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月7日,安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十二个该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优秀案例。
2024年以来,安阳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次发布的十二大创新案例,涵盖了政务服务、电力供应、网格管理、税务服务以及政务创新等多个方面,具体为: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推行《“未诉先办”月调度赋能热线“一线应答”》的做法、国网安阳供电公司推行《监督优化营商环境 聚力破解“临电”难题》的做法、市发展改革委推行《修复“一件事”“乘”信再出发》的做法、市交通运输局推行《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的“安阳模式”》的做法、市发展改革委推行《坚持标本兼治 强化系统治理》的做法、市财政局推行《安阳“四强四促”助推政采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北关区推行《发力低空经济 助推无人机产业展翅腾飞》的做法、安阳县推行《五级网格覆盖“一码”数字画像》的做法、市委政法委推行《以“政法之力”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做法、市税务局推行《“三事分类”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见行见效》的做法、龙安区推行《“群众办事不出村”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向基层延伸》的做法、林州市推行《创新服务举措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新体验》的做法。
据了解,为充分展现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成果,激发营商环境建设创新活力,进一步擦亮“安阳最安心”营商服务品牌。2024年初,安阳市营商办印发了《安阳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一县(区)一特色一指标一经验”实施方案》(安营商办〔2024〕1号),就全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进行了部署。一年来,各县(市、区)、各指标单位积极响应,围绕30个指标领域的改革事项,聚焦解决营商环境工作的难点、堵点、焦点问题,对标全省乃至全国的前沿值,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新举措、新成果。经过案例征集、初审筛选、单位评选、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严格评选,最终在117个案例中评出入围案例50个,其中优秀案例12个。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安阳市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重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安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营商信用中心主任翟政表示。
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优秀案例
1.安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未诉先办”月调度赋能热线“一线应答”
2.国网安阳供电公司:监督优化营商环境 聚力破解“临电”难题
3.安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修复“一件事”“乘”信再出发
4.安阳市交通运输局: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的“安阳模式”
5.安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坚持标本兼治 强化系统治理
6.安阳市财政局:“四强四促”助推政采高质量发展
7.北关区:发力低空经济助推无人机产业展翅腾飞
8.安阳县:五级网格覆盖“一码”数字画像
9.中共安阳市委政法委员会:以“政法之力”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10.国家税务总局安阳市税务局:“三事分类”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见行见效
11.龙安区:“群众办事不出村”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向基层延伸
12.林州市:创新服务举措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新体验
“未诉先办”月调度赋能热线“一线应答”
安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一、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安阳市以提升12345热线“一线应答”能力为抓手,建立完善民声网络电话服务“未诉先办”月调度机制,形成“市委调度、精准选题、纪委推动、闭环治理”的系统治理模式,以“解剖麻雀”“治未病”的方式将群众诉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成功探索出12345政务热线办理工作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市委高位推动。坚持市委全面领导,深化顶层设计,把12345热线办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每月调度主题,市委书记现场集中调度,随机挑选12345热线工单,连线群众了解诉求,听取工单及同类问题办理情况,当场明确解决措施,“面对面”向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部门交办任务清单,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相关机制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形式予以确定,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二)突出数据分析,做好精准选题。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群众反映的身边具体实事、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12345热线大数据分析系统,充分运用安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数据分析规范》,聚焦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源头问题,突出对热线诉求量同比、环比、阶段性、规律性等要素的分析,每月筛选2-3个群众最为关心、热度最大的诉求类别形成选题建议,报市委、市政府确定1个调度主题。12345热线与调度主题牵头单位共同筛选50个左右热线工单作为调度内容,以提高调度的精准性、指向性和针对性。形成了“以数据分析为依据、以具体工单为支撑、以承办单位为主体”的选题模式。
