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收集并推广各地政务服务改革典型经验做法,推动政务服务助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第四季度福建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以“政务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政务服务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式发展”为主题,广泛收集省直部门和各地典型经验案例,现将其中优秀且具有全省推广性的典型经验案例予以发布。

      1.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优化农机系统建设 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2.福建省国家安全厅优化建审审批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3.福建省财政厅数智赋能 开创政府采购评审新模式

  4.福建省医疗保障局暖心“帮代办”把医保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5.福州市晋安区传承“三个一切”政务理念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6.福州市福清市立足政务服务“小窗口” 助推海峡两岸“大融合”

  7.厦门市思明区智慧赋能政务服务 助力市场主体办事更便利

  8.厦门市集美区致力“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打造台胞台企政务服务升级版

  9.厦门市国动办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

  10.漳州芗城区推行“就业夜市”举措 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以优质政务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1.漳州市龙文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12.漳州市长泰区创新打造“四有”增值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13.泉州市永春县以“3+”集成套餐服务助力民企发展“加速度”

  14.泉州市洛江区推出“益企服务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15.三明市明溪县创新政务服务“侨易办”以高品质政务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

  16.莆田市多措并举聚焦政务效能 提升民营经济服务能力

  17.莆田市推动三级政务服务能力一体化提升全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8.南平市全面推行“半小时”办结制 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19.龙岩市上杭县做好“三篇文章”助力乡镇民营经济发展

  20.龙岩市推行“支企服务专员”制度打通联系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21.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政务服务改革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2.宁德市实施“精准助企”政务专班服务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23.平潭综合实验区推出台湾居民个税补贴便利措施

  24.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推行台资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网办”

  案例1: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优化农机系统建设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一、背景描述

  为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政务服务效能,省农业农村厅将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列为福建“农业云131”延伸工程,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对系统设计需求再梳理,工作流程再优化,并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融入农机牌证及农机驾驶证监管各环节,着力解决原有农机安全监理业务办理手续繁杂、纸质材料多、线下受理效率低、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于2022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农机安全监理业务一站式办理、数据信息互通、数字化监管的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增强信息系统功能。总结分析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系统(一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原则,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系统(二期)重点开发了农机业务自助办理子系统、农机业务审批监管子系统,增加了农机安全掌上监理(农业云131APP)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系统网上办、自助办服务能力。

  (二)对接网上办事大厅。通过优化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业务办理流程,升级申报受理功能和改造界面标准化,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及其驾驶证核发2项行政审批主项及9个办理项,与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融合对接,做到省级平台和部门政务服务系统的无缝衔接,为基层管理人员、农民群众提供了“现场办”“网上办”的不同受理模式。

  (三)对接电子证照平台。农机安全监理系统通过直接调取申请人的身份证电子证照,实现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业务快捷办理,同时将新制发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行驶证、登记证书和驾驶证的电子证照生成并入库省电子证照平台。

  (四)衔接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农民群众申请实行牌证管理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购置补贴时,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系统能自动提取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中相关信息,并进行比对,减少了农机补贴办理时信息重复录入,简化了流程。

  三、取得成效

  通过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实现了农机安全监理政务服务“办理高效化、受理无纸化、服务便捷化”,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有效增强了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

  (一)融入政务平台,降低操作出错概率。通过基础数据初始化设定、关联数据自动化回填、常规数据规范化选择等智能操作,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出错概率,提高办事窗口的审批效率,减少办事群众等待时间,让群众能够在办事过程中获得更良好的服务体验。

  (二)共享数据资源,增强政务服务能力。一是实现无纸化申办。依托省电子证照平台,实现了农机业务申请、受理登记、牌证查询等环节证照数据在线调用和共享,优化申请程序、简化提交材料。二是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牌证业务办理”服务入驻闽政通APP,构建了移动端便捷办理渠道,共享福建社会用户实名认证和授权平台用户认证数据。三是增强服务能力。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上线以来,已受理农机业务13.8万多项,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好评率也大大提升。

  (三)强化系统协同,提升便民服务效能。一是免证办更便民。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可查询申请人的相关信息,无需重复提供办理业务所需的相关证明材料,农民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二是全留痕可追溯。系统保存全部农业机械及驾驶人的所有基础数据及业务办理信息,每一步操作全部留痕,具有可追溯性,一旦出现问题,将更容易解决。三是可共享可利用。依托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农机安全监理系统汇聚农机车辆号牌、厂牌型号、驾驶证办理等业务数据约160万条,为地市数据汇聚平台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提高数据可访问性和可利用性。

  案例2:福建省国家安全厅优化建审审批服务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国家安全厅党委围绕中心工作,找准“优化建审(全称:“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提出统筹国家安全与地方经济建设,统筹行政执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统筹建审专业化水平与扩大建审工作社会影响力的“三个统筹”的工作目标,要求厅建审部门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抓手,细化工作思路,制定落实办法,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各派出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工作落实落细;推动建审工作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见到实效。

  二、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机制建设,统筹“发展安全”

  (一)与部队建立“三保障”机制,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福建厅指导地市局建审部门与军事保卫单位签订《工作协议备忘录》,建立协作机制,实现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共创共建的目标,取得良好成效。

  (二)创新开展安控区详规制定,强化源头防范。福建厅根据“有约在先”的工作思路,依据建审审查防范标准,提出安控区内建设项目具体防范要求,并在征求驻军部队意见基础上,形成安控区详规,为今后审批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极大提升审批质效。

  (三)与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等部门完善审批协作机制。通过与上述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安全控制区域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审查的通知》,将维护国家安全要求融入国土空间详规编制、工程建设许可、竣工验收各阶段,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有序推进建审工作落实落细。

  三、借力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服务,争创“群众口碑”

  (一)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福建厅根据省政府构建“政企直通车”的要求,推进建审审批纳入“五级十五同”建设。新冠疫情期间,为方便群众办事,各地市局建立“快速服务反应机制”,开通了电话预约办理、网上申报、上门送达许可决定书等服务,既规范执法又热情便民。

  (二)借力服务平台,优化网上政务服务。福建厅指导地市局建审部门积极对接当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建审项目“受理、审批、送达”全流程网办。如,福建厅龙岩局通过协调市、县两级行政中心,形成群众依托“E龙岩”APP线上申请审批、上传资料,建审部门线下启动现场踏勘、危害评估、出具意见等审批模式。解决了位于偏远县区的安控区内群众,前往市区进行建审申报不便等现实困难,真正实现“一趟不用跑”。

  (三)加强建审“好差评”制度建设,强化群众监督。在评价方式上通过网上评价功能模块、短信链接、闽政通APP与线下窗口相结合的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建立“好差评”响应与问责机制,地市局对确认为“差评”件的,将配合省厅立即对受理件进行回访、调查,并作出相应整改、处理及反馈。经核实确认属于建审人员履职不到位,行政相对人作出“差评”的,纪检部门对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追责,倒逼项目承办干警改进完善审批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建审审批政务服务满意率达到100%,实现“零差评、零投诉、零违规”,福州、漳州、龙岩等多地建审部门、干警获评“先进窗口”“服务标兵”。

  四、用心用情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成泉州大型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一)工作背景。泉州惠安惠泉片区改造项目为福建省重点棚改项目,拆迁面积约58万平方米,将为全县提供逾六千套安置房源,群众回迁意愿强烈。但因建设地块毗邻解放军某部驻地,部队方以该项目方案建筑物高度影响军事设施使用效能和军事秘密安全为由采取严格高度限制,导致工程无法满足原有安置需求,一半以上拆迁群众无法搬入新房,势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地调研,发现症结所在。省厅和泉州局建审部门坚持以“人民至上”为出发点,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地调研,明晰问题症结。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惠泉片区建设对周边部队的影响,同时也保障惠泉片区群众利益,泉州局建审部门发挥纽带作用,在空军场站、导弹部队和建设方之间多次沟通协调,督促惠泉片区结合具体实际多次调整方案设计。

  (三)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论证分析,评估现实影响。在明晰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我部门加强论证分析,打出政策引导、保密把关、专业测定、协调军地等“组合拳”,在反复论证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完善的设计思路消除安全隐患;有效统筹军事安全与地方经济发展。

  (四)坚持守正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各方历时两年的共同努力下,军、地、企终于达成一致方案设计意见,有效降低潜在窃密隐患风险。该项目于2023年1月完成建设项目审批,辖区内居民如期搬入新房的愿望得以实现。福建厅建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惠安县人民政府特此送来锦旗:“服务地方经济,维护国家安全。”

  案例3:福建省财政厅数智赋能 开创政府采购评审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政府采购活动在制度设计上,将评审专家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担任采购活动中的“裁判员”。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在评标、谈判、磋商等评审过程中,需要评审专家具体落实。我省2021年发布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中将政府采购远程异地电子评审工作列为主要任务之一,要求提升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功能,达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

  远程异地评审是指由政府采购项目所在地发起,由异地配合,在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内协同完成同一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工作。此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突破专家抽选地域限制,推动专家“资源共享”,是推进电子化、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的具体行动。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评审活动、提高评审质效,依托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我省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项目已于2023年9月正式上线,并在全省推广。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标准化“2+X”远程异地评审模块,实现线上远程异地评审突破。一是评审模块标准化。远程异地评审项目整合全省交易场所资源,在各交易场所建设标准统一、高度集成的“2+X”的远程异地评审模块,即1台中央控制处理器、1台可信电签一体机加上若干个远程评审单元组成的远程评审套件,任何场地只需通电通网即可快速完成部署。二是系统功能统一化。该模式将评审所需的专家远程签到、音视频处理保存、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见证监督通道、电子签名确认、产品远程展示等功能集于一体,支撑政府采购项目实现跨地区评审,实现了在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内协同完成同一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工作。三是线上流程闭环化。“供应商远程开标-专家统抽-异地评审”的全流程线上闭环新模式,实现了我省政府采购跨市应用的新突破。

  (二)明确适用情形、统一技术规范,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程序。一是明确适用情形。2023年6月,印发《福建省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工作管理规则(试行)》(闽财购〔2023〕3号),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明确预算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含)的服务项目、依法不进行公开招标且金额达到400万元以上(含)的工程项目,以及达到公开招标限额的物业、保洁、安保、绿化项目,须采用远程异地评审方式。二是统一技术规范。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评审场地、评审专家等资源跨区域共享。实施副场地“双重随机”模式,项目抽取专家前系统随机分配副场地,副场地确定后,随机抽取指定数量专家,并将专家抽取信息加密推送到评审场地的电签系统,专家需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才可参与项目评审。三是数据全程留痕。远程异地评审模式评审专家通过系统全程音视频实时对话,同步完成在线评审、打分等各个环节,实现评标全过程留痕、可查可溯、公平公正、规范有序。

  (三)创新性解决部分地域专家资源不足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评审“零距离”,资源共享不是梦。随着政府采购交易种类的不断增多,不同地区的评审专家在专业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通过远程异地评审,打破物理时空屏障,实现各地专家资源共享,降低专家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问题的影响。“数据云上跑,专家就近评”。远程异地评审依托互联网技术,采取采购人、供应商和评审专家从地域上隔离而又协同的模式,减少了专家跨域差旅环节,缩短了专家的跨域交通时间、节约了不必要的交通及住宿费用,既提升了采购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数据“全纪录”,监管“再升级”。两地专家通过远程异地评审系统视频会议“面对面”交流,同步评审、在线打分;评审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同步推送至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交易信息全面记录、实时汇聚、互通共享,为实现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督提供支持,促进评审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三、取得成效

