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之一。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活力四射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政府的时代课题。
8月26日,《学习时报》刊发优化营商环境要打破哪些“隐形门”?文章提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依然有部分企业在市场准入和跨区经营过程中面临“准入难、准营难”等“隐形门”,如何清理各类阻碍营商环境优化的“隐形门”,需要破除卡点、堵点。文章值得品读,一起来看。
《学习时报》正文:
提问:胡果雄 湖南省衡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良好健康的政商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当前营商环境还存在哪些“隐形门”?如何打破?
解读:郭丽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同时要求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近年来,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市场准入和经营环节,一些明文限制或者说显性壁垒已不存在了。但是,有部分企业在市场准入和跨区经营过程中依旧面临“准入难、准营难”等“隐形门”,这说明仍存在隐性门槛和壁垒。清理各类阻碍营商环境优化的“隐形门”,需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堵点卡点进一步清理破除。
投资项目落地过程中仍有隐形堵点。各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要进行节能审查、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流程,有企业反映投资项目综合审批时间过长。个别地区仍存在多部门协调联动较弱,串联审批互为前置条件的情况。投资主体在不同地方明显感觉到营商环境尤其是审批办事效率的差异。例如,在有的地方,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网报装接入,还要分别到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服务单位申请,不仅办理环节多、周期长、费用高,还制约着项目开工建设进度。
健全投资服务保障机制,确保“要素跟着投资走”。例如,有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确保项目极便申报、极简审批、极速落地的案例,值得推广。有的地方积极推动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信用承诺制+标准地+帮代办+信易贷”综合改革模式,跑出了工程项目建设“加速度”。此外,还有多个地方都承诺“拿地即开工”,推动投资相关审批迈入快车道;以5G等信息技术构建了项目全生命周期全链条融合服务生态,或是创新项目联合验收新模式,努力推动工业项目提速增效,有助于投资加快形成实物量。在办理水电气暖网报装方面,有地方实现了“一次申报”和“一窗办理”,相关市政服务单位上门服务、全程指导,免费接到项目用地附近。
企业对跨区办税的便利化诉求值得关注。受现行政策约束,行政区划、业务系统限制和各地执法等因素限制,税务服务“跨省通办”还存在一些困难。也有企业和群众反映在缴纳税费时,存在“业务一次办”但“税费多次缴”的苦恼,这涉及税务系统与多个主管部门公共数据与办事流程不衔接的情况。
强化跨地区税务合作机制和配套措施,有助于提升区域营商环境便利化,推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例如,聚焦税费服务难点堵点,坚持在优化“线上服务体验”和拓展“线下服务场景”上同步下功夫,推出便民办税“随身厅”,及时响应纳税人或缴费人对全链条、全流程不同税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又如,有的地方政府加快建设智慧办税服务厅,为纳税人或缴费人提供更加智能化、集成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税费服务,努力打造智慧税务展示窗口。再如,为了进一步简化登记缴税(费)流程,大力推进“税费同缴”功能,努力实现“一码收取,后台清分”,即纳税人或缴费人只需通过一个二维码就可缴纳全部税费。近年来,相关省(市)的多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跨省协同办税的路径与方法,逐步有效破解了跨省税费通办难题,相关的“跨省通办”和“跨省协办”案例值得总结并推广。
规范涉企检查和推进监管公平统一。实地调研发现,有企业反映基层相关部门涉及企业的各项检查较为频繁,存在多部门重复检查或不当罚款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同时,有企业反映,涉及本地多部门或异地部门联审联动方面仍存在“隐形门”。
一方面,建立健全涉企联合检查平台和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部门公共数据之间的联合。例如,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找准大数据与执法监督工作的结合点,增强大数据助力执法监督能力,有的地方创新推出“电子检查证”,以信息化精准执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有的地方创新实施“码上入企”,用数据手段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执法扰企,切实保护企业权益。又如,有的地方探索从全链条开展涉企执法和案件经济影响评估,为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措施或行政执法可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审判和执行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评估,服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治理,创新服务型监管模式。例如,有的省(市)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改革,进一步扩大通办事项范围,升级跨省(市)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困恼,有效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诉求。有的地方提出打造“审批服务拼速度、创新服务增力度、便民服务显温度”政务服务品牌,通过显性服务+柔性治理的“智慧治理”,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有的地方着力深化综合监管改革,努力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服务新模式,通过“模块化上线、场景式串联”服务模式,确保高效办成一件事。还有多地都承诺“就近办好”,推行助力企业“急速开办、极简变更、极畅退出、极优服务”的服务新模式,尤其是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欢迎企业和群众“找茬”,政府部门做好“听劝”服务。
惠企惠民政策直达方面也要拆除“隐形门”。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仍面临困难,尤其在为小微企业增信方面尚待加力提效。也有企业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申请过程中存在未明事项和隐形堵点,令企业犹豫不决。
“有诉必应马上办”,创新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和民生关切的体制机制。多地推进“证照联办”改革,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努力推动惠企政策、惠企资金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免审即享,提高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了畅通政企沟通机制,多地打造“政企约见平台”,实行企业有约必相见,有诉求必得回应。在政银企对接方面,有的地方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一站式”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小微企业增信,同时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努力健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机制;聚焦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支撑新型农业多元融资需求的问题,探索构建“三农”信用体系,创新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开展信用评价,打造“信用+三农+金融”模式,优化“三农”营商环境,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在优化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方面,有的地方打造交易阳光平台,推出“信易+政府采购”模式,即信用记录良好的供应商,在政府采购领域办理相关业务时,享受因信用记录良好带来的红利,包括简化采购证明材料、获得相关融资服务等。
打通阻碍国内国外市场联通的卡点。一些外贸企业反映,关于货品申报和查验手续仍需要在多地海关分别办理,尤其是特殊货物通关不便,抬升了企业经营成本。此外,积极开拓国际业务的企业在口岸通行便利和跨境高效运输方面也有诉求。
持续推进跨境贸易集成化改革,创新关地协同合作模式,加快重点口岸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通关便利水平。例如,有的地方创新了“陆海通”模式,通过陆海联运中转运作,使得转关数据通过海关内部的系统完成交互对接,实现了“港口前移、属地通关、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相关进出口货物可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又如,简化国际航行船舶出口岸手续,有的地方探索在国际航行船舶出口岸申报业务中,实施信用告知承诺制,出口岸许可证办理从“串联”转为“并联”,通过优化口岸通行流程而提升效率。再如,有的地方政府打造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创新采用AGV(自动导向车)无人通关模式,实现跨境高效绿色运输,推动大宗商品“公转铁”和“散改集”,这一切努力都有助于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治理、数据要素×专业服务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