(三)聚焦工单调度,现场精准施策。坚持把真实的群众诉求工单作为调度内容,由市委书记主持调度,各承办单位汇报工单及同类问题办理情况,分管市领导现场进行安排部署,精准施策、明确时限,推动同类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效能。截至目前,我市8次月调度共调度热线典型工单406个,市级领导31人次现场安排部署措施70余条,有效解决同类诉求4万余个。比如,5月份调度的电动车违规上楼充电问题,市委书记要求6月底前将充电桩、电梯阻停器安装到位,各县(市、区)立即行动,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20.5万个,超额112.9%完成计划任务,安装电梯阻停器1.9万个,完成比例100%,同类问题的热线日均投诉量下降54%。
(四)扎紧工作闭环,突出整改实效。月调度后,按照市政府领导分工,明确月调度主题的牵头分管市领导、主责部门,主责部门制定解决方案、问题清单,明确市县责任,进行项目化管理。12345热线建立调度问题清单、督办清单,分别移交主责部门和市纪委监委,形成“调度、整改、督办”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好“未诉先办”月调度的“后半篇文章”。比如,7月第三次月调度后,市纪委监委督促市住建局对建成区小区临时用电问题开展底数摸排,市纪委监委成立5个督导组深入小区与部门、开发商、业主委员会开展座谈调研,强力推动15个小区解决临时用电问题,截至目前,累计为13个小区、14973户居民接通正式电。有效推动相关小区办理不动产权证、征收房屋维修基金、缴纳契税等事项,预计将为财政增收2.8亿元。
三、工作成效
(一)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选题,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由市委书记进行高位调度,以“解剖麻雀”“治未病”的方式将群众诉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群众诉求由“点解决”向“批处理”转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的速度、力度、温度。截至目前7次月调度同类问题日均诉求量平均下降30%以上,“未诉先办、主动治理”的作用初步显现。
(二)政务热线权威明显提升。市委高位推动、主题调度,政府资源向群众热点诉求集中,特别是纪委监委介入调度问题督办,承办单位更加重视12345热线办理工作,诉求问题有效解决,实现12345工作由“找部门”向“部门找”的转变,全市热线按时办结率、一次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持续提高,12345热线“一线应答”能力、质量实现“双提升”。
(三)数据赋能市域社会治理。通过“未诉先办”月调度,加快12345平台与纪委、公安、城管等社会治理系统横向联通,通过热线数据分析、发布预警,推动职能部门靶向发力,助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未诉先办”的核心是人民,“主动治理”的关键在民生。下一步,安阳市将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制度机制、完善工作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在实现“未诉先办”中树牢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在推进“主动治理”中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监督优化营商环境 聚力破解“临电”难题
国网安阳供电公司
一、工作背景
“临电”是指住宅小区在开发建设阶段,开发商申请接入的施工建设用电,其供电容量和供电可靠性仅符合施工建设用电标准,无法满足居民入住后的生活用电需求。这些非直供电小区普遍存在供电可靠性低,涉电安全隐患多,遗留时间久收费高,涉及住户人民群众多等突出问题。其中15个突出问题小区共涉及15471户5万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而造成“临电难转正”的原因,往往由于开发商资金短缺、牵连诉讼、相关部门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等诸多因素,为尽快交房将建设用电设施为入住居民提供生活用电,从而形成供电公司非直供电小区。
2024年8月,认真落实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在“未诉先办”调度会的工作部署。安阳公司抓住机会主动担责,积极配合政府解决“未诉先办”非直供小区重点事项,推动形成纪委督办,住建部门牵头,供电公司全力解决的三方联席机制,同时也是全省首例纪委盯落实,供电促推动的政企联办形式。供电公司制定“三二一”服务措施全力推动处理安阳城区15个重点非直供电小区临时用电整改工作。既能解决安阳民生问题,也能帮助开发商解决了后顾之忧,做到了“惠民生、促发展”双管齐下不断优化安阳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寻“突破”,建立三方联席机制。借助“未诉先办”纪委督导推动落实落地工作机制,供电公司推动形成纪委监委督办统筹管理,住建部门牵头专项内容、供电公司实施具体方案的三方联席机制,高位推动工作事项,打通各方沟通渠道,实行一日一汇总、三日一研析、一周一调度的高频调度模式,系统解决难点,打通堵点。通过市纪委紧盯政府部门主体责任,督导推动各级财政资金、“保交楼”资金优先用于民生,供电公司积极配合协调,促成小区建设方房产使用权抵押工程欠款,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推动13小区“正式电”配套电力建设和整改工作。
(二)求“便利”,实现双专班协同。加强外部协同和内部流转,成立专项工作“双专班”,由市纪委副书记担任组长,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项督导专班,细化责任加强政府部门协同,强化联动、形成合力。安阳供电公司针对临电转正工作覆盖专业“广”、协同事项“杂”、对接岗位“宽”、涉及人员“多”的特点,制定临代正协同专班实施方案,依据“归拢责任主体、专业专人承接”的原则,建立“临代正协同专班”。加快内部工作流转,建立临代正协同工作专班微信群,随报随审,实现线上推送、限时办结。双专班相辅相成,形成“两条腿跑步”的项目推动效果,通过政府督导专班解决外部客观疑难杂症,供电公司临代正专班,专注质量安全问题,督促施工进度做到工程“竣工即验,验完即改,改好即投”,确保送电速度,全力推动安阳市政府完成问题小区正式用电整改工作。
(三)再“提速”,一区一策提升质效。今年9月以来,安阳市纪委跟踪督办,安阳供电公司联合属地政府和消防部门对居民反映问题集中的临时用电小区配电室、供电台区和配电线路开展实地走访检查,了解、记录配套项目进度、用电需求等信息,汇总历史遗留问题,形成清单台账。针对安阳市政府确定的15个重点非直供电小区,实地调研,分为出资有困难、设计不合理、政策处理难等典型问题,因区制策,并设置电力“首席服务官”点对点服务,做到“一区一策”“首席服务官”全程管家式服务,根据问题台账综合考虑故障记录,制定改造需求,简化内部流程,实时跟进工程进度,同时搭建开发商、施工队及业主沟通桥梁,化解各方矛盾,降低舆论风险。
三、工作成效
