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迫切需要信息化对其进行改造、夯实基础;也是发展中国信息经济的主战场,必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空间。

 
  中央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作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同时强调要推进农业信息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指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去年,国务院陆续印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等重要政策文件,这些重要部署都把农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前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对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作出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强调要实施好“互联网+”行动计划,扩大电子商务等消费,发展使用权短期租赁等分享经济模式,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和高技术等新“翅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加快建立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这些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
 
  准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今时代,信息社会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融合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当前看,农业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机三器”。
 
  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物联网节本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拓展消费空间的作用,为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增添新元素、提供新动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二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与优质安全农产品紧缺并存、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战略举措。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而破解价格“天花板”、 成本“地板”、 补贴“黄箱”、 资源环境“红灯”等瓶颈制约,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农业农村还是“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领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必将催生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激发农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
 
  三是改善农业宏观调控的“减震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宏观调控能力。发展农业信息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挥大数据的预测预报、实施调控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在把握市场趋势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少盲目干预,提升农业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的能力,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有效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促进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提升。
 
  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民收入,怎么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特别是全国6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部脱贫,这是最需尽快补齐的短板。发展农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村集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助推贫困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让优势特色产业的应有价值得到体现,确保3000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同时,发展农业信息化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还可以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分享信息化成果,确保贫困地区的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必须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目标,即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同时要实现“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重点是要实现两个“有效对接”,一是在生产环节,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有效对接,这是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这个对接实现了,就可以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切实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破解“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困局;二是在流通环节,要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这个对接实现了,就可以创造需求、改善供给,切实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空间。
 
  清醒认识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农业信息化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滞后于农业的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是新生事物,在农业上的应用成效还不够显著,有的尚未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对农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的主动性不够。对数据的共享开放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问题。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存在政府大包大揽或放手不管的现象。尤其有的地方在推进“互联网+”行动的过程中,仅停留在发展电子商务上。
 
  二是农村特点和商业模式亟待研究和探索。农业不同于工业,对象都是生命体,农村不同于城市,不仅分散而且农民素质不高,在实践中存在套用“互联网+”工业、城市电子商务模式和做法的问题,不接地气,出现了水土不服。有的不懂农业,盲目把农村视作蓝海,没有真正找到能盈利、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与交通、商务、金融等行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相比,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明显偏少。目前农村仍有约3.8万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农村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体系、标准体系不健全。网络信息体系不连通,孤岛现象较为普遍。农业物联网设备成本偏高,农民用不起、用不上。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村级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滞后。
 
  四是科技研发应用能力和人才不足。各级财政对农业信息化的科研投入力度不够,企业作为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主体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懂农业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奇缺,更因农村条件艰苦、收入不高很难留住,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基层农业干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都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能力不高的问题。
 
  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明确工作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抓好顶层设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这是建设“智能农业”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加大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攻关,大力推广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的“傻瓜”技术设备。率先推进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强政企、公私合作,大胆探索租赁共赢机制,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规模,尽快把使用成本降下来,确保农民用得起、用得上、有效益。
 
  二是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重要途径。统筹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把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带动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重要措施来抓,深入开展对接活动,扩大试点范围,加大电商扶贫力度,加强标准体系、追溯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抓紧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资源要素,也是改善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四项制度,强力推进农业数据信息共享开放,加快建设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11项大数据工程,抓紧启动实施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四是大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这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拉动信息消费新的增长点。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探索创新政企合作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努力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示范工程。同时,要强化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加强农村主体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政府工作人员、农业干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培训。
 
  加快形成协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信息化的显著特征是融合、创新、跨界。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要秉持合作共赢、众筹共享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主要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主要是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作用,地方重点是在中央的统一架构下,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推进工作,抓好落实,要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三是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企业和农民都是市场主体,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让企业有利润,更要让农民得实惠,也只有让农民得实惠,才能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保持强劲的内生动力。
 
  在发挥中央政府部门的作用上,继续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农业信息化发展空间无限、前景美好
 
  信息化已经给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农业电子商务在东、中、西部竞相发展,已经显现出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巨大作用;农业物联网在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监控、生态环境监测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大数据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农业展望大会已连续三年对未来十年主要农产品产销形势作出预判;信息进村入户已在试点地区的乡村落地生根,实现了把世界带进村子、把村子推向世界。
 
  农业信息化未来5-10年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改造。总之,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必将催生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大力涌现,必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提供新元素新动力,农业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发展空间无限、前景美好。
 
  (作者:屈冬玉,系农业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