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发展。通过分类监管、智慧赋能、协同联动,减少了对市场主体的干扰,提升了监管效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滨州市依托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在全市监管领域全面落实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融合应用,按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 ABCD 四等级,对高信用风险等级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对低信用风险等级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全年整合检查任务318项,压减检查次数938次,部门联合抽查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率为100%,做到了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大力推行涉企信息归集和应用,将企业年度报告信息、异常名录列入和移出信息、抽查检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股权出质信息等统一归集、公示,记于企业名下,并与其他主要监管、执法部门涉企许可、处罚信息进行归集共享、公示。截至目前,共归集公示涉企信息32,492条,已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记于企业名下,归集率、公示率达到100%。依法做好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和信用修复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3个文件有关要求,发挥信用监管、执法办案、业务主管和法制机构职能作用,健全完善各负其责、协同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保证信用修复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同时,加强对各县市区业务指导,注意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评估有关文件政策实施效果,扎实、稳妥、有序做好各项工作。处理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信息134,421条,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9条,为12,662户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并及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公示。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将“双随机、一公开”与互联网直播带货相结合, 以入驻、营销、售后3个环节为切入点,以平台、主播、场所3方面为监管对象,明确直播带货领域11项监管类别、36项监管事项。创新开发全市直播带货跨部门监测平台,实现直播场次、当前在线总人数及直播带货商品总数、销量、交易额等信息的实时监测、预警分析和联动处置。建成滨州直播带货综合监管“0543”模式,经验做法在全省系统推广。
2025年,滨州市将进一步推进智慧监管,促进服务升级。绘制企业精准画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深度融合,定量研判企业信用水平和监管风险,动态调整抽查比例,按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状况,对经营主体信用风险科学实施分级分类,实现精准靶向监管。持续推行移动执法监管,提升智慧监管效能。依托“山东通”APP开展双随机移动监管,逐步实现无纸化“掌上管”。借助信息化建设和新技术的应用,执法人员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可以通过移动端实时完成信息输入、证据采集、检查结果录入、电子签名等事项,将原来的仅依靠“人”的监管转变为“人”与大数据相结合的全新监管模式,提升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使监管从纸质走向“云端”,有效降低经营主体和基层监管部门负担,进一步实现监管的“无处不在”。持续发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的总牵头作用,优化协同监管机制和方式,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和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切实做好省、市各项工作任务的部署、推进、落实,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联合推进、共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市信用监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4年,信用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的协同创新,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2025年,滨州市将以更高标准推进智慧监管、信用赋能,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