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及我省实施意见,总结提炼各地各部门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近期,省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遴选确定了第二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公布如下(按推荐来源排序),一起来看看吧→→

  案例一

  推荐单位:省版权局

  瑞安市构建版权矩阵,推动乡村共富

  主要做法

  瑞安市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和产业特点,打造乡村共富版权项目矩阵,促进产业转型,构建乡村版权生态体系。一是强化版权保护全链条支撑。出台版权产业扶持政策,推出登记、保护、转化、应用、交易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设立21个版权服务站,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版权质押授信业务、版权作品质押贷款业务,在全市减免版权登记等各类费用近100万元。二是打造乡村共富版权项目矩阵。以林川镇为主阵地,以“一节一馆一赛事、一院一展一市集、一研一协一论坛”九大项目探索版权助力产业高质量新路径,以版权示范特色化、版权转化高质化、版权机制灵活化、版权宣传立体化进一步放大集群优势、服务优势、产业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截至目前,瑞安工艺品企业版权作品登记证书超6500件,版权企业带动当地就业增长近1200人。

  案例二

  推荐单位:省教育厅

  中国计量大学探索实践“四化四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做法

  中国计量大学确立了以“法治化、特色化、科技化、国际化”的“四化”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以法学为基础,与理工、经管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产权与计量质量标准特色融合,产科教融合,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融合“四个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开展学科建设。获批开设全国第四个、省内首个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立知识产权学院,近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已累计培养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1646人,双专业学生450人。二是培育专业人才。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浙江)基地,建有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浙江平台,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和公益培训,并联合浙江省律师协会连续10年举办知识产权公益宣讲、培训300余期。连续12年承担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组织工作,为浙江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案例三

  推荐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主要做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力度,推动一系列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创新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一是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围绕专利申请到转化应用,建立从医学创新能力培养到医疗专利挖掘、评估和转化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模式。二是搭建专业合作平台,包括搭建以“广济创新俱乐部”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以“广济创新大赛”为特色的成果转化推介平台,持续组织各类培训辅导和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开启“5510工程”,深入推进创新中心模式,坚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药物创新、器械创新、诊疗方案创新以及创新转化的多学科、高水平、产学研一体化联合集成攻关。近五年已成功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2项,累积转化金额超1亿元。

  案例四

  推荐单位:省检察院

  浙江检察机关开展“诉前调解”工作,破解权利人民事维权难题

  主要做法

  浙江省检察机关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诉前调解”高效保护机制,助力权利人低成本、高效率维权。一是全方位多跨协同。制定工作指引,推动全省域开展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诉前调解工作,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引入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专业调解力量,搭建特色多元化解纷平台。二是全维度机制创新。引导侦查机关开展侵权人财产状况调查,为诉前赔偿调解奠定基础。建立赔偿保证金制度,为权利人后续索赔提供保障。三是全闭环兜底服务。细化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从宽”处理适用条件,以调解结果运用反向推动侵权人积极赔偿。对调解未成的案件,帮助权利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减轻权利人诉累。2023年以来,累计为438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8亿余元,帮助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685件。

  案例五

  推荐单位:省林业局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锚定杜鹃种质创新,助推花卉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是国际育种家协会(CIOPORA)成立60多年来第一个加入的中国籍育种家成员,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杜鹃花育种研发,在杜鹃花的色彩、抗寒性、适应性和创新性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已获批63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一是强化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创新,已保存新优种质资源3000多份,已成为国家级杜鹃花种质资源库,为新品种的选育创新提供强劲源头动力。二是强化示范和基地建设,建立国内品种最齐全的杜鹃花新优品种与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科普网站。在浙江、山东、江西等多地建立生产基地及专类园区,建设新品种杜鹃生产推广基地面积2000多亩。三是开创联农模式,实施农户“新品种委托培育”新模式,进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四是构建多产融合推广新品种机制,建立国内最大的植物新品种试验与展示基地“青岛無比方花园”,园区集耐寒耐旱杜鹃花和其它植物育种研发、生产推广、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促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案例六

  推荐单位:杭州海关

  义乌海关创新化解知识产权争议,筑牢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主要做法

  义乌海关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效和谐开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执法和服务。一是搭建知识产权争议化解平台。在现场监管、报关代理等知识产权执法一线打造争议化解室,织密争议感知网络,提升争议响应速度。二是形成知识产权争议化解标准。运用“跨境电商争议调解室”、知识产权侵权举报热线等渠道广泛收集信息,总结争议处置规范、指引,分级分类精细化调处,切实提升知识产权争议化解效能。三是促进知识产权争议源头预防。加强关地协作,积极参与地方知识产权诉调工作,采取线上直播、入企宣传、大型展会驻会服务等形式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管理能力。义乌海关进出口双向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查办案件数量保持全国海关前列,始终保持知识产权行政复议零纠错、行政诉讼零败诉。

