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称:截止2015年11月,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094个。通过普查,16049个网站关停上移,421个网站因问题严重、整改不到位等原因被通报,少数基层网站问题严重。经抽查,全国政府网站总体合格率为90.8%,省部级政府门户网站合格率为100%,市、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合格率为95%,其他政府网站合格率达到80%。由于结构复杂、数量众多,以往政府网站的数量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质量更是“心中无数”,这次普查弥补了这一空白。通报显示:群众一度反映强烈的政府网站“僵尸”、“睡眠”等问题业已得到有效遏制,但从总体看,全国政府网站仍有近一成不合格。
1999年,自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网站建设进展迅猛。毫无疑义,经过16年的努力,我国以“供给导向”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各级政府网站“从无到有”的问题,紧接着自是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如果说,“从无到有”仅是夯实了政府网站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从有到优”则亟待提升其影响力。这次国务院对政府网站首次进行“体检”,是推动政府网站“从有到优”的有效举措,有助于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政府网站,建立服务型政府。
倘要解决好政府网站“从有到优”的问题,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我以为,首先得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是不断增加、更新政务信息量。且不说某些政府网站存有链接无法打开、链接与标题信息不符、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有误等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就以政务信息陈旧而言,尚属常见的弊端。其实,时下各地各部门库存的实体信息数据并不少,症结在于彼此之间互不联通,纵强横弱,条块分割,数据庞杂无序,制约着当前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二是“信息孤岛”带来的公共服务不到位。打开政府网站,大凡都列有公共服务的内容,但有一点毋庸讳言,那就是部分政府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细致度和实用性不够,共性化的多,个性化的少,特殊性的服务内容更是阙如。其网络表征的服务态度和政府实际服务能力脱节,网站表现出的开放姿态和政府现实的工作惯性相悖。
三是政府网站必须增添“亲民”底色。也许从建立政府网站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供给导向”的服务模式,至今一些政府网站仍沿袭这一套数行事,起着政府单方面的“传声筒”作用,缺失与民众的互动基因。因此,政府网站有必要即刻转向兼顾供需、注重用户体验的“需求导向”服务模式,有效反馈用户需求和体验,进一步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
气象学有一个名词叫“能见度”,它是反映大气层面透明度的一种指标,即具有正常视力者,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能看清前方目标的最大距离。轻度雾霾,视觉模糊;重度雾霾,眼前的一切可视物将被屏蔽。作为一种“通喻”,政府网站也有一个“能见度”的问题。倘若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自设“禁区”,想方设法遮蔽应该公开的信息,其结果,在降低公众观视公权力运作“能见度”的同时,也给政府扩张本不该有的权力提供了“自由度”,而公众监督政府行为也就难以确定“指向度”。
这次政府网站的“体检”,旨在以提升信息化标准来倒逼政府活力。其后似仍有两个问题有待观察且亟需解决,即:倒逼出来的政府信息化活力能否持之以恒,在长期的工作中呈现更大、更广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能否真正在可量化的标准上产生实际的社会治理效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先决条件便是提升政府网站的“能见度”,因为它不止是政府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更在建立政府公信力方面有着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