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政务环境
案例1以点引链 牵动全局——河东区加强企业联盟 开展“链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区人社局)
案例2 河东区高效办成一件事“上新单” 服务产业集群项目“加速跑”(区政务服务办)
案例3 以“智慧河东”建设为依托 做优做强数字经济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区数据局)
案例4 “信用+园区”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信用+二次方”产业园区应用场景(区发改委)
案例5 河东区统筹打造“一站多维”助企服务集群试点(区政务服务办、上杭路街)
案例6 河东区多措并举护航“海河文化旅游带”发展(区市场监管局)
案例7 积极担当作为、主动靠前服务 助力架空平台建设新政在河东落地落实(区国动办)
案例1 以点引链 牵动全局——河东区加强企业联盟 开展“链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近日,河东区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旗下天津电建和天津电力设计院进行指导推动,以“链动和谐”为主题,将两家企业作为“起点星”企业,以供应链为基础绘制了企业上下游“星图”,形成了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联盟体系。采取一系列活动,在两家企业的全产业链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实现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模式从“单点击发”到“全火力覆盖”的转变。
一、破局:突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前置作用
近年来,劳动方面的案件呈现了“任务多、数量大、复杂程度高”的趋势,据我区统计,今年上半年信访案件2253条,同比增长22.98%;监察处理各类平台转办件总数2561件,同比增长7%;劳动争议案件仲裁请求增加,涉及专业知识增加,被诉方行业领域增加。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我区积极响应市人社局的号召,在产业链上下功夫,制定工作方案,从企业文化、员工培训、内部调解等方面,引导和谐劳动关系优质企业以点引链牵动全局,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动和谐劳动关系逐渐从个体向链条和网络发展。发挥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前置作用,‘点’的问题‘链’上解决,‘小’的问题‘靠前’解决,共性的问题联合解决。
二、辐射:以起点星为原点引爆星图覆盖企业
我区倒排工期,提出了“链动和谐”的“四机制”和“五任务”,即:四机制,党建引领机制,突出党建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联系沟通机制,坚持畅通沟通渠道,强化政府、企业、员工的和谐关系;文书置换机制,确保调解组织的调解协议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仲裁机构的文书置换;信息共享机制,坚持链条内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实现风险共抗,互通有无。五任务,建立基层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以星图为索引,以起点星为原点,建立基层调解工作平台,并延伸辐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归属感。围绕员工“为何进企业、怎么履好职、发展怎么办”等方面,指导星图内企业,总结、交流劳动和谐关系创建经验;强化和谐企业培育,扩大和谐面。加大和谐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引领星图企业申报和谐企业;加强重点人员培训,筑牢基本盘。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和人事干部培训,筑牢星图企业劳动和谐工作的基础;总结创建工作经验,掌握源数据。重点掌握辐射企业数量、建立基层调解组织数量、和谐企业扩点扩面数量等基础数据,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愿景:将劳动关系作为纽带开展“大人社”服务
“链动和谐”的远期目标是为全社会提供“大人社”概念的优质服务。我局在谋划布局上,以劳动关系为枢纽,突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一是围绕人社工作基本规律,提升服务效能。将和谐劳动关系理念,从劳动关系管理中逐渐渗透到就业、创业、劳服等各项人社工作领域,用和谐理念引导工作,持续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矩阵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社工作新格局。二是围绕河东区的区域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研究区域优势,分析人社服务功能,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链动和谐”工作方案和工作内容,以两年为一周期,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形成“期期有主题,每期有侧重”的模式,扩大人社部门在区域发展中的贡献。三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融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以人社工作为切入点,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扩大业务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各类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服务,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唱好京津“双城记”,畅通“硬联通”、“软联通”。(区人社局供稿)
案例2 河东区高效办成一件事“上新单”服务产业集群项目“加速跑”
今年,河东区全面落实国务院和市区两级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聚焦“三新”“三量”等中心工作,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制定《河东区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方案》。在《方案》指导下,我区结合办事企业实际需求,推出“城市更新一件事”“医疗设备更新一件事”等10项具有河东特色的“一件事”场景,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力争擦亮河东“高效办成一件事”品牌形象,让河东政务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企业服务站+一件事”复合服务模式助推城市更新项目再提速。将“城市更新一件事”与园区“企业服务站”相结合,同时聚焦政策导向,畅通“桩基先行”路径,多措并举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一件事”审批服务。今年年初,为助力一机床城市更新项目加速建设,我区在项目园区内建立河东区首个园区企业服务站,并配备了专属的“园区管家”,随时跟进项目进展,按需启动“城市更新一件事”服务场景,快速响应园区企业的办事需求,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项目网上申报及施工许可等手续的办理。今年以来,我区已在一机床城市更新项目、井冈山路城市更新项目、津龙湾城市更新项目建立了园区“企业服务站”,通过“城市更新一件事”助力项目开工时间普遍提前1—2个月,获得企业一致好评。
二是“医疗设备更新一件事”助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在河东落地。为贯彻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河东区创新推出“医疗设备更新一件事”,为我区医疗卫生机构装备设施迭代升级,加强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政务服务保障。《方案》印发后,我区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业务骨干,建立设备更新行动服务专班,逐项研究《方案》中涉及的行业领域所需要的政务服务保障。服务专班统筹梳理相关行业设备更新高频办事需求,最终确定建立“医疗设备更新一件事”服务场景,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审核、职业病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医疗机构申请放射工作许可、辐射安全许可等相关事项进行整合重组,合并同类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变“多次踏勘”为“一次踏勘”,从事前申请到事中踏勘全面简化流程。目前,我区已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医疗设备更新一件事”专窗,安排服务专员为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提供全程帮办服务,帮助相关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手续,早日投入运营服务周边百姓。
三是全方位配套服务助推“一件事”改革扎实落地。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专区、专厅”,为办事人提供表单填写、线上申报及咨询洽谈等专属空间;配备“专人”帮办领办,指派业务骨干“专人”负责咨询指导,为办事人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服务。落实服务场景标准化,合并不同事项的同类材料,逐一编制受理通知书和办事指南,一次性明确办理时限和申请材料,让办事人一眼明了;夯实大厅建设标准化,增强帮办代办人员专业性,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业务专项培训和现场指导,在政务服务“软实力”上主动作为。选取企业群众关切的重点服务场景制作宣传册,明确适用情形、关联事项、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关键要素,供办事群众取阅参考;通过天津市政府网等市级媒体途径,大力宣传河东区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取得的实际成效,提高社会知晓度。(区政务服务办供稿)
案例3以“智慧河东”建设为依托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一季度,机构改革组建不久的河东区数据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以“智慧河东”建设为依托,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政务服务发展,努力构建河东区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开放数字场景,助力产业转型。为服务企业数智化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积极走访移动城三分公司、渤海银行(总部)、天津医药集团等18家企业,全面了解企业改革发展情况、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需求以及企业未来数字化发展方向。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等6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2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区内相关企业擅长领域,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做强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区数据局积极赴北京开展招商活动,全面推介河东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智慧河东”建设情况、区位优势、人才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立足区域数据资源禀赋,招引数字化企业,引进1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一机床项目产业园,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以数字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同时,联合区税务局、区科技局、区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就提升企业发票限额、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是发挥乘数效应,释放价值潜力。为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河东区积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新模式,研究制定《河东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申报天津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基于市区共享开放平台数据资源,梳理可用于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目录清单近万条。推选“数据要素×”典型案例3个,加快形成数据要素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助力数字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下一步,区数据局将创新体系效能、强化需求牵引、提升供给质量,发挥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对接沟通,促进河东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区数据局供稿)
案例4“信用+园区”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信用+二次方”产业园区应用场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天津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十项行动”中的“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和“四个善作善成”中的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部署要求,河东区选取“二次方城市”二手商品流通电商产业园,以信用创新为支点,以交易、交换、交流为核心,围绕“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信用建设”,开展信用应用的试点工作,探索园区信用管理模式,加强诚信宣传和信用服务,创新技术资源强化信任机制,为河东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一、加强园区信用基础建设,探索信用管理新模式
