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座很“怪”的数据中心,形状很怪,布局很怪,设计思路也很怪。这座很怪的数据中心位于北京六里桥西南角的一片“三角地”,它的“顶层建筑”是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而为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的就是——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

 
  三角形的数据中心
 
  如果从东北方向看,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造型如船;但从西南方向看,其又是由两栋梯形大楼组合成的三角型建筑物。当然,这并不是设计师的标新立异,实在是受先天条件限制,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政务服务中心也只能屈尊在这块“三角地”上。
 
  正因如此,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虽然建筑面积达到5500平方米,但也必须呈不规则的三角型。如果按数据中心经典布局设计,应该更像现代企业“大开间”式的办公区,中心位置是员工开放办公区,四周分割出工作人员办公室、会议室等独立区域。数据中心本应也是如此,中心位置为数据机房,其他如备品备件间、测试机房、电池间、精密空调间、柴发机房、高低压设备间、UPS配电间则居于“角落”。
 
  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设计格局更像传统“格子间”式办公楼,其建设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包括:1~3号云机房、公共机房、网络机房、配电机房、监控中心、钢瓶间等。二期建设包括:4~6号云机房等。
 
  而从格局看,每间机房都相对独立,且配电机房等配套设施都居于中心位置,云机房、公共机房、网络机房围绕配电机房呈半弧形排列。这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此种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线缆的长度和损耗,也降低了水冷空调的能源损耗。
 
  精致节能的数据中心
 
  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内行看来,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每个“零件”设计都相当精致,甚至堪称“双保险”。以空调系统为例,数据中心配备四台水冷空调, 3+1冗余,这是一重保险。且空调主管路采用环型设计,也就是说,单台空调发生故障,不会影响整体系统制冷,这又是第二重保险。此外,还有第三重保险,两个蓄冷灌,也可满足15分钟后备冷量储存。
 
  供配电系统也是如此,通常数据中心供配电分为:动力供电和UPS供电。动力供电负责对空调、照明等设备供电;UPS供电负责对计算、存储、网络等IT设备的供电。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UPS供电采用完全独立的2N系统,供电路由完全物理独立,电力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来自不同的消防分区。一路系统发生故障,另一路供电系统完全可支持数据中心正常运行。
 
  在动力系统供电方面,也追求万无一失。该项目的空调风机也配备了UPS供电。如果,我是说如果,在市电发生故障,柴油发电机暂时还不能启动时,即使行间制冷空调的主机停止运转,室内风机也可由并机UPS系统供电,解决封闭冷通道内,温度短时间升高导致设备关机,数据丢失。
 
  再来看一下节能方面的设计。与风冷空调相比,水冷空调本身的PUE值就较低,同时,此次水冷空调还采用了自然板换气设计,也就是说,空调主机只在夏天工作,北京冬季的4个月,春秋季的3个月,则可充分利用室外冷空气,降低制冷能源消耗。此外,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节能设计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中,例如,所有照明设备均使用LED灯,而且采用智能灯控,有人员通过,系统自动照明,无人员通过,则照明自动熄灭,自动甄别区域内是否有人员,真正做到人到灯亮,人走灯灭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精致节能设计,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PUE值才能常年保持在1.5以下,而传统数据中心的PUE通常在 1.8~2.5 左右。
 
  微模块的数据中心
 
  由此可见一斑,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是一项精致、复杂、庞大的工程,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该项目从正式入场施工,到初步具备验收使用能力,仅仅6个月,期间还涉及9.3阅兵、10.1国庆等。最多时,现场有来自不同单位的,近200名工程师同时作业。
 
  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工期内完成建设,很大程度是因为,云机房完全采用微模块技术。所谓微模块更像“胶囊”或“集装箱”,其是按照行业标准将数据中心场地进行微模块划分,即把整个数据中心分为若干个独立区域,并将机架、空调、消防、布线、配电、监控、照明等系统集成一体化。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大幅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
 
  当然,微模块的优势还不止如此,通常走进微模块机房会感觉有些热,不必因此紧张,打开微模块“舱门”, 就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微环境”,独立的空调制冷系统,保证微模块内部温度绝对清凉。
 
  还有一点细节值得注意,微模块的机柜内部,每台设备之间留有1U空间,空隙的存在保证了设备能充分散热,而这1U空间前端又必须用一块挡板封闭。据施工方介绍,这也是节能的小窍门,保证了所有空调冷风都从服务器、交换机的内部通过,从前端进入,从后端流出,而不会从设备外部“溜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制冷效率。当然,这只是细节,但如果忽视,极易造成设计与使用脱节,使优秀的产品无法展现出优秀的能力。
 
