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过去一年,深圳全市上下牢记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任务,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奋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改革潮涌,擂鼓奋进。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24年深圳改革大事,共同感受这座奇迹之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步履、铿锵足音。

  一、出台深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意见和500余项重点改革事项清单,创新六大工作机制抓好改革落实

  2024年9月20日,中共深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实施意见》和500余项重点改革事项清单,明确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制。出台市委深改委《关于进一步抓好改革落实的若干措施》,建立分类推进、改革调度、督察问效等六大改革推进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在深圳率先实施、结出硕果。

  二、国家连续3年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8条典型经验,改革先行示范作用显著

  202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深圳8条典型经验,涉及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建立跨境信用数据传输和认可机制、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创新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构建水上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推动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等。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继2022年发文推广深圳18条创新举措、2023年发文推广深圳22条典型经验后,再次发文推广深圳改革做法,3年累计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48条。

  三、《前海方案》《前海规划》加速落地,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展至合作区全域

  出台实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专项推进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超九成任务落地见效。获批将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展至前海合作区全域,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设立全省首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累计落地11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5家外国律师事务所代表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案件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前海港澳e站通”为港澳投资者累计提供跨境政务服务368项。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在投资便利、贸易自由、“边境后”改革等领域实现“八个提升”。前海新增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4项、累计102项。

  四、河套实施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改革,深港“双向奔赴”协同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深入落实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成立河套发展署,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法定图则,全面实施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15%”优惠政策,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累计吸引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1.5万名优秀科研人才。

  承接科研机构港牌小汽车经“一号通道”入出河套深圳园区的省级管理事权,科研人员可自驾小汽车或乘坐跨境巴士便利跨境通勤。实行科研货物集中申报等10项便利通关服务措施,促进科研物资高效跨境流动。签约首支河套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科汇通”试点在全国16个地区复制推广。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发展规划完成整体性拼图,实现战略协同。在河套这片沃土上,一个有利于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五、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236亿元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完善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机制,鹏城实验室在一体化算力网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深圳综合平台中试线建成启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河套,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初步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出台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科技计划体系,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陆续发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设立规模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耐心资本规模增长三成。构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度体系,深圳理工大学获批招生,深圳海洋大学(筹)获批设立,全市高校新增ESI全球前1%学科16个、前1‰学科4个。创新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和直认制,开展科技人才评价试点,各类人才总量超698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

  六、健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有望连续3年保持全国城市“双第一”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系列政策,组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和医疗器械等3个产业办公室,构建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培育链条,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行)业、重点产品、重点集群、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乃至超常规发展。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280万辆,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先锋版发布亮相,载货无人机飞行规模全国领先。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有望连续3年保持全国城市“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5%。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七、探索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等贸易新业态,进出口总额首次迈上4万亿元台阶、创历史新高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完善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商品结构、贸易结构。2024年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迈上4万亿元台阶、达到4.1万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出口总额有望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首位。构建跨境电商“关、汇、税、贷、保”五位一体阳光化监管模式,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协同发展,深圳跨境电商综试区连续3年居第一档“成效明显”。创新大宗商品交易机制,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全年交易额1047.1亿元,其中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508.1亿元、同比增长150.2%,居同类平台首位。

  八、完善全域全时全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机制,AI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出台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发放模型券、训力券、语料券等,滚动发布近200个“城市+AI”场景,推动全身智能、全车智能、全屋智能产品“首发”,持续打造“算力供给最普惠、场景开放最广泛、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手术机器人远程“操刀”、机器人咖啡师上线。探索“人工智能+审判”深度融合模式,完成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增量预训练,率先研发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配套健全审判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民商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缩短38天,相关做法获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

  九、编制我国首个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并成功“出海”,实现从“执行标准”到“制定标准”“输出标准”

  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新获批设立3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加快打造全国唯一的“6+1”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集聚区,累计输出标准135项、测试认证产品273款。举办系列国际标准化会议和活动,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标准化发展。探索编制全国首个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高分通过国际医疗质量协会(ISQua)认证。目前,此标准获得4家国际知名商业保险公司认可支持,已在北京等地30多家医院开展评审,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等首批4家医院获得认证,并成立香港办事处,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标准化合作渠道,标志着我国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正式“出海”、走向世界。

  十、落地“刷脸通关”“拍卡即付”等系列便利举措,出入境人员和外国人数量均创新高

  落实互免签证协定等出入境政策,全市11个口岸实行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现陆路、铁路、航空、海港全覆盖。“一签多行”恢复实施,深圳湾口岸启用“免出示证件”通道实现“刷脸通关”,机场实施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等便利措施,文锦渡口岸试行“离境退税”,全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2.4亿人次、出入境外国人540万人次,均创全面复关以来新高,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达6147.6万人次。优化“户、卡、码、币、包”境外人员便利化支付体系,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医、学”等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拍卡即付”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支付体验。2024年1-11月,境外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178.7亿元,同比增长78%,预计全年达到200亿元。

  十一、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契机推进区域“六个一体化”,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圳至中山车程缩短为30分钟,通车即满负荷运转,累计车流量突破1500万车次,为两地带来海量、便捷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新动脉”,助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圳市与中山市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5年)》,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六个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

  十二、创新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半天计划”,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跑出“深圳加速度”

  践行“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理念,不断优化儿童成长保障和义务教育培养体系。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92.3%。通过多元化、多形式举办托育机构和幼儿园开设托班等方式,新增托位4.9万个。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普及人工智能课程,100所学校启动“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全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个,自2020年实施百万学位建设以来,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4万个,增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十三、深化“深圳惠民保”“医保价格通”等创新举措,让群众就医更加省心舒心放心

  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支持新建医院试点打造高水平市属医院集团,三甲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分别增至33家、29个,推广“预住院”“无陪护病房”等便民就医措施,市域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38.7%,“15分钟社康圈”网点不断健全,86.1%的高血压患者、76.6%的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深、常见病不出区、健康管理在社区”的阶段性目标。深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深圳惠民保”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首创“医保价格通”引导医保药店主动降价,医保个人账户实现线上购药、省内家庭共济,实行医保服务在医疗机构“就地办”、新生儿“出生即参保”、医疗救助“免申即享”。新增“港澳药械通”医疗机构6家、总数达10家,获批药械拓展至59种,试行粤港救护车跨境直通计划。

  十四、按照“三化一对照”思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总量保持全国城市首位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对照世界银行评估标准的思路,迭代实施优化营商环境3个年度工作方案、105项重点任务。创建“虚拟园区”集成式服务体系,落地“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23件,100%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在全省率先推出“行政执法监督码”、“随信综合查”跨部门联合监管等,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以不干扰式监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首创公证文书跨境电子化流转、音视频“双录”签名等,境外投资者实现足不出户、网上一窗通办商事登记,在增值电信、外资医院等方面试点放宽市场准入。出台实施降低物流成本等惠企政策,推出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信用+融资”等举措,努力打造综合优势更强的产业生态。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56.2万户,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440.4万户,保持全国城市首位。

  十五、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让基层治理“看得见、治得好”

  组建市委社会工作部,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全市近5000个小区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推动“支部建在小区上、居民小组建在小区上”,形成“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定”的小区治理新格局。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建立健全业务制度规范,上线智能分类分拨、智能受理助手等8个大模型应用场景,诉求平均办理时长同比压减15%。不断深化拓展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成为大家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