一是建立信用“档案库”。一季度,制定了《河东区“信用+特色产业园”应用创新行动方案》,归集“二次方城市”园区入驻线下企业及商户的基本信息、公共信息、非金融负债等信用信息内容,梳理企业信用报告,建立园区企业信用档案库。二是签订信用“承诺书”。制作《天津二手商品流通电商产业园企业告知书》,向注册园区认证系统的用户企业发送,推动园区电商签订信用承诺,积极引导企业亮诺践诺、合法诚信经营。一季度,已与注册园区认证系统用户企业签订《二手商品流通产业园入园承诺书》172份。三是创新信用“投诉机制”。依托市场监管ODR线上投诉处理系统及税务金税四期监管系统,建立《二手商品售后服务投诉管理制度》处理机制,确保线上答疑和投诉处理有序运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首创二手商品流通数字化信用认证管理系统
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信用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电子合同,为“二次方城市”园区二手企业提供合规、高效、专业、便捷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搭建二手商品综合交易监控管理平台,以数字化解决产业难点、堵点。依靠数字化起到信用认定作用,解决产品信任问题,打通二手商品交易过程的障碍,有效规范电商守信经营。对二手商品流通企业的收购数据,如个人物品销售方、销售物品、销售金额进行大数据信用核验,为企业提供申请自制凭证服务,多角度证实企业业务真实性、可靠性。通过打通个人与企业,企业与销售平台之间的数据通道,建立包括业务流、资金流、发票流、物流、合同流的“五流合一”线上电商信用认证模式,真正实现对交易信息、交易数据真实性的有效管理,体现信用规范功能,发挥信用风控作用。
三、打造“信用+二次方”园区应用场景
为开拓“信用+二次方”产业园区应用场景,一是调研+探索。年初,在与商铺店主和顾客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市场消费、政策兑现、商户诉求后,探索推出具有园区特色的“信用+市集&展览”和“信用+二手电脑鉴定”,以及园区内“信用+篮羽运动场馆”等三项惠民应用场景,已陆续上线“海河分”小程序。二是宣传+服务。举办二手玩具展、二手家庭闲置物品展、二手宠物用品展、二手运动用品展、二手益智机器人展等园区二手市集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信用条例宣传教育、信用修复公益培训,助力园区内中小微解决融资贷款难题,引导企业修复失信信息,服务企业规范守法经营。
下一步,河东区将持续强化“二次方城市”产业园区的信用监管作用,提升信用服务水平,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便企应用场景,展示园区独有的诚信魅力。(区发改委供稿)
案例5河东区统筹打造“一站多维”助企服务集群试点
河东区各部门、街道主动作为,依托街道中心、园区管理机构、楼宇物业服务机构,全面统筹政务服务资源,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综合商圈等企业聚集地,多维度打造“企业服务站”集群试点,为企业提供办事“不出园、不出楼、不出圈”的高效便捷、饱含温度的“一体化”暖心服务,搭建起开放互动、形式多样的政企交流矩阵,切实提高惠企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企业服务站集群,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体验感、满意度,提升我区便企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和助企发展的精准性,不断营造“亲商、安商、助商”良好氛围,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打造“河东营商”服务升级版。
一是提供项目“定制”服务。河东区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专业技术要求高等难点,将审批窗口延伸至园区现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一对一”提供“定制”服务,通过要件梳理、流程把控、联合“把脉”、全程帮办等举措,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一机床城市更新项目园区企业服务站”正式挂牌后,在园区内为一机床城市更新项目办理了施工许可证,企业不出园区轻松取证,下一步,我区结合园区项目的逐步推进,运用联动机制,强化园区政企服务深度,让“园内”项目企业感受“定制化”服务的舒心体验。
二是提供产业“集成”服务。河东区聚焦特色产业园区资源相融、产业集聚的特色,提供专人对接、专班服务、专窗办理、免跑代办、免除踏勘的“三专两免”服务。主动摸清园区同类高频审批事项及相关企业底数,针对性提供审批建议和业务指导;采取共性审批材料专班提供,个性材料逐项指导,办理结果园区发放,真正实现“园区事园区办”。蓝天医疗器械产业园企业服务站,拿出“专园专策”,进一步压缩材料、环节,实现“一件事一起办”,为园区企业快速落地提供便利。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深化和推进警务工作站、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园区的法治护航试点工作,强化园区政企服务广度,让“园内”各类市场主体感受“集成化”服务的安心体验。
三是提供楼宇“集约”服务。河东区以智运大厦、金茂广场、中海城市广场、晨景大厦等重点项目、特色商务楼宇为试点,探索“一楼通办”服务站点全覆盖,开展门到门对接、面对面沟通、点对点协调,发挥联动机制量身定制“专属服务套餐”,建立工作台账,逐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一同落户,实现“引进一家、带来一串,落地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晨景大厦“一楼通办”服务站点,坚持用好“信创”行业先发优势,通过搭建场景平台,构建人才相助、行业相连、业态相吸的产业共同体的服务模式,引进新注册信创相关行业企业8家,注册资金1亿元,信创产业比例提高至60%,让“楼内”各类市场主体感受“集约化”服务的顺心体验。
四是提供商圈“嵌入”服务。河东区发挥街道属地优势,为综合商圈入驻企业提供点对点“嵌入”服务,主动上门走访问需,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常态化宣传解读减税降费、审批服务等涉企热点政策;全程跟踪帮扶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落地,并为其职工提供个人咨询服务。上杭路街道驻“万爱”(万达爱琴海)商圈服务企业工作站成立以来,制定《上杭路街道服务企业工作站职能》等4项服务规范,走访服务企业90余家,收到企业各类诉求问题百余个,解决率和好评率达到100%,组织企业座谈会、政策宣讲会、业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商圈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让“圈内”各类市场主体感受“嵌入式”服务的贴心体验。(区政务服务办、上杭路街供稿)
案例6河东区多措并举护航“海河文化旅游带”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2024年以来,河东区市场监管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努力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因企施策全程开展帮扶,压实责任提升监管效能,多措并举为“海河文化旅游带”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质效。大王庄街域海河沿线包括嘉里汇购物广场、中海城市广场、俄罗斯风情街、天星河畔广场、金茂汇购物广场、金阜码头等多个商业综合体,是河东区重要的商务、餐饮、购物、旅游中心,具有经营业态多、购物场所集中、文旅发展多样性的特点。为确保商圈良性发展,向外传递“河东名片”,属地监管干部深入各商业综合体,开展上门服务,全程指导商户准备材料、网上填报,避免商户“来回跑”,实现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一次通办,以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商户保驾护航。共为商圈新办、变更、延续营业执照862份,食品经营许可证320份。
二是因企施策,提升帮扶力度。实行一企一策帮扶策略,定期组织商业综合体内食品经营单位现场座谈,了解入驻企业实际困难,针对问题做到及时了解及时解决。目前,已解决入驻企业问题52件,受到一致好评。金阜码头运营前期,属地大王庄街市场监管所与街道提早谋划,成立联合专班,指定专人负责对该码头商户经营行为的规范工作,杜绝出现商户售卖物品的“天价”行为和其他违法交易行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是压实责任,提升监管效能。为压实监管责任,属地大王庄街市场监管所以十一经路为界,将商圈分为东西两个监管区,下设网格。各监管区的片长负总责,网格干部通过日常检查工作随时掌握入驻企业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确保及时整改到位。同时每季度开展“你查我查大家查”食品安全大检查活动,邀请街道办事处、社区、商业综合体和商户代表参加,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经营主体责任,确保“海河文化旅游带”内商户食品安全。
下一步,河东区市场监管局将以河东区“作风建设提升年”和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持续优行风、强作风、转政风,不断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和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区市场监管局供稿)
案例7积极担当作为、主动靠前服务助力架空平台建设新政在河东落地落实
在河东区城市更新项目人防工程专项论证过程中,区国动办发现《市规划资源局关于印发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利用规划管理指导意见(第二批)的通知》在新建项目架空平台计算结建人防工程面积的政策方面对于室外地坪的定义与人防部门在计算结建人防工程面积时对于室外地坪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使得架空平台内的民用建筑物应按何种标准计算应建人防工程面积在《指导意见》中没有得到明确,给建设单位办理人防工程结建征询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为进一步服务好建设单位,保证人防工程“应建必建”的原则落实到位,区国动办积极担当、主动服务,按照“三问、三论、一统一”的思路,充分研究论证,共同创新举措,同时兼顾了“应建必建”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了人防形象,维护了河东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坚持“三问”,掌握第一手意见建议
一是“问需”于建设单位,区国动办主动与多家涉及架空平台建设的建设单位沟通联系,重点了解建设单位对于新政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充分掌握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对于新政的整体需求;二是“问技”于行业专家,重点向市人防工程鉴定设计公司及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的相关专家虚心请教,进一步了解架空平台建设在技术方面的特点和要求;三是“问经”于规划、住建等职能部门及兄弟区国动部门,详细了解新政的实施背景、目的、意义及政策要求,认真汲取新政推广过程中涉及人防结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意见建议。通过“三问”,区国动办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为后续提出处理意见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坚持“三论”,吃透文件政策精神
为进一步吃透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方向,区国动办制作了架空平台的简易模型,并与各方开展多轮专项论证。一是与建设单位对新政实施可能给项目建设带来的最大不确定性,即人防工程结建面积的测算工作进行了重点论证,充分考虑了建设单位的合理诉求,打消了建设单位的最大疑虑;二是与市人防工程鉴定设计公司及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的专家对新政执行过程中如何全面落实各项人防建设技术指标进行了专业论证,确定了各项解决措施及确保人防工程“应建必建”原则落实到位的处理意见;三是主动向市国动办工程处汇报相关工作情况,进一步听取工程处的业务指导与意见建议,共同对区国动办提出的初步处理意见进行研究论证,获得了工程处对区国动办相关工作的充分肯定,并在“天津国防动员”公众号上进行了相关报道。
三、坚持“一统一”,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添秤
区国动办汇总了各方意见建议,经过充分论证进一步统一了各方的思想,达成了一致共识,最终确定了新建项目在架空平台计算结建人防工程面积方面的处理意见,特别是明确了架空平台内的民用建筑物如何计算确定应建人防工程面积的处理原则,既能保障对规自部门《指导意见》新政的贯彻落实,服务助力重点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又可全面落实好《关于落实特级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市人员防护体系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与《天津市人民防空工程规划(2022年—2035年)》等文件对人防工程建设提出的相关要求,确保人防工程“应建必建”的原则落实到位。该处理意见获得了建设单位与行业技术专家的认可,为后续服务新政在河东建设项目的落地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营造河东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添秤。(区国动办供稿)
02市场环境
案例8 “小窗口”服务“大市场”——河东区探索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新实践(区市场监管局)
案例9 助力资源回收增效 推动经济循环提质(区税务局)
案例10 政采阳光护航企业发展 贴心服务厚植营商沃土(区财政局)
案例11 河东区落地全市首笔“跨境快贷—外贸贷”(区财政局)
案例12 河东区探索税务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 全市首创“数字人民币+社保费”应用场景(区税务局)
案例13 河东区打通知识产权“保护+转化”新链条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市场监管局、区司法局)
案例14 构筑公平竞争“新高地” 释放营商环境“强引力”(区市场监管局)
案例8 “小窗口”服务“大市场”——河东区探索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新实践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河东区深化商事制度领域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依托“京津冀企业登记服务专窗”,打造更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新实践。
一是聚焦登记注册,深化改革探索。登记注册贯穿市场主体新设、变更、注销,到迁入迁出的“全生命周期”,持续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登记注册服务,对市场主体破除市场藩篱、打通循环堵点、不断发展壮大具有积极影响。河东区聚焦企业登记注册堵点难点问题,深化商事制度领域改革,积极加入《推进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设置“京津冀企业登记服务专窗”,安排专人为京津冀企业提供政策宣讲、业务咨询、全程指导等服务,解决经营主体投资注册问题,积极宣传相关政策,疏通企业在跨区域登记注册堵点,完成从“放管服”改革窗口到区域市场一体化攻坚破冰“试验田”的蜕变。
