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晋宁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区各单位、各乡镇(街道)积极响应,聚焦“产业、投资、政务、市场、创新、法治、人文、开放”八大环境,着力解决难点、堵点、焦点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积极成效的新举措、新成果。

  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走深走实,助力高质量发展,晋宁区政务服务局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案例集选,详细介绍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案例。

  本期分享产业环境篇:

  案例一:《晋宁区“三二三”持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环境打造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案例二:《晋宁区优化供给激发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案例一: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

  晋宁区“三二三”持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环境

  打造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一、案例概况

  晋宁区地处滇中腹地,依托年均气温15.6℃、日照充足的高原气候优势,精准锚定建设“全球知名优质鲜花核心产区、全国重点花卉(月季)主产地、全国花卉种业创新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花卉贸易示范区”目标,通过建立“1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59个产业链党组织”立体化服务网络,覆盖全区6.19万亩种植基地、43家花卉企业,形成“党组织建设在产业链、先锋服务在产业链、群众致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发展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三级服务矩阵,激活产业核心动能。一是打造综合服务阵地。在晋宁国际花卉综合物流中心新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成为集业务办理、学习培训、企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集成行政审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电商直播等功能模块,为花卉企业、党员和花农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阵地,二是建设产学研融合基地。构建“院企合作+产学研”花卉新品种研发模式,与中国农大、华为等知名校企合作,组建4个种苗研发中心,研发培育30余个新品种,实现市场转化8个、获得国家授权7个,吸引47家产业链企业入驻。三是构建数字赋能高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昆明埃舍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蚯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领军AI技术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云南花卉产业AI试验示范项目,探索开发智慧平台,打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数据共享四大壁垒,实现花卉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转型,促进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双向联动体系,凝聚产业发展合力。一是纵向贯通产业链条。在全区建立党建引领花卉产业链发展组织体系,围绕花卉产业布局和行业图谱全面推进“两个覆盖”,吸引花卉产业相关行业群体聚拢,每月常态化开展论坛交流、单位互访,推动资源共享,促进企业间战略合作、供需精准对接。二是横向整合产业资源。组建29家花卉企业党组织参与的产业联合党委,链接3家人才服务单位、4家金融服务单位、13家土地服务保障单位、2家物流保障单位全方位支持,构建“政策+金融+土地+物流”的“四位一体”体系,破解基础保障、市场拓展等发展难题。

  (三)健全三大保障机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一是创新金融支持机制。推进“两权抵押”试点,颁发全市首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登记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累计获得金融部门1.04亿元产业发展信贷资金支持。全力拓展审批办理、技术研发、金融服务等服务保障资源,打通服务企业和花农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完善帮办代办机制。建立“专人负责、队员协作、通盘协调”的代办机制,从全区审批部门选配30名重点专办员组建晋宁区重点项目专办先锋队,指导企业逐环节有序办理审批手续,打造“一项目一流程一清单”特色,做到“靠前服务+主动出击+领办帮办代办”。三是构建人才培育机制。实施“新花农”培育工程,聘任“晋宁花卉产业种业导师”16名,涵盖生物育种、扩繁、采后处理、美学、药用学等相关专业,推动花卉育种方式由传统粗放的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数字化育种转变、花卉产业从单一观赏向全产业链延伸,提升本土涉花企业的自有知识产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取得成效

  目前,晋宁区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超过6.19万亩,年产鲜切花57亿枝、产值突破37亿元,鲜切花面积、产量、产值均在全国县(市)区中排名第一;连续3次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连续3年被列为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云南花卉产业项目建设区,获批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申报“晋宁玫瑰”“晋宁绣球”“晋宁康乃馨”三个地理标志,品牌溢出效应不断凸显。

  案例二:区文化和旅游局

  晋宁区优化供给激发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一、案例概况

  晋宁区地处滇池南岸,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通过“平台+企业+场景”三轮驱动,构建“资源整合-项目落地-消费激活-品牌增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全域旅居”品牌向国际化、高端化迈进,助力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平台搭建,强化项目供给,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立足“古滇文化、生态康养、湖光山色”特色资源,晋宁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升级既有优势项目,重点推进古滇片区文旅综合体、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农文旅融合项目、文旅康养项目、影视产业项目、文化创意项目等六大类重点项目,形成“历史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康养旅居+影视文创”多元产品矩阵。另一方面,以滇池沿湖26个美丽乡村为核心,辐射周边95个村庄,构建“景区带村、产业兴村”发展模式。通过精准招商,累计接洽社会投资主体140余家次,确定11个村庄引入社会资本,签订11个投资合作架构协议。2024年举办文旅主题活动42场,吸引客流195万人次,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跨界融合。

  (二)聚焦企业培育,强化要素供给,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成立晋宁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全区村庄、园地、民宿、非遗工坊等文旅要素,形成要素供给清单,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财政资金1.26亿元,联动市滇投公司、省烟草公司等国企注入资金1.12亿元,引导村组群众自筹0.2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及区国资公司投资1.1亿元用于业态植入,依托高等院校、策划团队、文旅专家团、行业协会等力量,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推进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推动资源高效配置。

  (三)聚焦场景创新,强化服务供给,激活产业发展潜力。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以“旅游+”为路径,拓展多元消费场景。交通服务方面,联合昆明公交集团开通“环滇旅游专线”“宝峰花卉研学专线”“文博探秘专线”等特色线路,实现景区、交通枢纽、商圈“一站式”接驳,年运送游客30万人次。体验业态方面,结合时令策划“古滇花朝节”“蓝莓采摘季”“滇池音乐节”“食菌季”“双河彝族火把节”“石寨山考古研学”“观鸥季”“古滇温泉节”等主题活动,打造“四季有主题”消费场景,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配套服务方面,完善古滇片区旅居养老设施,建成社区医院2所、老年大学1所、康养步道32公里,引入“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家;常态化举办体育赛事、文化展演等活动,同步发展“直播带货助农”等新业态,形成“旅游+音乐”“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公交”五大融合模式,全面释放消费活力。

  三、取得成效

  (一)品牌创建有亮点,全域旅居影响力提升。通过持续打造“古滇文化”“滇池生态”“康养旅居”三大核心品牌,晋宁区入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晋宁”列入云南省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滇片区获评“昆明市级特色产业集聚区”,“滇池绿道”成为环滇旅游新地标,“郑和故里”文化IP辐射持续扩大,“冬季观鸥+温泉康养”“夏季避暑+民俗体验”形成差异化旅游标签,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二)服务企业有保障,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健全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完成全区涉旅企业诚信评价数据采集,选定30家优质企业作为“五星门店”培育对象,通过“线上运营培训+线下服务实操”开展专题培训12期,覆盖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800余人次,提升文旅服务标准化、精细化水平。打造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系列专项行动,用足用活政策措施,全力助企纾困保发展,加强文旅资源宣传推广,打造媒体宣传矩阵,吸引文旅创新创业企业22家、创业就业人才100余人。

  (三)产业发展有突破,经济拉动效应显著。截至2024年底,全区培育文旅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庄农场、企业200余家,总产值突破20亿元。古滇片区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1.2万人,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5万元。全区2024年接待游客1468.58万人次,同比增长7.41%,实现旅游总花费36.45亿元,同比增长19.20%,文旅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