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已成悲剧。风险把控不足、应急体系失调,成为舆论共同反思的结论。但如果将这种反思从宏大叙事逐渐落实到精准化的层面,就会发现,事前信息发布的错漏、模糊,亦是这场人祸的直接肇因之一。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4年11月初,上海公安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即否决了外滩传统跨年项目灯光秀的活动计划。外滩的安保措施进而降为(黄埔)区级管理。然而遗憾的是,这一信息并未获得有效传播和推送,公众也未对这一信息获得清晰的理解,外滩跨年人群汹涌如常。信息传播的不畅和各方预判的反差,共同构成了这场悲剧的深层背景。
 
  大体看来,在跨年夜之前,“外滩取消灯光秀”的消息基本沿着政府发布和媒体报道两条路径传播。在媒体方面,上海几家纸媒网媒都曾发布与此相关的消息,但或因处理简短,或因政府消息尚不确定,并没有形成连贯、准确、醒目的信息提示。在政府发布方面,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官微“上海发布”,一直到跨年夜前一天的12月30日上午11时,才介绍了是“外滩源”而不是“外滩”将上演“灯光秀”的消息,而且现场将只有两千名观众有机会欣赏;至于这两千人是如何产生的、一般民众是否有办法购票,都未加以说明。
 
  从外滩悲剧已经发生的背景下回看“灯光秀取消”的消息,这一信息无疑具有千钧之重,几乎相当于控制外滩人流的第一道防线,相当于事前风险把控的核心内容。但在事件发生前,该信息仅仅被当成了一般性的节日活动信息处理,并没有被赋予任何特定的传播目的和功能,也因此迅速淹没在了舆论场中。这种沉没,如同熄灭了预警的灯光,让悲剧的影子得以出现。
 
  如果说,此次踩踏事件暴露出了公共安全系统的结构性缺陷,信息传播不畅无疑是这种缺陷之一。外滩安保降级是建立在“大众周知灯光秀取消”的预设基础上的,假使信息推送统筹了各种新媒体手段、更加连贯化和精准化,这场悲剧是否有避免或减少伤亡的可能呢?
 
  信息卡壳带来的多米诺效应再次说明,保障公共安全并不是几个部门的简单联合。只有将信息传播统筹在内,依据传播范围来跟进风险评估、按照传播效果来调整应急预案,公共安全体系才能谈得上立体化、动态化。这当中,政府的信息发布尤其要担当起第一位的责任,在一切事关公共安全的事情上绷紧神经,与公安部门形成联动;整合宣传资源,和媒体报道形成合力。
 
  说到底,信息社会需要具备信息化特征的政府;复杂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各部门有迅速联动、迅速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外滩踩踏以特殊的方式展示了这种需要的紧迫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