  案例七

  推荐单位:杭州市

  杭州检察机关构建数字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主要做法

  杭州检察机关构建商业秘密全方位综合性司法保护体系,助力杭州数字经济“二次攀登”。一是建立“1+3+N”工作平台。打造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检察办案基地、知识产权检察研究基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实现该领域案件专门机构专人办理,线下设立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站,线上搭建“营商环境检察e站”服务平台。二是健全“行政+司法”协作机制。联合公安、法院、市场监管等单位出台商业秘密保护联动协作备忘录、技术调查官资源共享合作备忘录,在线索移送、调查取证、执法司法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协作。三是拓展“外脑+智库”专业支撑。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提升商业秘密保护检察队伍能力水平。成立知识产权专家工作室,发挥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力牵引作用辅助办案。

  案例八

  推荐单位:杭州市

  杭州市萧山区以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推广,激活新质生产力创新引擎

  主要做法

  杭州市萧山区设立专利密集产品培育和推广中心,常态化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推广、宣传活动。一是举办全国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活动,线上线下共同为专利密集型产品搭建展示平台。二是开发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构建专利对产品贡献度模型,量化专利对产品贡献度。三是建设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首批布局了6家省级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四是探索专利密集型产品价值评估模型,推动专利密集型产品实现产业化、商业化。近年来,线上线下累计展出专利密集型产品1500余件,备案试点平台注册单位超过45900家,备案产品达10.8万件,认定专利产品2382件,关联专利超过59.9万件。

  案例九

  推荐单位:杭州市

  杭州市余杭区以协同智治助力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速

  典型做法

  杭州市余杭区以承担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纠纷“简案快办”以及“网络交易商标监管”国家级试点工作为契机,持续在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快保护、智保护、同保护方面开展有益探索。一是繁简分流,针对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通过平台协查的方式锁定主体信息,针对相同侵权产品的纠纷处理请求,实行“批量受理,统一处理”,提高案件办理效率。二是数据智治。发布浙江(杭州)知识产权诉调中心3.0线上系统,上线全省首个普惠制商业秘密保护数字化平台,推广涉网知识产权纠纷智能审判系统,实现在线诉源治理,2024年调解委托案件385件,结案289件,调解成功率高达58.82%。三是多跨协同。市场监管、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包含联席会议、宣传培训、联合执法、案件移送、信息通报等联合保护机制;政企协同探索建立了平台快速自治、政企快速协同、纠纷快裁快解的解纷模式。

  案例十

  推荐单位:杭州市

  杭州市钱塘区打造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新模式

  主要做法

  杭州市钱塘区建成全省首个“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助力科创企业上市。一是建章立制完善一体化工作机制。出台《浙江省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运行制度》等4项制度,确立资源调配、企业服务、机构管理等机制和“政府出资+社会化参与+标准化运营”模式。二是创新提质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器数字服务平台”,提供全球专利免费检索、知识产权风险排查、科创属性测评、IPO问答等数字化服务功能。三是靶向供给探索精准化服务模式。将企业划分为四大类别,从专利布局、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等关键问题提供定制服务。与深、北、港等证券交易所常态化互动,开展拟上市“金种子”企业模拟评审。与湖州、温州永嘉、衢州常山开展“总部+基地”合作,打造“知识产权飞地”。深度融入“浙江省金种子企业成长计划”,为全省拟上市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截至目前,“一对一”辅导拟上市、专精特新企业120余家,助力鼎龙科技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联川生物通过北交所直联机制挂牌新三板创新层,永杰新材IPO获上交所提交注册。

  案例十一

  推荐单位:宁波市

  宁波市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主要做法

  宁波市探索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工作模式,有效激发了保险产品创新活力。一是构筑政策体系,出台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文件,将知识产权保险作为对接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成立全国首家实体化运作的知识产权保险创新推广中心,推动保险机构共建知识产权保险联盟。搭建“1+10+N”工作格局,机构网点覆盖所有县(市、区)。三是健全服务体系,全国率先推出“商标申请费用损失补偿保险”等保险产品,落地“涉外商标专用权保险”等创新险种首笔业务,组建知识产权保险服务联盟,提供国内外侵权规避服务、商业秘密保护服务、专利转化服务等。截至目前,已为2305家企业的10453件商标、3546件专利等提供承保服务,保障额度超15.8亿元,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种类、投保企业数量、保费规模、赔付金额等均居浙江省首位。

