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表,一段H5动画视频,2分50秒内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快速、直观地加以呈现,首次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不仅令与会代表委员、媒体记者眼前一亮,直呼“便捷”,也让一贯“高大尚”的政府文件“亲民感”飙升。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二维码在百姓生活中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当它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时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既是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嵌入行政运作的具体体现,也彰显出本届政府推进政务公开的坚定决心,即政务公开不仅让群众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还要看得方便、看得快捷。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会见中外记者时就指出,中国将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一年后,总理的承诺便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落棋有声”。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上印有二维码,在“部长通道”上,工作人员也竖起一块印有二维码的牌子,记者可以通过扫码向部长提问。
自李克强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如何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6年4月,国办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实操。
9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会议指出,加快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12月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关于全面推开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再次把信息公开提上国务日程。
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对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作出进一步部署。
在“全民触网”的大环境下,公众对政务服务需求,已从单向的信息获取转变为交互的“一站式”办事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
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参政议政场合,用二维码让政府工作报告更加通俗、更易“获得”,让对部长的提问更加直接、更加容易,既彰显了本届政府推进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诚意,也是本届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和政府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尽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但是仍然不够“叫座”,存在亟待解决的供需矛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共有.gov.cn域名共53546个,政务微博164522个,政务头条号34083个。在线政务服务的覆盖面、活跃度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极大释放。中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2.39亿,占总体网民的32.7%。这个人数和比例看似不错,但是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少。
“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作者: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