  (一)系统在全省范围上线,提升采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巩固本省“城市群”。截至2023年10月28日,全省完成建设并正式运行的远程异地评审场地有17个,其中省市级的场地有12个,覆盖全省9个地市,区县级的场地有5个,可用评审单元仓总计121个。上线以来已完成远程异地评审项目67个,其中顺利中标项目达到62个,累计成交总金额6.36亿元。二是拓展外省“朋友圈”。在巩固本省城市群远程异地评审常态化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外省远程合作的“朋友圈”。8月17日,广州市海珠区城市管理局机械化作业中心2023年机械化保洁类车辆油品(柴、汽油)采购项目在龙岩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完成评标工作。该跨省评审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我省评审“朋友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采购效率。

  (二)优化评审过程,扩大评审“朋友圈”,有效防范“人情标”。一是扩大评审“朋友圈”。异地抽取专家功能,共享优质专家资源,解决了采购人所在地部分品目缺少专家,需要邀请异地专家到现场参与评审的难题,真正实现了跨省、跨地域的评审资源联通。截至10月底,共抽取异地专家167人次,专家平均到场时长从320分钟减少至90分钟,降低评审成本和时长的同时提高采购效率。二是有效防范“人情标”。远程异地评标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专家统抽、异地评审、线上操作、全程可溯”的新型模式开展,采购人、供应商和评审专家从地域上隔离而又协同,打破了传统政府采购项目空间维度的限制,打破了“固有圈子”,促进项目评审公平公正。三是优化服务“降成本”。远程异地评审实现全流程评审材料线上存档,系统可直接调取专家电子签名完成电子签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代理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减轻了经营负担。项目实施以来,累计为代理机构、供应商节约交易成本超500万元。

  (三)数智赋能培育“智慧大脑”,持续优化政府采购环境。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充分结合“互联网+远程异地评审”优势,实现评审场地、评审专家等资源跨区域共享。在解决小地域专家资源不足问题的同时,将评标专家与代理机构拽出“舒适圈”,从源头上预防围标、串标等行为,进一步提升了政府采购活动透明度,保证了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专家随机抽、远程分散评、全程云监督”模式,评审数据全程“溯源可查”,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在线监管,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提升评审效率,为采购活动提供了更加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竞争秩序,进一步优化了政府采购环境。

  案例4:福建省医疗保障局暖心“帮代办”

  把医保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一、改革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深化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结合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积极对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陆续出台《福建省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十二条措施》《关于印发全省医疗保障惠民暖心服务品牌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办公室转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实施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的通知》,充分发挥信息化赋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强化能力提升,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医保经办“帮代办”服务体系,打造基层医保暖心“帮代办”服务,惠及全省广大乡村参保群众。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帮代办”服务,做实基层医保暖心服务。一是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福建省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十二条措施》,积极推进医保经办政务服务纳入乡镇(街道)属地事项责任清单,探索建立“1+N”包干负责机制,构建省、市、县、乡(镇)、村(社区)五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与基层组织创造性融合,在全省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便民)服务场所设立医保帮代办点,明确一个代办点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为基层群众帮办、代办业务。二是推动医保经办服务下沉。印发《全省医疗保障惠民暖心服务品牌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将参保登记缴费、信息查询及变更、异地就医备案等至少7项医保政务服务事项业务下放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发“基层代办子系统”40余项医保经办业务下沉到乡村(社区)。三是推动基层网点设施配备标准化。对标国家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印发《全省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推进全省医保经办窗口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保代办点配备完善的办公设施、设备。截至目前,省医保局配备投入计算机1962台、打印机1306台、扫描仪1262台、多功能读卡器和密码键盘1932个。

  (二)发挥信息化赋能,做强基层医保经办平台。一是多种访问方式。建设全省医保基层代办子系统,支持内外网多种方式访问,在线支持40余项医保便民服务事项查询、办理,为乡村参保人员提供便捷可及的“互联网+”基层医保代办服务,有效破解基层网络条件有限的现实困难。二是“亲情代办”授权。全省1114个乡镇(街道)基层代办人员可通过参保人授权或关系校验,在代办子系统为参保人增加亲情账号,通过“亲情代办”授权,即可切换亲情关系网中的账号为其办理业务。三是经办痕迹管理。通过细分医保基层经办业务,全流程记录代办操作,并将痕迹化管理融入到基层服务人员考核中,形成“凡事有标准,凡事有依据,凡事有人负责”的经办质量管控体系。

  (三)强化能力提升,做优基层医保优质服务。一是强化经办业务能力培训。建立健全基层医保常态化培训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公共服务技能、综合业务能力、行风作风教育培训。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建立医保交流群、组织跟班学习、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业务培训。二是加强纵向横向学习交流。建立学习交流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医保经办队伍业务服务能力。定期组织全省经办人员开展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动基层“帮代办”服务点工作人员到各县(市)区管理部窗口现场观摩、受理业务,提高业务经办服务水平。三是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以提升经办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为着力点,各地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组织开展全省医保经办工作人员技能比武竞赛,明确要求覆盖乡村医保经办人员,以比促学,以赛促练。

  三、取得成效

  (一)服务好起来,形象树起来。通过打造暖心的基层医保“帮代办”服务,使乡村参保群众享受医保服务更加便捷。截至目前,全省设置医保基层“帮代办”服务点18434个,配备专兼职医保“帮代办”服务工作人员逾1.5万名,把10余项线下服务和40余项“互联网+”医保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县、乡、村三级医保经办“帮代办”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累计提供帮办代办业务约57.5万件。

  (二)服务跑起来,满意提上来。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统一规范业务经办流程,归并、数据共享等方式,对医保业务申请材料和表单实现“多表合一、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优化精简参保登记等28项办事流程,异地就医备案、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备案等9项医保业务实行告知承诺制。2023年前三季度,我省医保政务服务满意率为99.8%。

  (三)服务活起来,民心暖起来。15分钟医保服务圈、亲情代办、医保流动服务站等特色服务,便捷、高效、温馨、优质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的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惠民暖心的医保服务。2022年度,福建省医保部门在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及激励措施中榜上有名,被予以激励;在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的全国医保系统行风建设专项评价检查中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绩。

  案例5:福州市晋安区传承“三个一切”政务理念

  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晋安区是民营经济较早集聚发展的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创建了全省首家民办投资区,并在晋安调研时提出了“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一切服务”等重要理念。当前,随着晋安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迭代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意、思嘉环保、海王福药、天盟数码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以光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的“2+2”重点产业布局。这些战略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政务服务诉求涉及多领域、多部门,要求快办结,为此,晋安致力传承发扬“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打造个性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1+2+N”政务服务网络体系。以晋安区政务服务中心为1个枢纽,紧密联动全省首家“晋安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全省首个“人才综合服务港”等2个特色载体,点对点提升9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0余个楼宇园区服务点政务服务质效,按照“专窗服务、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提速办结”的方式,形成覆盖全区“1+2+N”政务服务网络体系。

  (二)搭建“多元化”政务诉求归集平台。由企业服务中心、区营商办牵头,积极对接区直单位,通过企业家接待日、书记区长热线电话、政银企对接会、千名干部进千企等企业服务载体及金融特派员、法律特派员等企业服务专员,及时归集企业政务服务诉求,主动对接联系企业,不断靠前提供政务服务。

  (三)创建“个性化”政务需求响应服务。组建“晋心办”政务服务团队,创新“一企一策一专班”机制,试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流程,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制定服务。探索“提级办理”响应机制,对企业特殊、急迫诉求,及时组织区直部门分管领导集中在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及时解决企业困扰。同时,实行节假日服务企业响应报到机制,实现政务服务全年无休。

  (四)构建“全链条”政务落实督办机制。建立涉企政务服务事项跟踪督办机制,实现对企业经营周期和项目建设周期全流程跟踪落实,确保各项审批事项按时按质完成。同时,对重点企业诉求、重大项目推进,全链条跟进督导,确保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事后,通过“发现问题-梳理研究-督促整改-成效巩固”闭环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三、工作成效

  (一)“应急救火队”特殊事项高效办理。通过“一企一议”“提级办理”等机制,有效解决企业各类“急难险重”政务诉求23件。如,在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期间,晋安区与武汉长江船舶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决定设立独立法人全资子公司,为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设立企业,晋安区启动“提级办理”响应机制,组织部门现场办公,积极协调省、市有关单位,意向达成当天内即成功办理营业执照,成为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全市首个落地项目。

  (二)“项目服务队”重点事项保障到底。今年,晋安区共提供业务咨询、政策宣传、业务办理、审批协调、帮办代办等服务550次,为园区企业免费代办306件,跟踪保障34个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如,在永正检测总部大楼施工封顶后,准备进入消防验收阶段,晋安区开展“一企一策”帮扶,派专人上门提供验收材料准备、设施设备核查等全流程代办服务,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企业顺利完成验收工作。

  (三)“政企连心桥”企业诉求有呼必应。推动政务服务从“部门为中心”向“企业为中心”转变,晋安区及时响应企业各类诉求,牵头组织政银企沙龙32次,走访企业178次,收集企业建议近1845条,参与协调企业问题659件,持续提升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能力,为企业驻地晋安提供安心、舒适的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案例6:福州市福清市立足政务服务“小窗口”

  助推海峡两岸“大融合”

  一、改革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着眼广大台胞需求,立足增进台胞福祉。对此,福清市政务服务中心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广惠企政策等方面,为两岸同胞往来闽台和台胞在闽停居留营造更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助力打造产业融合更加紧密、政策服务更加贴心、交流交往更加融洽的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二、主要做法

  (一)聚力服务保障,实现台企落地无碍。以优化涉台营商环境、便利台企需求为着力点,推动台胞台企办事便利化,助力闽台融合发展。一是设立“台企侨商咨询服务站”。福清市政务服务中心配备台企服务专员,为台企提供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绿色通道等服务,协调窗口优先受理、优先审批,最大限度缩短办证周期,实现台企办事“一口受理,一次办成”。二是发挥“首席服务官”团队优势。积极对接服务台企投资的工建项目,量身制定项目流程图,全程跟踪服务项目审批进度,协调解决审批问题,促进项目提速增效。同时,结合企业开办“六合一零延时”“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等服务措施,让台企投资落地“一站无忧”。

  (二)聚焦个性需求,实现台胞办事无阻。一是聘请台胞政务体验官。为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福清市政务服务中心聘请6位台胞政务体验官,推动台胞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畅通交流渠道,及时了解、收集和反馈台胞台企的急难愁盼和办事的难点堵点,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激发台胞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二是定制台胞办事“一本通”。集纳了台湾居民定居大陆、创业补贴申领、台湾居民登陆证核发等五大类别2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详细介绍事项办理所需要的申请材料、审批部门以及咨询电话,并附有办事指南二维码,做到台胞办事“一键直达”。

  (三)聚合惠台政策,实现台企发展无忧。一是精细梳理惠台政策。政策汇编涵盖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仓储物流贸易、总部楼宇、人力资源、基金金融、外资台企、现代农业等八大方面惠企政策,帮助广大台企台商充分了解、学习、掌握出台的相关惠企政策,更好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根见效。二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福州地区率先建成“台湾青年驿站”“台湾人才驿站”“两岸新农人交流基地”等服务平台,畅通台胞往来通道,为台湾人才来融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提速台资项目审批。“首席服务官”针对台资项目主动靠前、优化审批、实行“一项目一帮办”,为福建科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提升改造等8个台资项目量身定制审批流程图,现场沟通协调项目容积率等事项,就简就快,促进项目动建投产。