  案例十二

  推荐单位:宁波市

  宁波市打造海外保护样板,护航企业“出海”稳步远航

  主要做法

  宁波市创新打造资源汇聚、风险预警、案件监测、应对指导、意识提升“五位一体”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服务体系,提升区域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效能。一是加强整体布局。率先布局海外观察组织,联动布局跨界应对力量,一体布局市域保护网络,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司法、行政、调解横向联动,综合体、指导站纵向贯通的全面协同保护新网络。二是突出风险防范。成立宁波专利侵权风险分析(FTO)中心,建立分类维权机制,加强个案指导,组建海外专家库,优化海外纠纷快速处理流程,实行72小时响应机制。三是创新服务理念。落地“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等产品,编制《企业知识产权境外合规管理指南》《跨境电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指引》,整合海外前沿资讯。累计排查海外案件453件,案涉甬企536家,重点跟踪指导153起,挽回经济损失6560.96万美元。

  案例十三

  推荐单位:宁波市

  宁波市集成升级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助力优化创新发展生态

  主要做法

  宁波市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事项改革,营造便捷、高效和透明的公共服务环境和创新发展生态。一是一楼通办“全覆盖”。建成多部门实体入驻的知识产权综合体,汇集10个“中心”、3个“庭”、1个“基地”,实现了包括专利预审、商标注册登记、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等177项知识产权业务的“一楼通办”的“全覆盖”。运行以来,累计办理各项知识产权业务5万余件。二是资源集聚“全链条”。汇集版权、法院、检察院、公安等12个部门的行政司法资源和律师协会、资产评估机构等9类服务机构的社会资源,推动形成知识产权全程服务链和保护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等10余家高水平专业化服务机构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入驻。三是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入驻单位线上业务工作平台,与线下业务服务窗口形成“线上+线下”双平台运行模式,分类编制知识产权“一类事”合规指引和办事指南,推进知识产权增值服务集成改革。

  案例十四

  推荐单位:温州市

  温州知识产权法庭多措并举凝聚协同保护“新合力”

  主要做法

  温州知识产权法庭联合多方力量,共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新格局,合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城市建设。一是强化多元解纷在线诉调对接,搭建温州知识产权调解云平台。二是推进专利侵权协同治理创新,探索专利、商标侵权纠纷司法行政分阶段协同配合处置工作机制,有效提升相关案件审判质效。三是深化技术专利案件跨域协作,与丽水、金华建立知识产权对接工作机制,在义乌和云和开展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跨市域协同保护。四是与公安、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构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五是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合力。联合版权局设立版权共享法庭,协同温州医科大学设立医药纠纷共享法庭和“温知护企”法官工作站。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在线发起数据协查、联合惩戒、关联推送、司法确认等线上协同176次,发布侵权预警48次。

  案例十五

  推荐单位:湖州市

  湖州市德清县以数据知识产权解锁车联网产业创新密码

  主要做法

  德清县立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以数据知识产权为钥匙,探索、打通数据要素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实现途径。一是三张清单”精准发力。梳理形成车联网产业企业需求、数据产品和企业顾虑“三张清单”,邀请专家对接解决数据权属争议、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存证技术等问题。二是“三方部门”凝聚合力。协同自规局、数据局、法院分别就数据安全使用范围,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数据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开展合作。三是“三项机制”激发动力。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构建专业机构培育机制,完善人才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数据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全链条专业能力。成效:成功登记首批5项车联网产业数据知识产权、实现全国车联网产业首笔数据知识产权场内交易、促成全国车联网产业首笔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现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首单行业数据资产入表,有效解锁车联网产业创新密码。

  案例十六

  推荐单位:湖州市

  湖州市安吉县以绿色知识产权创新赋能家居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做法

  湖州市安吉县建立全国唯一的绿色知识产权推广中心,构建绿色知识产权生态体系,推动安吉第一大支柱产业绿色家居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加快专利布局。围绕绿色家居产业链,开展绿色家居技术专利导航、风险预警、查新检索等专利信息服务。开通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绿色通道”,将原本长达3-5个月的授权期限缩短至平均授权周期5天内。二是构建服务生态体系。构建绿色知识产权开放许可、公开实施及交易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绿色知识产权融入标准机制、专利推广与绿色产品认证融合机制、绿色知识产权实施与碳交易联动机制等工作。三是护航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协同机制建设,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签订知识产权快速协作机制备忘录,在知识产权诉调对接、行政执法、维权援助等方面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为绿色家居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案例十七

