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微信是当下最受网民喜欢,也最为活跃的新型网络媒体。据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56%,而我国微信用户更是突破了4亿。与其他社交工具相比,微博和微信具有用户数量庞大、发布即时快捷、裂变式传播等特点,这也使得微博和微信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参与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可以说,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的“微动力”,将对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影响。
当下,许多政府部门积极开通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这可以让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其发布的资源,了解其工作动态,并能够让网民随时一起分享讨论。
可见,政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是走进大众,拉近与网民距离的又一具体措施,能够及时传递政府的声音,维护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亲和力。
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员把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当成了走秀,存在认识不足,功能定位不清晰,内容管理良莠不齐,绩效评估不到位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微信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找准定位,多说“民话”,随时发布民众关心的有关政务信息,切实加强建设和管理,这样才能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
首先,议题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能否形成舆论磁场。因此,内容选取上要注意在政府和网民感兴趣点下功夫,让发布的内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大有文章可为。同时问政形式上要重视政府与民众互动,目前多数政务微博微信较少体现民众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如果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对于批评或者反映的问题不理不睬,难免会打击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在解决问题上要全程公开。民意诉求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只言片语的解答,而是客观、合理、公正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健全后续跟进发布体制,保证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展现在民众视野之中,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能够及时对外发出“政务好声音”。这对于亲民沟通,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社会大众和宣传推广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搭建起了一座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