二是加强数字赋能,创新服务模式。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利用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技术,全面推进企业登记业务“标准统一、代收帮办、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省通办”新模式,实现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办理、一次办成”,着力营造便民利企良好发展环境,打造天津市河东区和北京市朝阳区企业登记业务“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签署《企业登记业务“跨省通办”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两地企业设立、变更及营业执照遗失补领、换发、企业注销登记等登记业务“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及登记通知书等登记结果“异地领取”,加快企业登记业务“办、发、领”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两地企业和群众享有“同城待遇”,真正为企业群众办事提速度、增效率。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打造商事改革“河东实践”。河东区将企业的需求作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3年11月,北京药生汇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先生来到“京津冀企业登记服务专窗”咨询,计划把企业从北京市朝阳区迁至天津市河东区。专窗的工作人员与北京朝阳区登记人员电话取得联系,采用全程一网通办的形式,现场指导企业通过“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及“津心办”APP进行公司住所变更和电子签名等相关业务,第一时间领取天津市河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名称载有“北京”行政区划的营业执照,并同步完成企业登记档案扫描归档、维护变更记录等信息,完成企业登记京津两地迁移的一站式服务,这一成功案例为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河东实践”。
下一步,河东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推动京津冀企业迁移便利化,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及时推送共享企业迁移信息,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打通政务服务的“快车道”,实现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市场监管局供稿)
案例9 助力资源回收增效 推动经济循环提质
为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要工作部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有关事项的公告》,河东区线上线下双线发力,开具天津市第一张“反向发票”,主动服务园区企业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落地“不跑偏”,助力企业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
一是聚焦园区堵点,靶向服务企业。天津二次方产业园是国内首个二手商品流通产业基地,是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之一,园区内汇集了国内众多从事3C数码、乐器、稀贵金属、潮玩等高价值二手商品交易的龙头企业,是天津市河东区倡导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园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二手商品流通行业改革与创新,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但是,长久以来,园区内入驻纳税人在二手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环节面对的往往是分散在各地的自然人,发票取得难是这些资源回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河东区聚焦园区企业堵点难点问题,灵活运用“反向发票”政策,明确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为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二是精准分类辅导,展现“河东速度”。河东区科学统筹,科学分工,第一时间对园区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和摸底调研。公告发布的第二天就将政策内容和征管操作“点对点”推送给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确保纳税人懂政策、会操作。4月29日,区税务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前往天津二次方产业园,为2户从事资源回收企业进行上门政策辅导,发放《“反向开票”政策明白纸》,帮助纳税人准确理解政策内涵、明晰操作口径。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渤通稀贵金属经营(天津)有限公司通过电子税务局在全市率先开具出报废产品增值税发票。
三是畅通“云”端受理,提升服务质效。河东区坚持提升税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征纳互动在线咨询可传送文件、同屏共享、互动记录可保存等便利条件,实现“反向开票”业务线上收件,做到涉税涉费事项“云”端受理,政策红利快速兑现,节约企业办税成本。4月29日,园区企业天津鹏宇拍拍优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线上“征纳互动”呼叫人工服务,询问如何申请开通“反向开票”功能,区税务局座席人员在线为其答疑解惑,并在确认该企业实际从事资源回收业务后,按照工作流程,完成线上收件工作。审批通过后,工作人员再次利用“征纳互动”平台远程向企业讲解“反向开票”操作流程,在线辅导企业顺利开具报废产品增值税发票。
河东区一直以来聚焦打造一流税收营商环境,致力政策落实落地落细,通过主动靠前精细化服务以真心实意推动“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切实帮助企业减负担、增动能。下一步,将持续做好纳税服务,优化精准推送,深化宣传辅导,抓好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税务力量。(区税务局供稿)
案例10政采阳光护航企业发展贴心服务厚植营商沃土
为进一步持续优化我区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维护政府采购市场秩序,河东区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市场主体,创新推进“政采贷”扩面增效,以“贷”助“采”,通过强化“服务供给”和“政策输出”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把政府采购政策和贴心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和“心坎上”,打造公平、规范、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深挖痛点,对症施“策”。河东区政府采购部门持续加大与中标企业沟通、联系的频次和实际效果,倾听企业“心里话”,通过电话问询、座谈讨论、发放《政府采购满意度评价表》等多种方式了解企业在投标政府采购项目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特别是对投标保证金缴纳形式和退还时间、政府采购合同签订、采购资金及时支付等重要环节的合法合规性,与企业深度交流。聚焦供应商反映的问题,及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做好热心服务,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今年以来,服务联系企业31家,召开部分中标企业专题座谈会1次,发放评价表31张,政府采购合同及时签订率达到100%。针对部分企业反馈少数代理机构职业不规范情况,我区结合政府采购领域“四违”问题专项检查,对代理机构政府采购流程予以具体指导,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二是政银合力,以“贷”助“采”。二季度,区财政局联合区政务办、区人社局联合举办政企银对接会,邀请邮储银行河东支行、天津银行河东支行、工商银行唐口支行、浦发银行浦悦支行、中国银行河东支行等驻区金融机构,专题介绍“政采贷”产品的贷款条件和操作流程,区人社局介绍享受创业担保相关条件,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新政策,共同研究两个金融产品相结合点,探讨为企业降低贷款成本新路径。同时,密切关注中标后融资需求“黄金期”,做中标企业融资“及时雨”,做好政策的“传声筒”和银企对话“接线员”,帮助政府采购中标供应商解决资金流转难的问题,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三是精准发力,护航小微。聚焦“稳供给”,河东区持续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在政府采购预留份额上为中小企业做足“加法”,给予小微企业评审优惠比例均按政策上限执行,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市场占有份额;聚焦“缓压力”,河东区在降低企业负担上做好“减法”,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免费提供采购文件,集中采购项目在采购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聚焦“降成本”,采购人根据项目特点、供应商诚信等因素免收履约保证金。今年以来,全区中小企业授予合同金额达4627.95万元,占政府采购合同总金额的86.38%,超额完成预留比例任务。
四是“云上”指导,为企解忧。自我区实施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电子化以来,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了激活营商环境的新动能。但个别企业由于对网上投标响应、实时跟踪采购活动的方法较为生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度。为了帮助企业熟练掌握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系统的操作流程,向问需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贴心辅导。制作《电子招投标流程明白纸》,将电子招投标平台的操作流程梳理成“一张清单”,并通过区政府官网惠企政策专栏“营商环境便利站”等多渠道多平台向政府采购供应商广泛宣传,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能力和热情。
下一步,河东区将继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努力凝聚政采力量,积极为市场主体着力打造安心的投资环境、顺心的办事环境和放心的经营环境,持续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创新服务模式、放宽市场准入、提高要素集聚力和投资吸引力,通过激活力、添动力、增效力,扎实推进政府采购向纵深发展,让企业在肥沃的“营商土壤”和充足的“政采阳光”中茁壮成长。(区财政局供稿)
案例11河东区落地全市首笔“跨境快贷—外贸贷”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用,河东区积极推广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鼓励驻区金融机构用好各项惠企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访企问需送服务。区财政局定期到驻区金融机构调研走访,了解金融机构的特色产品,依托融资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宣传普惠政策,开展精准对接。日前,建设银行创新推出“跨境快贷-外贸贷”产品,根据小微外贸企业进出口海关数据确定授信额度,切实解决了进出口小微企业回款周期长、银行授信难等融资问题。
二是回应诉求通堵点。河东区融资服务专员在银企对接工作中了解到一家从事家具出口的企业经营周转需要资金,立即行动主动服务企业,详细介绍产品特点和优势,经过反复沟通,最终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帮助企业快速获得贷款,融资服务专员指导企业通过“建行惠懂你”APP全线上自助办贷,获批了200万元“跨境快贷-外贸贷”贷款额度,并全额支用。这是天津市首笔“跨境快贷-外贸贷”成功的案例。
三是争取资源强保障。河东区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积极联合重点行业部门、街道开展银企对接服务活动。2024年计划开展银企对接服务不少于6次,组织区内融资服务专员深入企业现场,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产业配套、企业经营等情况,开展问需服务,积极征求对我区营商环境、普惠金融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及时梳理各金融机构的特色产品和惠企政策,持续更新金融产品信息库,帮助企业用好政策,定制个性化融资方案,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效金融支持。(区财政局供稿)
案例12河东区探索税务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全市首创“数字人民币+社保费”应用场景
天津作为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河东区紧抓机遇,积极行动,不断优化相关技术手段和业务流程,全市首创“数字人民币”在税务领域的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以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3月25日,天津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税员在河东区税务局办税大厅通过单位数字人民币钱包成功扣缴社保费1789.39元。该笔业务的落地,标志着数字人民币成功在我市社保费业务领域实现场景应用。
一是数字赋能,税费缴纳再添新体验。2024年以来,随着优化调整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流程工作稳步推进,用人单位已实现自行向税务部门申报缴费。河东区以此为契机,在原有传统缴费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更加方便、快捷社保费缴纳场景。利用数字人民币具有实时到账、免手续费、无需网络、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首创“数字人民币+社保费”应用场景,更好地服务社保缴费这一高频民生事项,为企业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缴费体验,3月25日,河东一用人单位通过其单位数字人民币钱包缴纳了社保费,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满意度。