  推荐单位:嘉兴市

  海宁市强化知识产权全链保护,积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主要做法

  海宁市创新打造知识产权全流程、全链条保护体系,有力激发时尚企业创新活力。一是全方位打造联合保护体系。创新推出“知源码”,一码存储、溯源、出证、展示、分析,依托国家级快维中心,同步成立行政裁决所和知识产权所,成立全省首个县域知识产权保护共同体,形成“1+8+N”保护模式。二是深层次构建赋能模式。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品牌“海知芽”,常态化开展指导培训等14项增值服务。制定服务指南,确权周期缩减至3天。三是多维度构建维权机制。聚焦直播电商等新兴行业,实施系列专项行动,成立海宁市时尚产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合作,建立经验交流共享、协助调查执行、联合维权保护、协作互认共享四大工作机制。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和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

  案例十八

  推荐单位:绍兴市

  绍兴市创新开展“啄木鸟”知识产权兴企行动,实现靶向分类精准服务

  主要做法

  绍兴市聚焦企业知识产权差异化需求,开展“啄木鸟”知识产权靶向分类精准服务行动。一是建立四大基础企业库。聚焦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知识产权服务的不同需求,建立头部型、拟IPO型、成长型、初创型企业库,对实现服务目标的企业及时重新归类和升级。二是建立“政府+社会”服务包。整合知识产权一件事“服务”平台、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服务业集聚区、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等平台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将知识产权多个“一件事”服务整合成“一类事”服务。三是实现差异化精准服务。迭代升级“绍兴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全景式展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画像”,实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从无到有的质变。截至目前,累计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优势企业38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2家。

  案例十九

  推荐单位:绍兴市

  绍兴市深化“枫桥式”纠纷多元治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样板

  主要做法

  绍兴市充分发挥纠纷多元治理在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一是纠纷化解体系化。出台《创新“枫桥经验”构建知识产权纠纷治理新模式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执法队(科)、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多部门共建“枫桥式”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治理体系。二是纠纷治理专业化。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全国首个纺织面料花样数据中心及 AI 比对和“纺织品花样数治”应用,登记、确权、查重、调解、运用一键办理。三是纠纷治理协同化。绍兴、宁波两地市场监管、法院四部门联合签署《合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协作。连续5年在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位列前十,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典型经验做法和案例现场交流活动在绍兴举办,相关做法获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

  案例二十

  推荐单位:衢州市

  衢州市龙游县打造知识产权“金融集市”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

  主要做法

  衢州市龙游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受益”原则,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有效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一是强化政府引导。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加大政策供给,面向县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施知识产权贷款和保险服务补助。二是创新政银联动工作模式。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推动金融机构健全价值评估、利率定价、风险管控等管理制度。三是优化公共服务机制建设。推动知识产权“金融集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常态化举办银企对接会,定期开展进园区、进行业协会、进企业服务。今年以来,该县“金融集市”精准推送200家次金融服务,1-11月实现知识产权质押总额49.695亿元创历史新高,惠及企业137家次;近两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企补助总额超500万元,获评全省2023-2024年度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典型案例。

  案例二十一

  推荐单位:台州市

  温岭市“六个平台”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

  主要做法

  温岭市依托“温知享”公共服务品牌建设,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服务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是打造通办式综合平台。线上线下双维度提供政务、资源服务。二是打造下沉式转化平台。建成浙知交温岭中心,推进专利转化、开放许可服务本地化。三是打造极速式维权平台。建立“1+18+X”联合执法保护协作和行刑衔接机制,打好协同执法、行政裁决、行政调解、信用监管、合规整改组合拳。四是打造开放式导航平台。依托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能级支撑各级专利导航项目和创新决策。五是打造集聚式服务平台。以国家级快维中心为支点,延伸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服务网点、交易中心、产业联盟、品牌指导服务站等。六是打造立体式宣教平台。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浙江)基地温岭教学点、台州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深化公众知识产权理念。

  案例二十二

  推荐单位:丽水市

  丽水市青田县“三全三力”探索推动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助力侨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

  青田县率先探索欧盟地理标志保护机制,为区域共同富裕和中欧文化交流注入地标力量。一是来向可溯、品质可信,货源保真体系“落地见效”。推动青田红酒行业协会与原产地酒庄建立合作,不断完善货源保障。同时与海关联动,探索建立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组建欧盟葡萄酒鉴定专家库,为消费者提供检验检测和真伪鉴定服务。二是亮剑执法、多跨协同,假劣产品隐患“止于萌芽”。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商家自律、部门监督的多元治理机制。三是以展促销、跨界文旅,地理标志品牌“破壁出圈”。建设“1个国际化展销中心+N个欧盟主要成员国家馆互动空间”展销体系,集项目推介、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宣传、展示展销等功能于一体,开拓文旅交流新蓝海。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