  (二)便利台胞两岸往来。为进一步促进闽台人员往来、便利台胞在闽居住生活,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福清市“台企侨商咨询服务站”积极联动市出入境服务窗口,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以下简称“台胞证”)换发、补发“帮代办”“集中办”,实现台胞来闽“想来即来”。今年以来,共办理台胞证核发62件、台胞证换发244件,台胞证补发20件。

  (三)助力台企发展壮大。福清市积极协调处理台商台胞在用人紧张、环保、土地确权与征收等各方面困难诉求,办结率100%,台企满意度稳步提升。如福清市台港澳办积极协调组织融侨开发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共同商讨福清南宝树脂有限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续期问题解决方案,最终圆满解决了土地续期问题,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打开新局面。

  案例7:厦门市思明区智慧赋能政务服务

  助力市场主体办事更便利

  一、改革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和福建省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数字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厦门市思明区以企业群众的需求和感受为导向,聚焦办事材料不会填、反复填、材料多、跑多趟等困扰,围绕市场监管、卫健、文旅等23个涉企高频事项及3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推出以“视频帮办、智能帮办、智能预审”为核心的“智能办”服务模式,不断开拓应用场景,实现信息化、集约化、智慧化办事新突破,持续完善方便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从“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持续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业务流程智能再造,以集成强体验。一是拆解重构,流程再造。联合各审批部门开展业务事项的审批要点、数据清单、审批规则等颗粒化梳理分析,开展申请表和申报材料相关信息的整合和精细化配置,通过“政务智能办”系统,实现电子材料识别分类、申报数据智能提取、材料智能制作、智能预审等服务功能,以信息集成应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二是智能预判,自动填报。依托“政务智能办”,企业群众只需选择办事事项,简易录入基本信息,即可完成信息自动填充、材料自动生成,申报表预填比例不低于70%,有效精简填报要素,也省去看指南、查信息、准备材料等工作。同时实现智能审核校验,确保填报准确率。三是远程指导,智慧帮办。提供可视化的“远程视频帮办”服务,通过视频在线指导、屏幕共享,实时问答,并同步信息填写推送,工作人员可一次性、整体性提供事项咨询和全流程帮办服务,有效破解企业群众不会网上申办、电话咨询听不懂等问题,实现云端交互,政企联动。

  (二)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以整合促便捷。一是免填表。依托“政务智能办”功能,与信息共享协同平台、电子证照库、法人库等系统对接,根据填表所需自动抓取信息数据,自动免于提交政府部门核发的证照文书,实现数据的共享使用及数据归集,申请材料从申请人逐项填表变成核表,只需对材料信息确认即可,为申请人提供在线极简易用的办事体验。二是零材料。申请人在下次办理该事项或同类事项时,可实现历史信息数据的复用,实现零材料办理。三是智能审查。开展与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审批系统的互联互通,申报材料信息直推至审批系统,系统智能审核校验,窗口复核提交,真正实现全链条智办服务,实现“全程网办、远程智能帮办”,推动企业群众“零跑动、零填报、零准备”。

  (三)场景应用拓展覆盖,以延伸优服务。一是覆盖中心大厅。“政务智能办”专区首设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帮办、线上线下咨询、人工辅导等服务,实现“一键办”“极速办”。二是覆盖三个示范点。拓展“智能帮办”场景应用,延伸部署至思明区“政银+惠企”服务示范点、思明区观音山园区政务服务点、厦门中央海丝法务区等,全面提供智能帮办和远程视频帮办服务,实现“多点办、就近办”。三是覆盖基层便民场所。结合街道招商服务工作所需,已延伸部署至各街道,进一步打造“线下服务无死角、定制服务广覆盖”政务服务体系。

  三、取得成效

  (一)显著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通过政务“智能办”改革,企业群众办事省时省事省力,为企业群众提供在线极简好用易用的办事体验。自6月份以来,已为企业政务智能办理1130件,企业群众满意100%。以涉企变更备案高频事项为例,原来平均每个办件需填报3份材料、51个要素精简至4个,材料精简率92.16%,智能审核校验准确率不低于90%,初次申报成功率达90%,审核效率提高一倍。

  (二)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由人工审核变为机审人核后,综合窗口收到材料后迅速反馈,平均办件用时缩减83.6%,大幅提升了窗口服务效能。开展“一件事一次办”的智能办应用,真正实现企业群众“一趟不用跑”和“全程网办”。开拓园区、街道等服务场景应用,实现中心服务大厅的引流和整合,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提升政务服务组织效能。

  (三)积极助推政务数字化改革进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持续打造政务事项全链条“智能办”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提升政务服务“简办易办好办”。

  案例8:厦门市集美区致力“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

  打造台胞台企政务服务升级版

  一、改革背景

  厦门市集美区拥有2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1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5个省级台青创业基地,全区常驻台胞约3万人,辖内台资企业有1289家。近年来,集美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设立“阿集”台胞服务驿站,为优化台胞台企政务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和厦门市推行重大改革工作要求,集美区聚焦台胞台企登“鹭”后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结合“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创新推出范围广、事项多、效率高的10项台胞台企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内容涵盖台胞登“鹭”后在生活、就医、就业、创业及子女就学、企业发展等领域,实现10项套餐“一表申请、一站受理、一次办结”,构建“事前能够咨询、事中有人对接、事后安居乐业”闭环服务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一窗受理”,政务服务“集成办”

  打通跨部门、跨地区乃至跨境的“业务壁垒”,整合20个部门43个事项,关联“打包”为1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再造业务流程,多部门联合发力,共减时限36天,减环节80个,减材料28份,减跑动次数27次,提速61%,即办事项占总事项数的76.2%。实行“前台统一收件,系统内部流转,一个窗口对外”的办理方式,破解台胞台企办事“满场跑、到处找”的难题。针对台胞在各地以《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分别参加医社保的记录,需要变更的情况,除将分属税务、医保、人社、银行的业务事项进行联动办理外,必要时与外地市参保部门联动,为其将证件信息变更一致。“全国通办台胞参保证件号信息变更服务一件事”套餐的创新推出,解决了台胞需各地奔波,多头跑的难题,实现“进一家门,办多地、多家事”。

  (二)“一条龙服务”,政务服务“帮代办”

  对于一些较为繁琐无法当场办结或者跨地区、跨境办理的事项,驿站提供贴心的帮代办服务。以“台青开办企业”事项为例,手续繁琐,需要到岛内市一级相关部门办理。在“阿集”台胞服务驿站,台胞只需一次性提交材料,即可享受全流程的帮代办服务。特别是“台胞两岸‘健保’费用核退”事项,针对台胞在厦因紧急伤病就医或分娩,自垫医疗费用需申请核退,涉及两岸部门的情况,只要找到“阿集”台胞服务驿站,便可提供“健保”核退资格初审、住院资料公证、“健保”申退资料跨境服务。走完流程后,报销费用从台湾健保机构直接汇入台胞个人银行账户,实现“一条龙”服务,台胞无需往返两岸多地多部门,省时省力又省钱。

  (三)“一家人”式氛围,政务服务“温馨办”

  在驿站的氛围布置、人员遴选上用真心,下真功,营造出亲情浓郁的家园氛围。从生活、就业、创业、就医、就学等方方面面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为台胞台企提供“一家人”式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以台胞登“鹭”生活一件事为例,关注台胞台企登“鹭”后常驻厦门及各项衣食住行生活需要,在原有的台胞警务服务站的基础上,引进厦门银行及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通讯公司,为台胞提供登“鹭”生活指导服务、现场办理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申办手机号、个人银行开户、临时入境机动车驾驶许可业务等,以家人般的亲切关怀与贴心服务解决台胞登“鹭”的后顾之忧。

  三、取得成效

  政务服务台胞台企“一件事一次”集成套餐改革,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聚焦台胞台企登“鹭”后生活、就医、就业、创业及子女就学、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急难愁盼问题,打通跨部门、跨地区乃至跨境的“业务壁垒”,对事项进行整合集成,再造流程,破解台胞台企办事的堵点、难点、断点,服务内容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全方位,不断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为便利两岸人员往来、促进贸易投资、拓展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自10月25日10项套餐推出至今,驿站共受理咨询440件,办件435件,接待台胞875人次以上,极大提升台胞台企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获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案例9:厦门市国动办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

  2023年是国家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元年,厦门市国防动员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企业群众的痛点难点,持续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市场发展潜能,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具体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深化审批改革,政务服务质效再提升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全面实现“全程网办”。厦门市国动办推进智能审批建设,以实现全流程“无纸化”、“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为目标,先后印发《进一步优化人防审批若干措施》、《厦门市国动办关于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工作方案》,持续推出政务服务优化举措,进一步精减企业群众办件材料,针对“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易地修建防空地下室竣工备案”等5个行政许可事项的办件材料由32项压缩为22项,精简了32.3%;将所属9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全程网办”(Ⅳ级),全流程、全链条系统覆盖,让审批实现“不见面”,办事“零跑腿”,提供了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更智能的审批服务。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优化审批流程。厦门市国动办联合市资规局直属分局、市审批管理局,创新开展人防指标融入项目规划许可内容,新建项目在工程建设许可阶段,以不增设审批环节、不增加审批时限为原则,依托建管系统线上平台提出审查意见,由规划部门统筹吸收纳入工程规划许可批复中。该举措在我省人防审批管理领域首次尝试,新的举措减少了人防设计的等待时间,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得到办事企业和群众一致好评。在全省营商环境监测数据统计结果中,“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报建审批”事项跨度用时最短,全省排名第一。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疏解办事难点堵点。今年9月,厦门市建管系统优化调整审批流程,因“多测合一”测绘成果中人防测绘成果数据出错原因,出现申报事项退件率高达50%以上。厦门市国动办主动跟进,向企业群众调研了解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流程整合方案,将人防实测面积核查与现场验收环节整合,在建设单位申报项目联合验收前,确保推送的“多测合一”人防测绘成果数据准确、区域标识无误,大大提高 了“人防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就地)” 事项线上审批效率,项目重新推送率减少95%以上。

  二、坚持问题导向,审批服务水平再提升

  一是组建疑难问题处置工作小组。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办不成”事的历史遗留、疑难项目问题,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工程处、法宣处业务骨干组成疑难问题处置工作小组,及时快速应对企业群众遇到的难点阻点,针对性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破解难题。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推动疑难问题“办得成”、复杂问题“办得好”、紧急问题“办得快”。

  二是建立“帮代办”工作机制。为支持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厦门市国动办切实把“服务无止境,满意为群众”落到实处,专门制定《厦门市建设项目人防审批事项“帮办代办”实施方案》,采用“专职+兼职”模式,由审批窗口5名业务骨干兼职“帮代办”专员,提供主动政策帮扶,一人一个项目跟踪到底。打造“保姆”式贴心服务,将“帮代办”机制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通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三是扎实开展“益企服务”专项行动。按照市益企办工作要求,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厦门市国动办扎实开展“益企服务”专项行动,大力宣传惠企政策,狠抓落实。在门户网站、审批服务窗口主动公开宣传惠企政策,符合惠企政策要求的,靠前做好政策帮扶,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确保惠企政策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帮助6个企业的在建工业建设项目的生产性建筑予以免建防空地下室20808平方米,10个企业的建设项目按政策享受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减免优惠,共计减免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1750833元,为充分释放市场发展潜能,减轻企业负担,提供了实实在在支持。

