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新春第一会”后,各区迅速行动,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投促大会等重要会议,密集发布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是在见企业,就是在见企业的路上”。这一系列动作展现出各区抓开局、促发展的满满精气神,也透露出各区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所作的“谋篇布局”与后续的“行动路线图”。

  为“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更有力支撑

  翻看各区新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可以看到“国际化”这个高频词。这是上海经济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目前有7.5万多家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约1/4的GDP、约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24年涉外经济规模和比重保持中心城区第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和经济规模名列全市前茅,“国际范儿”的静安,当仁不让地把“深化企业出海服务行动”列入新推出的营商环境建设六大行动中。静安区提出,结合“全球服务商计划”,为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更有力支撑。

  有着7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 家外资企业入驻的北外滩,已成为外资企业眼中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虹口区在新版行动方案“优化为企服务”部分中,也推出了3项“涉外服务”,其中2项是彰显区域特色的举措。一方面,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搭建更广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通过筹建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海外上市服务、涉外海事商事法律咨询等涉外专业服务。

  “走出去”已成为企业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方式,如何为企业“走出去”赋能,是上海各区都在思考的问题。长宁区在新一版“长宁优化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中出了新招,推出“出海支持牌”,目的就是打造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其中的服务亮点是整合提供海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法律服务保障等专业服务,助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两手抓、稳步走。

  事实上,长宁在去年就推出了沪上首个海外检测认证服务平台。这是区市场监管部门日常走访出海企业时发现的共性诉求。为此,长宁区梳理辖区内具备认证资质的专业机构,集结专家队伍为企业解读政策规则、提供海外法律风险提示,帮助企业“避雷”弯路。

  2024年,杨浦区新设经营主体0.74万户,同比增长4.9%;从迁移企业数量来看,实现了净流入。《杨浦区优化营商环境8.0版改革方案》提出的“五个优化”中,也有一条“优化为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效”。具体包括升级“暖杨洋”外资服务品牌,做实做细外资企业圆桌会等“WARM”四大服务机制,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新的一年,各区对“国际化”的重视还体现在招商上。比如闵行区提出,在会展招商方面,举办招商推介会,遴选影响力大、与闵行产业契合度高的国内外高能级会场活动,全方位推介区域产业生态。长宁区吸纳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等7家单位成为新一批“招商合作伙伴”,借助“新伙伴”的触角与力量拓展国际化招商网络。

  “上下半场”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从一些区领导富有个性化色彩的工作理念和话语中,可以看出各区增强招商工作实效的决心和思路。

  比如闵行区领导表示,“等、靠、要是招不到好项目的,广大干部和招商人员必须要增强主动性、专业性和坚韧性”,指向的是端正招商工作态度和能力建设。又如长宁区领导表示,“虽然长宁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但对于好的企业,长宁不缺好载体”,指向的是挖潜产业空间、完善要素保障。

  对于招商引资与企业服务之间的关系,各区也有更深刻认识。正如临港新片区领导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所言:“不仅是招商引资阶段承诺好,更要在企业落地后把政策兑现好、困难问题解决好、经营发展支持好。”

  若把招商引资与企业服务比做一场球赛,“上半场”全情投入,“下半场”也不能有丝毫松懈。为此,各区围绕“招服一体化”关键词,铆足了劲。

  去年12月,金山区发布《金山区关于优化投资促进机制 加强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形成“管招商、管项目、管企业、管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日前召开的全区大会,更是首次将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三位一体高效部署推进。聚焦企业感受度,金山区还全面打响了“放心发展、剩下我来”的营商环境品牌。

  普陀区日前召开了2025年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一体化专班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谈在办重点事项推进情况需逐一说明、需协助推进的事项要及时提出、工作推进遇到的困难被摆上桌面、需要区领导出面协调的部门直接点单……干部们在探讨中兴起抓招商、拼服务、促发展的热潮。

  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在服务方式上从“定时定点”向“随时随地”转变,青浦区提出要立足“企业所需、政府所能”,聚焦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事,实施“为企办好八件实事”项目,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技术工人招聘难、企业员工住房难等问题给予精准服务。

  在前期推出“项目服务包”全过程零时差响应机制的基础上,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中心今年将重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项目全过程服务,会同各镇、园区建设面向内、外企业的服务资源的公共“资源库”,建好为企服务资源库和服务专员、专窗、专线,让企业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人、找对人。

  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

  各区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中,还有不少“规定动作”之外的“自选动作”。

  比如长宁区今年首次打出“青春经济牌”,结合区内青年人口比重高、愚园路等特色街区流量旺等特点,围绕发展青春经济提升区域发展活力,探索将“高流量”有效转化为“高增量”,真正实现“以政府有为助力市场有效”。

  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夯实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虹口区首次推出“赋能街道营商”举措,持续推动街道与企业商户相辅相成、彼此增益。其中,作为首条提出的“建设活力街区”,鼓励全区8个街道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户和居民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有序发展市集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统筹四川北路“丰字型”区域更新,激活城市烟火气,进一步盘活资源、提振消费。

  静安区推出激发基层营商活力行动,将推动街道、镇、功能区比学赶超,探索富有特色的企业服务举措,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之所以要有“自选动作”,是因为营商环境政策举措的迭代优化需要创新,根本目的还是更贴合企业发展、区域发展所需。2024年杨浦区发布实施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建立全市首个商圈“就业服务+劳动维权”站点,今年1月金山区主动靠前服务、以高效审批助力永辉超市金山万达店“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首店顺利开业,背后逻辑都是如此。

  当前形势下,企业发展、区域发展还需要什么?“长期主义”也被屡屡提及。工业互联网“独角兽”黑湖科技负责人在长宁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表示,企业对政策保障、金融服务、人才支持等方面的稳定性非常看重。长宁区领导关于切忌“拍脑袋”“翻烧饼”、努力为市场注入更多长期稳定性的发言,也相当于喂企业吃了颗“定心丸”。

  要招商也要安商、稳商,培育产业生态更需要长期主义精神和战略定力。2024年经济总量首破4000 亿元大关的闵行区思路清爽:看准的产业细分赛道,就要紧盯不放,聚焦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把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更集中地投入到重点产业上来,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