二是多方联动,推进支付新模式。由于数字人民币涉及数据跨部门交互、基金归集方式等原因,缴纳社保费技术难度较大,为成功打造数字人民币缴纳社保费应用场景,天津市河东区税务局、国家金库天津市河东区支库以及中国银行天津河东支行构建“税、库、银”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链条业务流程进行磋商,探索攻关缴纳环节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保障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成功打通社保费从缴纳到入库,再到完成社保、医保权益记录全流程,为数字人民币在社保费缴纳领域创建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对现有缴纳社保费渠道提供了有效补充,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多便利。
三是对标需求,探索服务再升级。河东区将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在税费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为广大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便捷高效、形式多样的支付体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数字人民币+税费”的知晓程度及应用范围,让更多纳税人缴费人充分了解使用数字人民币办税缴费的优点,提高数币应用的认可度、接受度,让数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功能发挥得更充分,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办税体验,也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区税务局供稿)
案例13河东区打通知识产权“保护+转化”新链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河东区坚持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系统工程扎实推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原动力。
一是数字赋能,加强产权保护。坚持数字赋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公证服务平台特色作用,通过保全证据等方式实现对民企创新产品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的有效保护止损。开通企业知识产权证据保全类公证办理“绿色通道”,推出公证服务延时办、一次办、线上办、快速办、容缺办、上门办、精准办等利企“贴心七办”服务举措,对企业知识产权证据保全类公证实现“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出证”,确保企业合法权益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保障。今年以来,河东公证处共办理知识产权公证53件,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二是聚焦“小个专”,提升维权质效。聚焦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维权周期长等问题,创新运用“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机制高效解决纠纷,高效化解了天津某餐饮管理连锁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河东区某餐饮公司的商标牌匾纠纷,形成天津市首例经司法确认的商标纠纷行政调解案件,成功开辟商标纠纷调解新途径,提升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质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合议组,听取权利人诉求,主动讲解政策法规,增强权利人维权意识,加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衔接力度,实现了对“小个专”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等保护。
三是强化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二季度,成立河东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大对企业专利产品备案的工作指导与政策宣传,积极走访对接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研院所,深入了解多方需求,不断强化要素保障,谋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高端攀升,促使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愈发繁荣。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园区”,在棉3创意街区等园区、楼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产权法律服务,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公证法律需求,安排公证员“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精准对接服务企业,方便企业办理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公证事项,进一步助力企业提档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为河东区优势产业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四是供需对接,推动成果转化。河东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围绕聚焦激活知识产权发展活力的需求对接,打通知识产权创新转化运用生态链的工作思路,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以科技创新产业为切入点,致力于推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交流协作,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能转移转化,围绕科技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延链补链,推动全链条发展,持续提升河东区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做好知识产权增值大文章。已申请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预计完成专利产品备案40项以上、开放许可专利10项以上。
下一步,河东区将加快建立以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审查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主动服务驻区大院大所,补齐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聚集、搭建产业平台,全力打造基础坚实、前景广阔、资源丰富、开放协作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河东知识产权创新力量。(区市场监管局、区司法局综合供稿)
案例14构筑公平竞争“新高地”释放营商环境“强引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天津市河东区以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抓手,释放近悦远来的营商“强引力”。
一是夯实制度基础,建立公平竞争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河东区反不正当竞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发布《河东区反不正当竞争部门联席会议近期工作要点》。建立《河东区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配套机制,制发《河东区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河东区公平竞争审查抽查检查制度》及《天津市公平竞争审查会商会审办法》。进一步健全区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提高审查效率、保障审查效果,强化内外监督作用,提高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
二是强化监管保障,创新公平竞争领域执法举措。首先组织开展河东区2024年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强化网络领域、民生领域、商业营销领域、创新创造创业领域中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024年截至目前,共办结反法案件4件,罚没款20.366万元,案件办结数量比2023年同期增长200%,其中成功办结天津福瑞思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贿赂案,实现近10年查办商业贿赂案件零的突破。其次依据市市场监管委相关工作部署,为助力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轻装前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涉企收费巡查检查。2024年以来,共检查“四供”收费单位17户次、转供电单位3户次、成品油经营企业3户次。再次下发相关工作通知,部署相关各市场监管所开展居民水电气价格监督检查,重点从投诉举报中排查线索,通过提醒告诫、行政约谈等多种手段,督促供水供电供气企业守法合规经营,确保居民水电气价格政策落实到位,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最后依据区发改委相关通知要求,对照《天津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组织本机关11个行政审批相关业务科室开展自查检查,经自查未发现未向企业收费行为。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公平竞争贯穿始终。河东区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元旦春节期间老字号、驰名商标保护暨打击侵权假冒等专项行动工作,并坚持将强化日常监管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严厉打击违法侵权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规范的市场秩序。结合河东区优势产业,主动走访头部企业,问需于企业,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多次知识产权执法培训,有效提升干部队伍执法水平,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区市场监管局供稿)
03法治环境
案例15 河东区建立“三书一建议”机制 畅通“执源治理”渠道 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区法院)
案例16 全市首创“公证家事顾问”服务河东模式 探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路径(区司法局)
案例17 全市首创电力行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河东模式(区司法局)
案例18 河东区开创“公证+养老+园区”服务模式 优化司法服务供给 打造一流法治环境(区司法局)
案例19 “法”护营商 “优”无止境 河东区奏响知识产权保护“四重奏”(区司法局)
案例20 河东区延伸检察服务触角 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区检察院)
案例15 河东区建立“三书一建议”机制畅通“执源治理”渠道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今年以来,河东法院贯彻“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探索建立“三书一建议”机制,着力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4月在执行一批涉金融案件中,通过“三书一建议”机制,向当事人送达相关履行告知书,释明法律后果,5日内8起案件得以全部履行完毕。
一是发放诉讼保全告知书,推进“以保促调”“以保促执”。积极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和加强办理诉前保全案件工作的意见》和财产保全相关规定,立案阶段发放《诉讼保全告知书》,依法加大诉前、诉中财产保全适用力度,“以保促调”“以保促执”。填报《送达地址确认书》时补充“当事人账号信息”,为后期主动履行提供便利,从源头上减少执行案件。
二是发放主动履行告知书,营造诚实守信良好氛围。在案件审理中向当事人送达裁判文书时一并发送《主动履行告知书》,敦促其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积极主动履行义务,减少利息、迟延履行金和执行费等诉讼成本支出。今年3月,被执行人积极主动履行案件环比增长5.8%。同时,鼓励诚实信用,让有财产的当事人避免“失信”后果,一季度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同比减少71.74%。
三是发放执行和解告知书,让执行“温度”和“力度”并存。在申请人申请执行后,执行事务服务中心向被执行人发送《执行和解告知书》。特别针对暂时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被执行人,通过积极协商采取合理的执行方式、适当的执行措施达成执行和解方案,暂缓强制执行对被执行人生产生活造成的相关限制,同时加强对拒执行为的警示提醒和打击力度,敦促其自觉履行义务。二季度通过积极协商达成执行和解方案的案件同比增长159.6%。
四是发送执行建议,防止“空调白判”。积极探索“执源治理”新机制,构建内部《执行建议》制度,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执行事项不明确等问题,积极与审判庭沟通,发送《执行建议》,提升裁判文书的确定性和可执行性,在审判环节解决问题,减少诉累。强化联动协作,将“单打独斗”变成“部门联动”,将“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积极推进“立审执一体化”,推进“执源治理”走深、走实。(区法院供稿)
