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的“深化拓展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行风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力度,深化拓展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日常监管、提升执法水平等创新举措,着力优化满足群众需要、服务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理念、制度、作风、能力,推动全系统行风建设走深走实。为推进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彰显各地行风建设工作成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评选出“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关注群众需求,体现基层创新,回应社会关切,是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工作的缩影和典型。
1.北京海淀:正行风 强治理 运用大数据打击食品领域恶意索赔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落实行风建设“数字+执法”要求,以“大数据”赋能执法效能提升,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领域“恶意索赔”专项治理,办成北京市第一件由市场监管系统主动发现并成功移送的案件,有力维护了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和首都良好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已累计打击7件食品领域恶意索赔案件,相关报道被120家以上媒体和公众号转载,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212万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围绕“纠治一个行风问题、破解一类监管难题”,着力构建遏制食品领域恶意索赔长效机制,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品牌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2.上海:企业信息“自动变更”“高效办成一件事”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学习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先进理念,以“自动变更”模式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推出“一表关联”所有联办部门“自动变更”字段、“一库共享”企业变更信息、“一源加工”破解地方部门数据与国家垂直管理系统间的协同难题、“一次告知”实现自动变更新模式。企业除申报变更登记所需信息和材料外,不额外生成申请表格、不新增办事材料、不二次登录确认变更信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以较小开发成本体现较大改革成效,依托数据共享为企业和政府双向赋能。企业侧,再造办事流程,真正减掉申请环节,“无感变更”提升企业感受;政府侧,实现跨部门变更信息数据同源、更新同步,为相关部门依法调整属地管辖、税费比例等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截至2024年底,系统累计办理超22万件,企业获得感强,上线至今保持零差评,相关做法入选国务院办公厅“高效办成一件事”经验交流材料。
3.江苏南通:全流程“打铃提醒” 深化信用修复指导服务
江苏省南通市市场监管局针对部分经营主体自觉守信意识不强、主动复信能力不足的问题,持续深化塑信指导、加大信用培育力度,开发建设全流程“打铃提醒”系统,对有失信风险,或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公示行政处罚信息等情形的经营主体“一对一”自动发送预警提醒短信,做到事前缓冲容错,列入异常“能缓则缓”;事中提醒告知,助企塑信“应帮尽帮”;事后跟踪指导,信用修复“当快则快”。同时,以信息化手段和标准化流程将塑信帮扶直通基层、全域覆盖,助推实现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全场景覆盖、全方位提醒、全要素指引、全过程引导。系统上线以来已服务经营主体逾5万家次,案例入选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改革创新经验做法复制推广清单,获评2023年度南通市级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案例。
4.安徽桐城:“小礼让”促进“大和谐” 探寻“六尺巷”背后的调解“密码”
安徽省桐城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消费维权领域,从“六尺巷”蕴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内涵中汲取智慧,开创性地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应用于消费纠纷调解,探索实施以“快受理、快办理、快反馈”和“热心接待、精心研判、耐心倾听、尽心办理、诚心反馈”为主要内容的“三快五心”调解法,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将“法理”讲清、“事理”讲明、“情理”讲透,调解成功率从86%上升到99.8%。会同28家职能部门和8个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将“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等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中,创新设立“永红暖心工作室”等“暖心维权站”82个,全域推行消费维权二维码,着力构建“5分钟调解圈”,全面落实诉后回访制度,打造“前端预防、中端调解、末端反馈”的纠纷调解“桐城样板”。
5.山东临沂:以电子计价秤监管促行风优环境
山东省临沂市市场监管局在开展行风建设“深化拓展年”工作中,将计量综合整治嵌入营商环境治理,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四位一体”,严把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关,精准监管“网红”打卡地、农村大集、早市夜市等重点领域,创新推行“手机变砝码”监督模式,实现政府部门、经营主体、社会群众协同共治,不断提高电子计价秤监管水平。通过综合施策,对生产销售企业实行信用约束、作弊严惩和技术监督,督促使用单位诚信经营、公开承诺,以公平秤、手机砝码为保障,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电子计价秤监管实现了全链条、全方位治理,以计量监管促进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和营商环境优化。
6.湖北:推广使用“亲清联系卡” 强化行风教育管理监督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加强行风教育管理监督,编制推广“亲清联系卡”,将行风建设要求融入行政审批、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全流程,明确行风建设“20个不得”负面清单和文明执法行为规范,公布行风问题投诉举报二维码,要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在开展涉企服务和监管执法时主动出具并作出履职承诺。通过“持卡”学习、“亮卡”履职、“扫码”监督,督促监管执法人员随身携带、随处学习、随时警醒,推进转作风、优行风各项要求从“挂在墙上”向“扛在肩上”转变、从“写在纸上”向“落实到行动上”转变,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
7.广东深圳:打造社会监督促行风建设的“深圳样本”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由“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志愿者组成的209人的社会监督员队伍,通过举办“今日我跟班”“热点追踪查”“政廉回头看”等活动,邀请社会监督员对审批服务、日常监管、行政执法等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突击式”暗访和“体验式”参与,有力推动全市市场监管干部队伍改进作风、增进业务、提高效能。2023年至2024年底,累计出动1.01万人次,参与各类监督活动417场,回访企业近2万家,收集有效问卷1.6万余份,发现并解决问题547个。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探索构建多点覆盖、长效运作的行风监督体系,走出了一条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社会共治新路子,为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深圳样本”。
8.四川乐山:开展“换位体验” 优化窗口服务
四川省乐山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陪同体验走流程,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发现系统对接、流程环节等5类突出问题,落实改进措施11条,推动审批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坚持开放服务纳良策,组建13支体验员队伍参加“政务服务开放日”等活动,收集工作建议137条。坚持厘清需求拓场景,集成一批企业办事应用新场景,形成“体验、反馈、优化、评价”闭环运行体系,打通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2024年办理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等“一件事”8700余件,全程网办事项承诺提速率79.39%,行政审批窗口群众满意率100%,相关做法被新华社报道。
9.陕西:以“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展现新风貌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以规范履职行为为目标,制定实施行风建设“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即:一要依法监管为人民,不要脱离群众忘初心;二要服务企业和基层,不要吃拿卡要耍威风;三要文明执法树榜样,不要以罚代管损形象;四要求真务实抓落实,不要假大虚空走形式;五要调查研究摸实情,不要主观臆断定事情;六要面对歪风敢斗争,不要明哲保身当好人;七要履职尽责勇担当,不要推诿扯皮混时光;八要廉洁从政守法纪,不要以权谋私败风气;九要系统团结一盘棋,不要本位主义令不止;十要党风政风促行风,不要歪风邪气坏行风。“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一经提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积极宣传、认真落实,展现出市场监管干部的良好风貌。
10.新疆:校园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岗”等创新机制推动行风建设成果转化、安全监管能效升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探索创新校园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岗”制度,覆盖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四年级以上班级)、高中阶段学校,设置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14.7万名,公布校园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专线电话,构建学生及家长反映问题直通车;创新实施代入式、穿透式监督检查机制,试点推行市场监管干部陪餐就餐制度,形成终端发力、共同监督的校园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同时,发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指引》《校园食堂进货查验工作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学校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集中用餐单位风险防控等3个指引,发布学校食堂食材采购等3个合同示范文本,着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把行风建设成果转化为保安全、守底线的成效,在全区打造校园食品安全示范点103个,推动各级政府投入2.33亿元,全面改造升级5660家学校食堂设施。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