截至12月,供电公司共完成非直供小区正式电改造13个,涉及14334户居民的安全用电问题,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4083户。通过政企联办,市纪委监委聚焦“未诉先办”事项,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践行了 “民呼我应” 理念,契合了 “群腐” 集中整治要求,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盘活了资产,解决的问题小区后期各项税费预计为安阳财政增加2.8亿元,成为变“包袱”为“财富”的具体体现,之后还要结合集中整治“15+6”民生实事工作要求和“未诉先办”难点事项,强化监督推动,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走出一条 “双专班”协同发力、“诉一督一办” 结合融合的新路子。
修复“一件事”“乘”信再出发
安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 、工作背景
安阳和鹤壁地理位置相连,经贸、人员往来频繁,两地企业在经营中产生失信行为后,经常出现跨市域信用修复材料缺失、经营地与被处罚地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异地修复不便捷、市场主体往返奔波、多头公示、多头修复等问题,我市首创出台《安阳市联动开展信用信息修复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跨地区、跨部门信用修复,大大降低修复成本、提升了企业信用修复体验感、提高了修复效率。
二 、主要做法
(一)“折返跑”变“线上跑”,跨区域修复更突破。让政府多动脑,让企业少烦恼,去年8月份,安阳、鹤壁信用办联合两地交通运输部门大胆探索,在全省率先提出在交通运输等失信多发领域探索建立跨区域失信行为纠正后信用修复协作机制,今年8月份,我市在省内率先尝试建立由安阳、濮阳、鹤壁三地行政执法部门和企业组成的微信群,由各具有法定行政处罚权的单位指定专人担任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专员,全程提供信用修复“帮办代办”服务,积极开展政策解读、问题咨询、业务受理等服务。通过试点探索的方式不断加强安濮鹤三地信用修复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能力,提升信用异地监管联动性,让企业不再跑“冤枉路”,不再受“冤枉气”,真正实现服务不“打烊”、信息多“跑路”。
(二)首创出台《修复办法》,联动修复更延伸。去年6月份,我市首创出台《安阳市联动开展信用信息修复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跨地区、跨部门信用修复,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河南安阳)”网站为基础,搭建跨区域联动信用信息修复系统,重点覆盖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消防安全等失信行为多发、缴纳罚款票据等佐证资料易遗失的领域,全国范围内的经营主体如有修复材料遗失的情况,均可向我市相关部门提出联动信用信息修复申请,行政处罚决定部门将依法依规就申请事项予以响应,大大减轻了市场主体时间成本,提升了跨地区、跨部门信用修复便捷度,在更高层次、更多维度、更广范围推进信用互认互通步伐,拓展信用合作辐射面。
(三)全面落实“一件事”,协同修复更高效。今年以来,为加强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我市围绕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打通信息共享通道,优化办理流程,推动形成高效便捷的跨部门“五个一”信用修复机制,明确信用信息集中公示窗口实现“一网公示”,落实“两书同达”实现“一次告知”。开设“信用修复一件事”专区,当前已集成发布16类失信信息修复指引,畅通修复申请渠道,线上线下提供“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与市市场监管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接联通,企业可实现申请一次、跨平台完成信用修复,解决了材料多头重复提交、多处跑趟的难题,实现事项标准统一、业务协同联动、服务同质高效。
三 、工作成效
通过不断探索跨区域信用修复协作机制,打破了信用信息共享的行政地域限制,持续加强安濮鹤三地信用修复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能力,提升信用异地监管联动性,目前已为三地企业办理信用修复5000余件,此做法两次被省政府工作专报刊登推广。我市创新出台的《安阳市联动开展信用信息修复办法》,通过信息共享,打破壁垒,畅通渠道,提升跨地区、跨部门信用修复便捷度,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时间成本,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由企业“折返跑”变成信息“线上跑”,覆盖全国8个省份企业享受到异地修复便利。修复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制度,最大限度便企利民,在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审核过程中,未出现一起不规范核查、无故超期、未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导致信用主体重复申请或致使其投诉情形,受到省通报表扬,当前已累计受理信用修复2.1万余条。
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的“安阳模式”
安阳市交通运输局
一、工作背景
为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安阳市交通运输局以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为牵引,统筹谋划、稳步推进三级物流节点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绿色配送企业,全市城区物流营商环境极大改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安阳模式”受到交通运输部认可并全国推广。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目标高起点谋划。一是科学编制方案。充分发挥安阳作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优势,科学编制《安阳市创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深入物流园区、运输企业等调研城市配送发展情况,出台《关于创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将示范工程纳入政府目标和重点督查事项,围绕目标扎实推动任务落实。三是强化部门合作。成立由14个部门(单位)组成的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措施保障,坚持任务高效率推进。一是管控有策略。探索设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区,研究发布《关于设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区的通告》,在中心城区划定45平方公里范围,加强对中心城区燃油货车管控,明确燃油货车限行区域和时间,为新能源物流车辆创造便利通行条件。二是激励有保障。研究出台《安阳市纯电动货运配送车辆运营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政府专项设立900万元运营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安阳成为全国第二个出台新能源货车运营补贴的城市。三是工作有支撑。积极招商引资,首家新能源商用车企业落户我市,获得工信部准入许可,为新能源货车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开发建设绿色货运配送监管平台,建成100个新能源货车充电桩场站,1800个充电桩,专项施划新能源货车专用停车泊位200个,方便新能源货车充电和停车。