  三、加强质量监管,城市防护能力再提升

  厦门市国动办多措并举,全方位、全流程强化人防工程行政监管,提升城市综合防护体系,铸就“护民之盾”,增强企业群众安全感、获得感。一是加强施工质量监管。建立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专家库,修订印发《厦门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规程》(试行)、《厦门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专家库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加强人防工程质量技术监管力量,规范监管行为,提升我市人防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加强防护设备质量检测。在我省率先提出防护(化)设备质量抽检工作要求,明确检测范围,包括产品出厂、安装质量及使用功能等内容,加强防护设备全流程质量监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在建人防工程报验项目随机抽取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并按照信用管理要求处置,敦促问题整改到位,严把质量关。三是加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防工程维护和使用管理办法》,在思明区试点人防工程日常维护管理和平战功能转换,并逐步向全市推广,进一步提高全市人防工程战备效能。

  案例10:漳州芗城区推行“就业夜市”举措

  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

  一、背景情况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非常突出。芗城区人社局立足部门职能、服务中心大局,巧借古城夜间经济“烟火气”,推行“就业夜市”平台,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努力为民营企业“输血补气”,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搭台“就业夜市”,引流对接企业与求职者。聚焦保障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创新招聘方式,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输血补气”。一是“摆摊”纳才巧用心。充分利用古城夜间人流量大、氛围轻松等优势,联合人社等部门每周五晚上在古城举办“就业夜市”活动,开展以“就在这里、业来业好”为主题的系列招聘会,搭建民营企业与求职者高效对接匹配平台,借助古城夜市的“烟火气”为招聘活动“聚人气”。二是“挑灯”求贤心贴心。改变以往在室内场馆举办招聘会的传统模式,以古城夜市为载体,让求职者在逛街时轻松应聘,缓解求职者找工作时的紧张感。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提升企业与求职者对接成功的机率。三是创新模式强推广。将“就业夜市”轻松活跃的模式推广运用到沃尔玛招聘会和高校毕业生线下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举办“就业夜市”“春暖芗江”、高校毕业生专场等招聘活动40场,涵盖了女性专场、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专场、芗城万达专场招聘会等定向招聘活动,推进民营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

  (二)建立“供需清单”,缓解人才紧缺供需矛盾。坚持需求导向,做实人才岗位供需清单,破解民营企业“引才难”的困境。一是精准问需,建立岗位需求清单。结合“千名干部挂千企”“百名人社干部进企送服务”活动,领导班子带队深入辖区民营企业,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自主申报等方式,摸清民营企业招聘岗位需求信息,形成企业招聘需求清单。二是多方收集,建立人力资源清单。依托业务窗口经办登记、电话问询、系统填报等方式,广泛收集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需求信息。同时,建强省外人才输入平台,开启“跨州市区县联动”模式,深化省际劳务协作,赴云南、湖南等地开展劳务交流合作,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打造跨地区劳务流通平台,“点对点”引进外来劳动力,协调汇聚人力资源信息。三是聚合信息,指导供求“双向奔赴”。通过“就业夜市”,双向推送招聘求职信息,打破求职信息壁垒,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帮助民营企业缓解用工难和人才紧缺矛盾,促进民企和人才双向奔赴。

  (三)拓展“云端桥梁”,降低民营企业用工成本。“就业夜市”招聘“摆摊”现场同步带岗直播、云上送岗,为民营企业提高招工匹配效率,降低综合招聘成本。一是“直播带岗”,优化招聘模式。通过可视化的信息沟通方式,民营企业全面介绍岗位需求、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直接、透明的岗位信息,开展28次“直播带岗”帮助求职者全面了解企业,畅通企业与劳动者供需对接渠道。二是“云上参观”,打通招聘壁垒。求职者“沉浸式”探企,通过直播镜头“身临其境”般走进民营企业,“全景式”观看企业生产车间、员工食堂、宿舍、产品展示区等工作生活环境,线上沟通福利待遇,实时互动,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企业,增加供需双方信任度,提升企业招工效率与就业匹配度,共开展线上“云招聘”6场。三是“媒体融合”,提升助企效能。通过海峡导报、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不断扩大“就业夜市”的影响力,在信息宣传上发力,推介企业招聘信息,推送惠企助企、就业补贴等政策130余次,帮助民营企业和求职者全面熟悉人社服务,扩大就业,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三、取得成效

  芗城区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巧借夜间经济“烟火气”,为民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更加直接、舒适的沟通桥梁,多措并举扩大政策覆盖面,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满足用工需求,让公共就业服务更接地气。今年以来,共举办“就业夜市”“春暖芗江”等招聘活动40余场,累计组织1330家企业进场,提供26672个工作岗位,达成就业意向2500多人,有效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用工难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就业夜市”创新举措获央视“焦点访谈”关注报道、新华社宣传点赞,《海峡导报·新福建》《福建日报》、芗城融媒、闽南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多次给予宣传报道。

  案例11:漳州市龙文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总体情况

  龙文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推动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助企纾困解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针对蓝田经济开发区辖区企业多、流动人口多,劳动纠纷、社情警情复杂的情况,全面推进“司法+”和谐园区法律服务机制建设,主动靠前服务,问需于企、护航民生发展,为园区企业和群众营造了安心、放心、暖心的和谐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人才“云招聘”,服务周到。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用工难问题,在“e企通”设立“用工帮”模块,助力用工双向流通,用工高峰期,平台输送人员,形成‘放水’效应,用工低谷期,平台吸纳人员,形成‘蓄水’效应;通过合理调控‘蓄水池阀门’应对企业用工淡旺季‘峰谷交错’,实现人员的自主调剂,就业人员效用最大化。

  (二)政策“云兑现”,说到做到。在“e企通”设立“政策帮”(免申即享)模块,通过政府后台多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由政策对应的业务主导部门牵头,统一向相关部门收集材料,联合审核;企业要做的只需通过手机线上填写财务账号等信息,待款项拨付后就会收到微信和短信提醒。通过简化政策“前端申报”以及“后端兑现”流程,大大提升服务企业效率。

  (三)项目“云招商”,主动报到。在“e企通”设立“投资帮”模块,将重点招商项目制作成数字招商地图,客商想投资只需在地图中点击项目,即可了解“项目介绍”“360°招商全景图”等细致内容;还可通过“商机110”栏目在线咨询投资问题。招商专员以微信互动、实时解读形式开展招商推介,实现招商“全天候、零距离、快反应”。

  (四)“纠纷化解+权益维护”,搭起园区“连心桥”。建立“两庭两室”(劳动仲裁庭、劳动法庭、调解室、职工法律服务室),联合司法、工会、人社、法院等相关法律服务部门,整合调解、仲裁、诉讼职能,建立劳动纠纷预防调处一体化机制,实现人民调解申请、调解、协议签订、司法确认、执行等环节“一站式”调解维权服务。力争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形成最大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五)健全司法护企“三项机制”。一是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从提升诉讼服务、完善审判执行工作机制、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9方面着手,细化20项实施内容,对优化营商环境单列考核,实行“周部署、月通报、季点评”,确保工作落实见效。二是构建多方联动机制。针对漳州市蓝田经济开发区暨工业园区聚集1000多家企业、4万多名员工,流动人口多,劳动纠纷复杂多发的情况,联动区总工会、司法局、人社局等5部门出台《龙文区“园区枫桥”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12项工作制度,细化26条工作流程,确保“一条龙”为园区企业、员工解决心烦事、挂心事。三是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在工业园区内设立“两庭两室”服务矩阵,即纠纷调解室、员工法律服务室、劳动仲裁庭和劳动法庭,整合调解、仲裁、诉讼等职能,就近从快解决劳动纠纷,实现“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园(区)”。

  三、取得成效

  (一)对接“畅”,解决企业用工难。“数字就业网格员”服务队伍已走访帮扶企业累计232次,处理用工服务28次,帮助双飞日化、天辰纸品、矢崎汽配等30余家企业解决用工近1100人。同时,创新“零工劳务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引导劳动力富余企业和缺工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用“闲得慌”破解“用工慌”,平台现有登记富余企业56家、登记需求企业335家,登记求职人员1338人,已为40家次企业推荐用工560人次。

  (二)兑现“易”,解决政策兑现难。通过“e企通”推出商务、住建、人社、科协等领域“免申即享”优惠政策,已向1880家次企业兑现850多万元奖励扶持资金。

  (三)效益“佳”,解决招商引资难。针对数字经济企业“轻资产、高附加值、人才聚集一线城市”的特点,龙文区“e企通”结合电商产业园推出虚拟注册、异地孵化的“零土地”招商引资新机制。通过在“e企通”为“虚拟注册”企业提供便捷入口,共收到入驻申请企业191家,已审核通过企业数141家(其中虚拟注册企业99家、实际入驻企业42家),为龙文区增加纳统产值6055万元。

  (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民企健康发展。2022年以来,龙文法院共审执结涉企案件3342件,其中执结1066件,涉案标的4.96亿元,为597家企业执行到位2.64亿元,推进2家案值数百亿元的大型企业破产重整计划平稳进入执行阶段,化解不良贷款6.44亿元,全力盘活企业资产和市场价值。

  案例12:漳州市长泰区创新打造“四有”增值服务

  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一、背景情况

  地处闽南地区中心结合部的长泰区是民营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现有民营企业7008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8.13%。民营企业在长泰投资兴业,可能面临着用地、技改、招工、引才、融资、审批、子女就学、政策申报等需求,同时也会面临现行政策如何、走什么样办事流程、具体找哪个部门、哪个科室、提交几项办事手续等困扰。尽管当前各部门政务服务公开透明规范,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还是略显生疏。漳州市长泰区着力解决企业的难点、堵点、痛点,在长泰区第三届民营企业发展暨政产学研对接大会上发布营商环境“118机制”,成立“跑腿办”企业服务平台,设立“亲清护航”中心,为企业提供“办事有图谱、服务有温度、交往有规范、反映有通道”全方位服务,切实服务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118”机制,兜牢企业发展“大小事”。围绕“不找人 好办事”目标,在长泰区人民政府官网推出“不找人?好办事”营商服务专栏,配套八条措施,在专栏上发布审批办事流程和惠企资金政策,为企业提供包括开办企业、涉税登记、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一站式”查询办理服务,实现“办事有图谱”。另外,区直各部门每周全面梳理本部门、本系统现行有效的惠企资金政策,逐项明确涉及资金名称、申报条件、申报流程等信息,由长泰区营商办统一汇总整理,在专栏“上架”新政策,“下架”过期政策,既避免企业因查询到过期政策而浪费时间,又方便企业及时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

  (二)成立“跑腿办”,织密政务服务“一张网”。“跑腿办”秉持“我来跑腿为您办”服务理念,依托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帮代办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前期办等部门资源,以企业服务专员、审批服务专员、惠企政策专员3支队伍为抓手,设置商务服务中心、惠企政策兑现中心、企业诉求接处中心,提供全程帮办、代办、联办、陪办“四办”服务,全力做好企业诉求收集、转办、回访等全闭环工作。线上在“长泰政务服务”公众号平台开设“跑腿办”专栏,企业可以直接在线咨询、填写意见建议、查询惠企政策等;线下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有“跑腿办”服务专窗,开通助企服务热线,有力拓宽服务企业渠道,实现“服务有温度”。

  (三)设立“一中心”,助推政商关系“亲上清”。设立“亲清护航”中心,发布政商交往行为指引清单、全面落实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政商交往“十严格十不准”正负面清单、市场主体和企业家政商交往“六要六禁止”正负面清单,实现交往有规范、反映有通道,为“亲清”政商关系保驾护航。开通举报热线,开展营商环境“清风、净土、活水”专项监督行动,紧盯办事推诿扯皮、服务标准不高、办事程序繁琐等问题,强化监督问效,督促相关部门检视漏洞补齐短板,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企业办事更有“谱”。推动政策信息归集共享,强化涉企事项和政策统一发布,长泰区“不找人?好办事”营商服务专栏累计可查询办理事项1531项,发布相关惠企资金政策24项,“不找人 好办事”营商服务专栏访问量达6000余次,切实减少办事找人咨询的中间环节,方便企业查询了解政务服务信息,实现“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二)企业服务更有“心”。8月份成立以来,“跑腿办”通过举办大型政务服务宣传活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联系200多家民营企业,为36家民营企业解决项目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办理等问题;共接到企业诉求72件,其中咨询件21件,诉求件51件,已完全办结46件,其中关于在建工程抵押、政策性变动等办理难题的2件企业诉求于当天高效、快速为企业解决。