案例16全市首创“公证家事顾问”服务河东模式探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路径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法律问题,今年以来,河东区整合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家事领域法律服务业务,创新推出“公证家事顾问”品牌,提出组建“一支队伍”、搭建“两级平台”、提供“三项服务”的“1+2+3”家事公证服务新模式,以优质法律服务供给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组建“一支队伍”,推动法治资源下沉。一季度,印发《河东公证处“公证家事顾问”服务实施方案》,选派6名家事法律知识丰富、家事业务精通的公证员组建“公证家事顾问团队”,每名“家事顾问”定向服务2个街道,依托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整合公证、法律援助、律师、人民调解等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着眼基层治理“最小单元”,调动网格力量,及时掌握群众公证服务需求,随时解答公证咨询、提供精准专业公证服务,有效打通公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搭建“两级平台”,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打造“线上+线下”两级“公证家事顾问”服务平台,河东公证处推出公证“不打烊”服务,新增周日值班服务及午休时间延时服务,保持公证咨询热线365天畅通。在各街道设立“家事公证服务站”,公示“家事顾问”姓名、联系电话、服务领域信息。“家事顾问”采取“预约+进驻”服务方式,定期到街道、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值班,提供现场公证咨询,就近受理公证服务事项。同时延伸服务触角,在我市全域范围内推出公证书免费邮寄送达服务,为老、弱、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预约式”上门公证服务,真正将公证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依托“互联网+”公证方式,“家事顾问”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建立公证法律服务微信群,提供公证预约、法治宣传、线上咨询等服务,此外,可以通过“天津市河东公证处”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约申请、表格下载、证书查询,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解决公证家事难题。
三是提供“三项服务”,释放法治保障效能。开展家事公证普法宣传。定期开办“公证法治大讲堂”,围绕居民关心的婚姻、遗嘱、继承、抚养、赡养、监护、财产约定等重点领域宣讲家事公证知识,提供家事法律延伸服务,代拟财产分割协议、遗嘱、赠与合同等家事法律文书,持续释放家事公证法律服务品牌效应。保障“一老一小”合法权益。“家事顾问”依托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强与值班律师、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明白人”的协调对接,为“一老一小”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服务、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专业化”综合服务,满足“一老一小”多元化法治需求。一季度,免费办理遗体捐献声明公证4件,持续为8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首次免费遗嘱公证。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公证+调解”工作模式,参与涉及社区的基层行政执法辅助事务,综合运用合同证明、权利确认、现场监督、保全证据、提存等方式,防范征收征用、拆迁改造、环境整治、行政强制执行等各类行政执法活动的争议风险。有效对接社区内各类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就融资贷款、招标投标、知识产权保护、购销合同、消费维权等提供专业化的公证法律服务,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一季度,河东公证处办理民事公证1685件,为老百姓在“家门口”解决矛盾纠纷开辟新路径。(区司法局供稿)
案例17全市首创电力行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河东模式
2024年一季度,河东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全国工商联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天津市数据分析报告》,在全市首创河东区电力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国网天津城东公司涉电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构建电力行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持续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聚焦实体平台建设,夯实“电力行业”调解工作基础。为高效化解供电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制定《天津市河东区电力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明确组织机构、调解范围、调解程序等内容,持续推进调委会规范化建设。从优选聘7名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和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电力企业从业人员、律师担任调解员,配齐配强专业力量。建成国网天津城东公司涉电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打造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法治宣传等多元化解方式为一体的“121”工作平台,即1个接待窗口、2个工作室(“连心桥”信调工作室、法治合规工作室)、1个调委会(河东区电力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索为企业群众提供更便利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二是聚焦纠纷源头治理,建立“电力行业”矛盾预警体系。深化涉电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企业合规管理和信访调解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规范纠纷化解工作流程,优化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的供用电秩序。融合司法行政资源,发挥“法律明白人”、社区法律顾问等群体效能,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民法典》等法律政策内容,提升企业依法经营意识,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对农民工工资、充电桩、窃电查处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集中排查,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数据库,定期形成纠纷排查预警月报,及时掌握当前存在的不稳定问题,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体系。一季度,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50次涉及240余人次,成功化解电力行业纠纷11件。
三是聚焦工作方法创新,提升“电力行业”纠纷化解实效。发挥电力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优势,创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模式,依托“连心桥”信调工作室和法治合规工作室,整合调解员、律师、电力行业工作人员多方力量,对有起诉倾向来访者及时进行法律介入和诉前调解。依托多元化解中心“馨雨小屋”心理咨询室对情绪不稳定来访人员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和疏导。对生活有困难的来访者及时进行帮扶,确保电力行业领域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电力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50余人次,涉及电费纠纷、电力合同纠纷、充电桩及更换智能电表咨询等,预防矛盾纠纷17件,成功化解12件,涉及金额1.3万余元,推进电力行业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区司法局供稿)
案例18河东区开创“公证+养老+园区”服务模式优化司法服务供给 打造一流法治环境
河东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创新“公证+养老+园区”法律服务模式,认真做好涉企公证服务、老年人群体公证服务、公证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优化涉企公证服务,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搭建“公证+养老产业”服务桥梁,推动河东公证处与河东区银发产业园签署公证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为园区内的企业、职工提供常年公证法律服务,通过定期开展公益法律知识讲座、免费提供公证法律咨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文书起草等公证法律服务举措,及时满足企业、职工的公证服务需求。推出河东公证处利企“贴心七办”服务举措,具体包括公证“不打烊”服务模式、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知识产权证据保全类公证“快速办”“容缺”受理和开通涉企公证服务“绿色通道”等便企服务举措,切实助力养老产业相关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是创新公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创新推出“公证家事顾问”服务模式,从优选派6名家事法律知识丰富、家事业务精通的公证员组建“公证家事顾问团队”,依托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老年人群体便捷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河东公证处为老年群体提供免费服务:每年自重阳节至当年底,免费为年满60周岁且持有低保证的老年人提供遗嘱咨询、预约登记、首次遗嘱的公证服务;常年免费为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提供相关公证服务。延伸公证服务触角,在我市全域范围内推出公证书免费邮寄送达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体,及时指派公证人员“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办理委托公证、继承公证等事项,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公证服务需求。
三是推进多元公证普法,营造敬老法治氛围。推行“窗口普法”,设置老年人优先接待窗口,公证工作人员对老年人咨询详细解答和引导,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零距离开展公证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深入“社区普法”,河东公证处每年结合重阳节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敬老爱老服务季”活动,举办公益公证法治宣传讲座,着力普及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发挥“公证家事顾问”制度效能,面向老年人群体定期开办“公证法治大讲堂”,深入宣讲普及家事公证知识,结合具体公证案例“以案释法”,解答老年人群体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增强老年人群体的法律素养。开展“入企普法”,结合“送法进企业”“法治体检”等涉企法律服务活动,面向银发企业、养老机构宣传普及公证法律知识,提高企业对公证法律服务的知晓度、首选率,更好发挥公证服务优势,助力养老产业发展。(区司法局供稿)
案例19“法”护营商 “优”无止境河东区奏响知识产权保护“四重奏”
河东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从执法保护、纠纷化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弹好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前奏曲”。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制定印发《河东区2024年行政执法能力提升方案暨年度执法培训工作计划》《河东区2024年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计划》,提升执法队伍能力水平,切实发挥行政执法监督职能,持续规范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活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公证服务平台特色作用,通过保全证据等方式实现对民企创新产品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的有效保护止损。开通企业知识产权证据保全类公证办理“绿色通道”,推出公证服务延时办、一次办、线上办、快速办、容缺办、上门办、精准办等利企“贴心七办”服务举措,对企业知识产权证据保全类公证实现“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出证”,确保企业合法权益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保障。今年以来,河东公证处共办理知识产权公证53件,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二是弹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进行曲”。推动行政调解重点工作部门健全行政调解组织机构,在区市场监管局建立行政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作用,2023年共调解知识产权案件10件,成功运用“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机制高效解决纠纷,高效化解了天津某餐饮管理连锁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河东区某餐饮公司的商标牌匾纠纷,形成全市首例经司法确认的商标纠纷行政调解案件,成功开辟商标纠纷调解新途径,提升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质效。召开河东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座谈会,推进河东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专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特定领域矛盾纠纷调处的优势,拓宽知识产权领域纠纷化解渠道。河东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共调解4件专利纠纷,有效推动知识产权领域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三是弹好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奏鸣曲”。将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工作纳入全区“八五”普法规划,制定《2024年河东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内容。指导各相关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制,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点时间节点,着力宣传《专利法》《商标法》和《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等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整合律师、公证等普法队伍力量,以“法律七进”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区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四是弹好法律服务供给保障“协奏曲”。做优“律企同行法护营商”专项活动品牌,发挥“公益法律服务团”“专家顾问团”队伍专业优势,今年以来持续开展“法治体检”“送法进企业”等涉企法律服务活动30余场次,解答企业生产经营中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助力企业合法健康发展。在棉3创意街区等园区、楼宇推动建设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法律服务。推动河东公证处与河东区银发产业园签订公证法律服务协议,建立公证服务机制,通过实行线上审核、免预约、上门服务和降低公证费用等措施,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安排公证员“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精准对接服务企业,方便企业办理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公证事项,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区司法局供稿)