(三)对标创建要求,坚持工作高质量落实。一是建立绿配体系。按照“综合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点”发展模式,先后培育建成万庄物流园等大型干支衔接物流园区4家,建立标准化快递、商超等分拨中心9个,在市区内分布末端配送网点1200余家,基本形成了“4+9+N”三级物流节点配送体系。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货车,着力提升物流园区和企业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和功能。全市注册成立了绿配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企业化运营的绿色配送模式,努力带动城市配送企业及物流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发展。三是实现绿色化配送。全市新能源货车发展至1500余辆,承担了中心城区商超、批发市场等快消品和生活物资的配送,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绿色配送全覆盖。
三、工作成效
我市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以来,累计减少油耗1110万升,减少碳排放2.9万吨,减少硫排放1007吨。2021年国家三部委发布通报,我市荣获“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河南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城市。2024年《河南安阳推动新能源电动车全域覆盖促进城市配送绿色化转型升级》案例作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唯一典型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名单,绿色配送“安阳模式”进一步推广。
坚持标本兼治 强化系统治理
安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工作背景
2023年以来,安阳市通过查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68起腐败案件,发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是腐败重灾区;遂对全市15家市直单位和9个县(市、区)进行专题调研,发现招标投标领域存在违规招标、围标串标、恶意废标、诱导评标等各类问题。根据案件查办情况及专题调研结果,深入开展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工作,共立案68件76人,处理处分71人,移送司法机关10人,产生了强大震慑效果和警示作用。近一年,我们坚持完善制度、重塑流程、健全机制、综合监管,切实解决了招标投标活动中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市场环境明显好转。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协调联动,一体化系统治理。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招标投标专项整治活动,实行了市政府和市纪委监委双专班工作机制,围绕强化责任、健全机制、综合监管等方面推进专项整治,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行政监督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主责的治理格局。今年我们持续发挥招标投标指导和协调职能,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固化了每月招标投标工作例会制度,截至目前召开招标投标专项整治推进会12次,对“智慧辅助评标、评定分离、CA全国互认、线索会商移送机制”等工作定期研判、集体会商。动态更新招标投标工作台账,解决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全市招标投标领域改革创新。
(二)坚持制度引领,链条化监管改革。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共出台招标投标领域制度文件20余项,对全市招投标工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规范。其中市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标后履约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规范招标人主体行为的通知》等5项制度,标前、标中、标后各环节更加规范,市场主体参与招标投标活动做到了有章可循。招标人通过优秀代理机构公示结果进行选取,投标保证金取消收取降低了市场主体成本,投标后关键岗位人员在岗情况逐渐好转,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招标投标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坚持多措并举,常态化纵深推进。坚持“1+5”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模式,对平台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新增数字见证、数智监督、大数据深度分析等功能,助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提质增效。创新研发智慧辅助评标系统,试行3000万元以下工程建设项目取消技术标评审,解决项目评标过程中评审点重复评审、耗时过长、评审尺度不一、证明性材料真伪难辨等痛点问题,截至目前试点智慧辅助评标项目22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举办市、县两级招标投标综合业务知识培训,突出警示教育,进一步明确招标主体的主体责任、监管单位的监管责任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
三、工作成效