  (三)政商交往更有“范”。深入开展“清风、净土、活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行动,组织全区2602名干部开展自查自纠并督促立整立改。通过精准化监督、常态化监督、“体验式”监督等方式,督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检视漏洞短板,提高服务精准度和企业获得感。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监督143次,收集诉求、问题75条,发出工作提醒函5份,监督推动完成整改68条,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案例13:泉州市永春县以“3+”集成套餐服务

  助力民企发展“加速度”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永春县92.5%的企业数量(仅企业法人)是民营企业,贡献了8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劳动就业。近年来,永春县不断加大力度,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民企投资项目的前期服务,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懂办、办不快、办不好”难题,创新推出全流程“3+”集成套餐服务,以项目“快审批”“快落地”方式,力促实现服务民企“1+1>2”的效果。

  二、主要工作

  (一)聚焦“不懂办”,创新推出“全程帮代办+会商会审”机制。创新帮带办机制,设立工业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资源下沉工业园区,开设企业开办、工程审批、水电气网等5个领域主题窗口,组建28人的服务专班,全程为项目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优化会商会审服务,针对部门审批事项交叉、互为前置等问题,将涉及项目审批的报批政策、流程进行“一对一”专家式会商会审,倒排合理化的时间节点目标,定制路径最短、时间最快的项目审批方案和路线图。累计为72个重点项目提供会商会审服务,有效减少前置办理差错率,审批时限再压缩20%,节省企业无效等待时间7天。

  (二)聚焦“办不快”,创新推出“一张图招商+模拟审批”模式。针对传统招商用地推介信息不全、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将全县35个可供应地块5885亩和可用招商空间1134亩,集成一张招商蓝图,企业可以随时随地全方位查看地块位置、规划布局、周边交通等情况,“全景瞰地”“网购式”选地。完善提升会商会审和模拟审批平台,通过“会商会审、模拟审批”模式,提前组织开展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查,同时,推行施工许可“桩基先行”,为企业节约审批时间至少3个月以上。

  (三)聚焦“办不好”,创新推出“购买第三方服务+极简审查”礼包。遴选优质的施工图审查及规划设计等第三方机构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一企一微信群”提前进行施工图审查、线上实时指导设计方案修改,有力破解第三方服务费用贵、耗时长、质量差等问题。增设金融服务区,将银行开户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贷款服务当场办理。创新极简审查,通过设计方案总平图即可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允许施工许可证办理前完成整体设计方案。率先启用规划电子报批系统,并将接口下发至设计单位,有效改善送审设计方案的质量,提高建设项目修建性方案和总平面图的审查进度。

  三、取得成效

  (一)缩时限。通过实行“3+”集成套餐服务,重塑审批流程,减少平均审批跨度时限88个工作日,并成功推动中闽建研、精彩商标等重点民企项目当天即完成出让合同签订,缴税、交地、发证等各项工作,实现“四证联发”“拿地即开工”。

  (二)降成本。有效辅助50多个招商项目作出选址决策及成本测算,12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63.9亿元。施工图审费用降至4.8折,规划设计费降至6折,累计289个项目受惠,预计全年可为企业节省规划设计、图审等费用1100万元。

  (三)激活力。助力多次改址的云贵(横口)变项目提早30天开工,会商解决泉州地区内首个35千伏变压站生态红线问题。高效服务6家大湾区智能电子项目产业集群落地泉州永春,实现从注册至开工建设仅用15天。2023年永春县企业数量12634家,其中民营企业11710家,比上年度新增2563家,同比增长28.02%。

  案例14:泉州市洛江区推出“益企服务日”激发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一、背景情况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2023年以来,洛江区深入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针对以往企业办事多点跑、重复办、手续繁、耗时长的痛点,从项目端、企业端反向发力,探索在民营经济领域推出“益企服务日”活动,变“窗口分散等办事”为“组团上门送服务”,主动靠前、精准服务民营企业,全力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主要做法

  (一)前期服务“上云端”,自助点餐“明白办”。一是需求牵引,精制菜单。针对企业群众办件量多、涉及面广、办理难度较大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颠覆“政府端菜”的传统预设,代入企业“点餐人”角色,按链条梳理整合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关联事项,按照“一件事一次办”的原则,颗粒化、情景化整合梳理出涵盖7个大项的涉企服务“菜单”并上传至中心微信公众号的“点餐式服务”模块,方便企业按需点选。二是明白点餐,一看就会。为方便企业主和经办人员“明白点餐”,针对“点餐式服务”模块内的服务事项,探索推行AI+审批智能服务包,推行通俗化、口语化的“零咨询”办事指南,变拗口专业的官方术语为通俗易懂的群众口语,让企业经办“一看就明白、一次不用问、一填就正确、一审就通过、一次就办好”。

  (二)上门服务“接地气”,亲清顺快“省心办”。一是集成服务,按需配餐。企业前端提交“点餐需求”后,由区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在后台先行“接单”,按需求确定上门服务日,按菜单集成部门和服务资源,协同将初步配置情况与企业进行沟通,按照企业实际调整并确定“配餐”时间和方案,点对点按时配送。二是问需问难,现场解答。在服务现场,针对企业提出的需求、疑难,各部门能现场给予答复的,马上梳理给出解决办法,联系对应股室跟进落实,不能马上解决的,把具体问题“打包”带回研究讨论、谋划对策,在规定期限内将商讨结果告知企业,确保企业“念念”必有“回响”。如在走进洋坑村党建+邻里中心服务现场,由市场监管局牵头的服务组团为10多家电商商户提供了指导、帮代办等服务,有效节约了电商商户办事时间。三是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为避免“亲而不清”,区行政服务中心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建立回访制度,坚决杜绝借“益企服务日”上门服务吃拿卡要之风,确保服务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三)多向链接“服务网”,纵横协作“极简办”。一是横向拓面,连点成网。结合“党建+”邻里中心“事有所办”建设要求,立足我区行政区域线性分布的特性,按照“就近办、快速办”原则,构建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圆心,辐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站等多层级的服务资源网,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企业得益”工作机制,方便企业群众平时“就近办”“益企服务日”厂里办。紧扣中心业务呈多链式分布的特点,依照审批链设立“益企服务日”涉企审批的不同职能服务队,按需将资源网与服务链有机链接成柔性服务矩阵,形成“需求在矩阵感知、力量在矩阵集结、服务在矩阵供给”的服务闭环。二是纵向联动,提速增效。在全市率先推行重点项目工业厂房竣工即投产、验收即交证新模式,邀请专家和协调组织市区两级职能部门上门为重点项目开展工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模拟验收”,提前介入对项目的关键部分进行“把脉问诊”,变“验收窗口期”为“查缺补漏”和“提前整改”期,2023年已为伍峰机械、劲工机械等10多家重点项目、企业化解包括消防验收在内的重难点问题,为万洋众创城完成一期联合验收,切实降低了项目整改成本、压缩验收周期。同时,针对房企、楼盘开展“交房即交证”专项“益企服务日”,依托不动产登记服务队伍,通过提前预审、共享信息、专人对接等举措,实现交房与领证无缝衔接。

  三、取得成效

  推出“益企服务日”以来,我区政务服务质效得到显著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相关工作也得到多方肯定,其中《泉州洛江:政务服务“赶圩忙” 项目审批加速度》《洛江创新政务服务场景 审批“圩日”组团上门送服务》等报道分别在福建省政府门户网站、省效能简报、福建日报等平台刊载报道。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涉企审批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推行以来,涉企审批服务事项一次办成率提高60%左右,咨询率减少20%。尤其是对于复杂疑难问题,可通过“点餐式服务”模块的在线咨询解答,并针对收集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办事指南,推动涉企前期服务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

  (二)项目竣工投产等待期明显缩减。通过协同不动产登记中心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同步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转移登记等多措并举,平均可减少企业约1个多月的等待期,切实降低了项目整体成本、压缩验收周期。

  (三)力促涉企审批问题提前解决。2023年,已为万洋众创城、三一筑工等20多家企业、项目协调解决审批相关问题近30个,提前介入现场审批服务指导、接受政策咨询服务80多人次,提高项目材料质量,助力项目审批快速通过。

  (四)涉企服务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群众对开展“益企服务日”活动的涉企审批服务工作广泛认可,回访满意度达95%以上。

  案例15:三明市明溪县创新政务服务“侨易办”以高品质

  政务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

  、背景情况

  明溪是“福建内陆新侨乡”,全县出国人口1.4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3%,遍布意大利、匈牙利等86个国家和地区,侨眷侨属约5万人,被誉为“八闽旅欧第一县”。近几年,明溪县正在大力实施侨力回归、侨资回流、侨智回援的“三侨”回归工程,广大侨胞心系桑梓,返乡投资创业热情高涨,海外侨胞、侨企政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针对当前侨胞、侨企境外办事急难愁盼问题,明溪县着力探索涉侨政务事项便利化改革,依托“互联网+”打造“侨易办”服务模式,将“一趟不用跑”从国内延伸至国外,为华侨华人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梳理高频涉侨服务事项。印发《明溪县政务服务“侨易办”实施方案》,组建“事项梳理专班”,走访人大、政法、侨联、工信、国内外商会等部门,详细了解侨胞、侨企政务事项需求,适时召开部门工作联席会议,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拟定“侨易办”清单,确定了涵盖不动产登记、财产公证、延期换领驾驶证、养老资格认证、抵押贷款委托等13项个人和法人涉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

  (二)数字赋能“零接触”跨境办理。按照压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的要求,由各事项办理部门深入梳理涉侨政务服务事项,同步做出全流程优化调整,明确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等内容,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安全性保密性可靠的第三方数字平台,开发软件打破时空局限,推动政务服务增值扩容,全力为海内外侨胞提供更快捷、更规范、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比如,跨境公证与法信公证云深度合作,在原有公证系统内嵌入“零接触”远程视频平台,涉侨当事人与公证人员沟通后,由公证人员在办证系统发起“零接触”线上办理,当事人只需根据公证人员发送的二维码进入“零接触”平台完成身份核验、文书签署、视频录制等操作,无需前往所在国大使馆或回国线下办理,真正实现“零接触”和“零跑腿”。

  (三)打造一个平台5支队伍服务侨胞。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侨易办”专区,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公证处、社保中心、公安等单位设立“侨易办”专窗,择优选取驻窗人员、审批人员,组建专业化坐席队伍5支,同步开展“侨易办”窗口人员辅导培训和考核,向办事群众提供远程和线下业务受理及咨询服务。线上在明溪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搭建“侨易办”服务专栏,建立个人、企业专属服务空间,精准推送涉侨政务服务事项及办理流程,引导涉侨群众高效办理,并组建了涉侨政务服务微信群,提供24小时业务咨询和预约,有效消除时差问题,为实现跨境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打下坚实基础。

  三、取得成效

  (一)加快侨力回归。“侨易办”平台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待来访侨胞侨眷1000余人次,受理涉及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等各类线上咨询1600余次,办结涉侨政务服务事项729件,在广结侨界乡贤,凝聚侨胞“向心力”等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为侨胞支持家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累计收到海外侨胞为残疾人、养老机构等捐资赠物50余万元,匈牙利明溪商会、意大利明溪华人华侨联合会、意大利福建客家企业总会等7个海外华侨组织捐赠的爱心助学基金8万余元。