案例20河东区延伸检察服务触角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第二季度,河东区检察院积极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为抓手,以更优检察履职服务新质生产力,先后为辖区多家国有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国有企业开展调研,精准对接企业法治需求。院领导班子带队先后前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公司)、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等大院大所和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等重点国有企业走访调研,充分听取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征询司法需求。在深入分析近三年来区检察院办理的国企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举措,撰写了《河东区检察院办理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二是建章立制,为服务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行动指引。区检察院与区国资委会签《关于服务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十三条措施》文件,提出区检察院在打击侵害国有企业权益各类犯罪,强化涉国有企业案件侦查、审判、执行活动监督,加强国有资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涉国有企业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以检察建议促国有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区检察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的理念,在办理某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案件时,深入分析案件暴露出的企业权力监督机制缺位、管理制度落实不力、廉政和法治教育不深入等问题,从规范权力运行、加大惩戒力度、全面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向该企业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并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官当场对检察建议书所涉及的事实、法律适用、建议内容等进行释法说理,支持帮助企业落实建议内容,完善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检企共建,提升法治服务高度。提出检企共建的检察工作模式,通过“法律点餐、定点配送”的方式送法进企业,为企业职工普及职务犯罪、知识产权等专业知识,使订单式司法服务成为检察履职新常态。邀请国有企业职工到区检察院“焦裕禄勤政为民工作室”开展“沉浸式”“情景式”学习教育,开展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观摩活动,使企业职工“零距离”接受廉政警示教育,为国企营造清廉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区检察院供稿)
04人文环境
案例21 以“数”辅政 助力数字化城市高效治理(区数据局)
案例22 河东区“政银企”携手 创新开启全市敬老金融新路径(区财政局)
案例23 河东区“三个聚焦”切实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区卫健委)
案例24 “企业家会客厅”强势助企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底气、聚商气、显朝气(区工商联)
案例25 探索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途径 推动营商环境强力度、探新路、增温度(区总工会)
案例26 “企业服务日”护企助企 打造“天津窗口、河东门户”营商名片(站区办)
案例21 以“数”辅政助力数字化城市高效治理
河东区坚持以“智慧河东”建设为牵引,以数为先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以应用场景创新赋能现代化城市治理,以城市治理增效优化数字化营商环境。
一是夯实基础设施资源底座。为落实“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智慧河东”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以“4+2+4+N”为架构,全面构建“智慧河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二季度,河东区推进“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一中心”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打造城市数据治理新范式。
二是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应用。为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河东区建设区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数据中台,形成对全区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架构。强化政务数据共享归集,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支撑“智慧河东”城市大脑中枢大屏、领导驾驶舱APP等应用场景建设。二季度,进一步充实完善河东区人口、法人基础数据库及相关专题数据库,夯实河东区城市数字化发展新基石。
三是赋能城市发展科学决策。为有效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河东区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打造“城市大脑”核心指标库。二季度,汇集梳理10余个区属部门200余个专项指标,以感知城市运行态势为核心,搭建纵览河东、经济运行、城市治理、城市安全、民生服务、生态环境6个专题模块,实现一屏“统揽城市运行”,提高城市发展决策科学性。
四是助力基层社区高效治理。为实现以应用场景创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河东区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联通的政务服务智能化体系,推动社区人口、商户、环境、安全等数据归集整合,进一步丰富社区数据来源,助力优化完善社会治理“一张表”系统,为基层减负增效。重点打造“津心办”河东区旗舰店,设置9大类31个应用场景,二季度,不断深化场景应用,推进政务服务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一号申请、一次登录、一网办理”。(区数据局供稿)
案例22河东区“政银企”携手创新开启全市敬老金融新路径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让老年人能够享受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河东区一直在着手调研解决的问题。针对65岁以上老年群体在敬老卡办理上非常不便的问题,多次与驻区金融机构对接,结合老年群体需求,创新研究推出敬老金融服务举措,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一是“政银企”携手,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渤海银行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及天津分行均注册在河东区。今年以来,区财政局就“敬老卡”办理不便问题多次走访对接渤海银行,了解到近年来,渤海银行不断提升营业网点软硬件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持续优化支付结算业务办理流程,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迭代推出手机银行的“长辈版”,扫除老年客群的操作障碍。
二是提升服务效能,拓宽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经过多轮研讨,凭借渤海银行在为老年群体金融服务方面的深厚经验,最终我区、渤海银行与天津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正式达成三方合作,于5月10日成功召开了“敬老卡”项目启动仪式,渤海银行依托53家网点,为天津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代理免费办理“敬老卡的金融创新之路,申请人在渤海银行各网点申办敬老卡时,”“只跑一次”且“立等可取”。持卡老年人不仅可以在本市免费乘坐公交车,还可享受渤海银行为来行办卡的老年客户提供多种的金融专属权益和专属产品。
三是发展养老金融,以金融之力助力河东高质量发展。河东区积极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将养老金融文字做实做细,以“敬老卡”的“政银企”联合成功经验,鼓励驻区各金融机构大力推出更加贴近生活、便利服务的银发金融产品,结合河东区银发产业园区的建设,与驻区金融机构、银发企业共同协作,探索营造更为贴心的河东人文环境,推动养老金融产品更加丰富,持续支持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养老金融需求。(区财政局供稿)
案例23河东区“三个聚焦”切实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河东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一、聚焦队伍建设,家医服务能力持续攀升。
一是推进家医签约服务。河东区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共有在岗职工1496人,其中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有698人(占比44.0%)。全区163个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有效签约数29.28余万人,签约覆盖率35.91%,其中重点人群有效签约数18.01余万人,签约率79.04%。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建立“3+1+N”家医团队服务模式,即以“3”为核心,以1名全科医师、1名护士、1名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基础;以“1”为桥梁,实现163个团队中均加入1名上级医院临床专家指导医师或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N”为补充,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建立了医联体专家工作室。东新、大王庄、常州道、富民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开展“医联体-师带徒”项目,带教基层医务人员30余名青年骨干,切实提高家医团队服务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拓展基层服务功能。持续推进社区疼痛门诊、基层儿科门诊等特色门诊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6家社区疼痛门诊、11家中医儿科特色门诊、11家胸痛救治单元、10家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12家基层数字健共体示范级基层慢病管理中心,与家庭医生特色服务相结合,优化家医队伍,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筑牢医防融合的根基。
二、聚焦内涵建设,健康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深化基层内涵建设。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及社区医院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能力。目前全区12家中心均已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其中6家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1家中心通过社区医院验收、加挂社区医院牌子。二是优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推进疾控体系综合改革,挂牌成立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局,重新组建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区卫生监督所牌子,并选任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主任(所长),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建设,促进医防协同创新发展。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目前已实现12家免疫规划门诊智慧化全覆盖。完成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及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2024年将已婚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列入市、区民心工程,为30至65岁已婚适龄妇女提供免费乳腺癌、宫颈癌及常见妇科疾病筛查服务,目前已完成筛查4868例。三是善用数字化赋能。发挥基层数字健共体云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居民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强化“互联网+”药品保障,满足居民慢病多样化用药需求。2023年全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上线“云药房”,扎实推进了诊疗服务升级-----在规定动作上当标杆,在彰显特色上做表率,在为民服务上做贡献,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云药房”服务开展以来,累计提供152416人次的药事服务,开展云服务3467人次,部署云巡检车进行筛查活动,糖尿病门特签约患者眼底神经病变筛查和足底神经感知筛查共计筛查人数约4500余人。