通过持续深化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工作,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制度规则更加健全,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招标投标市场环境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典型经验先后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财政部网站、省纪委监委网站等媒体平台作了介绍。今年年初,我市《强化监督改革创新,优化招标投标环境》经验做法,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强四促”助推政采高质量发展
安阳市财政局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为解决我市政府采购监管力度不够、综合监管措施不够有力而影响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问题,安阳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监管思路,强化落实监管责任,优化政采营商环境”总体工作思路,持续深入推进本地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创新思路举措,依法强化政府采购监管,释放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有效推动了本地区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强监管,促政采环境不断优化。为实现本地政府采购全流程线上监管,2022年,国内首创研发的安阳市优化政府采购预警监管评价平台全域上线,该平台集成本地政府采购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相关采购活动信息,对每一个政府采购项目从意向公开、计划备案、采购公告、开标评标、中标结果、合同备案到项目实施进度、合同验收、合同支付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和智能化提醒及通报,对参与政府采购的相关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在各个环节自动进行结果告知、全流程办理引导,有效实现了政府采购流程规范化、传导信息化、办理简便化。
(二)强制度,促政采活动不断规范。以“权力边界清晰、权力运行规范、全程监督到位”为主线,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机制改革,是安阳市财政局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安阳市财政局相继印发《安阳市政府采购改革方案》《安阳市财政局关于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的通知》《安阳市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安阳市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需求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安阳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采购文件编制及评审活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安阳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的通知》等30余项管理制度,每年形成《安阳市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汇编》,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形成了以采购法为基础的“1+N”监管制度体系,涵盖采购方式、采购需求、采购流程、权益救济等多个管理领域,实现了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全覆盖,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初步建立了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体系。结合每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政府采购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检查以及违规处罚,依法依规打击违法,温情亲清保护合法,营造了健康优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软环境”。
(三)强职责,促政采责任有效落实。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定时期内财政运行还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安阳市财政局采购监管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思路,扛牢政采监管责任,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作用,用好政采手段,特别是开创性地在找准政府采购、市场供应与资金使用的结合点上下功夫,以监管更科学,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更有效,让市场主体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财政政策的支持,增强广大参与本地政府采购的供应商满意度、获得感。同时,在全市印发《安阳市落实采购人主体责任实施办法》,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最大限度防范化解政府采购廉政风险,促进政府采购提质增效,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四)强创新,促政采管理高质发展。近年来,安阳市财政局以创新为主线,以创新求发展,全市整体政府采购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市场主体感受越来越好。为强化采购人责任落实,创新建立“采购专管”机制,进一步压实采购人的主体责任;在采购管理中创新建立“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机制,大幅提升政府采购效能;在质疑投诉处理上创新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大量化解减少质疑投诉;在整体管理中创新建立“全域联动”机制,推动全市政采环境整体优化;在政策与市场联动上创新建立“企业反馈”畅通机制,解决企业正当诉求。通过机制创新,全面实现本地政府采购依法规范、公开公正、阳光运行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安阳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安排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开拓创新,坚守向“新”而优的目标,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全力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积极推进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在全省2020年、2021年、2022年营商环境评价中,由市财政局牵头负责的政府采购一级指标综合评价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第7位、第2位。