  (二)吸引侨资回流。“侨易办”平台积极融入明溪县线上线下华侨专场招商会,及时发布县域出台的鼓励支持侨商回归置业创业的利好政策,同步提供项目审批全流程答疑服务,让有投资意向的侨胞在国外享受“虚拟预审”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涉侨项目撮合效率和匹配水平,累计招引侨资项目3个,涉侨投资1亿余元,同时引导归国华侨创办了朵朵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惠农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

  (三)激发侨智回援。“侨易办”平台的搭建不仅深化了与海外商会、侨胞的日常联系,方便时刻关注和掌握乡亲在外生活的生产情况,同时也为华侨提供了全新便捷的涉侨政务服务办理渠道,已成为了主动向海外华侨宣传家乡良好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在促进侨胞回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通过该平台已有30名归国华侨担任村(社区)“两委”干部,13名归侨侨眷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党代表和政协委员,累计提交“关于建设发展新侨乡的建议”等提案议案和意见建议20余件,引导50余名归侨侨眷从事农业、电商和文旅康养等行业。

  案例16:莆田市多措并举聚焦政务效能

  提升民营经济服务能力

  一、背景情况

  莆田市是全国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民营经济活跃、异地商会众多、莆商实力雄厚。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市战略,推动莆田市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再创优势,实现由“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转变,成为全市上下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莆田市发改委聚焦业主需求,以数字化改革为“着眼点”,以主动靠前服务为“着力点”,以打通关键环节为“着重点”,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以数字化改革为“着眼点”,探索智慧化服务方向。率先在全省推行依申请办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涉企行政许可“无纸化”审批,全面打通接件、受理、办理、反馈、电子批复下载等全过程在线办理环节。一是精简许可事项。实时跟进上级部门事项清单调整,及时在全省一体化网办平台中进行配置,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75项精简至12项,减少85%事项。二是优化办理流程。可调用电子证照材料应调尽调,主动向业主推介省中介平台中介服务,中介成果在工改系统报件时直接调用,减少业主重复上传流程。三是推行“容缺受理”。主动运用会商联审机制,提前介入指导项目业主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对符合“容缺受理”条件的项目,实行“容缺评审”,开辟评审“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后召开项目评审会,项目业主可根据评审意见边修编文本边组件,通过评审与审查并行的模式,为双方同步节省审查环节用时。

  (二)以主动靠前服务为“着力点”,探索便捷化服务路径。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等方式,告知市场主体具体审批服务提升内容,提升企业在办理发改部门审批事项过程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今年1-11月份,累计通过电话、窗口解答完成申报单位咨询300余次,组织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宣传23次,当面解答企业业主对发改部门惠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受到业主单位一致好评。二是抓好项目跟进。会同其他审批部门成立市服务重大项目工作微信群作为快速反应平台,建立市直部门与属地联动、跨部门合作等多维联动机制,精准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对推进过程出现的困难与项目业主提出的问题做到马上记录、快速梳理、当日上报,确保上报问题“不过夜”、协调问题“不过周”、疑难问题“面对面”解决。三是关注企业咨询。针对企业咨询分类为发改部门核准备案和住建部门二次装修,建立咨询机制并进一步明确了赋码范围,将原本企业对两部门各自咨询赋码权限情形,转变为发改部门及住建部门中任一部门接到咨询,由两家部门通过线上系统发起会商联审,在综合考虑建设内容统一赋码意见后反馈企业,实现由企业跑变部门跑,由线下经办跑变线上数据跑。

  (三)以打通关键环节为“着重点”,探索精准化施策渠道。一是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组织全市发改部门行政审批窗口清理与国家涉企政策不符的规范性文件,经审查认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进行废止或修改调整,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和企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全面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清理没有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梳理并公布政务服务领域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制定完善政务服务领域中介服务的规范和标准,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公开服务指南,明确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等要素。三是执行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等规定,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非禁即入”。

  三、取得成效

  (一)降费增效效果显著。由于“全程网办”和“零纸质”提交减少了项目纸质文本提交环节,1-11月份全市企业投资项目完成立项180个,平均一个项目节约报件成本约5000元。全力服务好包括海水提钾、哈纳斯、火电厂三期、东吴港区1#-3#泊位、罗屿选矿等共计15个省市重点项目。如在推进海水提钾项目落地过程中,两个月协调解决了东方集团就项目提出的4批次50余项问题,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推动了全球首个万吨级、总投资20亿元的海水提取氯化钾项目落地莆田,一期已经顺利开工建设,实现了“当年度招商、签约、拿地、开工”的莆田速度。

  (二)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莆田市发改部门已办理36个审批件实现了“全程网办”和“无纸化审批”,运用无纸化审批率及业主满意率均为100%。“容缺受理”已完成29个项目,优化了项目补齐补正修编后再审查的一般流程,转为文本同步修编专家组审查意见及审批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到办件结束平均节约2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为项目审批提速增效。

  (三)破除梗阻精准引导。全市梳理并公布政务服务领域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清单43项,明确了实施部门、设定依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内容,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案例17:莆田市推动三级政务服务能力一体化提升

  全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2023年,莆田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企业所需所盼,找准民营企业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在创新打造“1234”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的基础上,依托“一网通办”,规范服务事项、强化平台应用、注重能力提升,实施多点服务、紧抓靠前服务,推动三级政务服务能力一体化提升,多举措当好民营企业“服务员”,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综合服务向“智慧、集成、个性”转变。一是以全市“一张图”为统领。深化“自己‘批’网上办”模式应用,梳理拓展“网上办”“掌上办”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大力推进“免证办”;推行项目审批全流程“无纸化”改革,无纸化办理率达99%以上,铺开“审批一张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理率99.42%。二是以综窗改革为重点,集成“跨省通办”“全域通办”“办不成事反映”等,平均等候时间压缩在5分钟内,优化“服务一扇窗”。今年,各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共受理441万件,其中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3.1万件,“全域通办”事项50余万件。三是以靠前服务为支撑,推出“中心+窗口”的“双导办”服务机制,在企业登记、全科综合、医社保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专区推行综合咨询帮办服务,为群众提前规划办事流程、预审申报材料,提速“最多跑一趟”。今年以来,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趟”实现率达90%。

  (二)推动行政许可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一是优化“办成事”机制。健全政务服务标准化10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强化窗口服务监督,开展“体验式”明察暗访,通报并落实整改问题180多个,让企业“好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二是打造“好办事”环境。大力实施审批服务事项“四减”流程再造,企业开办、水电气报装等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结时限在法定办结时限的基础上压缩50%以上;不断扩大“一件事一次办”范围,上线29个企业“一件事”套餐。今年,共受理办结民营企业事项1.5万余件。三是形成“办好事”生态。加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常态化管理,推行政务服务体验官制度,公开招募含6名民营企业家的15名“政务服务体验官”以“用户视角”组织开展“企业注册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医保服务”等专场体验监督5期,制定措施优化完善,持续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

  (三)推动企业服务向“综合、双线、规范”转变。一是打造“一站式”平台。推动同一事项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市6个镇街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多中心合一”整合试点,构建“网格管理、综合受理、帮办代办”的“就近办”服务模式。在城厢区灵川镇试点拓宽“政银合作”新渠道,推行医社保参保和社保卡制卡、缴费,以及企业营业执照办理和对公账户开户、存贷款等系列联动服务,真正实现民营企业“就近一站式”服务。二是推行“线上办”应用。推动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应用,150多个事项全面上网运行;落实免提交证照清单,强化电子证照“应调尽调”,提升全市54个镇(街)便民中心网上申报、全程网办效率。全市配备87台“e政务”自助机方便群众全天候自助办理,覆盖率达100%。三是强化“规范化”建设。配合清理招投标过程中针对民营企业设置的各类隐性门槛、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强化源头治理,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交易活动。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市共清退滞留投标保证金494万元。全面落实投标保证金惠企政策,实行“资源交易电子化”“远程不见面开标”。今年,共交易项目1346个,交易金额339.6亿元。

  三、取得成效

  探索推动三级政务服务能力一体化提升以来,各级政务(便民)服务平台的窗口建设、服务能力、人员能力、设施配套等四个关键维度得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系统资源聚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政务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民营经济活力有效激发。

  (一)创优民营企业政务环境。各县(区)、镇(街)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五级十五同”标准化目录清单事项实现“应进全进”,构建起完整的市、县(区、管委会)、镇(街)三级服务平台,涉企事项实现更大范围“多点办”。今年,市级中心取号量33.5万个,同比下降36.7%;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净增18.27万户,增幅35%,居全省第一位。

  (二)便利民营企业准入准营。通过大力推广线上“一网通办”,加强“诉求受理、快速响应、交办督办、按时回访、问题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打造优化企业服务的“升级版”。企业开办时间减至4小时。推行企业资质迁移“一键联办”,办件审批用时压缩至1天以内。今年,全市各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好差评”服务评价总数219.2万次,非常满意率达99.98%。

  (三)压减民营企业运营成本。今年,全市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事项办件数共1738件,为企业节约纸质材料成本约1300万元;公共资源交易为投标企业节约资金26.9亿。医保、个体工商户、社保卡等即办事项下沉至各镇(街)办理,实现常办事项就近可办,近八成企业群众通过“线上办、自助办、掌上办”办事,免于跑窗口。今年54个镇街线下即办件占比达89.28%。

  案例18:南平市全面推行“半小时”办结制 服务

  民营经济发展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全力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南平市围绕即收即受、即办即结、在半小时办结等办事企业最关心期盼的问题,立足政务服务“少跑、快办”目标,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民营企业办事。在全市全面推行“半小时”办结制,推动简单事项秒批秒办或“半小时”办结、复杂事项“半小时”内即收即受,全力打造办事效率更快、服务更优的政务环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做好“减”法,为民营企业办事“松绑解压”

  以企业在政务大厅“半小时办好”为目标,推动市、县二级审批部门减材料、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限、减少办事跑腿,用“减”法重构政务服务新生态。一是对非必要、可共享的材料进行系统精简。重点排查申报材料中“互相包含”“互为前置”等情况,倒逼审批部门规范业务“精度”、简化交互“难度”,加快办理“速度”。二是积极推动审批链条进驻中心,实现即收即受、即收即审。市场监管等评审机构入驻中心后,解决了材料审验用时长、审管流转不畅等问题。三是整合市本级、建阳区前台窗口,采用“综合柜员”开启市、区“一窗”分类受理模式,构建企业开办、二手户转移登记等前后台衔接有序、协同联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全市共精简材料1.1万余份,平均压缩至3.07份以内;承诺时限压缩率达89.47%;“半小时”办结件达56.94%,较上年提升了16.11%,办事效率显著提升。

  (二)做足“加”法,助力民营企业“轻装快跑”

  以民营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多点发力,通过市县之间、县县之间“双轨制”抽查,推动“半小时”办结制落地实施。一是对即办事项实行分类优化。对可通过信息数据提取、分析申请人资格、申请材料的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商品房抵押等即办事项,通过系统对审查要点进行智能判断,用程序逻辑替代人工判断实现“秒批秒办”。将需要人工核查申请人资格、申报材料的即办事项,以实质审查标准中可数字化或关键字比对的信息固化至审批系统,提升后台审核时效,实现半小时办结。二是推动承诺事项在半小时内“收件即受理”。对审查材料简单(无图纸、方案、报告等审查材料),或是需技术审查(图纸、方案或行业报告审查),但可通过前期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申报件审查效率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等承诺事项推行半小时受理,限时办结。三是推动“一件事”套餐事项半小时办结。“企业一件事”套餐,通过表单聚合、自动分流,提高办理时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推出162个“秒批秒办”事项,899个“半小时办结”事项,696个“半小时受理,限时办结”事项。

