣称管理信息化已经成功的企业中,企业完成了软件合理投资所需的80%的资金,但得到的回报却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