发力低空经济 助推无人机产业展翅腾飞
北关区
一、工作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小洪,原省委书记楼阳生的相关指示精神,在北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多措并举助力我区无人机企业提升产业实力,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转型升级,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前行。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基础配套,建运并重强支撑。大力推动无人机产业园、低空经济产业园等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空间从180亩扩展到1036亩,建筑面积达53.47万平方米,能够为企业入驻提供充足、全面的物理空间保障,科学布局地面起降设施、低空通信设施和服务保障设施,构建多层次地面保障网络及配套设施体系,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二)聚焦研发生产,延链强链起高峰。加大产业集聚力度,北关区无人机产业园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科技扶持等方式助力企业成长,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整机研发、新材料外壳、发动机、飞控系统、反制设备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打通了无人机产业上下游,形成完整的无人机产业生态。
(三)聚焦关联服务,深耕拓展优体系。政府联合蓝天实验室牵头制定了多项省市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5G无人机指挥控制平台能够为无人机飞行审批、航线划设等提供全过程服务;太行培训学校已培训持中国民航局无人机执照人员5000余人;无人机质量检验中心可为园区企业提供400余项相关检验。
(四)聚焦科技创新,积极解题强引领。蓝天实验室围绕“低空空域管理和应用、无人系统及关键技术、无人机检测技术与适航审定”3大研究方向,现已确定“面向安防巡检任务的陆空多栖无人机系统”等5项重点科研课题和“长航时可悬停警用无人机”等7个融合应用课题,形成了“企业出题+专家解题+企业转化”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蓝天实验室的优势资源,结合团队科研目标以及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研发水平。
(五)聚焦场景应用,先行先试做示范。聚焦打造全国无人机应用场景示范区,以市场为牵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现已开发14项无人机城市应用场景,其中,水利防汛、文物保护、环境监测、外卖配送、血液运输、政务服务等典型场景已由点及面在我市逐步投入使用。
三、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北关区新签约无人机产业项目30个,集聚无人机相关市场主体60余家,产值达8.5亿元,同比增长30%;45项科技转化成果投入生产,带动企业获取240项授权专利、33个有效发明。同时,结合我区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相继出台了《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和《低空经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低空经济营造了良好生态。
五级网格覆盖“一码”数字画像
安阳县
一、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智慧化、精准化水平,筑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四大安全”底线,安阳县市场监管局创新推行“智慧化+网格化”监管模式,为有效提升基层市场监管效能和精准服务企业群众作出了先行探索。全县安全问题发生率较2023年同期下降95%,消费者投诉举报率下降97%,安阳县市场监管局连续多年被市、县安委会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一)安全监管“入网进格”。一是合理规划。按照“空间布局、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四项原则,划分网格片区,每个网格片区再划分若干网格点,全县9个基层所70名市场监管人员根据所分包片区大小,对第一批网格全部分包到位、落实到人。二是构建体系。明确五级网格化架构,进一步缩小监管单元、细化监管对象、明确监管层级、压实监管责任,形成全县市场监管“一张网”。三是健全机制。制定《安阳县市场监管局“四大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实现“清单化、全流程、闭环式”管理。
(二)监管信息“一码集成”。一是搭建“智慧市监”平台,对经营主体信息、监管信息等内容进行整合,生成专有二维码。二是智慧化赋能监管。将“一店一码”张贴公示在醒目位置,经营主体安全员、市场监管网格员、社会各界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对监督经营主体排查安全隐患内容一清二楚,目前,第一批372家经营主体KT板材质二维码已制作发放到位。三是信息化动态更新。监管后台适时对二维码内容动态更新调整,建立依靠信息化技术精准执行、风险预警、督查督办、绩效评估、成果运用的体制机制。
(三)融合服务“互联互嵌”。安阳县市场监管局在发挥二维码信息集成及动态更新基础上,推动监管横向互联,将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证照到期提醒服务等融入信息化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与服务水平。
三、工作成效
“四大安全”五级网格覆盖,一“码”数字画像监管做法施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予以专题转发,《河南日报》《中国质量报》、央广网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以“政法之力”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中共安阳市委政法委员会