三、聚焦健康共享,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一是圆满完成全国健康区创建。2023年高水平完成国家健康区建设,高标准创建健康场所,加快建设社区健身设施和便民健身房,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累计打造14家健康医院、42个健康社区、47个健康机关、46所健康学校,427个健康家庭和3个健康主题公园,实现全区社区、菜市场、医疗卫生机构等健康宣传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河东区两项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二是持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2023年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国家卫生区复审办公室持续实体化运行,每周开展暗访检查、共计向街道、行业部门反馈问题2250点位、问题整改率97.3%,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坚持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农贸市场专项整治、病媒生物重点整治等为抓手,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打造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卫生城市。三是全力推进健康河东建设,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强化跨行业、多部门、分层级推进机制;强化积极生育支持政策落实,促进河东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人口工作组织领导,牵头建立河东区优化生育政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医育结合”特色,深化与第三中心医院的“妇幼联盟”医联体建设,转诊高危因素孕产妇65人;第三中心医院产科专家在河东区孕妇学校开展孕期知识讲座5次,充分满足了辖区孕产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生育友好宣传教育。
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安排。接下来,河东区将采取更多行之有效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务实举措,真正把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卫生健康治理,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治理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不断推进高水平医疗建设,为河东区卫生健康的高质量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区卫健委供稿)
案例24“企业家会客厅”强势助企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底气、聚商气、显朝气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河东区工商联以新工作理念、新工作举措回应企业发展所需,通过“企业家会客厅”营造更优发展环境,为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搭平台,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出实招,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和“桥”的作用,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底气、聚商气、显朝气。
一是主题沙龙深化政商对话,实现“聚智”。河东区工商联以“高质量发展”“落实十项行动”“青年说”“她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河东区党政领导来到“企业家会客厅”零距离地与企业家们畅谈交流,深化了河东区的政商对话平台,会客厅内氛围轻松,以朋友的方式商谈事关区域发展的建议对策,“怎么干”成为热点词汇,每一期都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企业的建议被具体化、清单化、效能化,推动了河东区政商交流的实效性,增强了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的底气,成为河东区民营企业的“聚智”平台。
二是协同机制助力纾困解难,实现“聚力”。邀请相关部门走进“企业家会客厅”,直面企业呼声了解企业发展实情,解决企业难点、热点问题,会后与职能部门增强协同效应,通过联合发文等形式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在会客厅,联合区税务局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开展惠企政策、发票专项服务等活动,解决了企业的痛点问题;在会客厅,联合“公、检、法、司”,深入开展防范经济犯罪、企业合规、法律宣传、法律讲堂、法治体检、矛盾调解等法律服务,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通过“企业家会客厅”,工商联工作最大限度地与职能部门相融合,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河东区民营企业的“聚力”平台。
三是广泛交流促进资源对接,实现“聚势”。河东区工商联把脉企业的“商机”需求,通过“企业家会客厅”载体,助力区内企业与更多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实现紧密联系,向外拓展商机,邀请20余家商会、协会的会员企业做客“企业家会客厅”,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会商活动,在交友中找寻商机。此外,还邀请多家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进驻宣讲,为河东区的民营企业提供多样性的产品服务和共享资源,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各方来客齐聚会客厅,商机涌动,河东区民营企业蓄势待发,尽显活力朝气,成为河东区民营企业的“聚势”平台。(区工商联供稿)
案例25探索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途径推动营商环境强力度、探新路、增温度
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特别是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加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日益庞大,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河东区总工会按照天津市总工会要求,成立河东区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中心,2024年上半年,河东区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中心成功化解一起涉及金额达200000元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案例,在化解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强力度、探新路、增温度。
一是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基层工会的作用,引导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关系协调员和企业共同参与到矛盾化解过程中,注意深入企业、行业内部,充分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线下线上共同发力,做好普法宣传,坚持调解一件,化解一片。
二是规范组织管理提升质效水平。建立召开联系会制度,对定期调解工作进行小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调解员培训制度,年内对调解员轮训一遍,积极改进培训方式,采取在岗培训、现场观摩、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培训活动;积极鼓励工作人员自行学习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和拓展自身法律知识面;定期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交流探讨,以提高办案质量。
三是规范劳动争议案件办理,提高案件办理质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改进调解方式,规范调解程序,加强对调解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调解效率;要规范调解程序,健全案件受理流程。加强对调解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案件归档管理、案例评析、工作考评、内部监督纠错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探索建立劳动人事调解上下级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切实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调解多元化解中心与区人社局、人民法院等协调配合,搞好调解与仲裁、诉讼的衔接,共同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四是加强劳动争议的预防工作,争取工作主动权。坚持落实“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把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重心前移,提前介入。做好预防工作,改变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等案上门,被动处理的现状。逐步形成“先预防,重调解,后仲裁”的工作模式,将大量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争取工作主动权,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切实筑牢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道防线。(区总工会)
案例26“企业服务日”护企助企打造“天津窗口、河东门户”营商名片
为提升河东区尊企重企氛围,激发护企助企活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站区办结合站区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积极打造“天津窗口、河东门户”形象,改善站区服务,提升旅客体验,持续优化站区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河东营商”吸引力。
一是定期入企问需。办领导以每月安全提醒为载体,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个主旋律,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定期深入企业,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现场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听取企业对天津站及河东区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积极当好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是多措并举用心精准服务。积极构建以站区管理为纽带,以铁路、地铁、公交、出租车为支点的站区“5V”一体化服务体系,充分汇聚在职党员、社会团体、高校师生等各方力量,在站区形成动静结合、以点带面的服务网络,让企业、群众切身感受站区的热情和温暖。
三是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持续规范站区运营秩序,不断推动站区治理效能提升,打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是加强惠企助企政策宣传。深入开展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活动,提高企业、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知晓率,积极宣传惠企助企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动态。组织邀请辖区商户参加“企业服务日”座谈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深入沟通了解业务发展和实际融资需求,现场对天津市“信易贷”平台进行政策宣讲,与企业精准对接,把脉问诊,纾解困难,助力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营造“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形象使者”的浓厚氛围。(站区办供稿)
05基层环境
案例27 精准“把脉” 高效服务 打造富民营商新样板(富民路街)
案例28 “全周期”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高品质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大王庄街)
案例29 着力推动“玺爱”艺术街区建设 引领“万爱”商圈高质量发展(上杭路街)
案例30 精细服务加速度 盘活资产谱新篇(二号桥街)
案例31 网格“啄木鸟” 护好“营商林”(春华街)
案例27精准“把脉” 高效服务 打造富民营商新样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深耕细作推进河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富民路街道合理利用区位、产业、服务等优势,全面助推棉3提质运营,强力打造现代化“科创+文创”产业集群,凝聚多元力量聚力探索富民营商新亮点。
一是共识共赢,以“科创+文创”立足园区优势定位。聚焦园区优势定位,扭住棉3优质数科企业,链接园区新媒体文化公司资源。实现企业互通有无,加快引育科创新兴企业入驻。同时,利用现有的产业传统文化,全力支持各类“非遗文创市集”“夜市文化”等活动开展,让海河东岸真正活起来。协助棉3创意街区召开招商推荐会,完善政企对接新机制,落实暖企惠企属地责任。以“科创+文创”赋能园区产业再“添优”,立足棉3“双业融合·文化自信”园区定位,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双业融合产业生态圈,通过多维度赋能本地企业与品牌,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企业、政府、园区多方共赢。
