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市网上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区之一,江津区认真贯彻落实“互联网+政务”发展要求,抓好五个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网上行政审批改革。2016年3月1日起,全区38个部门318项行政许可事项在市网审平台全面运行。截至目前,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6479件,办结6006件,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能力均得到大幅提高。

 
  一、坚持一个“培”字,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培训
 
  为充分发挥市网审平台“一张网”作用,实现全市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办理”,江津区从平台启动初期就对培训工作常抓不懈,确保领导真懂、系统管理员精通、业务办理员熟用。一是骨干培训分步推进。目前,江津区共有区划管理员2人,部门管理员74人,业务办理员1678人。按照网审平台“模板填报、事项录入、试运行”三个时间节点,先后3次组织有关部门、镇(街道)和“七大平台”的系统管理员开展系统培训,组建了一支网审工作骨干队伍。二是行业培训纵向贯通。为加强自上而下的行业管理、业务关联、流程设计,有网审任务的38个部门全部开展纵向培训,将网审业务培训到基层站所、村(社区)等每一个直接面向办事群众的受理窗口。三是业务培训横向铺开。各镇(街道)、“七大平台”、部门分别组织内部科室业务办理员开展培训。全区累计培训79场、1754人次,确保了所有业务办理员熟练运用网审系统和应对群众咨询。
 
  二、突出一个“用”字,强化网上审批平台使用
 
  切实增强网审平台实用性、便捷性,加强宣传推广,努力实现信息惠民。一是抓事项定制“准确用”。制定了《江津区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上线清单》,各部门对自己的上线事项进行书面明确和认领,做到了底数清、任务明,确保对网审系统能够准确运用。二是抓平台运行“流畅用”。通过平台试运行和正式运行工作推进会议等各项安排部署,全区各部门共简化申请要件153个、优化审批流程307个,使群众使用更加简便,平台运行更加流畅。三是抓分类指导“正确用”。按照部门、镇(街道)、“七大平台”、试点区域四种类型,强化分类指导,明确各自工作任务和责任,确保各管理员和操作人员对平台的使用准确无误。四是抓宣传推广“放心用”。按照全市改革推进步骤,通过网络、在办事大厅宣讲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引导群众进一步知晓、主动使用网审平台办事,实现信息惠民。
 
  三、注重一个“促”字,大幅提升网上办事整体效能
 
  一是用督查督办促。将网上行政审批改革纳入全区重点工作督查任务,全程督查督办网审工作推进情况,目前已发出4期督查通报,对所有责任单位开展至少一次实地督查,面对面沟通协调解决问题,保证平台试运行到正式运行的顺利转换。二是用电子监察促。充分运用网审平台查询统计、监督监察等功能,对网上办件开展全流程电子监察。对超时预警事项,将逐一分析原因,督促尽快办理,确保审批效能提升。三是用群众反馈促。充分运用网审平台的短信提醒和评价功能,将群众对办理结果所给予的满意度评价,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考核指标之一,倒逼部门和审批人员优化服务。
 
  四、强化一个“清”字,为审批事项上网运行提供精准服务
 
  一是清理制定行政权力清单。全面清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奖励和其他行政权力”10类行政权力,共清理出行政权力3373项。编印了《江津区行政审批项目审批要件及流程图》,对每一个审批项目制作了“两单一表一图”,明确了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审批权力登记表及其流程图。依法依规取消或调整了4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二是初步清理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今年4月,江津区提前开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清理工作,共涉及单位253个,初步清理出公共服务事项319项。建立了“群众点菜、政府端菜”机制,召集新开办的50家个体户、中小企业座谈,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收集梳理意见80多条,为网审平台公共服务事项程序开发提供了依据。三是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了“部门上报初步意见—区行改办集中会审—意见反馈部门—部门报告分管区领导—区政府常务会审议—区委常委会审定—网上动态调整”的“七步工作法”,对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有关项目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
 
  五、贯穿一个“联”字,开展“四级联审”让群众少跑路
 
  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市网审平台,开展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网上审批,真正让“网络跑腿”代替“群众跑路”。一是制定“四张表”。制定出台《江津区级部门下放到镇街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统计表》《江津区级部门延伸到镇街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统计表》《江津区政府简政放权到平台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统计表》《江津区级部门下放及延伸到白沙镇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统计表》,厘清了区、镇(街道)、“七大平台”、村(社区)各自的网上审批事项和任务。二是推进建立“民事代办”机制。在网审平台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村(社区)“民事代办”机制。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互联网申报和代办,实现部分事项老百姓“办事不出村”、证明由部门主动提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