  互为竞争的政务云
 
  其实,微模块技术只是应用在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云机房,而公共机房的作用又是什么?早在2011年10月,北京市即开始政务云试点,之后陆续为20余家单位提供云服务。2014年,北京市王安顺市长批示:建议利用政务云推进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势在必行。
 
  也就是说,今后北京市政府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将尽量采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在设计中,同时存在云机房、公共机房的原因。能上云的应用直接迁入云机房,暂时不能入云的“个例”业务应用,随着系统升级改造,择机入云。
 
  北京市政务云采用企业投入资源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2015年10月,通过招标确定,太极云和金山云成为两家入驻云机房的政务云服务商。太极云和金山云两家服务商,在业务上互为竞争,但在系统上,又互为备份,实现了政务云平台可用性达到99.99%,数据可靠性达到99.9999% 。
 
  2016年2月,首都之窗主站、信用北京网等系统已经迁入政务云。当然价格也是敏感问题,在此方面,相关部门已经做出指导。对于云计算、云存储、互联网带宽、安全服务等基础服务,政务云价格通常为公有云市场价格的60%~80%;而对于应用负载、WAF防护、远程接入、备份服务等增值服务,则限定最高价格。
 
  半透明的数据中心
 
  当然,不管是微模块,还是政务云,只是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士的看点。走进数据中心,你会感觉它特别与众不同,尤其云机房、公共机房采用了半透明设计。机房的靠近走廊一侧,完全使用3×2玻璃幕墙,机房内部一览无余。
 
  为何如此设计?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数据中心除要为政务云提供服务,还担负着科普展厅的作用。前来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市民可以申请参观,普通市民也可了解什么是云计算,数据到底是如何被存在云端?要将系统迁入政务云的委办局部门,也可考察他们未来将购买的“商品房”环境如何。甚至,参观者可以通过玻璃幕墙上的二维码,了解数据中心已经入驻了哪些设备,可提供哪些服务。站在门外,也可以透视整个数据中心,对参观者而言,半透明的数据中心将变成全透明。
 
  此外,还有很多不容易注意到细节,这些细节其实也是特别为方便市民和用户参观而设计。例如,每条走廊的LED灯带采用不同颜色,标明机房种类;走廊不对称吊顶,方便临时主题展示;空调水管标识,直观指示路由;理线工具使用,确保布线美观;机房圆角包裹,确保人员安全。当然,如果是参观,云计算科普长廊也不能不去,几十米的长廊,集中展示了北京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种类和区别等内容。
 
  不过也正因如此,承担了科普的责任,也给政务云数据中心的管理提高了难度。传统数据中心多为封闭式管理,而政务云数据中心采用半开放式管理。因为进入数据中心的人员来自各个不同的单位,站在用户角度,就必须解决找谁?干什么?而站在运维角度,巡检什么?注意什么?标准是什么?
 
  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政务云数据中心已经实现7×24小时全监控。对于进出人员管理,政务云数据中心也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全国产的智能数据中心
 
  而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参观者,都可北京市政务云数据中心的另一亮点:软硬件全部采用国产系统,大到UPS、空调、微模块,小到光纤、综合布线线缆,无一例外。通常来说,在数据中心中采用全国产的网络、计算、存储设备已不鲜见,但配电、中控等核心系统,还是倾向于洋品牌。而此次,UPS配电、机柜、水冷空调全部采用华为设备。同时,因为采用真视通公司的综合管理平台,也实现了对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的统一管理。
 
  当然,为使数据中心更智能、更可靠性,运营方还通过大数据技术,强化备份、强化管理。通过中控系统,联接各个系统,以数据支持系统整体运营。有了数据沉淀,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在何时间节点,数据中心有可能会出现何种问题,以便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防止故障发生。
 
  同时,通过大数据预测,也能极大地降低设备维保方面的成本。家庭净水机三个月一更换滤芯,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方式。同样,如果简单地定时更换数据中心空调滤网,也是一种浪费。借助大数据,可以根据空气质量、进风量数据更换滤网。例如春季柳絮漫天,可增加更换频次,秋高气爽,则可适当延长更换周期。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支撑下的运维,这座看似很怪的云数据中心,其实非常智能,甚至可以说,数据中心运行时间越长,其就越智能,稳定性也将越高。可以预见,这可能将成为数据中心运维的主流模式,也必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运维的主流思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