  (三)做亮“乘”法,助推政务服务“提档加速”

  以民营企业“半小时办好”为时限,强化实时监督,以前台带动后台,倒逼窗口人员提高效率。一是把脉会诊,为“半小时”办结落地“开方”。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体验活动。建立“黄马甲”队伍,靠前服务,为企业提供表单填报、初审、网上申报等指导,解决企业开办区域高峰期前台拥堵问题,提高办件效率。同时,在不动产登记、户政等区域设立政策咨询台,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引导、填单等服务。二是预警提醒,为“半小时”办结落地“设卡”。配置窗口服务“双屏”器,对办事指南、审查要点实行“双屏”展示。同时升级政务服务监管平台,以半小时为时限,增设计时模块,配全办事计时、超时预警等功能,以叫号开始计时、“好差评”系统超时提醒,推动窗口快审快结。市区二级窗口“半小时”办结率达98.7%。三是反向核验,为“半小时”办结落地“清障”。制定反向核查机制,联合效能、督查等部门力量,对不切实际压缩时限、或特殊环节事项“应受未受”及不按流程办理,造成群众跑多趟的情况进行通报,让“半小时”办结制见到成效、收到长效。

  (四)做实“除”法,推动政务环境“阳光高效”

  以解决民营企业办事“堵点难点”为目标,通过“办不成事”反映、“企呼我应”等方式,强化部门间解决问题的合力,让更多事情办得成、办得好。一是畅通反映渠道攻难点。建立“办不成事”登记、转办、反馈、回访闭环机制,快速响应,协调解决企业办事难点。同时,强化“办不成事”窗口人员业务培训,市、区二级70%导办人员获“行政办事员四级”技能称号。二是开展“企呼我应”破痛点。成立“企呼我应”项目审批服务团,针对业主具体诉求,发挥主动协调能力,牵头组织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骨干到现场实地服务,协调解决部门间因用地性质认定的冲突问题,9月1日试运行以来,截止12月1日共收到127家企业反映的146件诉求,已办结128件。

  案例19:龙岩市上杭县做好“三篇文章”

  助力乡镇民营经济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上杭县围绕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乡镇民营经济投资与发展的审批过程中堵点难点,进一步优化证照办理不便,市场主体质量不高,惠企政策落地不畅等问题。上杭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深化政策精准施策,让民营经济特别是乡镇民营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二、主要做法

  (一)做好政务贴心服务文章,享受改革便利。一是推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上杭县在全市率先将原先乡镇事权中分属于村建、民政、计生、社保、国土等十多个乡镇直办单位(公用企业)的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在一个综合窗口办理,全面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服务模式。同时,整合了原先乡镇内部各部门多枚印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有效解决了事不知道找谁,印章过多多头跑的问题。二是推行“家门口办照”便民服务改革。上杭县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县乡两级形成高度共识,以县政府名义印发《上杭县推行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家门口办照”便民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将3.83万户个体工商户设立、注销、变更登记、证照遗失补领、换发和食品经营许可办理等17个事项先后下沉到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让乡镇创业主体不分乡镇、不分片区就近就能办好涉及经营活动相关证照。

  (二)做好经营转型升级文章,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推行“个转企”转型培育。个体工商户普遍存在融资贷款难、投资规模小、市场竞争弱、抗风险力低等问题。为进一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上杭县高效推进“个转企”登记,赋能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依托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依托全县“小个专”党建指导站, 强化“个转企”全程指导帮扶,简化“个转企”登记服务流程,实现“个转企”行政许可业务一窗同步办理。“个转企”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0.5个工作日以内。二是推行“证照同变”登记。以往,市场主体登记事项发生变更,需先办理营业执照变更,再另行办理其它许可证及相关凭证变更,耗时又费力,现在上杭县在县乡两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依权限就能提供“证照同变”服务,做到便捷又省时,让民营经营主体专注于生产经营活动,截至目前,共办理“证照同变”业务178件,平均申请材料压缩约80%,平均跑趟次数压减约86%。

  (三)做好政策宣传落地文章,深化政策直达。一是发挥前沿窗口作用。充分发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和集成服务改革成果,把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作为收集民营企业办事意见建议的前哨站,让政策红利最大限度转化为民企发展红利。在连续两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均达99.5%以上。二是发挥县乡联动作用。聚焦民营企业存在对政策不清楚、理解不透彻等问题,县直有关审批部门联合各乡镇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民营企业、园区社区开展政策集中宣传,让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同时,根据民营企业需求,通过现场释疑解惑、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绘制精准施策“施工图”,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反映的个性化诉求问题,纾解民营企业发展之困。

  三、取得成效

  上杭县通过不断推出政务服务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民众创业兴业积极性,增强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稳经济、稳就业、惠民生作出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经验做法被省政府《今日要讯》、改革网、《龙岩改革财经工作简报》、龙岩电视台等媒体刊物介绍推广。

  (一)进一步增强乡镇经济活力。2022年实行“家门口办照”改革工作以来,上杭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共受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办件16812件。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9222户,引导“个转企”转型升级162家,培育为限上企业5家,为稳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助推共同富裕动能。“家门口办照”改革、“证照同变”登记,大大提升了市场主体准入准营便利度,持续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实施以来,上杭县新增从业人员近1.1万人,其中新增农村从业人员4507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变量,乡镇民营经济就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进一步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无论是“乡镇便民集成服务”改革,还是“家门口办照”便民服务改革,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政务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投资创业者,让乡镇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竞相迸发。

  案例20:龙岩市推行“支企服务专员”制度

  打通联系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龙岩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但依然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反映,一些惠企政策“找不到、听不懂、不会办”,致使部分政策落地难、落地慢,企业得不到实惠等问题。2020年,龙岩市为进一步提供政务服务水平,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拓展延伸“三支一扶”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支企服务专员”制度,通过招募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驻点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专职从事服务企业发展工作,变企业“上门”为支企服务专员“跑腿”,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四支一扶”服务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机制创新,实现“选得准”。2020年,龙岩市在全国率先出台《龙岩市“支企服务专员”高校毕业生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服务企业的任务更加明晰、责任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推动支企工作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办法》明确,每年根据园区企业需求,精准设置岗位专业要求,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面向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招募“支企服务专员”,每名专员服务30家企业,每家重点企业配备1名专员,服务期为2年。

  (二)聚焦企业需求,实现“用得好”。围绕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由“支企服务专员”上门提供政策申报、问题化解、事项协调、资源争取等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和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方式从“被动开展”到“主动上门”转变。比如,针对留才难问题,“支企服务专员”协助解决人才落户和职工子女就学等;针对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问题,“支企服务专员”与院校的就业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协助开展校企招聘会、产才对接会和产学研合作等。

  (三)强化政策保障,实现“稳得住”。“支企服务专员”实行人社部门、园区管委会双重管理,建立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切实发挥队伍作用。享受市级“三支一扶”人员同等政策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和园区管委会各按50%承担,确保保障有着落。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按30%比例评定优秀,采取向国有企业定向推荐、民营企业择优推荐、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方式进行再就业,提升此项制度的吸引力和延续性。

  三、取得成效

  龙岩市“支企服务专员”制度是在疫情背景下,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管理,有效破解涉企优惠政策落地难、落地慢等问题,形成独具特色服务企业“龙岩样本”。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党委政府、园区企业、高校毕业生三方共赢和一致好评,为全省、全国助力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经验做法被人民网、央广网、人社部官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福建政府网等主流媒体先后推广,得到人社部、省政府办、省人社厅发文推广,以及部、省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破解办事困境,政策落实更精准更便捷。“支企服务专员”制度以服务企业、落实政策为目标,定期选派“支企服务专员”到服务企业政策集中、业务联系紧密的部门跟班学习,吸收各级各类惠企政策,再上门指导企业精准对接政策,并全程帮助企业申报,进而实现企业“一趟不用跑”,促进政策落地见效,将政策红利最大限度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人力有限,特别需要“支企服务专员”提供“点单式、管家式”的代办服务。三年来,“支企服务专员”实现服务园区企业全覆盖,累计为200余家企业开展全流程代办服务3800余次,协助落实各项奖补资金6亿余元,认定各类人才300余人次,指导企业项目申报、审批事项150余个。

  (二)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支企服务专员” 汇集人社、工信、商务、金融等部门资源,构建“主动导办+全程帮办+委托代办”服务网络,即服务企业,也为企业“代言”,有效解决企业反映的诉求问题,切实纾解企业的“难事”“烦事”“未办成事”,提升了企业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注入新能量、增添新活力。三年来,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310余个;在“支企服务专员”的加持下,龙岩市在省对市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满意度”考评中,从2020年全省第5提升至2022年全省第3,跻身全省标杆行列。同时,指导企业开展上规入统申报,驻点园区新增规上企业78家,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等。

  (三)用心服务企业,促进毕业生在一线成长。“支企服务专员”制度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向企业一线流动、助力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支企服务专员”了解企业人才和用工需求,归集岗位信息,推进校企联动,开展招聘活动,提升人岗匹配度,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尽力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三年来,“支企服务专员”协助开展招聘会70余场次,为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8000余个,帮助企业招聘3000余人。与此同时,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参与支企工作,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享受就业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机会。目前招募了3批次36名“支企服务专员”,其中,首批14名“支企服务专员”期满后,入职国有企业4名、民营企业6名和事业单位4名,实现100%再就业。

  案例21: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

  政务服务改革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工作部署,当好改革试点“排头兵”,在全市范围率先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机制,优化工业用地供应等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要素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部署夯实制度之“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试点方案》和《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工业项目“标准地”工程审批改革试点方案》,确定“由局部产业板块向产业园全覆盖、由新增工业用地向存量用地开发延伸”的改革方向,以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推动新项目全面落地。二是建立指标约束。根据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相关区域评估要求,采用“2+6”分类定标模式,制定固定资产投资、用地容积率等2项主干指标,实施产业类型、用地规模、单位能耗、排放总量、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等6项控制性指标,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和亩均效益。三是压紧压实责任。建立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自然资源分局作为牵头单位统筹推进,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经发局、建设局、商务局等涉审部门密切配合,分别在政策、项目和业务上给予支持,切实形成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全效保障筑强服务之“柱”。一是开展区域评估。先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变“企业付费评”为“政府买单评”,减少企业拿地后办理相关评估时间,加快企业施工投产节奏。二是优化项目审批。设立工业用地“标准地”服务专窗,实行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承诺。健全项目简审机制,审批实行“依申请受理、联审办理、限时办结、结果反馈”的运行机制,搭建快审桥梁,革新技术方案编审模式,项目规划方案编审时长由原来3个月,缩减至1个月,压缩超过66%,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工程设计图等审批用时,成功实现土地“交地即交证”“五证同发”“拿地即开工”。三是完善配套设施。严格执行净地出让规定,聚焦产业园水资源紧缺、原辅料运输不畅等瓶颈问题,统筹推进市政路网管网、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电力迁改等项目建设,目前实施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项目7项,启动建设园区市政道路约2公里;优化搬迁输电线路约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厂,促进产业园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5000吨/日,敷设给水管线、扩建排水管线、新增中水回用管线10公里,实现试点产业园“五通一平”全覆盖,项目落地提供生产要素保障。

