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政府服务"为支撑推动简政放权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政务”与简政放权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支撑。简政放权为“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目标,而“互联网+政务”为简政放权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和社会支撑。

 
  过去的行政体制改革,总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循环的特征。原因在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并没有新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工具以调解有限的政务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社会管理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着重侧重于对职能的调整,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对社会经济的事前直接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更加动态。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政府的自身管理职能要更加清晰明确;二是政府的服务职能要更加延伸广泛。
 
  而这两方面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难以实现,只能通过更为广泛、开放、高效的网络技术的结合才能实现。一方面,政府如何使自身职责的清晰明确,便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的有效获取,这必须通过互联网+政务,采用清晰明确的电子化手段给与编码归类检索管理。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将繁琐庞大的整个政府管理体系的各类职责权限给与清晰的梳理公开;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放松事前监管后,在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中,谁来扮演更为重要的联系机制,这靠传统的现场检查、集中报告等方式,都无法满足更高的监管和服务要求。这就为“互联网+政务”的出现和应用,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互联网+政务”在使得政府自身运作更为清晰高效的同时,提供了政府与市场、社会广泛的联系渠道和空间。因此,简政放权即为“互联网+政务”提供了有效的机遇空间,同时也是其目标,也就是“互联网+政务”的核心目标,是要做到放管服结合的简政放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和工具方法,为简政放权提供了高效的保障机制。
 
  首先,互联网自身可以承担原有政府的很多信息传递和资源调度职能。在传统社会,政府的一项核心职能即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提供有效的信息传递和资源调度,实现全社会的资源更有效的分配和运作。而互联网的出现,为社会提供了新的信息传递和资源调度的机制,大量的社会有效信息可以用更高效的网络方式传递,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资源也可以更有效的实施调度和分配,也就是通常经济学意义的,在信息成本更低的环境下,市场变得更为有效了。这就意味着,很多原先必须经过政府管理的事务,很大程度上网络社会可以自发的有效管理。
 
  其次,互联网提供了政府与市场、社会更为有效的广泛联系机制。传统社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必须通过直接的交互才能实现的。而无法形成持久的长期联系。因此,政府对市场社会的监管与服务,很难做到全周期的无缝覆盖,所以政府更热衷于事前的审批而不是事中事后的监管服务,因为事前审批成本更低,方式也更简便。网络出现的重大改变是可以实现网络主体之间的长期实时不间断联系,这就为政府在全周期内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的实时联系成为可能,政府也就能够更有效的提供事中事后的监管与服务。
 
  最后,互联网+也有助于实现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反馈和参与。互联网+不仅扩展了政府对公民、企业、组织的监管链与服务链,同时也反过来形成了对政府行为的参与与反馈链。面对政府的行为,传统的监督和反馈链相对是滞后的,因此,对于政府不当行为的纠正的时间和其他成本都较高。而网络也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反馈渠道,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完善和改进政府行为,反过来,为公民、社会组织、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此,“互联网+政府服务”,最终是通过新时代所具有的网络技术,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广泛参与、充分互动的高效现代化治理体系打下了技术和社会基础。因此,从当前政府体系的两项核心工作而言,简政放权与“互联网+”是高效互动,密切支撑,相互保障的有机整体。从未来的发展而言,其思路也就更为清楚,也就是说互联网+政务服务依然要牢牢围绕简政放权的放管服而展开,最终服务于构建整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何哲
  原标题:以“互联网+政府服务”实质推动简政放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