二是多方智荟,以“平台力量”赋能企业稳步发展。依托“富商惠民”企业联动发展平台,牵引国资、投促等职能部门,中国银行、天津银行等银行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在津高校及共建企业等多方主体力量进入。街道开展赴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参观学访活动,以“引智促治”为导向,搭建互联互通合作平台,更好地借助高校专家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优势,让智库赋能企业发展,双向开拓视野、创新思路,链接优势资源,突破基层治理堵点,深挖“街-校-企”三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全力赋能企业共赢、经济发展。
三是企呼我应,以“队伍先锋”服务企业良性运转。建有“为企服务先锋队”靠前服务,深入企业调研问需,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发展动态及相关诉求,梳理形成诉求清单,并全面分析、跟进解决,针对性开展“为企先锋在行动”“助企纾困零距离”等活动。带领辖区企业赴天津市津贸投协会走访交流,持续拓展富民营商“朋友圈”,充分利用好津贸投优质平台,倾听企业心声,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黏合度,有效延伸富民服务半径、扩大交流范围、培育合作路径,为政企合作培育发展沃土。借助五经普工作的“力度”“广度”“深度”,成立社区“三圈”为企服务小分队,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台账,掌握街道空置载体资源,盘活富民经济存量,真正以切实举措暖企、助企、护企、安企,全面优化富民营商环境。(富民路街供稿)
案例28“全周期”护航企业健康发展高品质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王庄街道坐落26座楼宇,8个园区,3个商业载体,拥有天津站、海河沿线等众多发展资源,是河东区“经济大街”。今年以来,街道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体系,搭建解决问题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全周期”联系服务企业
一是畅通“街道-社区-楼宇园区”三级服务企业网格。结合街域情况,由经济发展办牵头,在13个社区配齐服务企业专员,与楼宇园区管理方共同做好企业日常服务。二是建立分管领导包保企业制度。按照片区划分,由8名班子成员对165家规上企业实行重点包保,开展日常走访。三是全面推行“信易服务岗”。在原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在7个重点楼宇园区建立服务站点,安排专人现场办公,24小时为企业提供对接服务。
二、搭建问题解决机制,“全周期”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是坚持问题收集常态化。委托楼宇园区管理方收集企业日常诉求,每月组织楼宇园区管理方开展座谈交流,集中梳理企业需求。二是坚持研究问题专业化。针对收集上来的企业诉求,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定期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专题研究,对街道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时解决,对需要市、区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吹哨有关单位进行会商研究。三是坚持解决问题全面化。对企业提出的各类大小问题,实行“周周调度”,建立问题台账,销号管理,确保企业提出的问题件件有回音、确保件件能解决。
三、推动服务全面提升,“全周期”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程参与重点项目谋划。大力协调推动二次方二期建设。推动合兴里、中粮等零散地块特色项目开工。对接相关企业研究管乐器厂和一冷天音片区城市更新。二是全程谋划推动产业布局。进一步发挥天津音乐学院“地缘”优势,与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泰达、国恒投资等部门共同策划天音特色艺术中心建设。与嘉里、金茂等商业综合体推出假日、时令等消费场景,推进金阜码头建设运营。三是全程引导楼宇园区提升。引导街域内低效、闲置楼宇园区开展“二次创业”,帮助企业管理方调整业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提升硬件改造,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老旧载体展现全新面貌,全方位提升楼宇园区企业入住率。(大王庄街供稿)
案例29着力推动“玺爱”艺术街区建设引领“万爱”商圈高质量发展
上杭路街道“玺爱”艺术街区主要依托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玫瑰里婚礼艺术中心以及红星美凯龙6楼婚纱摄影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引进婚庆相关行业落户,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在街区内逐步形成闭环,打造集婚礼策划、婚纱摄影、婚宴婚庆T台发布会、各类喜宴及聚会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时尚高端婚庆全产业链街区,满足市民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浪漫婚庆需求。
一是纾困解难。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建设初期存在用地规划、审批手续等方面问题,我街道了解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吹哨”规划资源局河东分局,并于2023年11月14日召开重点项目协调推动会,专题研究我街重点项目玺瑞进展情况,通过前期咨询法律顾问、分析研判着力点、上报市级部门协调等举措,明确了着力方向与责任分工,切实解决了重点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2024年1月10日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开展现场调研,研究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婚庆+文化”的发展方向,力争将更多文化艺术演出、展会、赛事活动落地在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提升河东整体文化艺术氛围。2024年2月21日我街道“吹哨”市规划资源局河东分局、区城管委、区政务服务办等部门,专题研究解决玺瑞门头改造问题,认真梳理了玺瑞项目门头改造相关审批手续方面存在的问题需求,分析了症结所在。此外我街道坚持每周不少于2次的上门走访服务,并开展安全检查和现场指导,实时提醒该项目注意施工安全。
二是校企合作。为进一步促进企业与高校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助力上杭路街道“玺爱”艺术街区建设。我街道分别于2024年1月4日、11日积极对接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彼此在艺术创作、阵地服务、教育实践等领域交流合作。1月10日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联合开展实地调研,研究该项目后期宣传推介事项,并推送该项目为河东网红打卡地。3月5日,联合区文旅局、北方演艺集团开展现场对接,发挥区文旅局、区文化馆和北方演艺集团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文旅赋能。利用玺瑞诺丁山现有场地资源,增设“沉浸式+体验式”商业演出和非遗市集,融入“直沽文化”发展,打造艺术氛围浓厚、特色突出的文化商业融合街区,成为有品位的文化先锋聚集地和河东网红打卡新地标。
三是以“点”带“面”。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集聚产业链条。我街道于2024年1月17日牵头组织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红星美凯龙以及滨河摄影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合作事宜,组建“玺爱”婚礼庆典行业联盟,充分发挥周边特色资源优势,搭建合作平台,激发带动效能,形成聚集发展。3月14日,组织开展“汇聚力量促发展 善作善成建新功”河东区青年联合会、上杭路街道商会“思享汇”主题交流活动,20余家企业进行交流互动。我街道积极宣传推介“玺爱”艺术街区建设情况,同时,征求青联委员意见建议,探索合作模式,并进行实地参观,不断增强“玺爱”艺术街区品牌影响力,打造以玺瑞诺丁山艺术中心为起点,辐射爱琴海玫瑰天街、红星美凯龙的商业发展带、文化发展带。(上杭路街供稿)
案例30精细服务加速度盘活资产谱新篇
乐跑运动派项目位于河东区二号桥街道詹庄子路12号,天津市汽车运输四场原址,占地面积2565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二号桥街道全面梳理街域内闲置低效厂房信息,将运输四场老厂房及场院纳入盘活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天津乐跑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顺利落户。二号桥街道成立乐跑运动派项目服务专班,从前期场地施工到后期场馆开放,街道始终坚持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对接问需,持续跟进项目进度,提供“清单化”“一站式”服务,打造老旧厂房盘活再利用的示范项目,营造出优化便捷、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一是为企规划,盘活老旧厂房完成改造。街道多次走访企业,结合厂房历史、地理位置、场地面积及当前街域内的休闲文化需求,与企业共同规划设计,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街道多次主动对接,了解企业诉求,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各项痛点、难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公司通过提升改造,完善功能重组,打造出以特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服务为内核,集健康、文化、休闲、教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业态综合体。目前,乐跑运动派项目已引进4家企业,涵盖餐饮业、体育装备、手工以及商品零售。
二是强化联动,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街道充分利用街域内产业集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优势,加强信息互通,多次就项目进展、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明确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加快实施,推动场院近一半面积在一期顺利盘活。目前,园区整体空间可以作为超过40种运动的竞技场,一期开放的项目包含户外竞技足球场、气膜羽毛球馆和大型带有综合休息区、淘气堡、极限攀岩、全年龄段覆盖的竞技类挑战项目的青少年竞技中心。两个户外全民健身区、300米的健步走道将免费对市民开放。
三是搭建桥梁,拉动街域资源实现内循环。为帮助乐跑运动派迅速提升知名度、扩大业务量,街道积极对接天津电视台,加大对乐跑体育特色街区的推介和报道,增加品牌曝光度、扩大项目影响力。街道主动为乐跑运动派牵线搭桥,积极联络街域内大型国企央企,与乐跑共同组建体育联盟。街道通过加强街域内企业互通,引导社区与企业共建活动,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实现资源良性循环。
二号桥街道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紧扣经济发展大局,主动作为、奋力争先,创新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做实做细企业服务,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奋力推动街道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二号桥街供稿)
案例31网格“啄木鸟” 护好“营商林”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春华街道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十项行动”河东实践,落实“四个善作善成”,切实扛起街道发展经济的职能,不断探索完善“12345+N”营商工作法,充分发挥社区网格的作用,开展“网格入企、企业入格”为企服务活动,以“小网格”的“微服务”为全街域各类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一是构建“两级”服务体系。在街道层面,春华街道构建“街道处级领导-营商工作专班-街道商会-社区网格”四级阶梯式工作服务组,街道牵头区各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形成“领导高位推进、专班精准对接、商会联手护航、社区网格全覆盖”的工作体系,确保根据企业规模和帮扶需求开展“不打烊”服务。在社区层面,春华街打造店小二“保姆式”为企服务团队,切实做好企业的贴心服务,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二是开展“包保式”服务。将全街2357家企业纳入14个社区、148个网格,163位网格员,科学划定包保区域,向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务,做到“企有所呼、网格有应”,有事就找网格员,“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全力护航企业发展。
三是开展“下沉式”服务。网格员定期走访网格内的企业,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辖区每户企业,收集企业意见,做到企业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在日常走访中化身“可移动的摄像头”,通过网格体系,打造全街域动态“可视化”营商服务网格图,一图通览、全域共治,做好上传下达,精心更精准地做到真正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开展“多元式”服务。网格员不仅是为企送温暖的“服务员”,也是向企业宣传安全生产的“安全员”,还是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招商员”,更是信息共享与互换的“联络员”。各片区网格员定期组织到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走访,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让安全生产意识入脑入心。对于落地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网格员热情为企业帮办代办服务,有问题及时反馈,让落地企业真正有了“归属感”。在面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时,例如法治讲堂、银企对接等方面,网格员在辖区内寻找对应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与互换,不仅满足了企业需求,也激荡了街域资源活水内循环。
五是开展“即时式”服务。建立“即时+在线”服务模式,网格员通过建立助企微信群,商户和企业的诉求在群内发布后由网格员立即协调,对小微企业的简单诉求,当场能解决的即时解决,对不能即时解决的,当天梳理即时上报,作为街道四级梯队服务组的前哨员,在企业与街道之间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服务“网”切实让企业发展动力满“格”。(春华街供稿)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治理、数据要素×专业服务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