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上,把市场的准入放宽了,那就要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环境。(3月15日 新华网)
“简除烦苛,禁察非法”,这句来自《后汉书》的古人智慧,向来被李克强总理作为执政之要,彰显了总理心中怀着敬民之心,遵循减政之道。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就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中不难看出,总理的“放管结合”蕴含着深谋大智慧。
如果一个政府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政府,不仅会让政府不堪重负,导致严重的体制僵化,还会让人民群众产生被剥夺感,以及引发社会发展灾难。如果政府包管一切,那么一个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每一个环节都和政府的权力挂钩,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监控,这样的政府,被称为无限政府。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什么必须管,有哪些必须放,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了政府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放什么?李克强总理说得很清楚,审批权、行政许可、资格认证、各种奇葩证明,以及让企业不堪重负的收费等等,都是政府要下放的内容,政府只有把这些不该管的事情放下,才能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该管的事情上来。如果政府坚持要管一些不该管、也不应属于自己管的事情,不仅会束缚市场主体的手脚,而且会降低行政效率,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曾经一段时间,诸如“你妈是你妈”这样的奇葩证明,不仅受到总理的批评,也让老百姓揪心。如今,政府敢于把自己的权力放下,就是还利于民,还利于市场,让市场自动调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管什么?李克强总理也明确表示,要管住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以及涉及食品、药品、环保等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民生问题。诸如此类问题,政府必须管,而且要严管。只有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呼声,真正担负起时代使命,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这些民生领域内的违法违规问题,政府充分行使职能职责,严肃进行查处,让老百姓能够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卫生健康的食品,打好扶贫攻坚战,担负起社会兜底功能,让棚户区的老百姓能够住上舒适安逸的房子,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难题,以此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时代,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政府还利于民的诚意。放管结合,一放一管,蕴含着大智慧,实乃人民之福。
作者:田小典