  (三)联力聚合亮明监管之“灯”。一是实施并联管理。组织自然资源分局、经发局、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土地出让合同和履约监管协议约定事项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项目开工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及参建单位对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及“标准地”控制指标进行全程监督,推动监管向“专业行业联合、部门处罚统一、整改程序简明”转型,保障监管清单制、重点领域重点监管、审慎监管和信用分类分级监管等措施的实施。二是明确履约监管。行政部门的精力从“重审批”转移到“强监管”,对产业园内新增工业项目须签订履约监管协议,明确约定控制性指标、达产时间、指标核实办法、违约责任等,对未达到履约监管协议要求的用地进行分类梳理,督促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建立项目用地退出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收回、流转、置换、收购储备等方式,推动土地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三是强化效益评价。对通过达产复核验收的工业项目,列入年度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范围,实行定期综合评价、分类分级监管,建立评价档案和产业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对现有企业新增用地、利用存量用地增容、技改等项目实施差别化用地保障政策。

  三、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用地成本“低投入”。机制运行以来,依托“区域评估”结果共享,预计为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4个项目落地节约投入成本900万元以上,有力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实现项目动工“光速度”。“标准地”出让有效优化了项目用地动工审批流程,缩短审批办理用时,成功实现土地“即拍即用”。改革前,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通常在地块交付后3-12个月左右动工建设。改革后,土地竞得人按照建设项目设计条件,在土地交付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动工建设,开工后24个月内竣工。三是实现土地利用“最优化”。“标准地”出让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产业类型等提前设置,其中投资强度由以往的350万元/亩大幅提升至600万元/亩,亩均税收由以往的25万元/亩提升至50万元/亩,容积率由以往的1.0提升至3.0,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大幅提升。

  案例22:宁德市实施“精准助企”政务专班服务

  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宁德市突出政企协作,实施贴心产业专班服务、强化精准招商服务、加大宜商优惠政策扶持,组建重点服务专班和工作组,定期与民营企业开展战略对接,共同探讨产业规划、谋划产业布局,提升服务主导产业水平和能力,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龙头引领有力、链条上下贯通、集群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贴心产业专班服务。围绕“万亿工业”目标,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跑动、增便利,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一是加强专班服务。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招商政策、一批重点跟踪项目”的要求,建立产业专班服务机制,推行项目落地“保姆式”服务,对企业项目所需的资金、用地、用电等要素,依据项目建设规模和进度,摆“盘子”、列“清单”,提前谋划、及时保障。开展“走千企访万户促发展”活动,摸清订单、融资、供应链等需求,建立问题开单、交办、反馈的闭环机制。二是服务技术创新。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着力提高企业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设立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开发。三是提升审批服务。将“政企直通车”和“企业服务热线968871”“产融云”有效结合,实现政企“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建立项目前期“3+N”工作机制,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主动“导办”、全程“帮办”、委托“代办”、全面“兜办”、全流程在线审批等服务举措,创新项目“模拟审批”,全面落实“三合三省”(“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和省时、省力、省钱),实现要素审批“大提速”。如福鼎锂电基地2064亩用地7天完成报批,66天完成8000多亩征地工作,宁德车里湾基地从选址到第一栋主厂房建成仅用20个月。

  (二)强化精准产业招商服务。按照“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的思路,制定《主导产业产业链招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全产业链精准招商。一是以“龙头”招产业链。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与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以龙头企业招知名企业,再以新引进的企业为核心吸引其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形成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如宁德时代与一汽集团合作在宁德成立时代一汽,再由时代一汽吸引配套产业项目等。二是以“延链”招产业链。深入分析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筛选出全球、全国行业前三的招商目标企业,开展产业链“延链”招商。如针对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借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供应商大会契机,多次举办锂电新能源产业专场招商推介会,对接落地卓高、厦钨、杉杉、国泰等80个锂电产业链项目;依托青拓集团举办不锈钢产业发展创新大会、招商推介会等,集聚70多个不锈钢中下游产业链项目。2023年11月9日宁德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储能大会,以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签约项目63个,着力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三是以“配套”招产业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在基础设施、融资、人才及租赁住房等方面予以配套,重大招商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

  (三)加大宜商优惠政策扶持。完善支持企业发展政策体系,构筑良好创业创造环境。一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各大产业专班结合主导产业配套特点,按照“一业一策”原则,推动迭代更新锂电新能源“7条”、不锈钢“7条”、新能源汽车“6条”、铜材料“7条”等政策措施,在设备、品牌、人才、创新等方面给予集成化支持,让产业链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二是强化惠企政策兑现。线上搭建“政企直通车·惠企政策信息统一发布平台”,组织开展惠企政策巡回宣讲、纾困政策宣讲、惠企政策对接会等专场活动27场次,覆盖企业870家次;出台25类33项“免申即享”项目清单,推动惠企政策简便、快捷兑现落实;开通“政策云配”,累计上线配置市县惠企政策153项,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设立惠企政策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解读、辅导服务。三是创新金融担保服务。建设“担保云”线上平台,推广银担“见贷即保”“二八分担”等业务,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创新“‘银行、工商联、商会、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金融+’服务模式”,提升融资服务企业水平。

  三、取得成效

  目前,宁德市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配套企业达200多家,宁德时代和新能源科技两大龙头企业80%的配套实现就近采购,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形成从“原料—冶炼—热轧—冷轧深加工—各类不锈钢制品”的产业全链条。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和不锈钢生产基地,是上汽集团的重点出口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评“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称号,不锈钢产业园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增长31.5%,支撑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1、GDP增速连续4年全省第1。今年1-9月宁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增幅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9百分点,并入选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明显城市。

  案例23:平潭综合实验区推出台湾居民个税补贴便利措施

  一、背景情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为进一步做好对台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平潭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实践以惠促融理念,围绕台胞台企需求,探索惠台政策兑现举措创新,推出台湾居民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免申即享”的便利措施,助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由于台湾和大陆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和减免费用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台湾居民在大陆取得的收入税负不同。为消除税负差异,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平潭投资就业生活,福建省政府于2012年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对在平潭工作且实际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台湾地区居民,按实际缴税额的20%予以补贴。2014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台湾居民个人税负差额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是平潭作为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的独有政策。台胞原先申请该项政策补贴,需到柜台现场办理,政策兑现效果不及预期。

  二、主要做法

  (一)自助办,“免申即享”。个人所得税缴纳数据为个人隐私,为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在严格遵守纳税数据推送要求的前提下,研发平潭台湾居民个税补贴申请“线上授权”小程序。在“闽政通”APP的“平潭通”小程序内,新增开发台湾居民个税补贴申请“线上授权”小程序,根据台胞授权进行纳税数据推送。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台湾居民个税补贴资金“免申即享”工作通知》,明确工作推动依据、流程、各部门职责等,明晰各单位职责和办理时限,确保该项措施依法依规开展。制作平潭台湾居民个税补贴“免申即享”流程图,细化工作流程,受理审核人员“按图”审核,规范操作,实现惠台政策兑现规范办。

  (二)数据共享,加快办。在岚台湾居民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的申请和审核涉及审批局、税务、台办、公安等多个部门,税务和公安的专网数据与政务数据尚未打通。随着智慧政务、全程网办的推进,依托在岚台湾居民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免申即享”措施的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聚集专题,探索突破,通过一次授权,进行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信息推送,后台审核由原来的三个部门缩减至一个部门,申请和审批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台胞从跑三个窗口简化成直接全程网办,实现惠台政策兑现便捷办。

  (三)掌上办,秒到账。通过惠台政策奖补举措和机制创新,在岚工作的台胞申请该项政策补贴实现了由线下转入线上,在完成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后,通过手机端“闽政通”APP内相应模块,上传个人台胞证、银行卡、相片,并完成授权操作。审批部门即可根据台胞授权,线上完成奖补审批,直接将奖补发放到台胞个人账户,台胞一趟不用跑就能便利地领到税负差额补贴,实现惠台政策申请掌上办。

  三、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优化了惠台政策兑现方式。依托数字政务平台,将“线下办”变为“掌上办”,平潭综合实验区台胞台企服务中心将“坐等”式服务变为主动靠前服务,助力优化对台营商环境,让台胞同等享受智慧政务所带来的便利,不断增强台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来,已有524人次成功兑现,奖补金额达202万元。

  (二)进一步提升了政策宣传效果。落实政策奖补的过程,也是提升政策宣传效果的过程。个税补贴、免申即享、全程网办等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掌上领”的方式,台胞便捷地领取到相应的补助资金,有效解决了台胞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创业、就业、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进一步拓展了兑现工作的新路径。通过惠台政策奖补举措和机制创新,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解决办理手续相对繁琐问题,确保政策普及率和申领率达到100%。

  案例24: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推行台资企业

  登记注册“全程网办”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2023年10月19日,在公安部和福建省直有关部门支持下,平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的地区,依托接口数据交互,平潭率先实现台资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网办”,推动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社会面应用同等便利,为台胞在岚投资兴业提供便利。

  二、主要做法

  (一)智能填报,申办便利化。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公安标准地址库、经营范围规范库嵌入台资企业登记申报系统,支持智能筛查、模糊查找;推动与产业园区运营公司信息互通,选择集群注册登记的,智能生成规范、唯一的集群注册住所;增加人员勾选复制功能,减少人工录入工作量,实现经营范围、住所、人员等信息“一键勾选”。二是优化申报功能。通过增设数据验证、字段格式验证等功能,智能识别填录的台资企业股东情况、组织架构、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是否符合规范,并相应作出预警提示,降低申报错误率,实现“一键核验”;支持申请人自主选择搭配需申办的业务及模式,相关表单随之调整,满足台资企业多样化登记需求,实现“一键填报”。

  (二)一站服务,流程电子化。一是实现“一网通办”。整合业务表单,申请人“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可同时办理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税控设备、医社保、公积金等台资企业开办全环节,信息精准推送至各部门,由“数据跑”代替“人工跑”。二是实现“一趟不跑”。优化实名认证环节,坚持“一(申报)号一人一认证”的原则,依托身份核验接口数据交互及远程身份认证系统,股东、法定代表人、经办等人员在线进行身份认证+真实意愿确认+电子签名即可,办件结果(纸质营业执照、企业印章等)免费邮寄送达,实现台资企业登记注册“零跑办”。

  (三)在线存储,档案数字化。一是实现“一纸不交”。根据不同企业类型、组织架构及申请人填报信息,自动生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全套台资企业登记材料,并嵌入股东、法定代表人、经办等人员身份证件及电子签名,申请人无需提交任何纸质申请材料,还可随时随地在线查阅、下载电子档案,免去线下档案查询的办事成本。二是实现“一企一档”。所有申请信息及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登记注册材料、实名认证信息(认证时间、身份信息、过程人像图片等)、刻章申请信息,均作为数字档案通过政务云存储备份、利用,工作人员无需对档案进行二次数字化加工,减少纸质档案管理压力。

  三、取得成效

  按照传统模式办理台资企业登记注册,台胞需要自行准备纸质材料,并由所有相关人员签署后提交到窗口办理,如材料出错、缺失关键要素,则需要补正后才能办理,一定程度上增加台胞办事成本。而台资企业“全程网办”有效解决这些办事难题。一是系统自动生成申请材料解决“填写难”问题;二是部门间数据实时精准推送解决“多头跑”问题;三是远程身份认证解决“签字难”“排队长”问题;四是数字档案归集解决纸质档案“保管难”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一纸不交、一趟不跑、一企一档、自动归档”,让台资企业登记注册享受和大陆企业“刷脸办照”的同等便利。实施以来,已超过80家台资企业办理“全程网办”,改革吸引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新华网》《央广网》等众多媒体纷纷聚焦。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