一、工作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部署,市委政法委始终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履行牵头抓总、推动落实职能,指导市检察院高标准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以高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思想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领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自觉意识、实践意识,主动作为,担当尽责,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专班推进,务求取得实效。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市、县(市、区)两级院检察长领衔,定期听取工作进展,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并组织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护企”领导小组和涉企办案小组,明确职责任务,认真部署推动,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扎实成效。
(三)加强线索移送,开展专项监督。正确处理质量效果与效率、依法惩治犯罪与保护合法权益、“统”与“分”三组关系。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排查涉“空壳公司”42条案件线索,并按程序移送相关行政机关核查办理。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监督,以“小切口”“子专项”推动“检察护企”有序有效开展。
(四)强化工作举措,抓好推动落实。研究制定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意见和全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犯罪刑事裁判涉财产执行检察专项行动,核查案件148件,监督法院立案3件;在12309检察服务大厅开辟“绿色通道”,提升执法司法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办好一批涉企案件。排查涉企“挂案”10件,监督公安机关撤案5件;推广应用“市场信用监管行政处罚不当”法律监督模型,发现问题线索750余条,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全力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络办公室,建立防范金融风险办案基地,组建经济犯罪专业化办案团队,着力打造涉企亮点品牌。构建一体化宣传格局,开设“检察护企”专栏,编发“检察护企”宣传信息40余篇,被省级以上主流媒体采用信息稿件35篇。
三、工作成效
通过创新执法司法服务理念和举措,努力以法治智慧、法治力量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委政法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分别在《安阳信息》第84期、第142期刊发交流。市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易策”审判辅助决策系统,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并由最高人民法院“数字法院进行时”全国推广。在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中,1件涉企检察建议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5件案例入选最高检、省检察院“检察护企”典型案例。
“三事分类”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见行见效
国家税务总局安阳市税务局
一、工作背景
为持续压缩办税时限,优化办税流程,切实提升税费服务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安阳市税务局秉承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的理念,创新实施简事快办、难事易办、特事特办“三事分类”工作法,持续增强税务行政效能,推动营商环境向好向优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简事快办”提速度。聚焦税费服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加快智慧厅建设和区域重构,自助办税终端迭代升级,实现了233项涉税事项线上“全覆盖”。丰富导税咨询台“智能导办”功能,新增10项涉税业务即办即走。聚焦跨部门高频事项和重点领域,探索主题集成服务场景,推动税费服务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事项为中心”转变,形成个人股权转让等4个自然人“一件事”套餐和注销税务登记等6个单位纳税人“一件事”套餐,并制作相应手册和二维码,在多渠道进行宣传推介,主要做法被市政府推广。
(二)“难事易办”拓宽度。聚焦退税质效提升,创新先退税、后风险管理的“极简审批、审查联动”模式,选取高频、纳税人获得感强的误收多缴退抵税事项先退再审,变流转类业务为即办类,将原有五个环节流转审核转化为办税厅集中审查。同步将数据传递至税源管理部门,提速增效的同时做实后续风险防控。充分发挥安阳特色“劳模联盟”的增值服务效能,在办税服务厅设置专家团队“为您服务”专区,根据难事涉及业务类型推荐专家团队成员,提升业务办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主要做法被总局收录到《税务系统党建工作案例集》,被全系统推广学习。
(三)“特事特办”添温度。聚焦纳税人缴费人税费诉求快速响应,将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枫桥式”税务所建设、税费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深度融合,建立“税务主责、多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1+N”税费诉求解决新机制,形成“特事特办”清单3项。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成立“税费事务诉调对接工作室”,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完善《税收法制员工作制度》,规范基层执法,以源头预防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牵头平安办、信访、人社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建立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处理机制的通知》,成立社保费征缴争议处理中心,“一窗受理、各方直联、共同解决”。加强与住建、自规、不动产交易登记中心、信访、财政等部门的交流协作,厘清项目不动产权属、发票开具、欠缴税款等情况,成功化解8个问题楼盘的涉票涉税办证难题。
三、工作成效
“三事分类”工作法实施以来,共办理“简事快办”业务157704笔,“难事易办”业务332笔,“特事特办”业务7笔。通过实施“三事分类”,事项办理更加便利,网上办税率提升至98.64%,同比增长6.25%;协同共治更加精诚,形成与法院、平安办等多部门常态化税费诉求解决机制,实现社保争议处理“只进一扇门、争议一站结”;业务流程更加优化,节约办税缴费时间60%以上。
