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对抽查发现的不合格政府网站逐一曝光,一批“僵尸”政府网站暴露在聚光灯下。
还有多少政府网站依然在“装睡”?
网站上的投诉邮箱五花八门,老百姓发去的投诉信却经常有去无回;2015年都要结束了,网站头条还是5年前公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翻遍网站所有条目,却找不到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开电话……如今,一些政府网站“装睡”的方式千奇百怪。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094个。经过此次全国性普查,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并关停上移的有16049个,正在整改的有1592个。目前,正常运行的政府网站有66453个,全国政府网站总体合格率为90.8%。也就是说,每10个政府网站中,就有1个存在问题。
普查中发现,部分基层政府网站成为问题出现和积累的重灾区,呈现出严重“僵尸”状态。比如,青海省格尔木市国土资源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人民政府网站空白栏目数超过20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供销合作社网站首页多个栏目“开天窗”;山西省泽州县林业局、辽宁省建昌县教育局网站个别栏目7年未更新。
旧稿新发、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这些招数都成为很多基层政府网站应付上级检查和走过场的小伎俩。
是什么让政府网站睡得安稳又踏实
作为政府部门重要的服务窗口,大多数政府网站建设费用普遍以百万元计,还有许多已近千万元。平时维护费用和定期改版费用,也高达百万元。为何很多花费如此之高的政府网站,却毫无生机,沉睡得如此安稳又踏实?这成为很多人疑惑的问题。
“一些部门设立网站的初衷就是为了‘装门面’‘赶时髦’,缺乏长远规划与系统设计,所以被贴上‘懒政腐政’‘形式主义’的标签。”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秦峰认为,之所以个别政府的网站处于沉睡状态,是因为它们对政务与互联网接轨认识不够,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公众需求,没有真正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为民服务。
李秦峰提到,监测手段缺失也是导致政府网站“懒政”主要原因。“因为缺乏监测手段,就无法系统、实时地反映政府网站的动向、流量和更新频率,就导致各类政府网站无人监管,上传多少信息,发布多少内容都没有统一监测标准。”
“还缺乏一个对政府网站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电子政务研究室副处长杨道玲认为,“九龙治水”的局面导致当前政府网站的统筹管理职能不甚明确。每个分管部门都从各自职能角度对网站发展提出要求,到地方就容易形成多头管理、政策脱节或相互矛盾等问题,给发展带来困惑。
杨道玲还认为,很多政府部门在网站管理上都存在职责不清晰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网站还处于“自建、自管”的分散建设状态,存在“有人建站、无人管理”等问题。
如何不让“互联网+政务”成为空谈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逐步深入地与互联网发展相融合。2015年,随着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于是,解决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
“转变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考模式与主要内容,将电子商务的‘用户思维’应用到深化电子政务的为民服务中。融合互联网思维,形成紧贴互联网发展现实的‘互联网+政务’发展模式,更利于促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发展。”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政府管理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丁艺认为。
从用户思维出发,丁艺建议,可以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管理服务体系,借鉴电子商务领域模式,实现政务服务O2O。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政务服务,解决困扰人民群众已久的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杨道玲则建议,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筹协调职能,尽快启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提升网上信息的互联网影响力,利用新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形成立体化、多渠道传播格局,拓展政务信息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各级政府网站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群体的个性化、主动化、动态化服务能力。
“管理部门要创新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不能简单以功能‘有无’的定性评价和信息‘多少’的定量评价来进行评估,因为服务质量‘好不好’已成为当前评估的关键。”杨道玲认为,当前亟须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转变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方式,引导和推进政府网站朝着管理更科学、服务更智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