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江门市)自2000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厅的关心指导下, 在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4年成为第一批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市。
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上,我市坚定不移地做好四大方面工作:
一是确保政策措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常态。我市先后组织编制《关于联合推进江门市农业信息化的实施意见》、《农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江门市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 (2013-2015年)》等一系列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与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签署《江门市农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电信江门分公司签署《三农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分行签署《金融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发展。
二是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依托市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和利用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及设备,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村信息直通车网络的整合,形成可以连接互联网和市电子政务专网的农村信息直通车网络。至2014年12月,“江门市农业信息直通车”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探索应用“江门市农业信息直通车”查询系统,在82条村建立直通车信息服务终端和液晶显示屏;全市建成横向部门互动,纵向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全面覆盖到村、村小组(合作社)的涉农财政补贴政策信息服务机制。
三是确保加大本级财政投入。2014年,市本级财政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达583.56万元,各市(区)财政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达751.42万元。
四是确保农业信息化服务为民。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为民,所以农业信息化工作能否落到实处,能否让人民群众享受农业信息化带来的红利至关重要。 “12316三农服务热线” 为上千群众提供了咨询服务。该热线电话是全市统一涉农财政补贴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和对外窗口。2013年全市回复涉农财政补贴政策咨询电话657人次,网上回复34条,各市、区涉农财政补贴信息咨询窗口回复320条。
农业信息网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援。该网站每年的信息发布约15000条,网站还增添临时宣传动画、平安江门、十八大、特色农产品评选活动、网上办事大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服务功能。2014年在省信息网发布新闻信息1417条,在全省地级市排第1名。
开通 “农村信息直通车”,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市农村信息直通车信息平台自2009年8月平台启动至2013年底,发布信息30179条,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且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这段时间内网站的查询量为4833531次,点击量为5127046次,用户网页停留时间人均约为750秒(12.5分钟),该平台的受关注度不断提高。
“三资”管理系统构建乡镇惩防体系监管平台。我市把农村财务监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公开平台进行无缝对接,三平台合一运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全市67个涉农镇、1056个行政村、村民小组12678个实现了“村账镇管”和“组账镇管”体制,占全市村组总数的98%。动物屠宰检疫实施远程视频监控促进畜产品食用安全。截止2014年8月,全市均对生猪屠宰检疫实行全程视频监控。2013年江门市产地检疫生猪 321.43万头、家禽1.21亿只,屠宰检疫生猪205.03万头、家禽0.25亿只,对检出的2.53 万头病猪、4.53万只病禽、34.62吨病害肉,均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屠宰检疫率达100%。 “菜篮子”与“家常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我市设立“菜篮子”与“家常菜”两大系统,监测范围覆盖四市三区。目的在于通过价格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全市“菜篮子”价格变化情况,准确预测未来趋势,并通过信息发布和反映,正确引导公众消费心理,平抑市场物价,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价格异动和制定低收入家庭补贴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扶贫开发信息网助推精准扶贫上新台阶。江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响应省扶贫办号召,建设覆盖整个江门(四市三区)地区的扶贫管理系统,将所有区/县、镇、村的扶贫工作纳入信息化监管,并根据今后实际需要与省级系统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