“群众办事不出村”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向基层延伸
龙安区
一、工作背景
为解决因地理区位因素导致的群众办事出行不便、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龙安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创新基层审批和服务模式,探索实施“群众办事不出村”审批服务模式,积极推广基层帮办代办服务,助推“高效办成一件事”向基层延伸,让“一件事”更加高效便捷,真正实现“一件事就近办”。
二、主要做法
近两年,龙安区探索实施“群众办事不出村”审批服务模式,通过统计数据、实地调研、例会推进、督导考核等有效手段,在保持原有审批权限不变的基础上,梳理68项区、乡两级高频民生服务事项,线下培训代办员开展帮办、代办服务,依托河南政务服务网和各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让群众在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提交各类申报申请材料,由代办员协助上传至政务服务网,由区直职能部门在线上完成审批,再结合免费邮寄等便民服务举措完成纸质材料、证件、批复等传递的全流程闭环服务。第一批采取16个村试点先试先行,到现在200个村全区铺开,成功探索“群众办事不出村”审批服务模式。2024年,该服务模式再次升级,“高效办成一件事”向基层延伸,全面实现“一件事就近办”。
(一)强化基层业务培训,实现“一件事”在家门口“一次办”。组织“一件事”重点事项牵头单位和区、乡两级“一件事”综合窗口人员对村级代办员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培训9次,通过线上、线下多样化的学习,确保村级代办员熟知政策、掌握流程、熟练操作,做到线上指导群众通过政务网、移动端进行办理,线下通过高拍仪、彩色打印机等设备,将材料传递给区、乡“一件事”综窗人员进行线下受理。疑难复杂事项,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及时与区级部门沟通解决,确保群众的事情在村里就能得到妥善处理。
(二)强化硬件要素保障,实现“一件事”在家门口“高效办”。为全区200个村、社区全部配备电脑、高拍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每个村(社区)配备2名帮办代办人员,协调67台建行自助服务机铺设到村、社区,方便群众缴纳医保、社保、水、电、气、暖等费用。
(三)强化服务措施升级,实现“一件事”在家门口“暖心办”。积极推行双向免费邮寄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和预约服务等便利化服务模式,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办事需求,真正实现了政务服务“不打烊”、群众办事“零障碍”、把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宣讲活动、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提升知晓率,变“群众咨询”为“主动推送”,促使群众充分了解“高效办成一件事”便捷办事流程。
三、工作成效
通过“端口前移、服务下沉、数据上跑”,68项区、乡两级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在我区200个村(社区)实现了全覆盖,通过“群众办事不出村”审批服务,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70%左右,材料减少80%以上。截至目前,“群众办事不出村”事项已累计办件量达4万件余件(次)。全区线上线下“高效办成一件事”共办结565件,其中,通过“群众办事不出村”办结48件,单项事项帮助群众节约时间成本3-4小时。
创新服务举措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新体验
林州市
一、工作背景
林州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坚持面向企业和群众,抓两端带中间,优化服务流程,汇聚专业力量,建设开放、透明、便捷、高效政务服务办事环境,确保高效办成事,确保群众满意度与治理效能双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服务前置。政务服务以审批为界,分为服务前置和服务后置。以咨询辅导区、综窗改革为核心,让更多的、后台的审批人员走出后台、走出窗口,走到柜台外,在大厅一线主动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政策宣传、办事咨询、材料预审、表单填写等精准服务即为服务前置,减少了群众的等待时间,打消了群众与干部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同时聚焦高频事项,组织窗口单位拍摄视频版办事指南,“白话”式语言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办事零障碍,提升办事效率和体验。
(二)加强服务后置。聚焦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在“有诉即办”窗口的基础上,联合市纪委增设“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实现办事流程、办事结果“全过程”“零距离”“全天候”精准监督,有效解决群众办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和推诿扯皮等问题,让政务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问题等不和谐因素确保不出大厅、现场解决即为服务后置,减少群众不满意,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有力推动“办成事”成为日常工作中常态化。
(三)提升服务质量。为实现行政审批由“能办”向“好办”转变,在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延时服务、自助办理服务、免费邮寄服务、有诉即办服务、帮办代办服务以及预约上门服务六项服务承诺,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新体验。同时以“微讲堂”学习为切入点,利用每周四下午一小时时间,组织窗口工作人员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微讲堂”学习交流活动,聚焦“微服务、微创新、微改革”进行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成果分享,实现审批过程提质增效。
三、工作成效
林州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抓好两端,特别是前端,打造“您办事我来帮”服务品牌,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今年以来,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服务108040次、帮办代办2402次、延时服务996次、上门服务103次,共收到锦旗12面、感谢信15封。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