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政府获悉,北京将取消、调整74项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一些“证明自己还活着”之类的奇葩证明将被废止。
老百姓办事最烦啥?一是来来回回的跑路求人;二是上上下下的证明不断。尽管这些证明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充斥着多怪乱假等问题。基层部门不仅挠头,而且群众办事也极为不便。以“证明自己还活着”为例,明明我就站在你面前,非得让我奔波开具一纸“在世”的证明,有意义吗?
“奇葩证明”屡禁不绝,一则有市场,不开办不成事儿;二则信息不互联,沟通机制不畅通;三则部门抱着权力不放手。尤其是,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毋庸置疑,依靠“证明”来办事,甚至用“证明来证明”,体现的是部门的“懒政”,更是有关部门在转嫁风险、推卸责任,而伤害的自然是群众的感情。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日后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等,并在全国80个城市展开试点;人社部也出台相关意见表示要“取消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等等。这些措施,就是为了减少“奇葩证明”,更加方便群众办事。
然而,取消奇葩证明,不能永远停留在“路上”,还须真正“落地”。群众办事,还是受到条条框框限制,或是证明不断;或是以系统网络故障为由,让办事人跑路盖章证明。因为,群众办事难,一方面是体质和制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硬件设备因素,以设备故障当挡箭牌,办事难终归不能绝迹。
“奇葩”证明症结,亟需“信息互联”来打通。无疑,“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是利企便民的好举措。“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就能有效地实现“信息互联”,避免群众辛苦奔波。而当下最要紧的是,相关部门将“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开来,让“信息互通”这条线真正通畅起来。
于政府而言,服务是永恒的主体。在为民服务的这条路上没有止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不仅要不断优化工作作风,更要敢于创新思维,迎合群众的寻求,更应利用好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时俱进地为民服务。
作者: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